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三陽絡

2021-02-07 針道傳承

三陽絡為經穴名(Sānyángluò TE8)。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通間、通門。屬手少陽三焦經。三陽指手三陽經,絡即聯絡,此穴聯絡手之三條陽經,故名三陽絡。三陽絡主要用於口齒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齒痛,耳聾,嗜臥,肘臂疼痛,急性挫閃腰痛,暴喑,齲齒痛,眼病,下牙痛,失語,惡寒發熱無汗,挫閃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上肢痺痛,頭痛,臂痛,暴喑卒聾,齲齒牙痛,內傷,腦血管後遺症等。三陽絡為針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術常用。


三陽絡穴的別名

通間(《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王冰注),通門(《針灸聚英》)。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針灸甲乙經》:三陽絡,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


穴名解

三陽指手三陽經,絡即聯絡,此穴聯絡手之三條陽經,故名三陽絡。

三陽,指手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絡,聯絡,維繫。與手三陽經皆有聯繫之意。《黃帝內經靈樞·脈度》:「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手三陽之脈,並列上行,行至本穴,當大經脈處三經線較為接近,兩旁二經之絡脈,當有與本穴通處,其所應症,當有關於手三陽經也,因名三陽絡。與三陰交、地五會命名義同。


所屬部位

前臂


三陽絡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三陽絡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三陽絡位於腕背橫紋上4寸,尺橈兩骨間。

一說「肘前三寸外廉陷者中」(《太平聖惠方》);另說「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針灸資生經》) 。



三陽絡穴的取法

三陽絡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伏掌取穴。

半屈肘,俯掌,肘尖至腕背橫紋之間近端2/3與遠端1/3交點處,尺骨與橈骨之間取穴。

快速取穴:先找到支溝穴(拾臂俯掌,掌腕背橫紋中點直上4橫指,前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即是支溝穴),直上1橫指,前臂兩骨頭之間凹陷處即是三陽絡穴。

穴位解剖

三陽絡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指伸肌、拇長展肌、拇短伸。血管、神經分布同會宗(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前臂後皮神經的屬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前臂的深筋膜,入指伸肌腱,深進經拇長展肌和深面的拇短伸肌,直達前臂骨間膜,以上諸肌由橈神經深支發出的肌支支配。

層次解剖

皮膚一皮下組織→指伸肌→拇長展肌→拇短伸肌→前臂骨間膜。

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拇短伸肌。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後動脈分布。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深層為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並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通過。


功效與作用

三陽絡具有舒筋通絡,開竅鎮痛的功效。

三陽絡有通絡、開竅作用。

三陽絡有通絡、開竅、鎮痛之功,治暴瘖耳聾,四肢不欲動搖。


主治病證

三陽絡主要用於口齒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齒痛,耳聾,嗜臥,肘臂疼痛,急性挫閃腰痛,暴喑,齲齒痛,眼病,下牙痛,失語,惡寒發熱無汗,挫閃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上肢痺痛,頭痛,臂痛,暴喑卒聾,齲齒牙痛,內傷,腦血管後遺症等。三陽絡為針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術常用。

三陽絡主要用於口齒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齒痛、耳聾、嗜臥,以及肘臂疼痛、急性挫閃腰痛等。


三陽絡為針麻常用要穴。為肺切除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

頭面五官疾病:暴喑卒聾,齲齒牙痛。

運動系統疾病:挫閃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

其他疾病:惡寒發熱無汗,內傷,腦血管後遺症,眼病,失語。


刺灸法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肘部;或斜刺透郄門,前臂有麻脹感,並向指端傳導。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三陽絡穴的配伍

三陽絡配支溝、通谷、廉泉治失語症。

三陽絡配大包、陽陵泉治嗜臥。

三陽絡透郄門用於肺葉切除術。

三陽絡配支溝、風池、廉泉,治暴啞。

三陽絡配合谷、曲池、外關,治手背痛。

三陽絡配耳門、聽宮、中渚,治耳聾。

三陽絡配曲池、臂臑,有行氣通絡的作用,主治手臂痛。

三陽絡配聽宮、中渚,有開竅通絡的作用,主治耳聾。

三陽絡配大椎、百會,有振奮陽氣的作用,主治嗜臥。

按摩

用拇指指甲垂直下壓三陽絡穴,揉按3分鐘,先左後右,可有效緩解牙痛。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嗜臥,身體不能動搖,大溫三陽絡主之。內傷不足,三陽絡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耳卒聾,齒齲,暴喑不能言。

《針灸大成》:主暴喑啞,耳聾,嗜臥,四肢不欲動搖。


研究進展鎮痛作用

針刺三陽絡對胸部手術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在二尖瓣擴張術中,用三陽絡透郄門,可取得良好的針刺麻醉效果。鎮痛作用的強弱與針刺的刺激量強弱有關,以電脈衝輸出強度較大者效果好。在肺切除術中,以三陽絡透郄門,對133例患者的針刺麻醉效應統計Ⅰ、Ⅱ級率為85.7%。針刺三陽絡,血中內啡肽增高,其含量與鎮痛作用有平行關係,針前後數值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01)。針刺三陽絡後測痛,血中組胺不升高(P<0.05),而對照組(不針刺)測痛,則明顯升高(P<0.05),說明針刺三陽絡可抑制痛刺激引起的血中組胺升高。而針刺時測定血中組胺含量沒有明顯變化,說明針刺本身並不等於痛刺激。在健康人實驗中,手針三陽絡確實有顯著的鎮痛作用,其針效好的重痛的出現率低。針三陽絡時血中內啡肽活性高,說明血中內啡肽含量似與鎮痛有密切關係;針刺反應大,針刺麻醉效果弱,則說明血中內啡肽含量較少。


據報導三陽絡穴,對胸部手術有良好的鎮痛作用。

如對二尖瓣擴張術,三陽絡透郄門,以電脈衝輸出強度較大者效果好。肺切除術,以三陽絡透郄門,對133例的針麻效應統計I、II級率為85.7%。

對21例正常人,針刺鎮痛實驗表明,血中內啡呔增高,針刺前後數值相比,有顯著差異,其含量與鎮痛效果有平行關係。針刺三陽絡穴後,測痛,血中組胺不升高,而對照組(不針刺組)測痛,則明顯升高。說明針刺三陽絡,可抑制痛刺激引起的血中組胺升高。

針刺正常人或病人三陽絡,可使胸部同側切口旁部位皮膚的耐痛閾與兩點辨別閾顯著提高;在針麻手術中與藥物全麻相比,血壓明顯穩定,而且不影響機體的免疫機能。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針灸知識,記得關注我們哦👇


↓↓↓                                                         ↓↓↓



相關焦點

  • 三陽絡
    一說「肘前三寸外廉陷者中」《太平聖惠方》;另說「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針灸資生經》 。三陽絡的準確位置圖取穴方法三陽絡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半屈肘俯掌,三陽絡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伏掌取穴。
  • 每日一穴:絡卻
    本穴在經絡為橫行,在孔竅為大隙,故名「絡卻」。足太陽之脈由通天穴後,循絡卻、玉枕入絡腦,復還由此退出而下項,此穴正當脈之還、退之處,故名絡卻。所屬部位頭部 > 後頭定位標準定位:絡卻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絡卻穴位於頭正中線入前髮際5.5寸,再旁開1.5寸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 每日一穴:會宗
    會即會合,宗即集聚,此穴為本經的郄穴,是經氣會聚之處,故名會宗。會宗穴主要用於耳部及精神疾患等:如耳聾,耳鳴,上肢肌膚痛,癲癇,上肢痺痛,氣滯喘滿,肘臂疼痛,現代多用會宗穴治療神經性頭痛,腮腺炎,前臂神經痛,臂痛,耳聾耳鳴,上肢肌膚痛等。出處《針灸甲乙經》:會宗二穴,手少陽郄,在腕後三寸空中。
  • 每日一穴之 郄門
    郄門穴的名詞解釋郄門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之郄穴。心包經郄穴:理同郄門名解。>郄門穴配曲澤穴、大陵穴:治心痛;郄門穴配大陵:止咯血;郄門穴配尺澤、肺俞:有清營止血的作用,主治咳血;郄門穴配曲池、三陽絡:治咯血;
  • 絡卻穴
    >】    絡卻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圖,絡卻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1)「絡卻穴」。「絡」,聯絡也。「卻」,退卻、拒絕也。該穴名意指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本穴氣血由於通天穴基本上無物傳來而處於空虛之狀,穴內氣血是由穴外頭部傳入的寒溼之氣而非陽熱之氣,本穴既有聚集頭部氣血的作用但同時又拒絕接受外部的陽熱之氣,故名「絡卻穴」。
  • 絡卻穴的作用
    絡卻穴絡卻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主要治療頭暈,目視不明,耳鳴。【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結締組織、骨膜。皮膚厚而緻密,由耳大神經、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纖維束組成,該層有與神經伴行的耳後動靜脈、顳淺動靜脈的頂支和枕動靜脈等。帽狀腱膜厚而堅韌,其下面為一層疏鬆結締組織連於骨膜。組織內的導血管為顱內、外靜脈血管吻合的途徑之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溼之氣。
  • (每日一穴)府舍穴:疝氣,腹痛.
    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 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另外在治療上常用原穴配絡穴,稱原絡配穴,治療表裡經之間的病證。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於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並於原」。
  • 十五絡穴
    十五絡穴,十五絡脈從本經(脈)別出處的穴位。見絡穴條。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於鳩尾,督脈絡發於長強,脾之大絡出於大包,合稱十五絡穴。  手太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於穴名交列缺。
  • 【針灸穴位】絡卻穴
    名詞釋義絡,指聯絡。卻,指還卻,還出。穴在百會穴後旁開一寸半,適當足太陽經脈「從巔入絡腦,還出」之處,故名絡卻。功能作用利竅通關,安神定志,疏風洩熱。詳細操作正坐仰靠,先取百會,在百會穴旁開1.5寸,再向後0.5寸處取穴。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 手厥陰心包經 郄門 | 每日一穴
    郄 門手厥陰心包經 之 四郄通隙,門即門戶,此穴處於尺
  • 每日一穴---豐隆穴
    5備註絡穴〖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痺。〖人體穴位配伍〗 配風池穴治眩暈;配羶中穴、肺俞穴治痰多咳嗽。〖刺灸法〗 直刺 1~1.5寸。〖附註〗 足陽明經絡穴。豐隆穴 足陽明絡穴。〖穴義〗胃經濁氣在此沉降。
  • 神灸堂 每日一穴 手五裡
    🧚🏻🧚🏻🧚🏻🧚🏻🧚🏻🧚🏻🧚🏻🧚🏻🧚🏻🧚🏻🧚🏻🧚🏻🧚🏻🧚🏻     手五裡,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大禁、五裡、臂五裡、尺之五裡、手之五裡。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臂部,肘橫紋上3寸,曲池與肩髁連線上。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為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
  • 【每日一穴】手少陰心經之 神門穴
    註:本穴為手少陰心經的輸穴、原穴,五行屬土。兌衝、中都、銳中、兌衝。本穴位於人體的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心經體內經脈的氣血由此交於心經體表經脈。配支正為原絡配穴法,益氣,養心安神,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症。配內關、三陰交,治神經衰弱、失眠。配大椎、豐隆,醒腦安神,豁痰開竅,治癲狂、癇證。配內關、大陵、三陰交、足三裡、風池、百會,治失眠、心煩、健忘。配後溪、鳩尾,治五癇。配內關、三陽交,治健忘、失眠。
  • 【每日一穴】足太陰脾經之 公孫穴
    「公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溼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溼風氣,故名「公孫」。公孫為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
  • 每日一穴:懸鐘
    懸即懸掛,鍾即鍾鈴,此穴當外踝上,正是古時小兒懸掛腳鈴部位,故名懸鐘。懸鐘穴具有疏調肝膽氣機、通經活絡、祛風止痛、補髓壯骨之功效,是傳統治療中風病中經絡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於中風昏迷復甦後遺留半身不遂後遺症的治療。經常艾灸懸鐘、足三裡可以預防中風。懸鐘穴的別名絕骨(《備急千金要方》),髓孔(《灸法圖殘卷》)。出處《針灸甲乙經》:懸鐘,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
  • 井穴探索
    斯乃肝絡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支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故邪客於足厥陰之絡,而有是病。可刺足厥陰肝經井穴大敦,大指端。行六陰數,左取右,素有此病,再發,刺之三日已。若灸者,可五壯止。十二經的井穴的特點1、溝通表裡。
  • 【每日一穴】公孫穴: 理脾胃、調衝脈、清神志
    公孫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公孫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衝脈。公孫為黃帝的姓氏,黃帝以土德王天下,此穴為脾(土)經絡穴,故名公孫。公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溼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二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溼風氣,故名公孫。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
  •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如手三陰經的循行是從胸走手,而經別卻自腋深入胸腔以後,再上行向頭,合於手三陽經;手三陽經的循行是從手走頭,而手三陽經別則由腋下深入內臟,然後上行至頭;足三陰經的循行是從足走胸(腹),而足三陰經別卻從足走頭;足三陽經的循行是從頭走足,足三陽經別則是從足走頭。QQ:3212921711十二經別與正經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其循行上具有「離、合、出、入」的特點。
  • 張勝兵講解針灸秘中秘,特定穴配穴應用之原絡配穴!
    第一類,原絡配穴。原絡配穴是指原穴和絡穴配合應用,常用的方法有兩種,第一個是表裡原絡相配,另外一個是同經原絡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