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簡史

2020-12-11 健康界

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是指特異性改變基因序列,利用酶,特別是核酸酶來對DNA鏈(DNA strand)進行剪切,移除已有的DNA,或者插入代替的DNA。基因編輯是近幾年的大熱話題,本文就將回顧一下基因編輯的發展歷史。

1

大事年表

1973年:第一個基因工程生物--添加一個基因後可以抵抗抗生素的細菌。

197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暫停基因工程實驗直到可以檢查安全問題。

1975年:生物學家建立風險評估原則,儘量減低(mitigation)風險,強調公眾參與和透明度。

1982年:FDA通過第一個基因工程人類藥合成胰島素(synthetic insulin)。

1994年:Calgene推出第一個基因工程食物Flavr Savr番茄,它在成熟時可以不掉下來(stay firm when ripe)。

1996年:孟山都公司(Monsanto)推出第一批基因修飾農作物,很快這些基因修飾食品佔據市場。

2003年:遺傳學家Austin Burt第一個提出「自私基因」 (selfish gene)--一個保證大多數後代遺傳的基因,可以用作對另一個物種的生物防治。但這個想法在當時還是理論性的。

2012年: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和 Broad Institute 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細菌免疫系統CRISPR可以作為基因編輯工具,在生物體的基因組中的任何地方對DNA進行特定的改變。

2014年:Kevin Esvelt等人發表一篇論文,展示如何利用CRISPR進行遺傳修飾,永久改變或根除它們。

2015年:第一隻基因驅動實驗室果蠅,第一隻基因驅動蚊子。

2016年:基因驅動在農業、疾病減少和保護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但在此類生物體釋放到環境中之前,建議進行更多研究。超過150個團體呼籲暫停基因驅動研究,但暫停期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中被取消。

2017年:第一隻基因驅動哺乳動物。FDA通過針對癌症的基因改變治療。

2

基因編輯技術的核心是一個分子工具——2012年發現的CRISPER-Cas9。基因技術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很多道德社會問題,基因工程是否應該被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理或者改變人的外貌智力等性狀之類的問題,近幾年來一直在被討論。

修正基因錯誤的早期嘗試

利用基因編輯來治療疾病或改變性狀這個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DNA雙螺旋的發現。20世界中期,研究者發現,DNA的鹼基序列可以從父母傳給子代,一些微小的序列就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認識到這點後,人們就猜測識別導致遺傳性疾病的「分子錯誤」可以成為解決這些錯誤的手段,從而能夠預防或逆轉疾病。這一概念是基因理論的基本理念。

但基因技術的發展充滿了困難。早期並不是集中在修正基因錯誤,而是嘗試把突變基因功能性拷貝帶來的結果最小化,插入基因組或者維持作為染色體外單元。儘管這個方法在一些情況下是有效的,但是很複雜而且有局限性。

為了完全修正基因錯誤,研究者需要使一個DNA雙鏈在目標位置斷裂,一旦斷裂後,缺口處能夠被細胞通過模板(template)高效地修復,直接將「壞」的序列用「好」的序列代替。但是準確地在目標位置製造斷裂,而不涉及其他地方這一點並不容易。

在目標位置斷開DNA鏈

在發現CRISPER-Cas9提出之前,我們有兩種使雙鏈位置特異性斷裂的方法,一種是利用鋅指核酸酶(ZFNs),另一種是利用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TALENs)。

ZFNs是一種人工改造的核酸內切酶,由一個一系列 Cys2-His2鋅指蛋白串聯組成的DNA 識別域和一個由FokI羧基端96個胺基酸殘基組成的非特異性核酸內切酶構成。ZFN 要切割靶位點必須以二聚體綁到靶位點上。

因此兩個ZFN分別用鋅指結構識別5′到3′方向和3′到5′方向的DNA鏈,當兩個ZFN分別結合到位於DNA的兩條鏈上間隔5至7個鹼基的靶序列後,可形成二聚體,進而激活FokI核酸內切酶的剪切結構域,使DNA在特定位點產生雙鏈斷裂。

雖然ZFN的出現大大促進了基因組靶向修飾技術, 但是, 由於鋅指基序(motif)同其靶序列的對應性並不特異,對於每一個特定的靶點,往往需要構建龐大的鋅指表達文庫,通過實驗篩選出高效且特異結合靶序列的鋅指蛋白;而且在基因組上找到合適的ZFN靶點也比較困難。

而TALE在識別靶點的特異性方面和設計方面都比ZFN更有優勢。TALENs是由特異性DNA結合結構域 TALE和DNA切割結構域Fok I核酸內切酶組成。TALE蛋白家族來自植物病原體——黃單胞桿菌(Xanthomonas spp.)。TALE與DNA序列特異性結合後,二聚體Fok1核酸酶定點剪切,導致DNA雙鏈斷裂。

CRISPR-Cas9 技術利用RNA-DNA結合,而非蛋白質-DNA結合來指導核酸酶活性,簡化了設計,使應用範圍更廣泛。

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縮寫,意為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廣泛存在於細菌和古細菌的基因組中,是一種細菌降解入侵的病毒DNA或其他外源DNA的免疫機制。

當細菌檢測到病毒DNA,它會產生出兩種較短的RNA, 其中一段RNA包含與入侵病毒相對應的片段。這兩種RNA與蛋白質組合成一個複合體,即Cas9。

Cas9蛋白其與FokI酶功能相似,但不需要形成二聚體才能發揮作用,可以分別切割DNA兩條單鏈。當相符的片段,即所謂的嚮導RNA(guide RNA)在病毒體內找到他的目標時,Cas9就會剪切下目標DNA,消滅病毒。研究者發現,它不僅可以消滅病毒DNA,只要改變一下嚮導RNA,與想要的目標符合就行。而DNA-RNA特異性結合只需了解 Watson-Crick鹼基配對原則,因此CRISPR-Cas9系統優於使用ZFNs或者TALENs的融合蛋白設計。

2015年,張鋒及其同事發現了一種更具潛力的CRISPR系統,即CRISPR-Cpf1系統。DNA切割酶Cas9與兩條小RNAs形成了一種複合物,兩條RNAs均是獲得切割活性的必要條件。

Cpf1系統更簡單一些,它只需要一條RNA。Cpf1酶也比標準SpCas9要小,使得它更易於傳送至細胞和組織內。

Cpf1以一種不同於Cas9的方式切割DNA。當Cas9複合物切割DNA時,它切割的是同一位點的兩條鏈,留下的「平端」(blunt ends)在重新連接時往往會發生突變。

採用Cpf1複合物生成的兩條鏈切口是偏移的,在裸露端留下了短懸端(overhang)。這將有助於精確插入,使得研究人員能夠更有效及精確地整合一段DNA。

3

CRISPR算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最火熱的基因編輯技術,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CRISPR的歷史以及推動這一領域向前發展的科學家們。

發現CRISPR及其功能

1993-2005, Francisco Mojica

Francisco Mojica是1993年報導的第一個描述現在被稱為CRISPR基因座的研究人員。他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都在研究它們,並且在2000年,他認識到被報導的不同重複序列實際上共享了一組共同的特徵,現在我們知道這是CRISPR序列的標誌(他與Ruud Jansen共同創造了該名詞 CRISPR,Jansen在2002年首次使用該術語)。

2005年,他報告說這些序列與噬菌體基因組的片段相匹配,基於這一發現他提出CRISPR是一種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假說,後來被證明這個假說是正確的。另一個小組在同一時間發表了類似的研究結果。

發現Cas9和PAM

2005.03, Alexander Bolotin

Alexander Bolotin在研究剛剛測序的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時,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CRISPR基因座。儘管CRISPR陣列與先前報導的系統相似,但它缺少一些已知的cas基因,而是包含新的cas基因,包括編碼大分子蛋白質的基因,他們預測該蛋白具有核酸酶活性,就是現在的Cas9。

此外,他們指出,與病毒基因具有同源性的間隔區在一端都具有共同的序列。該序列是原型間隔物相鄰基序(PAM),是目標識別所必需的。

適應性免疫的假設方案

2006.03, Eugene Koonin

Koonin通過計算分析研究了直系同源蛋白質簇,基於天然間隔區陣列中與噬菌體DNA同源的插入物,提出了細菌免疫系統CRISPR級聯的假設方案,放棄了先前Cas蛋白可能包含新的DNA修復系統的假設。

適應性免疫的實驗證明

2007.03, Philippe Horvath

Horvath及其同事通過實驗證明,CRISPR系統確實是一種適應性免疫系統:它們將新的噬菌體DNA整合到CRISPR陣列中,這使它們能夠對抗下一波噬菌體的攻擊。此外,他們表明Cas9可能是幹擾所需的唯一蛋白質,但CRISPR系統滅活入侵噬菌體的過程的細節尚不清楚。

間隔序列被轉錄成指導RNA

2008.03, John van der Oost

科學家們很快開始研究CRISPR-Cas9系統具體是怎樣幹擾入侵的噬菌體的。John van der Oost及其同事發現在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中,來自噬菌體的間隔序列被轉錄成小RNA,稱為CRISPR RNA(crRNA),引導Cas蛋白到達目標DNA。

發現CRISPR作用於目標DNA

2008.10, Luciano Marraffini and Erik Sontheimer

Luciano Marraffini and Erik Sontheimer發現CRISPR系統的靶向分子是DNA,而不是RNA。這有點令人驚訝,因為許多人認為CRISPR與真核RNAi沉默機制平行,後者靶向RNA。

Marraffini和Sontheimer在他們的論文中明確指出,如果將該系統轉移到非細菌系統,該系統可能是一個強大的工具。(然而,應該注意,不同類型的CRISPR系統可以靶向RNA。)

發現Cas9剪切目標DNA

2010.12 Sylvain Moineau

Moineau及其同事證明,CRISPR-Cas9在PAM上遊3個核苷酸的位置,對靶DNA產生精確的雙鏈斷裂。他們還證實Cas9是CRISPR-Cas9系統中切割所需的唯一蛋白質。這是II型CRISPR系統的一個顯著特徵,由單個大蛋白(此處為Cas9)與crRNAs共同介導幹擾。

發現cas9系統中的tracrRNA

2011.03 Emmanuelle Charpentier

Emmanuelle Charpentier團隊對釀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進行了小RNA測序,其具有含Cas9的CRISPR-Cas系統。他們發現,除crRNA外,還存在第二種小RNA,稱為反式激活CRISPR RNA(tracrRNA)。他們發現tracrRNA與crRNA形成雙鏈體,正是這種雙鏈體將Cas9引導至其靶標。

CRISPR系統可以在其他物種中異源地起作用

2011.07, Virginijus Siksnys

Siksnys及其同事克隆了來自嗜熱鏈球菌(一種II型系統)的整個CRISPR-Cas基因座,並在大腸桿菌(不含II型系統)中表達,發現它能夠提供質粒抗性。這表明CRISPR系統是獨立的單元並且證實了II型系統的所有必需組件都已知了。

Cas9介導的切割的生化表徵

2012.09, Virginijus Siksnys

利用其異源系統,Siksnys和他的團隊將來自大腸桿菌菌株的crRNA複合物Cas9純化,該菌株經過工程改造以攜帶嗜熱鏈球菌CRISPR基因座並進行一系列生化實驗表徵Cas9的作用模式。

他們驗證了切割位點和PAM的需求,並使用點突變,他們發現RuvC結構域切割非互補鏈,而HNH結構域切割互補位點。

他們還指出,crRNA可以減少到20-nt的伸展,足以有效切割。他們表明可以通過改變crRNA的序列來重新編程Cas9以定位他們選擇的位點。

2012.06, Charpentier and Jennifer Doudna

與Gasiunas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幾乎同時由Emmanuelle Charpentier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合作報導。 Charpentier和Doudna還報告說,crRNA和tracrRNA可以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單一的合成導向RNA,進一步簡化了系統。

利用CRISPR Cas9進行基因編輯

2013.01, Feng Zhang

之前曾參與其他基因組編輯系統如TALENs的Zhang首先成功地將CRISPR-Cas9用於真核細胞的基因組編輯。Zhang和他的團隊設計了兩種不同的Cas9直向同源物(來自嗜熱鏈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並證明了人和小鼠細胞中的靶向基因組切割。

他們還表明系統(i)可以編程為靶向多個基因組位點,(ii)可以驅動同源定向修復。來自哈佛大學George Church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同一期「Science」雜誌上報告了類似的研究結果。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而當一個有機體同時包含經過編輯和未經編輯的細胞混合物時,它被稱為「鑲嵌體」。雖然現有的數據仍然有限,但基因編輯的露露和娜娜似乎就是鑲嵌體。並且,經基因編輯的人類胚胎很難檢測到嵌合現象,這就可能在臨床應用中造成嚴重的安全問題。「多代效應」是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和應用面臨的一大技術難題和潛在技術風險,也是基因編輯技術倫理爭論的焦點之一。
  • 日本批覆基因編輯番茄上市,什麼是基因編輯和氨基丁酸?
    12月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通過其國內首個基因編輯食品的銷售申請。這是一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含有更多營養成分γ-氨基丁酸,預計最早將於2022年上市銷售。那麼,什麼是基因編輯和γ-氨基丁酸?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是什麼關係?
  • 基因編輯終於等到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女科學家斬獲
    CRISPR 簡史圖1:CRISPR發展簡史CRISPR的發現與命名早在1987年,日本大阪大學的Nakata研究組在分析大腸桿菌時就發現,細菌中存在一些異常重複的序列[2]。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些重複序列究竟有什麼作用,甚至還沒有正式為這些重複序列命名。
  • 基因編輯的道德紅線
    作者|周超臣頭圖|視覺中國上周有個關於基因編輯的傳聞不知道大家是否關注到?傳聞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2019年12月30日,深圳市南山區法院對參與這一「基因編輯」的賀建奎、張仁禮、覃金洲等3人進行了定罪量刑。為什麼人們一提起基因編輯就談虎色變?它牽扯的倫理道德又有哪些?巧的是,就在大約兩周前,在騰訊新聞主辦的Contech大會上,就有幾位學者專家參與了一場關於「基因編輯和腦機接口」話題的討論,似乎他們的一些觀點可以回答這一問題一二。
  • Science重磅: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能瞬間實現精準基因編輯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光敏核苷酸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加速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過程,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整個實驗過程及其這種新方法的精準性;在Science雜誌同一期的一篇展望文章中
  • 讀書交流會 | 本期閱讀《人類簡史》
    其實這是根植於基因深處的本能。在《人類簡史》裡有提到:「這種想大口吃下高熱量食物的直覺本能深植在我們的基因裡。就算我們今天可能住在高樓大廈,家家戶戶的冰箱早就塞滿食物,我們的DNA還記得那些在草原上的日子。」這是為什麼呢?
  • 從基因編輯到生物黑客:我們可以活到150歲,然後接近永生?|| 米倉在讀書
    而最近鬧得轟轟烈烈的基因編輯事件,也許只是通向這一目標過程中的一朵小浪花。 02 生物也是一種算法21世紀可能將是一個由算法主導的世紀。 所謂算法,簡單的說,就是進行計算、解決問題、做出決定的一套有條理的步驟。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12月7日晚間,針對該消息,華大基因緊急聲明,稱不存在「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   「基因編輯嬰兒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如果此事為真,那麼很可能影響華大智造上市。」該財經人士稱。   受此影響,12月9日,華大基因下跌2.28%,報收128.83元。
  • 基因編輯終於等到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女科學家斬獲,為何沒有張鋒
    CRISPR 簡史圖1:CRISPR發展簡史CRISPR的發現與命名早在1987年,日本大阪大學的Nakata研究組在分析大腸桿菌時就發現,細菌中存在一些異常重複的序列[2]。但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些重複序列究竟有什麼作用,甚至還沒有正式為這些重複序列命名。
  • 基因編輯的西紅柿,消費者會接受嗎
    這些轉基因品種含有來自其他物種的基因,而近年來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與轉基因不同,基因編輯只改變作物原來的部分基因,而不導入外源基因。對此,江面浩表示,基因編輯能大幅縮短作物品種改良時間,可以將原來需要10年的品種改良時間,縮短到約1年半。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專題研討會
    日~23日(21日報到)   北京   北京冠京飯店     報名方式見本文最後一頁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多個物種內的目標基因進行「精確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刪除、插入、定點突變等。與傳統的TALEN和ZFN基因編輯技術相比,CRISPR/Cas9技術自問世以來,以其操作的便捷性,高效的基因編輯能力獲得青睞,成為當下科研工作者的新寵兒。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人、大鼠、小鼠、斑馬魚、果蠅、豬、水稻、小麥和擬南芥等動植物(細胞)以及細菌等微生物的基因組靶向改造,並已在功能基因組研究、疾病防治、動植物育種、動物疾病模型開發、基因治療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基因編輯讓番茄產生辣椒素,只需調整6個基因的表達
    基因測序表明,番茄依然存在表達辣椒素的基因,只是這些基因關閉了。分離後的番茄植株進化出了生長豐富又富含營養的果實,很容易獲得豐收,一公頃產量能達到110噸。該論文梳理了辣椒素的生物合成機制,比較了辣椒和番茄的相似性,認為雖然具有挑戰性,但通過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技術激活辣椒素基因在番茄中表達,有望創造出高產辣椒素的番茄。
  • 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
    基因編輯食品,也就是從源頭來改造食物的特性,或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當然,對於這種不明覺厲的基因技術,我們最關注的,仍然是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什麼是基因編輯食品?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已經介紹過。
  • 濟南基因編輯產業基地項目開工奠基
    濟南基因編輯產業化項目於2018年5月24日正式籤約落地濟南,項目成立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產業化運作,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布局基因編輯產業。舜豐生物依託全球植物基因編輯領軍團隊,致力於推動基因編輯這一革命性技術在源頭創新、作物改良及分子檢測等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目標打造全球一流的高科技生物技術企業,成為基因編輯技術開發與應用的引領者。
  • 李湛:基因編輯技術與其帶來的醫學突破
    除了以上的基因組編輯技術,近年來,RNA幹擾、單鹼基編輯、表觀基因組編輯和轉錄調控等廣義的基因編輯技術也逐漸興起。1.3.而RNA幹擾、單鹼基編輯、表觀基因組編輯和轉錄調控等技術在理論上也屬於基因編輯技術,只是在具體的編輯對象或者鹼基數有差異。2.
  • 一文讀懂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
    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通過使用靶序列特異性工程核酸酶來操縱真核基因組的新興治療手段,包括模型細胞系的開發、疾病機理的發現、疾病靶標的確定、轉基因動植物的開發和轉錄調節。由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促進基因組中序列的正確校正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優勢,基於基因編輯的療法正被積極地開發為治療多種疾病的下一代治療方法。
  • 今日《自然》:「改寫」基因,延長壽命!基因編輯療法取得重要進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日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療法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使用一種新型單鹼基編輯技術,治療模擬人類早衰症的小鼠,通過修改致病基因,讓動物的壽命延長了一倍多。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8期:華大基因闢謠「基因編輯58個嬰兒...
    華大基因闢謠「基因編輯58個嬰兒」: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近日,有微博用戶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某某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對此,華大基因在官方微博發布闢謠聲明,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公司已經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新「基因剪刀」可切除免疫缺陷病毒基因美國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密切相關,即愛滋病的病因)。
  • 華大基因闢謠「基因編輯嬰兒」傳聞:已報案證據...
    時隔兩年,華大基因再次被舉報。近日,有微博用戶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主任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對此,華大基因在官方微博發布闢謠聲明,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公司已經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值得注意的是,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主任是否是2018年的「舉報門」當事人王德明?
  • 露露和娜娜,被基因編輯過的人生會怎樣?
    胚胎基因編輯登堂入室現在的基因編輯嬰兒顯然是受到CCR5基因變異的啟發。既然無法獲得自然變異的CCR5基因,而且移植他人的變異CCR5基因又昂貴,何不採用基因編輯的方法讓正常的CCR5基因變異來抗禦愛滋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