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
這10件事最積陰德,如果我們能經常去做,就能積累陰德。
第一、慎獨。
慎獨,意思是指在獨處中謹慎不苟。
「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其意是當獨自一人而無別人監視時,也要表裡一致,嚴守本分,不做壞事,不自欺。
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獨,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不做壞事比較容易,而在獨處時也能一樣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事,則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
慎獨,其實就是「慎心」,要誠其意,在各種物慾的誘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財氣,總歸「吾心有主」,不為所動。
慎獨,其實就是「慎始」,做任何事從開頭就要十分謹慎,如果開始時就不謹慎,還怎麼能保證有好的結局呢?
慎獨,其實就是「慎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說,當事情結束時,要像開頭一樣慎重對待。
慎獨還需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會離經叛道,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慎獨還需克服源自動物性的「利己」性。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一次,昌邑官員王密帶十斤黃金,深夜去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人知。」
楊震嚴詞拒絕了這份厚禮,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王密慚愧而歸。
這個歷史故事體現了「慎獨」的真實含義,為我們樹立了「慎獨」的典範。可以說,楊震的道德修養已經達到了「慎獨」的境界。
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人官做到一定地位時就失去自我約束力,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白天是人,晚上是鬼。上班時道貌岸然,八小時以外出入聲色場所,花天酒地。這就背離了慎獨的初衷。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督而獨處的情況下,嚴於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獨」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你能做到慎獨,就能減少陰德的損耗。
《中庸》上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當我們一個人獨處時,一定要守住自己心,在沒有人看到你的時候,也要做到表裡如一,恪守本分,不自欺欺人,不做違背因果和道德的事。
第二、吃虧。
古人常說:「君子肯吃虧,小人好便宜。」
喜歡佔小便宜,是損耗福報的行為,肯吃虧奉獻,是積德的行為。
第三、寡言。
孔子說:「駟不及舌」,可畏哉。
不能管住自己的嘴,經常亂說話,福報就會從嘴邊溜走。我們一定要學會寡言,少說多聽。
第四、不嗔。
「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
嗔心是最損陰德的行為,我們一定要學會情緒管理,不要亂發脾氣,不要嗔怒他人。
第五、寬厚。
聖賢處事,惟寬惟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心量的大小,決定了福報的多少。
第六、不殺生。
經常殺生,有損陰德。
若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不殺生、不害命,才能不損陰德,增福增慧。
第七、不邪淫。
古人常說:「萬惡淫為首。」
邪淫會嚴重損耗陰德,邪淫一次,就會損耗你十次行善的功德。
第八、敬父母。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的功德無量。
我們要想積陰德,一定要先去孝敬父母。
第九、信因果。
亞里斯多德提出四因說,對原因問題概括了四種答案或解釋模式,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
決定論的世界觀認為,宇宙只不過是根據因果律而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並不存在什麼自由意志。
而相容論則認為決定論對於自由意志是相容的,甚至是必要的。
存在主義認為雖然本質意義是在決定論的宇宙中設計的,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我們自己提供意義。
因果關係的客觀性。因果關係作為客觀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它是客觀存在的,並不以人們主觀為轉移。
因果關係的複雜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客觀事物之間聯繫的多樣性決定了因果聯繫複雜性。
種善因,得善果,如果你不相信這個道理,就會經常做出一些損耗陰德的事,當你相信了因果,願意斷惡修善時,福報自然會增長。
第十、結善緣。
經常與人為善,不結惡緣,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善因善緣會感召善果,廣種福田,廣結善緣,福報就會福量無邊。
結語
鑑讀國學,用智慧分享國學經典,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精髓。
朋友們,這10件事,做到的人不多,看你做過幾件?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
經常讚賞、轉發和隨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的轉發內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感恩閱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