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

2021-01-20 虎嗅APP

對匱乏恐懼的本能,一直深入我們的基因當中。

站在2021年初,我們不由得感慨過去一年來新冠病毒肆虐所造成的全世界的支離破碎,同樣也慶幸我們很快將暴風驟雨的中心變成這個世界上少數安全無憂之地。

但恐懼仍然保留下來,除了年初家人心急火燎地搶口罩、消毒水(足夠家裡用好幾年了),儘管有袁隆平教授出面保證,「不會出現糧食荒」,但今年我們家中的糧油米麵的存量明顯高於之前,「寅糧卯吃」可能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了。

但全世界並不都像我們如此幸運。新冠疫情大流行不僅同樣造成發達國家居民的搶購、囤貨的熱潮,也在帶來上遊農業、養殖業的減產、毀耕,「牛奶入河」的景象又一次重演。與此相生的是,更多欠發達地區陷入經濟衰退和失業,一些人陷入了極端貧困的狀態,同時一些國家還伴隨著蝗蟲災害、氣候危機,致使全球數億人口再次遭遇飢餓危機。

現在,全球的食品供應鏈,既保證了全世界人口的主要糧食供應,同時也因為全球性疫情而暴露其脆弱的一面。多種瓜果、肉類、奶製品等高營養食品的短周期保存的特性,使得這些食品受到下遊需求端的強烈影響,一旦需求萎縮,生產端除了就地銷毀,恐怕沒有更節省成本的辦法。

即便世界其他地區食品緊缺,這些高價值食品也很難分享到更需要的人們那裡。全球的食品供給需要應對這一挑戰。基因編輯食品,也就是從源頭來改造食物的特性,或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

當然,對於這種不明覺厲的基因技術,我們最關注的,仍然是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

什麼是基因編輯食品?

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已經介紹過。簡單來說,目前主要是通過CRISPR-Cas9這一基因編輯工具,來對某種動物和植物的某一段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的編碼序列進行特異的編輯修改,包括敲除或增加,達到改變或修飾這一基因功能的目的,從而最終改變動植物的生理形狀。

經過基因組改造之後的動物或植物,就被稱作基因編輯動物和植物,那些專門針對人類食物的基因改造過的,就被稱作基因編輯食品(Genome edited foods)。

基因編輯食品和轉基因食品的一個根本區別就在於,前者只是通過基因編輯手段修飾該物種本身的基因,而不轉入其他物種的基因,而後者則會使用其他物種的特定形狀的基因轉入到想要發生特定形狀變異的物種上面。

比如,最近日本就通過了首個基因編輯食品的銷售申請。這是一種經過基因編輯的番茄,由日本筑波大學和一家企業共同研發,比傳統番茄含有更多的γ-氨基丁酸,而γ-氨基丁酸是一種天然存在的非蛋白質胺基酸,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經傳遞物質,具有穩定情緒等功效。也就是說,經過對番茄的基因編輯,只是增加了原本具有的這種胺基酸的含量,並沒有增加任何新特性的基因。

同時,美國FDA也批准了一種基因編輯豬用於食品和醫療產品,其原理是經過基因編輯後,使得豬體內不產生α-gal糖,因為人體內不產生這種α-gal糖分子,豬體內的α-gal糖分子會引發人體的過敏反應。所以人們可以利用這種被稱作GalSafe豬的身體進行器官移植的培養或者肝素的生產。

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看到,基因編輯食品的技術其實跟人類進行動植物馴化的性質是類似的,都是想要獲得動植物上面更適合我們人類想要的性狀給保留下來。只不過後者需要一代代的繁殖篩選,保留那些想要的性狀的後代,淘汰掉那些不想要的動物性狀,最終我們培育出來越來越聽話的狗,越來越純種的貓,還有高產的雜交水稻和那些又大又甜的水果。

而基因編輯技術就像讓人類直接開掛一樣,只要找到反應某種物種特性的基因片段,進行直接的修改、刪除,就能立刻獲得相應的基因突變,從而獲得以往很長時間才能取得的性狀或者獲得根本無法通過遺傳培育出來的性狀。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基因編輯技術在應對全球食品安全上的巨大潛力。比如基因編輯可以改變香蕉樹的性狀,增加它對一種巴拿馬真菌的抵抗性,從而使得全球種植園免受摧毀。比如只要減少稻米中直鏈澱粉的含量,就可以增加米飯的軟糯感,我國的科研團隊就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將秈稻品種中的Waxy基因敲除,其稻米的直鏈澱粉含量即可降至糯稻的水平,就可以幫助改善米飯的口感。

整體上說,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將食品向著更高產、更耐腐敗、更營養豐富和更多抗性等性狀進行高效改良。那麼,在農業領域,我們是否就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開始大刀闊斧的實驗,獲得更多我們想要的食物品種呢?

而這就涉及到基因編輯食物的安全性問題和合法應用問題了。

基因編輯食品安全嗎?

現在,全世界對於基因編輯動植物或者說基因編輯食品是否安全,存在著巨大爭論。

最根本的分歧在於,基因編輯食品是否存在威脅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命健康的潛在風險,目前是一種缺乏科學可證實或可證偽的情況,即當前尚未發現基因編輯食品存在危害風險,但不意味著在未來是否會出現不可預見的風險。

基於不同的立場,就會發展出兩種截然相反的對待基因編輯食品商業化的認識和選擇。如果持「以科學未發現有害即安全」立場,就會主張有監管的基因編輯食品的商業化發展,甚至有政府和商業機構主張基因編輯食品與非基因編輯食品在成分上沒有實質區別,不需要進行特別標識。如果是持「未經證實的基因編輯食品對生命和生態具有反自然地、不可逆轉的潛在風險」的立場,就會主張禁止基因編輯食品的商業化,或者拒絕使用者會要求建立以消費者知情權為核心的風險標識監管機制,就像轉基因一樣可以被消費者明確識別出來,可以自主選擇或者拒絕。

我們先來看支持「基因編輯食品安全」的理由。根據植物遺傳學家劉光耀院士的解釋,在生物自然進化中,遺傳變異是一定會發生的。那麼基因變異有三種來源:自然突變、人工(物理、化學)誘變和生物誘變(基因編輯),這三種基因突變具有「實質等同性」,但三種當中,基於序列特異性核酸酶(CRISPR/Cas9是其中一種)的生物誘變的特異性是最高的,也就是具有最高的生物安全特性和可追溯性。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也就是如果我們追求某種生物的特性變異,基因編輯技術恰恰是最安全有效的。比如,想要限制小麥和水稻這些糧食作物的株高,使之抗倒伏和高產,自然突變非常漫長,人工誘變非常不可靠,而研究者發現控制住高杆作物中的一種赤黴素之後,就能得到半矮稈品種,那麼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直接將作物中的赤黴素合成基因敲除,就可以達到與自然突變相同的效果和安全性了。

如果來為基因編輯食品的安全確立標準,科學家們認為,目前最根本的依據就是對於特定基因的編輯與其自然突變是否具有「實質等同性」,也就是一種發生基因自然突變的作物,經過人類長期食用被認作是安全的,那麼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來達到與自然突變相同效果的性狀改變也可以被認為是安全的。換句話說,無論是轉基因技術,還是基因編輯技術,只是對基因進行操作的工具,轉基因食品或基因編輯食品是否安全,主要還是要看每一次所具體操作的對象基因。簡單說,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桿子打死整個基因編輯食品的發展。

因此,主流科學觀點是,作為一種新型的育種手段,通過基因編輯獲得的性狀改變的動植物新品種在本質上等同於自然界中的自發基因突變的動植物品種,經過法定政府機構批准的商業化動植物品種作為食品或者糧食就是安全的。

相比之下,支持「基因編輯食品存在未知風險」的一派,更多是從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有的不足和潛在風險來進行推論。

比如,首先他們質疑基因技術並不向科學家說的那麼精準,它仍然可能出現無法預測或控制的後果,比如這些基因編輯過的動植物在經歷多少代的繁衍之後出現不可逆的致病性狀。當然正如前面所說,這些都是無法證實的。第二種質疑是,基因編輯食品的安全性也僅僅是技術上的安全性,但是不能阻止它在具體應用上不偏離初衷,也許這一技術可以用來設計生物武器,比如用於攻擊特定人類DNA的病毒;或者用來根除某一種物種,比如有科學家嘗試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讓蚊子產下絕育後代,以消滅蚊子種群。

總的來說,支持「基因編輯食品具有風險」的一派認為,基因編輯食品具有不可控性、不可接受性和不可逆性三大問題,對基因編輯食品的商業化是具有反自然性的,即一旦基因編輯食品進入到商業化推廣階段,其可能造成的後果就是不可估計也無法挽回的。

而實際上,基因編輯食品現在已經進入到商業化推廣階段,一些食品已經進入到超市的貨架並上到了人們的餐桌上。那麼,對待基因編輯食品的商業化,我們該如何來看待呢?

搬上餐桌前,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對於基因編輯食品的商業化,不同國家和地區也有著相當明顯的分歧。

現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阿根廷、巴西、智利、以色列、瑞典和法國等多個國家已將基因編輯作物(沒有導入外源基因)視為非轉基因生物,在管理政策上可以開放應用,但對於導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生物的管理政策還是視同於轉基因生物。

美國農業部去年表態,不會對使用一些新技術育種的農作物進行監管,包括基因編輯技術,而且FDA認為沒有導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食品與自然培育的食品在成分上一致,不必專門標識區分。

去年,美國一家小型初創公司Calyxt使用了一種名為Talen的基因編輯技術對大豆進行基因編輯,與普通豆油相比,這款CalynoTM高油酸大豆油含有高達80%的油酸,20%的飽和脂肪酸,且不含反式脂肪酸,並且去年已經在美國上市銷售。

日本也對轉基因生物的管理和基因編輯食品的管理區別對待,對前者相對嚴格保守,而對後者更加開放。而日本的消費者聯盟等團體則在極力呼籲對所有基因編輯作物的培育、安全性評估和專門標識進行監管和規範。

而歐盟和紐西蘭則將基因編輯作物看作是轉基因生物,在管理政策上實行監管,基因編輯食品必須接受安全檢查和專門的標識。但是實力雄厚的生物基因公司和農業巨頭正在試圖遊說歐盟改變這項監管法案,以便基因編輯食品能夠逃避嚴格的安全檢查和專門標識,或僅受到「輕微」監管。

中國目前還沒有專門出臺針對基因編輯生物的管理政策,原則上基因編輯生物只能按照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法的要求接受審查。

目前來看,國內的科學界對於基因編輯食品持樂觀態度,認為從技術原理到安全管理都可以保證基因編輯食品安全。他們更希望我國也能儘快推動關於基因編輯生物或食品相關認定標準和管理政策的制定。

不過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基因編輯食物的接受度可能並不樂觀。在美國,仍然有49%的美國成年人認為轉基因食品比非轉基因食品對健康更加有害,同樣在中國廣大民眾對於「轉基因食品」可謂聞之色變,眾多商家都將「非轉基因」作為賣點張貼在食品包裝上。

當然,科學界對於將實驗成果轉化為改善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產品有著巨大的熱情,而相關生物育種機構、農業巨頭公司更有著將基因編輯食品進行商業化推廣的動力,但是這件事仍然不能操之過急。

無論是出於對科技造福於人類的倫理原則的尊重,還是對於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尊重,對於基因編輯食品的嚴格審批和專門標識都應該是一件必須為之的事情。這也是我國今後嘗試推出基因編輯食品的基本原則。

基因編輯,作為人類掌握著改變自然生態進程的顛覆性技術,既可能造福人類,使人們免於飢餓、營養不良等威脅,也有可能擾亂生態平衡、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存,其中利弊事關重大,如何權衡和抉擇,真正考驗著人類對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認識。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的西紅柿,消費者會接受嗎
    一切順利的話,基因編輯的西紅柿最早或於2022年走上日本人的餐桌。據共同社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12月11日通過其銷售申請。這個由一家日本企業與筑波大學共同研發的、含抑制血壓上升成分的西紅柿,也將成為日本獲批的首款基因編輯食品。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今年6月,nature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先後發表了多篇有關於CRISPR-Cas9修改人類胚胎的實驗,其結果更是指向了CRISPR-Cas9編輯被低估的風險。也就是說,基因庫不僅決定著人類的群體屬性,即人之所以為人的共性存在,也決定著人類的個體差異,即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化存在。但很明顯,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也將面臨「基因庫」被篡改的可能。當前,基因編輯已由實驗室進入了人們的生活領域,包括從轉基因食品到基因治療。
  • 日本批覆基因編輯番茄上市,什麼是基因編輯和氨基丁酸?
    12月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通過其國內首個基因編輯食品的銷售申請。這是一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含有更多營養成分γ-氨基丁酸,預計最早將於2022年上市銷售。那麼,什麼是基因編輯和γ-氨基丁酸?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是什麼關係?
  • 允許基因編輯番茄銷售,接下來是……
    ↑日本政府批准一種通過基因編輯手段產生的西紅柿進入流通市場(圖據《日經新聞》)不過,對於基因編輯食品,消費者能否接受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據悉,江面浩團隊將於2021年春天開始在網上銷售基因編輯的西紅柿果苗,主要是以家庭菜園為銷售對象。從2021年秋季開始,才真正大規模向農業生產者提供這種果苗,到2022年基因編輯西紅柿會大量出現在市場上。
  • 預防「斷種」風險,專家:基因編輯能提高我國種子競爭力
    在近日舉行的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的第九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導沙龍上,多位植物生物學領域專家表示,新的基因編輯技術能助力我國種業實現「彎道超車」,讓我國的種子更具競爭力。生物育種事關「飯碗能否牢牢端在自己手裡」近年來,國際種業巨頭持續加快在中國本土深耕布局,控制我國種業市場來勢兇猛。
  • 基因編輯簡史
    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是指特異性改變基因序列,利用酶,特別是核酸酶來對DNA鏈(DNA strand)進行剪切,移除已有的DNA,或者插入代替的DNA。基因編輯是近幾年的大熱話題,本文就將回顧一下基因編輯的發展歷史。
  • 廣府美食被端上「世界餐桌」
    金富葉(清新)溫室種植畜牧有限公司海關業務聯繫人吳國賢感慨地說,「我們公司計劃開展出口食品業務,通過12360海關熱線諮詢後,按照廣州海關網際網路站上的辦事指南在『網際網路+海關』和『單一窗口』提交備案申請,全程只用了幾個小時就成功下載了電子證書,完成了全部流程」。據悉,金富葉(清新)溫室種植畜牧有限公司於10月27日完成出口食品備案後,11月全月已順利出口6批次總重21.6噸的鮮豆苗至中國香港。
  • 回顧:《周琪:服務臨床 基因編輯還需邁過技術和倫理關》
    在應用層面,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的體細胞基因治療,比如201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Sangamo公司基於鋅指核糖核酸酶(ZFN)的基因編輯療法用於治療MPS I和血友病B;2018年12月,美國FDA首次批准了Editas Medicine公司基於CRISPR基因編輯EDIT-101藥物的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用於治療Leber先天性黑蒙10型(LCA10),這是世界上第一例獲得
  • 基因編輯的道德紅線
    魏文勝替主持人解圍,「在基因編輯裡面我們要有高通量的、非常重要的組學技術,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在基因編輯嬰兒這件事上,在倫理學上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呢?為什麼每次一提到基因編輯嬰兒,就會引發普羅大眾的強烈恐慌和反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6期: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
    CRISPR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 且永久有效近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基於此,開出了一種基於脂質納米顆粒的新型遞送系統CRISPR—LNP,可專門針對癌細胞並通過基因操作將其破壞這一項目依託全球植物基因編輯領軍團隊,致力於推動基因編輯這一革命性技術在源頭創新、作物改良及分子檢測等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
  • 基因編輯是否可行?劉慈欣發表看法,路還很長!
    隨著人類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如今地球已突破70億人口大關,科學家認為雖然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但是人類都擁有著共同的祖先,只不過在進化的過程中發生了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或許會改變人類的樣貌,或許會產生惡劣的疾病,因此有科學家就提出了大膽的想法,能否對基因進行編輯呢?
  • Science重磅:一種基因編輯技術,能瞬間實現精準基因編輯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光敏核苷酸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加速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過程,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整個實驗過程及其這種新方法的精準性;在Science雜誌同一期的一篇展望文章中
  • 濟南基因編輯產業基地項目開工奠基
    濟南基因編輯產業化項目於2018年5月24日正式籤約落地濟南,項目成立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產業化運作,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布局基因編輯產業。舜豐生物依託全球植物基因編輯領軍團隊,致力於推動基因編輯這一革命性技術在源頭創新、作物改良及分子檢測等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目標打造全球一流的高科技生物技術企業,成為基因編輯技術開發與應用的引領者。
  •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者獲諾貝爾化學獎!這項技術為何只用了8年時間...
    「前幾年,我認識的北京高校的教授,就用相關技術做松樹上的松毛蟲的基因編輯,」據沈宏介紹,松樹是重要的林業資源,用這個技術改造松毛蟲基因,消除病蟲害,就是很好的一種應用。在諾貝爾線上頒獎會中,美聯社記者詢問獲獎者卡彭蒂耶:基因編輯技術能否應用於治療新冠?
  • 李湛:基因編輯技術與其帶來的醫學突破
    而RNA幹擾、單鹼基編輯、表觀基因組編輯和轉錄調控等技術在理論上也屬於基因編輯技術,只是在具體的編輯對象或者鹼基數有差異。2.下文主要梳理基因編輯技術給醫學領域帶來的影響,為了理解基因編輯技術給醫學領域帶來的突破,我們首先簡單回顧一下傳統治療疾病和藥物發現的歷程,並分析其痛點。
  • 日本首例基因編輯番茄將上市,後年正式售賣
    ▲ 日本富士電視臺截圖日本一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食品進行創新改革的企業日前已向日本政府提交申請,希望該公司同筑波大學共同研發的、含抑制血壓上升成分的番茄獲批上市。這是日本首例「基因編輯」食品申請,如順利獲批,該公司將於2021年春天免費供應番茄苗,2022年在超市等正式販售番茄。▲ 日本富士電視臺截圖綜合日本《產經新聞》、TBS電視臺消息,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召開專家會議,研究了筑波大學及企業「Sanatech Seed」的基因編輯番茄。
  • 日本基因編輯番茄將上市 政府:對人無害 不用審查
    來源:海外網日本富士電視臺截圖海外網12月13日電 日本一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食品進行創新改革的企業日前已向日本政府提交申請,希望該公司同筑波大學共同研發的、含抑制血壓上升成分的番茄獲批上市這是日本首例「基因編輯」食品申請,如順利獲批,該公司將於2021年春天免費供應番茄苗,2022年在超市等正式販售番茄。日本富士電視臺截圖綜合日本《產經新聞》、TBS電視臺消息,1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召開專家會議,研究了筑波大學及企業「Sanatech Seed」的基因編輯番茄。
  • 「典」亮我們的生活丨「器官捐獻」和「基因編輯」入典了
    家人同意捐出其部分器官,劉中平的女兒表示:「讓父親以另外一種形式活在這個世上,活在我們心裡。」他的腎臟移植給了一位器官移植等待者朱女士。朱女士在感謝信中說:「我患病9年來,多次生命垂危,每周要做三次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如今接受了腎臟移植手術,狀態很好。萬分感激捐獻者及家屬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 基因編輯西紅柿將上市,抑制血壓成分GABA高出5倍
    由日本筑波大學教授江面浩擔任董事的初創企業Sanatech Seed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品種改良的西紅柿,已於近日向日本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基因編輯食品」申報,並已被受理。據悉,該公司通過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授獎對象,運用名為「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了γ-氨基丁酸(GABA)儲存量比普通高出約5倍的西紅柿,GABA被認為具有減輕精神壓力及抑制血壓升高的效果。大顆品種的高含量GABA西紅柿,每天食用八分之一個左右便可以得到抑制血壓的效果。
  • 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創造出「超級爸爸」 可為不育動物繁育更優良後代
    只攜帶供體動物遺傳信息研究人員使用高科技基因編輯工具,去掉了「超級爸爸」們動物胚胎中的雄性生育基因。所有被基因編輯過的雄性動物出生時,是不育的。但等到它們被注射了來自供體動物產生精子的細胞後,便開始產生精子。這些精子只攜帶供體動物的遺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