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呂景山:百會—隱白對穴臨床應用

2021-02-07 針灸承傳


「對穴」又稱「穴對」,是指兩個穴位配伍應用的一門學問。寓有一陰一陽,一髒一腑、一表一裡、一氣一血、開闔相濟、動靜相隨、升降相承、正反相輔、配伍巧妙、療效卓著之意義也。用穴的基本原則是「精疏」,就是要根據症候、詳盡辯證,精煉選穴,巧妙配伍,才能達到效專力宏之目的。


百會,又名三陽、五會、嶺上、維會、天滿、巔上、泥九宮。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圖1),為督脈經腧穴。頭為諸陽之會,本穴又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穴,又可主治百病,故名百會。本穴具有清熱開竅、健腦寧神、回陽固脫、平肝息風、昇陽舉陷之功。用於治療頭痛、眩暈、中風、口噤不開、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屍厥、昏迷、角弓反張、心煩、驚悸、健忘、失眠、癲證、狂證、癇證、髒躁、破傷風、急驚風、耳鳴、耳聾、鼻塞不聞香臭、脫肛、陰挺(子宮脫垂)、崩漏。 隱白,又名陰白、鬼壘、鬼眼。在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圖2),為足太陰脾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出,為井木穴,水為木之母,本穴又為子穴。隱白之「隱」,有潛藏孕育之義,「白」為金色,指上接手太陰肺經而言,即金隱於上,有脾母孕育肺子之意,生金榮肺,酸甘化陰之功,故名隱白。本穴具有扶脾益胃、溫陽救逆、調和氣血、啟閉開竅、急救蘇厥、清心定志、鎮靜安神、升舉下陷、收斂止血之功。用於治療屍厥、驚風、失眠、夢魘、腹脹、氣喘、熱病鼻衄、胸中煩熱、嘔吐、暴洩、不欲飲食、尿血、便血、崩漏。 


百會位於巔頂,內為元神之府(腦之所居也),故可醒腦開竅,鎮靜息風,以治腦源性疾病(腦出血、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動脈硬化症),以及各種腦炎後遺症;隱白位於趾內側端,為脾經井穴,按「井主心下滿」「病在髒取之井」的道理,它可以疏肝理氣,和胃除滿,調理氣血,開竅醒神,蘇厥救逆。二穴伍用,一上一下,相互為用,醒腦開竅,回陽救逆,升提舉陷之力益彰。



 圖1 百會穴 



圖2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穴 



1.屍厥   古病名。厥證之一。出自《素問·繆刺論》等篇。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狀如昏死的惡候。或兼見手足厥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寧;或錯言忘語,牙緊口噤,頭眩暈倒,呼吸低微而不連續,脈微弱如絕等症。 2.氣厥   是指因氣機逆亂而引起的昏厥。臨床上有氣虛、氣實之別。氣虛而厥,症見眩暈昏僕、面色白、汗出肢冷、脈微弱等;氣實而厥,症見猝然昏僕、胸膈喘滿、脈弦滑等症。 4.陰挺(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證屬氣虛下陷,收攝無力者。 5.脫肛   多因氣虛下陷,或溼熱下注大腸而致腸頭突出肛門,老人、小兒多患。 


正坐,於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取穴;另一種取穴方法是,取穴體位同前,在頭頂正中,從兩眉頭中間向上量1橫指,直到後髮際邊1/2的地方,就是本穴(圖1)。沿皮刺0.2~0.3寸;灸10~30分鐘。 正坐垂足或仰臥,於趾趾甲內側緣線與基底部線之交點處取穴。直刺0.1~0.3寸,亦可三稜針點刺放血,或麥粒灸3~7壯。 


百會—隱白伍用,出自《雜病穴法歌》:「屍厥百會一穴美,更針隱白效昭昭。」呂老體會,治虛證者,針刺用補法,重灸,灸至肢溫,汗收,脈起為度。亦可選用麥粒灸,當點燃一壯,若有痛感時,用大拇指快速向下按壓一下,然後再點一壯,直至灸完預定的壯數為止。近年來,每遇婦女子宮功能性出血,常守此法為治,可收意外止血之效。治療實證、中風閉證時,針刺用瀉法,亦可用三稜針點刺放血。 


本文選自《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 》,人民衛生出版社,主審:呂景山,主編:呂玉娥。轉載請註明出處。

註:文中所涉及到各類針灸方法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針灸配穴中「對穴」的臨床應用
    來源:中醫跌打理療館導讀: 配穴的臨床應用不僅為古人所垂青,現代針灸家對之也有新的探索。 1985年呂景山編著《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一書,其中收編223對穴位,共分疏風解表、止咳平喘、寧心安神、平肝熄風、固精止帶等23類,可以說倍加詳盡,可供參考選用。但臨床實踐是複雜多變的,對穴是針灸配穴中有效方法之一。下面介紹的是我多年在治病過程中,經常選用的成雙成對的穴位,有時作為主穴用,有時作為配穴用,並非只此一 對,不用它穴。
  • 每日一穴---隱白
    陰白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地部,且為肺性之氣。理同隱白名解。4)脾經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脾經體內經脈相通,為孔井通道,故為脾經井穴。5)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
  • B開頭身體穴位-不得不說的「天穴」 百會穴!
    配復溜、行間,可育陰潛陽、疏風止痛,主治頭痛、眩暈;主治耳鳴;配太衝、豐隆,可疏肝滌痰、開竅醒神,治療中風;配合谷、足三裡、天樞,可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主治久瀉久痢;灸百會穴是源於大夫的一句話:如果是氣虛引起的便秘,可以點按百會穴。我以前有便秘的毛病,倍受其苦。古語講:百會之所以叫百會,就有一穴開百穴開的功能。為使艾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便嘗試艾灸百會穴。
  • 針灸常用腧穴——隱白
    該穴位於大趾末節內側,好像隱藏於赤白肉際中,故名隱白,屬足太陰脾經。【定位取法】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臨床取穴時常將趾甲內側緣和上緣的反向延長線交點處,作為距趾甲角0.1寸。2.隱白穴是脾經脈氣始發之處,具有健脾止瀉之功,可用於急慢性腹瀉、新生兒非細菌感染性腹瀉、嬰幼兒腹瀉等胃腸道疾病。3.「治溼當先理脾」,針刺隱白穴,可益氣健脾,清熱利溼止帶,故本穴對帶下病有一定療效,臨床應用時還應辨清寒熱虛實。
  • 針灸大全:口訣、取穴,配穴,五輸穴!
    百會頭頂凹中懸,上星入發一寸權。印堂兩眉中間取,太陽眥角一寸許。委中國窩紋中屈,承山人字紋中戲。梁丘膝上二寸去,血海膝上二寸齊。膝眼膝下兩陷中,崑崙外踝跟腱引。膝下三寸足三裡,隱白大趾依甲系。外踝三寸懸中找,內踝三寸三陰溝。華佗夾脊外五分,十有七穴各自取。十宣十指尖端找,腎經湧泉足心翹。
  • 3位國醫大師推薦,延年益壽能防病!
    國醫大師這麼「坐」中國古代文人就有靜坐養生的傳統。靜坐冥想不僅可以改善機能狀態,還有助於抗壓,消解不適等諸多功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腦部的功能狀態,對於老年群體尤其適合。翻看國醫大師的養生心得,就有3位都推崇「靜坐養生」!
  • 針灸大全:口訣、取穴,配穴,五輸穴大全!
    遠部取穴運用非常廣泛,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在具體應用時,既可取所病臟腑經脈的本經腧穴(本經取穴),也可取與病變臟腑經脈相表裡的經脈上的腧穴(表裡經取穴)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腧穴(同名經取穴)進行治療。
  • 百會穴你了解多少
    人體有很多重要的穴位,而且頭部的穴位不但重要而且複雜,百會穴就是其中之一,那麼大家對於百會穴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 艾灸斷紅穴 婦女崩漏和子宮出血立竿見影
    斷紅穴為臨床近年來發現的經驗效穴,臨床治療操作簡單、安全便用、療效滿意、易於推廣,配合灸道堂藥物配方艾條,可作為「功血」的重要治療措施,特別適合於在全國艾灸館及美容院推廣使用。  此外,對於崩漏症狀嚴重者,除斷紅穴外,北京灸道堂中醫研究院李順醫師在臨床上經辨證後,會加止紅穴、隱白穴綜合調理,且此法也在全國灸療師培訓班上正式推廣。
  • 3位國醫大師推薦,延年益壽能防病!西醫也說...
    國醫大師這麼「坐」中國古代文人就有靜坐養生的傳統。靜坐冥想不僅可以改善機能狀態,還有助於抗壓,消解不適等諸多功能,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腦部的功能狀態,對於老年群體尤其適合。翻看國醫大師的養生心得,就有3位都推崇「靜坐養生」!
  • 【臨床常用穴】太淵-手太陰肺經.
    為手太陰肺經原穴,八會之一脈會。言其脈氣所大會,博大而深,故名太淵。別名鬼心、太泉、大泉、天泉、大淵。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長展肌腱內側,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主治咳嗽、氣喘、無脈症、腕臂痛。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1、配尺澤穴、魚際穴、肺俞穴、膈俞穴、三陰交穴治咳血。
  • 百會 ---三陽五會 ,昇陽舉陷
    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當前髮際上五寸,後髮際上七寸,前後髮際之間的直線距離相當於12寸。(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 國醫大師治療痛風經典驗方——五味絡石藤丸正式上市
    由國醫大師張大寧教授提供的經典驗方「五味絡石藤丸」,目前已由日照華方中醫醫院全國名老中醫經典藥方院內製劑研發中心生產並通過了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督局審批,即日起將通過日照華方中醫醫院服務全市人民,並通過企鵝華方網際網路醫院服務全國患者。
  • 十首針灸歌賦對穴配伍大全(方便臨床查閱)
    古人以歌賦形式記載、傳授,流傳針灸的理論和實踐,實為針灸之一發明,它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易讀易記,不少用之臨床效如桴鼓。
  • 國醫大師楊春波當選首批學部委員
    國醫大師、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名譽院長楊春波榜上有名。楊春波。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首批學部委員共93人,由代表中醫藥行業及相關領域最高學術水平的兩院院士、國醫大師組成。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以及國醫大師路志正等。
  • 《八脈交會穴》及現代醫學對八脈交會穴的臨床運用!
    由於正經與奇經八脈的脈氣在八穴相通,因此這八個腧穴對調節經脈氣血盈虧虛實就特別重要。《醫學入門》說:"周身三百六十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強調了八脈交會穴的重要性。八脈交會穴與奇經八脈的關係(1)公孫與內關:公孫屬足太陰絡穴,其絡別走足陽明胃脈,通過胃脈"入氣街中"與衝脈相通。內關屬手厥陰絡穴,經脈從胸走手,在胸中與陰維相通。
  • 短短10句話,國醫大師一輩子的「養生秘訣」
    短短10句話,國醫大師一輩子的「養生秘訣」一把梳子早晚洗漱時各梳頭100次,可以刺激大腦,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腦細胞代謝。梳頭時,最好選用木梳,每次梳10~30分鐘,用力要平均,使頭皮感到熱、脹、麻即可。
  • 國醫大師雷忠義教授與他的「孩子」
    近日,由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開展的第三屆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授予雷忠義教授等30位同志國醫大師榮譽稱號;30位第三屆「國醫大師」獲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的親自表彰,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傅興國
  • 每日一穴【膈俞穴】,理氣寬胸、活血通脈
    【臨床應用】現今常用於治療神經性嘔吐,胃炎,胃潰瘍,肝炎,腸炎,腸出血,心動過速,心臟肥大,心內外膜炎,食道癌,胃癌,食道狹窄,淋巴結結核,胸膜炎,哮喘,支氣管炎,貧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痙攣,蕁麻疹,小兒營養不良。
  • 隱白穴|每日一穴
    :隱白穴位於人體的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穴位解析:1)隱白。隱,隱秘、隱藏也。白,肺之色也,氣也。該穴名意指脾經體內經脈的陽熱之氣由本穴外出脾經體表經脈。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脾經體內經脈相連,穴內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因氣為蒸發外出,有不被人所覺察之態,如隱秘之象,故名。2)鬼壘、鬼眼。鬼,與神相對,指穴內氣血來自地部。壘,堡壘也,土堆也。眼,孔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