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會 ---三陽五會 ,昇陽舉陷

2021-02-07 蜀山長生道院


百會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採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當前髮際上五寸,後髮際上七寸,前後髮際之間的直線距離相當於12寸。(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證治範圍



醒腦開竅

:治屍厥、卒暴中風等證。現代常與曲池、足三裡、三陰交、太衝等穴相伍,

治療高血壓、眩暈、血管性頭痛等。



安神定志

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證。現代常與風池、內關、神門、三陰交等穴相伍,治療神經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昇陽舉陷

治脫肛、洩瀉等證。現代常與長強等穴相伍治脫肛;與氣海、關元等穴相伍治陰挺;與脾俞、腎俞等穴相伍治久瀉;與印堂、三陰交等穴相伍治遺尿。



通督定癇

治癲狂、癇症。現代多與大椎、人中、神庭、神門等穴相伍,治療精神分裂症、癲癇等。



穴性初探

古人云:「用藥如用兵」,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同樣作為針灸臨床大夫,在明確診斷達到「知彼」的基礎上,只有對腧穴的特性了解清楚,並且熟練運用補瀉手法,達到「知己」,方能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百會穴的穴性,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可升、可降、可靜、可動。


1.可升

即對於因氣機上升不及甚至反而下降所導致的一些臨床疾患,選用百會穴具有昇陽、益氣、舉陷的作用。
百會又名三陽五會(《針灸甲乙經》),《會元針灸學》載:「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故名百會。」其屬督脈經腧穴,督脈為「陽脈之海」,該穴位於頭部,頭為諸陽之會,本穴處於人之頭頂,在人的最高處,又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故而針刺用補法時,本穴具有良好的昇陽舉陷、益氣固脫的作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日:「百會,治小兒脫肛久不差……」臨床中因為中氣下陷所導致的脫肛、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眩暈、頭痛等證,常常可以選用百會穴為主,配合其他穴位進行治療。例如:對於中氣下陷所致的脫肛,可以選用百會、長強、大腸俞、脾俞、氣海,均用補法;配合足三裡、中脘、建裡、氣海,對於因中氣下陷所致的胃下垂具有較好的療效。


2.可降

即對於因氣機下降不及甚至不降反升所導致的臨床疾患,選用百會穴具有降逆平衝的作用。百會又名巔上(《針灸聚英》)、五會。《靈樞·經脈》云:「肝足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而「五會」為手足三陽、督脈與足厥陰肝經之會。肝為剛髒,其氣易逆易亢,人體的火熱之邪或者陰寒之氣多易順肝經上逆入腦,直犯巔頂,從而出現眩暈、噁心、巔頂頭痛、中風以及神智昏迷等症狀,此時取穴百會並且用瀉法具有良好的平肝潛陽、鎮肝熄風的功效。《玉龍歌》云:「中風不語最難醫,髮際頂門穴要知,更向百會明補瀉,即使甦醒免災危。」所以臨床中對於因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風內動或者厥陰寒氣上逆所致的眩暈、噁心、巔頂頭痛、中風、昏迷等症,常選用百會穴用瀉法,配合其他穴位來進行治療。例如:配合太衝、頭維、太陽、風池治療肝陽頭痛;配合谷、太衝、十宣或者十二井穴放血治療中風、神智昏迷抽搐等。


3.可動

即對於各種原因所導致的以「靜」、衰退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疾患,選用百會穴具有使「靜者可動」之功效。

百會又名天滿(《針灸資生經》)。天,天部;滿,充盛也。天滿意指穴內精氣為充盛之狀。由於本穴位於腦部巔頂處,內應於腦。腦為「髓海」,又為「元神之府」,主持著人體日常的各種活動以及五臟六腑的協調工作,所以對於臨床中由於元神不足,髓海的異常所導致的疾患如:癲證、屍厥、嗜睡、健忘、中風脫證、半身不遂、休克、頭部空痛綿綿不休、耳聾、小兒腦癱、大腦發育不全、五遲、五軟等,可以選用百會穴,或針或灸,配以其它腧穴,常可獲得較好療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囟門未閉的小兒應該禁針。再如,對於中風脫證,可以選用百會、關元、氣海,採用艾炷隔姜灸;對於年高體衰,或者體質虛弱所致的健忘證,可以選用百會穴為主,配合四神聰、絕骨、足三裡、三陰交等穴,配合心理疏導,也有較好的療效。


4.可靜

即對於各種原因導致的以「動」、亢進為主的病變,選用百會穴具有使「動者可靜」之功效。根據陰陽理論,人體是由陰陽二氣組成。陽主動,陰主靜;陽主升,陰主降。陰陽二氣的不斷升降協調轉化,才有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百會穴位於人體最高處,又為手足三陽經與「陽脈之海」———督脈的交會之處,所以此穴為人體陽氣盛極之處。根據「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以及相反相成的原理,百會穴當具有良好的鎮靜安神、熄風定驚的功效。臨床中對於因為陽氣過於亢盛所導致的疾患,例如:狂證、失眠、驚悸、髒躁、急驚風、破傷風、角弓反張、心煩、耳鳴等病證,可以選用百會穴用瀉法,配合其他腧穴進行治療。例如:對於失眠,可以選用百會配以神門、內關、三陰交、申脈、照海;臨床觀察發現,單用百會穴,用一指禪推法進行操作,有良好的鎮靜安神、催眠的功效;髒躁可以選用百會配合四神聰、太溪、照海、太衝、風池;角弓反張可以選用百會配和太衝、合谷、十宣等。


百會穴屬於臨床中的常用穴,應用範圍極廣。



日常保健

按摩

端坐在椅子上,用手掌按摩頭頂中央的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可以疏通經絡,提升督脈的陽氣。高血壓的朋友用此方法,每天堅持,可以使血壓穩定並降下來。對於低血壓患者,刺激百會穴可以起到升提血壓的作用。



叩法

用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下,可以保持心情舒暢,解除煩惱,消除思想顧慮。百會為諸陽之會,輕輕叩擊可以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當外感風寒出現頭疼或休息不好、失眠引起頭部脹痛時,可用此方法緩解。



點揉法

以一手的中指或食指附於百會穴上,先由輕漸重地按3-5下,然後再向左、向右各旋轉揉動30-50次。如果是體質虛弱或患有內臟下垂、脫肛等症的朋友,開始按揉時動作要輕一些,以後逐漸加重,按摩的次數也可隨之增多。



溫灸

持扶陽罐溫灸該穴位,時間為三至五分鐘,讓罐體的溫熱、紅外線及磁場刺激該穴位,可預防頭昏頭痛、失眠、陽氣不足、神經衰弱等疾病。堅持每天溫灸,有保健長壽的功效。



名解

別名:頂中央穴,三陽五會穴,天滿穴,天蒲穴,三陽穴,五會穴,巔上穴。



(1)百會。百,數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百會名意指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的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由於其處於人之頭頂,在人的最高處,因此人體各經上傳的陽氣都交會於此,故名百會。三陽五會、三陽、五會名意與百會同,三陽指手足三陽經,五會指五臟六腑的氣血皆會於此。


(2)頂中央穴。此指本穴位於頭頂中央,無它意。


(3)天滿穴。天,天部。滿,滿盛也。天滿名意指穴內陽氣為滿盛之狀。理同百會名解。


(4)天蒲穴。天,天部也。蒲,古指草蓋的園屋,此指穴內氣血為人體的衛外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5)巔上穴。巔,頂也。上,上部也。巔上名意指本穴位處頭頂,且氣血為天之上部的陽熱之氣。理同百會名解。


(6)督脈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為手足三陽經之陽氣匯聚而成,但以膀胱經及督脈傳入的陽氣為多,故為督脈足太陽之會。


相關焦點

  • 國醫大師呂景山:百會—隱白對穴臨床應用
    百會,又名三陽、五會、嶺上、維會、天滿、巔上、泥九宮。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圖1),為督脈經腧穴。頭為諸陽之會,本穴又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穴,又可主治百病,故名百會。本穴具有清熱開竅、健腦寧神、回陽固脫、平肝息風、昇陽舉陷之功。
  • 百會朝天,通天合陽,湧泉接地,通地合陰!
    百會穴很好找,就在我們頭頂,髮際正中直上7寸,或耳尖連線的中點就是。最早的時候,百會也叫崑崙,意為群山之巔,陽氣的頂點,俯臨大地,溫暖周身(因為與腳後跟的崑崙穴同名取消)。道家稱百會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意思是許多的經絡穴位在這裡匯聚,所以百會亦被稱為三陽五會,四周經穴密布,有百脈朝宗之勢,很多的疾病調理,都可以找到它。
  • B開頭身體穴位-不得不說的「天穴」 百會穴!
    配復溜、行間,可育陰潛陽、疏風止痛,主治頭痛、眩暈;主治耳鳴;配太衝、豐隆,可疏肝滌痰、開竅醒神,治療中風;配合谷、足三裡、天樞,可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主治久瀉久痢;灸百會穴是源於大夫的一句話:如果是氣虛引起的便秘,可以點按百會穴。我以前有便秘的毛病,倍受其苦。古語講:百會之所以叫百會,就有一穴開百穴開的功能。為使艾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便嘗試艾灸百會穴。
  • 百會穴你了解多少
    讓小編來給大家全面的介紹一下百會穴的有關知識吧,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它的位置在哪以及作用與功效。  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當前髮際上五寸,後髮際上七寸,前後髮際之間的直線距離相當於12寸。(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 黃芪泡水喝: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脫毒生肌
    具有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脫毒生肌的作用。用於脾氣虛證、肺氣虛證、氣虛自汗、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主要含苷類、多糖、黃酮、胺基酸、微量元素等。2、治療身體睏倦、氣短的症狀中醫認為,日常喝黃芪水,精神會變得更好,氣短的情況也會逐漸消失。如果增加適量的防風、生薑等一起用水煎服,還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預防身體出現感冒;如果增加適量的浮小麥與麻黃根煎服,則能治療身體盜汗的情況。
  • 三陽絡
    一說「肘前三寸外廉陷者中」《太平聖惠方》;另說「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針灸資生經》 。三陽絡的準確位置圖取穴方法三陽絡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半屈肘俯掌,三陽絡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伏掌取穴。
  • 百會、人中、風池、迎香……這些穴位的名稱到底因何而來?
    百會穴,始載於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是督脈上的腧穴,位於兩耳尖連線與頭部正中線的交點處。具有清熱開竅、健腦寧神、回陽固脫、平肝息風等功能;主治頭痛、頭暈、中風、昏迷、驚悸、健忘、失眠、癲癇、耳鳴、耳聾、脫肛、陰挺等病症。百會穴名的涵義,《經穴釋義匯解》云:「穴在頭頂中央,人頭者,諸陽之會,穴為手足之陽、督脈之會,百病皆主,故名百會。」
  • 昇陽散火與昇陽散火湯
    ▶中醫書友會第642期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作者/
  • 每日一穴:三陽絡
    三陽,指手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絡,聯絡,維繫。與手三陽經皆有聯繫之意。《黃帝內經靈樞·脈度》:「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手三陽之脈,並列上行,行至本穴,當大經脈處三經線較為接近,兩旁二經之絡脈,當有與本穴通處,其所應症,當有關於手三陽經也,因名三陽絡。與三陰交、地五會命名義同。
  • 李東垣昇陽十七方
    7、 昇陽散火湯(瀉火之劑)【來源】《脾胃論》方【組成】: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風、獨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參、白芍;【用法】:每服五錢,加姜、棗煎。【主治】:(1)治肌熱表熱,四肢發熱,骨髓中熱,熱如火燎,捫之烙手。(2)此病多因血虛得之,及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並宜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