關於傳統手工紙的原料和種類,原本打算聊完宣紙便告一段落,考慮到一些朋友留言,希望能說說龍鬚草紙和書畫紙。因為就產量而言,書畫紙早已成為手工紙的主力,尤其在產量上已佔據相當份額,是手工紙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門類。絕大多數書畫愛好者和手工紙用家日常接觸的,亦多以書畫紙為主,儘管很多人以為自己用的是「宣紙」,但那不過是頂了個馬甲而已。
在聊書畫紙之前,先說一說草類造紙。如果我們把草類定義為單子葉植物的話,手工紙中的草類原料還是非常多的。譬如之前在麻類原料中提到的馬尼拉麻便屬草類,還有竹子也是妥妥的草類原料,臺灣的鳳梨宣是草類,當然還有我們都比較熟悉的稻草、麥草、龍鬚草、蘆葦等等。
稻草
在很多人眼中,草類原料是比較low的,基本上都屬低端紙的範疇,紙張性能跟麻類、韌皮類肯定不在一個檔次。其實草類原料也分高矮個兒,像馬尼拉麻都要掛上麻類的招牌了,性能自然不會差,紙張質感甚至有些接近皮紙;還有竹紙更毋須贅述,既然能夠自立門戶獨成一類,性能肯定也是槓槓的。一般認為質量稍次的草紙,主要還是指稻麥草、龍鬚草、蘆葦等短纖維草類製成的紙張,通常人們所說的草類原料,主要也是指這一類。如果我們套用一下新詞兒,稱稻麥草、龍鬚草、蘆葦等短纖維原料為「主流草類」,那馬尼拉麻、鳳梨、竹子就屬「非主流草類」了。不論是主流還是非主流,從產量上來看,明清以來傳統手工紙便已是草類為主,如今更是如此,我們常說宣紙一家獨大,其實真正一家獨大的並非真宣紙,而是龍鬚草!
龍鬚草製作的書畫紙
「主流草類」原料製紙至少可追溯到北宋時期,據蘇易簡《文房四譜》記載:
浙人以麥莖、稻杆為之者脆薄焉,以麥藁、油藤為之者尤佳。
看來當時的草紙的質量還不太行。跟皮麻紙以韌皮纖維製紙不用,草類原料多以莖杆纖維造紙,像竹、稻麥草、龍鬚草、蘆葦都屬此類。當然也有不走尋常路的,前文提到馬尼拉麻是取葉鞘的纖維製紙,還有臺灣的鳳梨宣是以葉纖維製紙。無論是莖杆纖維還是葉鞘、葉纖維,草類原料相比於韌皮纖維還是有一些共性的,如纖維尺寸大多比較短細,常含有豐富的雜細胞,成紙往往有較好的吸水性和洇墨性。
龍鬚草
儘管主流的草類原料在紙張性能上跟傳統的皮紙和麻紙有一定差距,包括物理強度,耐久壽命,紙張質感神馬的,都要差上那麼一截。但其優勢也很明顯——速生高產啊!便宜啊!皮麻紙賣兩三千一刀,草紙一兩百就能買到,咱便宜啊!便宜啊!啊!尤其是對於一些大眾愛好者來說,材料的優劣並沒有那麼講究,差不多就行。於是乎「便宜遮百醜,一貴毀所有,劣紙逐良紙,洇墨就行嘍……」當然這個主要還是說龍鬚草紙,馬尼拉麻紙跟鳳梨宣還是非常好的。
作為「非主流草紙」的帶頭大哥,馬尼拉麻紙常常被歸入麻紙當中。由於抽取葉鞘纖維中的「麻絲」製紙,纖維純度較高,雜細胞含量少,加之馬尼拉麻纖維的尺寸近乎韌皮纖維,成紙的質感也跟皮紙也非常接近,以至於人們習慣中並不將其跟草紙相提並論。關於馬尼拉麻紙公號早些時候專門聊過一回,此處就不再贅述了。
馬尼拉麻紙
鳳梨宣又叫菠蘿宣、鳳髓箋,是用菠蘿葉的纖維製成的手工紙。其纖維細長、強韌,富於光澤,長寬比高達567,是造紙原料中最為細長的植物原料。早在70年代由臺灣中興大學張豐吉教授研製而成,經畫家姚夢谷試用後頗為讚賞,認為它是取鳳梨植物的精華製成,而命名為「鳳髓箋」,又名「菠蘿宣」。後來主要由臺灣埔裡的長春棉紙廠生產,此紙韌性好,潤墨性佳,灣灣那邊常視其為宣紙的代用品,紙張質感跟宣紙也非常接近。
鳳梨宣
單純強調一下竹子屬於草類,具體就不展開了,前面講了六回。作為明清以來傳統手工紙產量上無可爭議的主流,竹紙也是草類原料霸佔手工紙市場最早的開拓者和實踐者。
稻麥草造紙在我國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前文提到至少在宋代已有稻麥草製紙的記錄,潘吉星老師甚至認為在唐代可能已經始創這項技術。只是當時成紙的質量還不高,由於其纖維短細,雜細胞多,濾水性差,古時多用於生產粗厚的衛生紙、包裝紙、火紙等。我國自南北朝時期就有以紙錢替代真正金屬貨幣用於喪葬的風習,每年為此燒掉大量的麻紙和皮紙,現在看來實在是太太太浪費了。以稻麥草紙來替代這類用途,簡直不能再合適。
稻麥草製紙在古時曾分布廣泛,多以生活用紙為主,至今在西南地區的貴州從江一帶仍遺存有稻草手工製紙的實例。早些年在安徽、河北、山西等地區還曾有紙坊用麥草漿混合桑構皮、舊麻布抄制手工紙。目前麥草在手工紙領域基本難尋蹤跡,機器紙中倒比較常見,超市裡常見的「泉林本色」便是用麥稈製成。在草類原料的使用上中國要領先歐洲上千年,英國人直到19世紀後半葉才發明針茅草造紙,打開了新的造紙原料來源。
麥草製成的生活用紙
除生活用紙的用途以外,精製的草漿也被用於文化用紙當中,近年有學者在宋元古紙樣品中就發現有皮草混料紙。據稱宣紙在明初創立時便已有配加稻草的品種,到如今稻草更是成為生產宣紙不可或缺的原料。其實不僅僅是宣紙,清代一些竹紙當中也發現有添加稻草的實例。
作為傳統手工紙中纖維最為短細的原料,稻草的優點和缺點其實都非常鮮明。由於纖維短細,成紙強度差自不必說。而且稻草的雜細胞含量巨高,想把其中那點兒細碎的短小纖維提取出來可不是件容易事兒。稻草表皮細胞含有大量的矽質,現代機器造紙一直對其棄而遠之,只有手工造紙一直對其不離不棄。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由於稻草極利筆墨,跟其他原料混合製紙時,不僅能夠提高紙張的洇墨性能,還能明顯提升潤墨性,使墨色水潤、清透,有精神。宣紙優良的筆墨效果,相當一部功勞應歸於稻草。
宣紙燎草的生產
因此在宣紙的製作工藝當中,燎草的製作一直都極為關鍵。甚至在現代宣紙的生產中,儘管青檀皮早已可用燒鹼法快速蒸煮,但稻草卻只能延續傳統的灰漚鹼蒸日曬之法。這玩意兒只能靠手工慢慢做,機器還搞不定。
蘆葦在手工紙中所見不多,前些年在一些北方地區的皮紙中見到有添加蘆葦漿的,估計是來自於工業葦漿板。
龍鬚草又名蓑草、藺草、羊須子草,為燈心草科植物,在我國南方分布廣泛,過去常用於編織草繩、草鞋、蓑衣和涼蓆等生活用品,自50年代開始引入造紙,主要用其莖葉部分的纖維。龍鬚草纖維細長,長度跟毛竹接近,儘管比不上馬尼拉麻跟鳳梨纖維,但在主流草類原料中已經是佼佼者了,甚至有「草中之王」的名號,由於纖維性能優良,工業造紙領域常用作高級紙。
龍鬚草漿板
到80年代以後,四川夾江地區首先將龍鬚草引入手工紙,並在洪雅試製成功,所謂「雅紙」便由此來。安徽涇縣地區據說是在80末90初由宣紙二廠率先試製,至今在全國各地的手工紙產區幾乎都能見到龍鬚草紙的身影。早期的龍鬚草紙還有採用手工製漿的工序,現今基本都用工業漿板直接抄紙,由於省去了繁瑣的製漿程序,成本非常低廉。因其外觀和紙質初看跟宣紙非常接近,近年來一直頂著宣紙之名佔據了書畫用紙的大部分市場。而且這類紙還有一個極具迷惑性的名字「書畫紙」,關於書畫紙暫且先開個頭吧,下回專門扒拉一下。
龍鬚草
誰家紙名套路多,八一八宣紙名字裡的「行話」
不吹不黑,宣紙真的可以十項全能?
瑰寶宣紙究竟是怎樣造出來的?
喜歡傳統手工紙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