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2年,孟子(孟軻)降生,這是個調皮的孩子,特別會有樣學樣。住的地方離墓地近,他就學著人們跪拜磕頭辦理喪事;住到集市邊,他就學著人家做買賣;最終搬到學堂傍邊,他便知道跟著學禮節。孟子的母親,為了孩子搬了三個地方住,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當然,最終孟子不負母親,長大成人成為一代大儒,倡導以「仁」為本,與民同樂。孟子出生在孔子死後百年,與孔子的思想合稱「孔孟之道」。
孟子與孔子一樣,也曾周遊列國,但並不得賞識,於是就開始著書立說,著《孟子》一書,為古代的四書五經之一。四書五經,其中的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孟子》排在四書的最後一個,我們現代雖然不學完整的四書五經,但其中的文化卻滋養一代代中國人。
《孟子》一書,共269章,記錄了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對弟子的教育。《孟子》作為古代科考必備的四書之一,相當於古時的教科書,可謂家傳戶誦。直到今天,其中仍有一些內容收錄在學校課本中。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篇文言文,就是入選中學課本的內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源自《孟子·告子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
在文中,首先列舉了6位名人,舜帝、傅說、膠鬲、管夷、孫叔敖。
這6位古代先賢,在歷史上均有詳細的記載,舜做皇帝之前在田間勞作,傅說則是蓋房築牆的,膠鬲是海邊撲魚的,管仲是個小獄官,孫叔敖在海邊隱居,百裡奚更是從奴隸市場買來的。
這六個故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這些人在成功之前,都經歷了特別多的人生歷練。將這些人生歷練總結開來,就得到了現在人們特別喜歡背誦的如下這段內容: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給一個人重任,必然要歷練此人,最終此人變得心性堅強,果敢堅毅,獲得原來沒有的能力和人生財富。其中一個「動」字用得極好,「動心」在《孟子》中曾多次出現,是指思想情感發生變化。這裡的思想情感變化,是指面對人生歷練時,心態反而更加積極樂觀。
儒家講「正心」,在孟子此篇的「動心忍性」一詞中,表現尤為突出。人生中,面對一切,都要保持一個正心,這是非常積極的人生態度,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
當然,此詞的高明之處在於,冷靜客觀,內觀已心,平靜坦然,比我們簡單提出的積極樂觀要高明很多。
在現在中學課本的文言文中,此段內容,幾乎每個學生都背誦的滾瓜爛熟,信手拈來。成長中的青年人,每每背誦此內容,也會心潮澎湃,為自己加油吶喊。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只有143字,條理清晰,邏輯明確的說明了論點。人才的成就,在於艱苦卓絕的環境和艱苦的磨練。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簡單的8個字,蘊含了豐富的哲理以及矛盾統一轉換邏輯。對於普通人來說的「憂患」,是生的希望,而對於普通人來說的「安樂」,含義恰相反。
通過這篇文章,能夠看出《孟子》一書的特點,哲學思想以及孟夫子的氣概,氣勢磅礴,極富感染力,給人內心力量。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諸侯爭霸,為了立於不敗之地,各諸侯國都要奮發圖強。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造就了此篇的文風和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