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丨古代學術遺產的重新理解

2021-01-14 澎湃新聞

原創 李零 三聯學術通訊

在我看來,簡帛古書的發現,它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發現了多少以前從未見過的怪字,也不是找到幾個罕見的古本,為我們重新閱讀現存古書增添了校勘和注釋的線索。我認為,其挑戰主要還是來自虛的方面,即我們對古書體例,對文本演變,對古代思想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以及其他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借材料的更新,可以換一下眼光。務虛勝於務實。

——李零

李零,1948年生於河北邢臺,祖籍山西武鄉,自幼在北京長大。1977年進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參加金文資料的整理和研究。1982年畢業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導師為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張政烺先生。1983至1984年,任職於中國社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1985年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工作,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的研究。2016年4月,獲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研究、著述範圍涉及諸多領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獻,以及方術史、思想史、軍事史、藝術史和歷史地理。

李零先生在三聯書店出版的作品有:《十二生肖中國年》《波斯筆記》《我們的經典》《我們的中國》《鑠古鑄今》《萬變》《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蘭臺萬卷》《何枝可依》《小字白勞》等。他的藝術史論文集《入山與出塞》也將於2021年由三聯書店推出新版。

此外他還著有《中國方術考》《花間一壺酒》《兵以詐立》《喪家狗》等。他說,他的書都是讀書筆記。

古代學術遺產的重新理解

* 本文為《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一書的「結語」

丨李 零

現已出土的簡帛古書對認識古代學術遺產有什麼意義,這是介紹過上述內容之後,大家自然而然會想到的問題。我想試著把它總結一下,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初步理解,非常膚淺的理解。這裡,我的感想是粗線條的,與其看作歸納和總結,不如看作問題和思考。因為這些古書雖然已有一定數量,在古書的各個門類都形成了必要的支點,但它們的數量還非常有限,基本上都是單篇,很多都殘缺不全,遠遠不能同現存的100多種傳世文獻相比(它們中的很多都是大部頭,一本書就頂出土發現的一大批古書),更不用說同上萬卷的西漢宮廷的藏書相比。跟古代拼數量,把希望寄託於所有細節的復原,只能使我們陷入非常悲觀的境地。在我看來,簡帛古書的發現,它的意義,它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發現了多少以前從未見過的怪字,也不是找到幾個罕見的古本,為我們重新閱讀現存古書增添了校勘和注釋的線索。我認為,其挑戰主要還是來自虛的方面,即我們對古書體例,對文本演變,對古代思想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以及其他許多帶有規律性的問題,借材料的更新,可以換一下眼光。務虛勝於務實。

戰國竹簡(上博楚簡《容成氏》)

別的不說,光是對「古書經典化」的認識,對我們啟發就很大。它使我們注意到,現存文本的品種和面貌,都不完全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選擇的結果。經典的形成只是在既定的文化結構和思想氛圍下增加了解釋的複雜性,相對於思想的原創過程,它反而比較單調,也比較乏味(只能開掘內涵,不能拓展外延),失去原有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們保留什麼,放棄什麼,強調什麼,淡化什麼,這些都決定了我們日後的閱讀口味和文化口味,讓我們專揀我們愛吃的東西吃,忌口越來越多。在思想的十字路口上,我們必須選擇,但選擇將意味著失去選擇(得之於此則失之於彼)。將來缺什麼補什麼,一切新資源的開掘,都和這種口味分不開。一種是返回頭去,從原有資源開掘(如假道濟儒),一種是擺脫原有資源,尋找新的資源(如假釋濟儒),甚至反求諸己,乾脆從自身開掘(如對曾子和子思的強調)。中國文化的口味是什麼,這要從古代學術遺產去反覆體會,拿留下的東西(傳世古書)和丟掉的東西(出土發現的古書)反覆比照。我說的遺產,不是說有哪些哪些書,而是說在這些書裡,在這些書外,作為有精神魅力的思潮,作為有概括能力的理論,可以長久留下來,反覆影響人們的東西。

比如,中國古代學術,前面是分六大類,這六大類又可合併為兩大類,一類是先秦的諸子百家學說(包括其經典和史料),一類是當時的實用知識和實用技術(包括其理論和方法)。前者傳諸後世,主要是儒、道二家,其他流派,皆隱退或消亡。後者傳諸後世,主要是源自治國用兵之術的謀略思想和源自數術方技之學的陰陽五行說,它們是從古代技術中提煉出來的具有理論色彩的東西,書雖然反覆更新,但支配性的思想並沒有變。它們都是閱讀選擇的結果。這是我們的文化賴以作為基礎的東西。我叫「四大遺產」。

(一)儒家思想

儒家對後世影響最大,一是它給我們留下的經典最多,對銜接傳統和傳播文化有很大影響;二是它講「學而優則仕」,和古老的貴族制度相反,不問出身,只憑讀書取仕,這個制度很重要;三是它「不語怪神,罕言性命」,「敬鬼神而遠之」,這種淡化宗教的態度,影響也至為深遠。它給我們留下的是書,是讀書的制度和讀書的態度,但明確的思想遺產是什麼,反而有點說不清,「仁」很抽象,「禮」很空虛,大部分都不能切合於後來的社會實際,完全是靠解釋系統來支撐。漢唐以來,儒家在整個文化結構中的地位,當然是支配性的,除了國家性的宗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相比,但它不是宗教,不是哲學,更不是實用的技術與指導。這樣的思想,優點也是缺點,它有三個比較薄弱的地方,一是哲學的薄弱,二是宗教的薄弱,三是實用技術和理論的薄弱。宋學假釋濟儒,假道濟儒,從孟子上探子思、曾子和孔子,大談易理和心性之學,就是看到了它的薄弱。清代初年,有些學者提倡經世致用,也是有感於此。明末來華的傳教士,最初看不起儒家,覺得其所言所行,都是庸言庸行,沒什麼精彩過人之處(比如,與他們的古典作家相比)。黑格爾也是打心眼裡瞧不起孔子。現在四個世紀過去了,西方讀者對儒家還是打不起精神。在西方書店出售的漢學譯本中,《論語》的地位遠不是那麼高,它不但不能同《易經》和《老子》相比(在黑格爾的書中,《易經》《老子》的地位已在《論語》之上),就是和《孫子》相比也不如,一般人幾乎毫無了解。他們對儒家的尊重,基本上是一種客氣(利瑪竇時就有的客氣)。他們是把儒學當中國人的文化感情來尊重,當入鄉隨俗便於接近中國的手段來尊重。這是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地方。現在,由於簡帛古書的發現,使我們恢復了對大小戴記的信心,恢復了對「七十子」的熱情,恢復了對儒家複雜性的認識,讓我們知道,儒家對宇宙本體論,對心性之學也有其關心。這對重新認識儒家當然有積極意義。但問題是,它究竟證實了宋學製造的儒家形象,或發現了儒家的本來面目,還只是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另一個思想側面,讓我們發現了我們曾經擁有但後來又失去的東西。宋以來的儒學,和我們最近的儒學,它們和孔子時代的儒學,和戰國時期的儒學,和漢唐時期的儒學,差距是什麼。這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道家思想

本來也是一股很大的潮流。戰國晚期的諸子百家之說,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它為軸心。它和很多的思想流派,和很多的知識門類,一直保持著密切接觸(後世的道教接受了這一遺產,它是比較開放的體系,除了儒家,什麼都收),在宇宙本體論上,在生命現象的研究上,在治國用兵的智慧運用上,都有很多長處。先秦時代,它比儒家退得更遠也進得更多,名曰無為而實則有為。漢武帝以降,道家和刑名法術之學摘鉤,和儒家交叉換位,地位大不如前,但仍然是合格的「在野黨」,所有儒家的薄弱環節,幾乎都是由它來補充。東漢以來,它還演化為中國惟一的本土宗教,填補了王莽改制後中國社會下層的精神空虛。在外來資源(如佛教)開掘之前,它是惟一與儒家互補的東西。其重要性,無論怎麼考慮,都不容低估。出土文獻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它有很多哲理深刻的道論,這些道論的存在,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老子》產生的思想背景,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老子》傳播的思想氣氛。中國古代哲人在理論上的追求到底有多遠,它所依託的古代知識體系到底有多大,當時的思想派別是何等錯綜複雜,這些都要從道家入手,才容易看得比較明白。我曾經說過,道家是中國古代「現代化」的產物。西方世界對中國古代思想的一見鍾情,主要還是這個側面。

(三)謀略思想(法術思想和兵術思想)

中國的法術思想和兵術思想特別發達,前一類東西,在歐洲是16世紀才發展起來的東西(馬基雅維利);後一類東西,在歐洲是19世紀才發展起來的東西(克勞塞維茨、若米尼)。特別是兵學,在中國尤其發達。但中國的法術,自秦朝滅亡,背上黑鍋,一直是陰謀,不是陽謀,是陰柔內向,藏在裡面的東西。中國的軍事傳統是真正的古典傳統,特別是謀略思想,更是如此。它是本來意義上的陰謀,但比前者要坦誠和公開,有白紙黑字寫在書面上。其經典主要是先秦時期的兵書,兩千年後還是讀兩千年前的書。但在中國文化的結構中,這類思想的發展,基本上是箋釋性的,整個地位是處於下降和萎縮的趨勢。偃武修文,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走向。中國的軍事技術本來很發達,但和指揮藝術有點脫節,戰略戰術是籠罩在古典思想的氛圍裡,而技術則是當代的東西。這門技術和刑名法術是互為表裡,和道家也有密切關係。中國的鬥爭藝術非常發達,戰爭也是人類發展的永恆主題,西方世界對它的尊重也是理所當然。

(四)陰陽五行說(提煉自數術方技)

是中國的自然哲學和技術理論。它在數術方技之學(也包括兵學中的技術門類)中是惟一通用的理論,從先秦兩漢到清代,始終保持其傳統。其經典化和兵書不能相比。它不是以一本書或幾本書而出現,放在實用技術之上。專門講陰陽五行,這樣的經典沒有,但它的影響卻無所不在。由於實際操作的需要,數術方技,它們一直是按門類劃分其範圍,各自有各自的經典。陰陽五行理論,和謀略思想不同,它不是與技術的層面脫節,而是廣泛滲透於技術之中,就像神經和體液在身體中的分布。這是它的特點。數術方技之書,出土發現很多,我們要分析和理解這個理論,從早的材料看比晚的材料更清楚,也更單純。這樣的東西,在西方人的眼裡,是和東方神秘主義有關,是和他們尋找中國宗教、科學和哲學三方面的異質性有關,當然也是吸引他們的地方。他們對《易經》的迷戀,本來是迷宋學解釋下的《易經》,圖學解釋下的《易經》,根子也在陰陽五行說。

他們對我們有許多謬獎錯愛。

* * *

在這本講義即將結束的地方,我特別希望提到的是,我們對我們自己的口味,以及西方口味和我們的不同,恐怕值得認真反省一下。借他們的眼睛,想自己的問題(借中外的差別想古今的差別)。我這樣講的意思,是想提供另外一條思路,即我們和他們,在古代世界的起跑線上,曾經有很多人心同理的相似,但選擇使我們分道揚鑣。考古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忽略了的東西,現實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忽略了的東西。

被忽略的東西,當時好像不重要,但將來可能最重要。

和最初的提法有關,現在也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我說,我們要討論的是一個「尋找回來的世界」。

相 關 閱 讀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

李零 著

定價:88元,精裝,460頁

ISBN:978-7-108-06797-5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

本書是李零先生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講課時的講稿,上編是簡帛古書的基礎知識,下編是簡帛古書的分類導讀;前一半學生上課聽講時使用,後一半大家下課看書時使用。李零先生力求「把道理講清楚,用材料來擺事實」,並融匯學術界出土文獻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圖打通出土古書與傳世古書的連接,重新認識並建構起古代知識系統和人們的思想文化心理。

目 錄

修訂版說明

前 言

上 篇 概 說

第一講 引言:尋找回來的世界

——簡帛古書的發現與中國學術史的改寫

附錄:現存先秦兩漢古書一覽表

第二講 三種不同含義的「書」

附錄一:中國古代文字的分類(按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分類)

附錄二:中國古代文書的分類

第三講 簡帛的埋藏與發現

附錄:簡帛分域編(1901—2003年)

第四講 簡帛的形制與使用

附錄:王國維《簡牘檢署考》

第五講 簡帛古書的整理與研究

附錄:長臺關楚簡《申徒狄》研究

第六講 簡帛古書的體例與分類

附錄:餘嘉錫《古書通例》(摘錄)

下 篇 導 讀

第七講 簡帛古書導讀一:六藝類

附錄一:「六藝」之書的順序

附錄二:漢代小學發展的三階段

第八講 簡帛古書導讀二:史書類

附錄:與鄧文寬先生討論「歷譜」概念書

第九講 簡帛古書導讀三:諸子類

附錄:儒門傳學考

第十講 簡帛古書導讀四:詩賦類

附錄一:張鳴論和聲概念書

附錄二:敦煌漢簡《風雨詩》

附錄三:銀雀山漢簡《唐勒》

附錄四:尹灣漢簡《神烏賦》

第十一講 簡帛古書導讀五:兵書類

附錄一:兵書的起源

附錄二:兵書的分類

附錄三:兵書的整理和經典化

附錄四:兵書的三大類型和它們的國別

附錄五:銀雀山漢簡《地典》

第十二講 簡帛古書導讀六:方術類

附錄一:方術的概念與分類

附錄二:方術發展的脈絡

附錄三:研究中國早期宗教的三個視角

結語:古代學術遺產的重新理解

修訂版附錄 從簡帛古書看古書的經典化

後記

索引

學術出版,評論閒聊,讀書內外

===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歡迎關注三聯學術通訊

sdx_bulletin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李零丨古代學術遺產的重新理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家「向前走」時,李零「猛回頭」
    李零:《鳥兒歌唱——二十世紀猛回頭》,北京大學出版社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學術專著等身,雖考古出身,但涉獵廣博,儼然雜家:簡帛銘文,兵法方術,論語周易等均有論著,近期還出版了《「在目前的學術訓練下,很多專家只是在一個非常狹窄的領域中做東西,他對這一畝三分地很了解,但對現實的人或社會缺少敏感,甚至可能失去正常的表達能力;而通俗作家雖然可以很快反應,但不具備對專業領域的知識訓練。這兩方面要統一在一個人身上,太難了,但李零兄做得非常精彩。」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楊念群認為。相對許多學院派,李零近年頗多發言涉及公共事務。
  • 李零讀《論語》:當下尊孔的三副面孔
    根據李零教授的考察,現在讀《論語》無非就三種讀法,三種讀法之下後三種孔子,三個孔子形象背後有三張不同的面孔。在討論這三種人之前,先得討論一下李零教授的立場。畢竟大面積的得罪文化人並不是什麼好事情,秦始皇被儒家釘在恥辱柱上已經有兩千多年了,他的豐功偉績還是靠老外研究中國史給翻案的。潑婦罵街,氣過了也就罷了。
  • 201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揭曉
    7月14日,由中國文物學會和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出於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考慮,此次終評以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
  • 李零:出土文物中的十二生肖
    這個話題與中國動物有關,與中國方術有關,與我長期關注的古代文物有關。 我們的頭上有個大鐘,掛在天上的鐘,指針是北鬥。鬥轉星回,一年又一年。十二年如十二小時。人生能有幾個十二年? 好好活吧。
  • 我讀2016-2017丨任大猛:看到一張照片,冬夜冒冷汗
    任大猛:正在讀李零的《我們的中國》,太多,有四本《茫茫禹跡》《周行天下》《大地文章》《思想地圖》,挑了一些篇章看而已。三聯2016年9月出版,11月才買,估計今年讀不完,也只挑著看。但這四本書組成的套書《我們的中國》(李零 著),從目錄看談及湖南的內容不多。李零此前所著《入山與出塞》(2004年文物出版社)即曾著墨於寧鄉青銅器。
  • ...奉國寺•遼代建築遺產保護研討暨第五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守望千年奉國寺•遼代建築遺產保護研討暨第五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公布推介學術活動舉行 2020-10-03 18:27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學術 | 陳悅新:古代佛像著衣法式
    2020年12月2日上午,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主辦的長風論壇(鰲山034期)之「古代佛像著衣法式」講座順利舉辦。本次主講嘉賓為陳悅新老師。
  • 韓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在城市化突飛猛進的時代,城市文化遺產是古代社會文明最集中的載體,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脈,貫通古今,是一個城市永葆享用的珍貴文化財富。如何卓有成效地研究好、保護好、展示好城市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考古界面臨的問題,更是韓國考古界研究的方向。
  • 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燒屍廟將重新開放
    (抗擊新冠肺炎)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燒屍廟將重新開放中新社加德滿都11月30日電 (記者 張晨翼)尼泊爾有關方面30日決定,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帕斯帕提那神廟(俗稱燒屍廟)將從12月16日開始重新對外開放。
  • 「玉門、玉門關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舉行
    8月27日至29日,「玉門、玉門關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玉門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博專家、各高等院校和文物保護機構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共100餘人參加研討會。  玉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著名、文化意蘊最為悠長的關塞之一。
  • 我校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建成遺產(英文)》被Scopus資料庫收錄
    我校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Built Heritage」被Scopus資料庫收錄 來源: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時間:2020-11-26
  • 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
    12月5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四川大學木版年畫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辦。康乾時期年畫的視覺趣味兼談八破畫的起源》《技術變革、城市文明與木版年畫的北宋之音》《「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木版年畫風格之比較》《社會變遷與現代性表達——以晚清年畫<上海勝景洋場跑馬圖>為例》《民俗、圖像、傳播——傳統木版年畫的緣起與流變》《傳統年畫的創新傳播》《傳統文化元素的可持續設計的思考——以年畫設計創新為例》《中國傳統繪畫裡的「年味」與「酒味」》等主題,對年畫的製作和傳播展開學術研討
  • 說白了,就是槓桿原理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二期...
    (第三期)千裡相逢的盛宴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四期)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合川一家人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六期)>來,幹了這碗75℃的雞湯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七期)魚,我所欲也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八期)船到橋頭自然直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九期)古鎮守望者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期)
  • 王元化百年誕辰 學術與思想,合則共美,分則兩傷
    王元化認為思想與學術並不是兩分的,學術人應有公共關懷,思想者須有學理背景。王元化在三十年前所針對的學術與思想脫鉤現象,仍是我們今天需要思考的議題。  學者許紀霖在與新京報記者的對話中指出,「反思」是王元化一生的主題。對時代思潮的懷疑,對自我的反思,以及人道主義精神的思想底色,是王元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給今人留下的最為寶貴的精神遺產。
  • 語文診所丨「重新做人」「形銷骨立」「怙惡不悛」
    「重新做人」意思是認識、悔改所犯罪過,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經常同「脫胎換骨」或「洗心革面」連用。例如巴金《隨想錄·「五四」運動六十周年》:「有一個時期我的確相信別人所宣傳的一切,我的確否定自己,準備從頭做起,認真改造,『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又《隨想錄·探索》「這十幾年中間我看見的膽小怕事的人太多了!
  • 研討會︱青銅之光: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論壇側記
    9月26-27日,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論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舉辦。本次論壇由國博研究院主辦,該院青銅器研究所承辦,旨在為學者提供一個展示、交流青銅器研究新成果、新觀點和新思考的平臺,推進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向更深、更廣的層次發展。
  • 維也納學派哲學的當代遺產
    然而,2013年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麥克·比尼主編的《分析哲學史牛津手冊》,重新喚起了人們對維也納學派的關注。託馬斯·于貝爾在手冊中對維也納學派的討論讓我們重新看到了邏輯經驗主義哲學的意義,此外還有多篇文章重新肯定了維也納學派在邏輯哲學上的價值。
  • 學術之星專訪丨吳祺琳:心嚮往之,行必能至
    2019年,她參與了學院派遣赴德國「紀念包浩斯一百周年——現代建築」考察團,展開外文解讀、學術交流等,用腳丈量柏林、亞琛、德紹、斯圖加特、漢堡,用九宮格速寫的獨特方式,記錄下建築學生對於經典作品的第一感知,實現了對自身學術能力、國際視野新的提升,強化了與學院包浩斯建築脈細的歷史聯繫。
  • 作為最好的學術書店,萬聖書園是如何選書的
    列國漢學史書系、國際漢學經典譯叢、中華國學文庫、中國古典名著譯著叢書、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中國古代名著全本譯著叢書、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歷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敦煌學術書系、中國佛教典籍選刊、寶慶講寺叢書、佛教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