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州海關12月8日公布數據,截至目前,廣州海關今年共辦理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205宗,同比增長35.6%;已成功對外推薦28家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對外推薦註冊涵蓋13個國家和地區。廣州海關有關負責人表示,相關措施對國內食品生產企業拓寬市場、打造國際名片、提升國際競爭力起到了積極作用。據悉,今年1-10月,廣州海關關區共檢驗檢疫出口食品化妝品4.6萬批、1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9%、2.5%。
「審批」改「備案」,廣州關區通辦更貼心
「本來以為要跑幾次現場辦理才行,沒想到在公司點點滑鼠就一下子辦好了!」金富葉(清新)溫室種植畜牧有限公司海關業務聯繫人吳國賢感慨地說,「我們公司計劃開展出口食品業務,通過12360海關熱線諮詢後,按照廣州海關網際網路站上的辦事指南在『網際網路+海關』和『單一窗口』提交備案申請,全程只用了幾個小時就成功下載了電子證書,完成了全部流程」。據悉,金富葉(清新)溫室種植畜牧有限公司於10月27日完成出口食品備案後,11月全月已順利出口6批次總重21.6噸的鮮豆苗至中國香港。
今年9月21日起,按照海關總署統一部署,廣州海關實施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審批改備案」改革,對申請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資質的企業,不再進行備案前企業評審,並減免相關申請資料18項,考核資料30項,辦理時效從原來的8天縮短至1天,同時運用網際網路手段實現了「零接觸、優先辦、雲審核」。企業如通過網際網路提交申請,當天即可在網際網路上下載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電子證書,獲得出口資質。
為進一步方便企業辦理業務,廣州海關還在關區7個地市(廣州、佛山、韶關、河源、肇慶、清遠、雲浮)推行政務服務窗口業務「通辦」,關區內進出口企業可選擇任意隸屬海關單位的業務窗口,辦理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如果我們想去海關現場申請,只要就近找海關服務窗口就可以了,就像去銀行網點取錢一樣方便。」吳國賢說。
今年以來,廣州海關共辦理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205宗,同比增長35.6%。目前,廣州海關關區已有434家食品企業備案取得出口食品的資質,出口食品從農副產品到肉製品、水產品、調味品以及各類飲料、保健食品等應有盡有,基本涵蓋實施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的22類產品目錄。
國內到國際,對外推薦註冊企業更有信心
「多虧了廣州海關悉心指導,我們公司才能快速建立起符合俄羅斯標準的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體系,今年5月成功獲得對俄羅斯出口食品企業註冊,6月首批烤鰻就順利出口到俄羅斯,預計今年全年出口貨值將達9000多萬元。這樣的時間和進展,在以前是根本無法想像的。」佛山市順德區禾榮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丹說。
根據部分國家和地區對進口食品的準入要求,出口食品生產企業需由中國海關向其推薦,並獲得該國或地區的註冊資格後,方可向其出口相關食品。近年來,為幫助企業打通這通向國際市場的「最後一公裡」,取得出口食品的「護照」,廣州海關將做好對外推薦註冊作為提升出口食品企業獲得感的專項工作。一方面,組織專家團隊搜集、翻譯各個國家或地區進口食品的法律法規及企業信息,為企業提供出口合規指導;另一方面,對轄區企業進行綜合畫像分析,全面掌握企業經營現狀和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選取優質企業,按照境外有關國家或地區所規定的技術規範和食品生產管理要求,通過線上輔導和實地勘驗等方式,指導企業不斷加強原料把關和衛生安全內控,做到「一企一策」精準幫扶。
為加大烤鰻對俄羅斯出口,廣州海關還針對性建立輸俄水產品風險監測專項計劃,對鰻魚原料和烤鰻成品開展四環素、大腸桿菌等項目監測,指導企業開展自檢自控,落實食品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截至目前,廣州海關已成功對外推薦28家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對外推薦註冊涵蓋13個國家和地區,對國內食品生產企業拓寬市場、打造國際名片、提升國際競爭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田間至餐桌,全鏈條檢測更安心
清晨,位於清遠市的廣東天農食品有限公司一派繁忙。在獲得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證的加工廠裡,一隻只新鮮屠宰的「清遠雞」離開半自動化生產線,裝車後運往中國港澳地區。每天,這裡都有1500隻冰鮮雞朝發夕至,送到港澳地區居民的餐桌上。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像天農食品一樣加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的廣東企業越來越多。特別是今年以來,為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支持優質企業、優質產品出口港澳地區,廣州海關建立起「從農場到口岸」的全鏈條出口食品檢驗檢疫監管體系,著力實現從原料基地、生產加工、包裝儲運到關口各環節安全衛生風險的精準、有效防控。
針對出口食品對通關時效要求較高的特點,廣州海關在嚴格檢測的同時,著力推進「便捷通關立體監管系統」建設,試點應用智慧審證、移動遠程監管,推行「不見面、不到場」辦事方式,在線驗核企業申報資料,提供出證、取證、自助列印證書等服務。建立查驗綠色通道,對供應港澳地區的生鮮食品做到無特殊情況隨到隨查,實現快速放行,進一步提升企業獲得感。
今年1-10月,廣州海關關區共檢驗檢疫出口食品化妝品4.6萬批、1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9%、2.5%。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琳 通訊員 關悅
配圖:廣州日報圖片記者 廖雪明 通訊員 關悅 攝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