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要關頭,ofo小黃車就打響了新年薅用戶羊毛的第一槍。可謂是業界典範,奸商表率。
文|喵叔
來源|一本黑(ID:darkinsider)
本文經授權轉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 ·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春節。
當新型肺炎席捲全國的時候,大家都在想著怎麼才能儘快度過此次危機。
有人捐錢,有人捐物,有人奔赴一線充當志願者,更別提那些拿命救人的一線醫護工作者。
都說災難面前,方顯大義。趁機發國難財,渾水摸魚的同樣不在少數。
在此緊要關頭,ofo小黃車就打響了新年薅用戶羊毛的第一槍。可謂是業界典範,奸商表率。
2020年1月底,ofo軟體更新了4.0版本,宣告全面進軍電商導購領域,也就是所謂的返利App。
有人說,ofo一直在為退還用戶押金而努力,從早前的押金換金幣,押金做P2P被罵慘後。ofo決定發力電商,賺錢「還債」。
這不,春節還沒過完,就給用戶帶來了一個大驚喜:想退押金,先消費。
消費多少?怎麼著都得上千吧。從你的口袋裡掏錢還你的債,聰明啊!
1.
/ 新晉返利平臺—ofo /
ofo其實是一家很聰明的公司,雖然破產了吧。但人家從來不說沒錢還押金這種話,永遠都說在努力中。
雖然千萬用戶的退款可能本世紀過完也還不清了,但人家一直在用各種方式告訴用戶,還有希望。
儘管你現在在街上已經看不到小黃車的身影了,但人家App的留存率還是很高。說不定下一個退押金的就是我,成為大家至今還未卸載App的唯一原因。
對於一家沒錢的公司來說,用戶就是最賺錢的工具。於是ofo一直在拿用戶做各種試驗,商品返利對於以燒錢聞名的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幾乎算是一個無本生意。
這不,ofo就入局了。
ofo的最新版本,除了名字還叫「ofo共享單車」以外,已經完全脫離共享單車的行列。打開App,蹦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全網返利,購物省錢」。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整合淘寶、京東、天貓、餓了麼等多個購物網站的返利平臺。用戶可以在ofo的App上獲取返利信息,此外還有拉新獎勵、借貸專區,這和其他的返利平臺沒有太大區別。
唯一的不同大概是,掃碼用車這個功能還在。只是該功能已經被弱化,如果眼力不好,你在App內可能找不到掃碼用車功能在哪。
除了變身返利平臺,新版本還宣稱押金可提現,無需排隊。
押金提現算是ofo目前還存在的唯一價值了吧。但這個所謂的免排隊提現押金,才是新版本最騷的地方。
一些用戶發現押金可提現之後可激動壞了,結果,一頓操作猛如虎,提現押金兩毛五。
這個提現,騷就騷在,未退還的押金不再叫押金,而是餘額。
餘額可以用來購買ofo小黃車的月卡或者季卡,也可以用於直接消費。前提,只要你找得到能騎的單車。
當然,你也可以將餘額通過「退餘額」選項兌換成「ofo返錢」餘額。
要不怎麼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呢。退和返的區別可就大著了,退指的是退還,而返呢,在ofo這裡代表的是返利。
一旦用戶同意將押金或者充值餘額兌換成「ofo返錢餘額」之後,押金或充值餘額就只能通過返利的方式進行返還。
為了表達誠意,ofo給老用戶的返利,除了原有的購物返利之外,還可以獲得一份「可退款金額」的返利。當可退款返利總金額達到99元時,用戶才可以將這筆押金提現到微信或支付寶。
也就是說,你的99或者199的押金不能一次性提現,只能通過在平臺消費,累計返利達到要求才能提現。
有人算過,根據ofo平臺商品的返利比例,想要拿到99塊的押金,要在平臺累計消費近千元,想要拿到199的押金,就得消費兩三千。
不消費就不能提現,選擇提現就不退押金。因為返錢餘額規則裡寫了:一旦用戶確定進行兌換,就代表著放棄對餘額(充值餘額/押金)的索取,且ofo對用戶餘額不再具有歸還義務。餘額一旦兌換,不可撤銷,不可更改。
呵,這就是妥妥的一個霸王條款。
相信很多人都沒有閱讀平臺規則的習慣,衝著可提現這仨字就興衝衝地選擇了兌換,兌換完之後才發現這錢啊,想要全部拿到手,依然遙遙無期。
ofo這招真的狠,既不用從自己口袋裡掏錢還債(主要是沒錢),還能從用戶的消費裡拿回扣。
倘若用戶同意兌換協議之後發現了事情真相,不願意再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押金,那正好。那就相當於自動放棄押金。這筆帳就兩清了。
有句話是怎麼說的來著,沒錢不是錯,但是不要臉,就一定是你的問題。
什麼押金提現,無需排隊,只不過是ofo拖延退款乃至拒不退款的又一個藉口罷了。
2.
/ 為還債操碎心的ofo /
為了償還 逃避 債務,ofo這兩年的騷操作從沒讓人失望過。
共享單車都進墳場了,靠租車是賺不了錢的。從押金危機爆發以來, ofo就嘗試過很多種賺錢的門路。
比如兩年前非常火的土蜂蜜,ofo的公眾號就曾經發布過該廣告《一個長期喝蜂蜜的人,竟然變成了這樣???》。後被扒出,這個所謂的土蜂蜜,既不是土特產,甚至連蜂蜜都算不上。
文章中提到的創業大神「花嫂」被扒皮,不過又是一個滿嘴謊言的微商大神。
賣假土特產就算了,這畢竟只是小錢。但ofo還曾經深度參與公鏈項目GSE,所謂的騎車挖礦,共享單車第一鏈等名頭,讓ofo在短時間內融資數億元。
但ofo崩塌後,GSE項目也完全停擺,幣價歸零,所有的投資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數億元的融資去向不明,ofo對外聲稱從未參與發幣,說這一切都是誹謗。GSE的投資人更是一頭霧水,錢去哪了?這事成了一個謎。
雖然ofo多次對外宣稱,從未參與GSE項目,但在幣圈,戴威親自刷臉為GSE站臺拉投資,是不爭的事實。
據估算,GSE當時的融資金額超5億人民幣。
有人說這是ofo的自救方式之一「殺富濟貧」,畢竟割幣圈的韭菜是業內的常規操作。但在後來的採訪中,ofo負責人則表示他們沒賺到錢,GSE被韭菜割了。
割韭菜的人最後被韭菜割了?這話誰信呢?
那一年,ofo的動作是真的多。這邊發幣割韭菜,那邊和網貸機構合作,將押金變成現金貸,企圖通過這種方式轉移債務。
人們把ofo的這次行為稱為「絕地求生」。
從發廣告到發幣到信息流和金融貸,起初大家都很讚賞ofo的諸多行為,認為這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企業,不管怎樣都是在為退還押金而努力。
但後來大家才發現,不管ofo做什麼,排隊退押金的人始終都有上千萬。而這一次又一次的操作更是印證了那句「ofo做廣告,摩拜做公益」。
ofo的一系列「自救」到底是為了退押金,還只是為了保住品牌,苟延殘喘,大概也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當媒體對ofo的自救歌功頌德時,用戶只能對押金退還無望的事實,發出一次又一次的咒罵。
所謂的共享經濟,風起時,人人都宣稱自己是在為社會做貢獻,共享就是便利。當塵埃落定時才發現,只有活下來的企業才談得上貢獻。
那些快馬加鞭,路都沒看清就趕著進場的,不是死在半路,就是被競爭對手的鐵蹄踏碎。
網際網路經濟浪潮下,個體總是淪為被犧牲和奉獻的對象,而始作俑者正是那些在所謂的風口上煽風點火的創業者們。
當我們在談論ofo的自救之路時,我們卻總是忘記,需要被救贖的從來不是那個用天價廣告費提升曝光率,不計後果盲目擴張的ofo,而是被潮水淹沒的那1000多萬用戶。
在貼吧裡,大家對ofo討論最多的,除了退押金,還有詐騙和非法集資。甚至有人在知乎提問,為什麼ofo創始人戴威沒有被判刑?
其實倒閉的共享單車,遠不止ofo小黃車一家,但沒有哪一家品牌能讓人如此深惡痛絕。甚至那些品牌在倒閉的時候,連退押金這個說法都沒有就一夜消失。
但相反的是,沒有人去過度關注他們,也沒有人一直盯著他們不放,反倒是承諾退押金的ofo一直被罵。
我想,用戶基數大是一方面;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大概是ofo一直在給用戶希望,但兩年過去,每一次的承諾最後都落空。ofo的每一次發聲都給用戶以希望,但卻總是以失望結尾。
也不知道下一次,ofo又能搞出什麼新花樣。
其實吧,錢還不上,可以慢慢來;ofo的當務之急應當是學會尊重用戶。
如今正是國難當頭的時候,用這種招數來套路用戶,真的不可取。
內容已獲授權,如需轉載請聯繫一本黑(ID:darkinsider)
還原事實|專扒黑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