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功能服裝」,消費者並不陌生。防曬衣、速乾衣、塑身衣……本報不久前還對過防汙T恤進行過相關報導。不過,最近記者發現,功能服裝的步子邁得更大了,觸角已經伸到了美妝界。記者在某電商平臺看到一款使用了「黑科技面料 」的玻尿酸衣。難道面料裡含有玻尿酸?衣服可以補水?
穿衣就能潤膚補水?
上述服裝的賣家告訴記者,之所以叫玻尿酸衣,是因為衣服面料裡含有玻尿酸原液,而玻尿酸原液具有良好的保溼和潤膚功效。
「這是一種比較時髦的黑科技,即『面料+玻尿酸』,上身感覺很滋潤。」商家稱。
同時,商家向記者展示了由上海某產品檢測公司出具的一份測試報告。記者看到,該報告的測試樣品名稱為「玻尿酸竹纖維汗布」,測試內容為透明質酸鈉(玻尿酸)含量。測定的含量為每千克505.5毫克。
不過,在另一份有關「玻尿酸洗滌結果測試評定」的報告中,記者發現,在10次洗滌之後,該「玻尿酸竹纖維汗布」的玻尿酸含量已經降至每千克99毫克。原來的505.5毫克的玻尿酸已經損失了約400毫克。
不過,商家的解釋是,在十次洗滌之後還能有99毫克的玻尿酸含量,已經是值得消費者選購的服裝了。「現在已經入秋了,很多皮膚乾燥的人已經開始使用潤膚乳了。與塗抹乳液的繁瑣過程相比,僅僅把衣服穿在身上就可以達到潤膚目的,不是可以安心做個『懶美人』了嗎?」商家對記者說,「如果不希望玻尿酸流失得過快,還應當儘量輕柔手洗,不要機洗,儘量延長『水光』的時間。」
不再好收的「智商稅」
不過,消費者對此似乎並不買帳。
家住北京朝陽區、從事面料進出口工作的孫女士認為,很多功能服裝就是在炒作概念,有名無實。什麼量子內衣、納米T恤、石墨烯內褲、肉毒桿菌健身衣……跟玻尿酸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消費者現在『智商』也在升級,不是那麼好忽悠的,所以『智商稅』不是那麼好收割。也許過幾天又會冒出能美白的『煙醯胺服裝』,但是到底會有多少人會買?」
據孫女士介紹,如今的服裝市場,更新迭代很快,新興面料層出不窮,每個季度都有新品推出,主要也是為了吸引客戶。不過,大品牌的研發能力比小品牌、小作坊更值得信賴。
以玻尿酸衣為例,孫女士說:「商家提供的測試報告已經非常明顯地告訴消費者,即便含有玻尿酸的面料有一些補水、潤膚功效,但效果也甚微,若干次洗滌之後,效果又會逐漸下降。」
缺乏標準,廠家自說自話
即便是廠家提供了檢測報告,報告可信度有多大?第三方檢測機構是否公正?賣給消費者的產品與送交測試的樣品是否同質?這類產品因缺少國家統一標準,消費者註定有很多疑慮需要打消。
孫女士認為,出現一種新面料就要求國家馬上跟進推出相關標準,這是不現實的。「特別是一些可能就是曇花一現的產品,不能說幾個小廠家往面料裡添加了一點東西,國家就要組織制定相關標準,除非形成了一定規模,具有了一定影響。標準先行也是一種思路,但這需要更多專業人士去探討。」
「對於消費者來說,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孫女士對記者說,「沒有任何功效也就罷了,就怕起到反作用,危害消費者健康。比如很多所謂的『能量衣』,裡面含有來路不明的磁石,可能會產生輻射,存在安全隱患。
文 | 本報記者 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