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卻穴

2021-02-12 高師講堂

   【絡卻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絡卻穴的位置

    絡卻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圖,絡卻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穴位解剖】在枕肌停止處;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 神經分支。

    

   【穴名解說

    【絡卻穴】Luò què(BL8),屬:足太陽膀胱經,別名:強陽穴,腦蓋穴,及行穴。

    【穴位含義】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

    (1)「絡卻穴」。「絡」,聯絡也。「卻」,退卻、拒絕也。該穴名意指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本穴氣血由於通天穴基本上無物傳來而處於空虛之狀,穴內氣血是由穴外頭部傳入的寒溼之氣而非陽熱之氣,本穴既有聚集頭部氣血的作用但同時又拒絕接受外部的陽熱之氣,故名「絡卻穴」。



    (2)「強陽」。「強」,強盛也。「陽」,陽氣也。強陽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強盛的陽氣。如絡卻之名解,本穴氣血雖為穴外頭部傳入的寒溼之氣,但對於膀胱經原有氣血來說它仍為偏高溫態的天部之氣,比膀胱經氣血的溫度要高要強,故名「強陽」。

    (3)「腦蓋」。「腦」,頭腦也。「蓋」,護蓋也。腦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之氣,如同頭之外衛。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動、運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氣血後才有氣血循膀胱經傳輸。理同絡卻名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溼之氣。

    【運行規律】由穴外天部匯入穴內後再循膀胱經向下傳輸。

    【功能作用】傳輸頭部濁氣。

   【絡卻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眩暈、鼻塞、癲狂等。

    【作用功效】疏風醒腦、通經活絡

    【臨床應用】現代用於治療頭痛,眩暈,面神經麻痺,精神病,抑鬱症,近視眼,鼻炎,甲狀腺腫,枕肌和斜方肌痙攣。

    【穴位配伍】絡卻穴配率谷穴、列缺穴,清熱祛風、鎮痛的作用,主要治療頭痛;絡卻穴配風池穴治頭暈。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按摩療法】用食指指腹按揉絡卻穴,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分鐘,長期堅持,能夠治療目視不明、鼻塞、眩暈等。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日一次,可醒腦通絡,治療耳鳴、癲癇等疾病。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傾斜45°從上而下刮拭絡卻穴,力度微重,出痧為度,隔天一次,可緩解治療鼻塞、鼻淵等。

中科宏宇中醫研究院2021年3月現場面授課程表

春節後參加面授學習的朋友,聯繫招生負責人預定學習名額。

小宋老師—17334255875(同微信)


相關焦點

  • 絡卻穴的作用
    絡卻穴絡卻穴位於人體的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主要治療頭暈,目視不明,耳鳴。【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結締組織、骨膜。皮膚厚而緻密,由耳大神經、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纖維束組成,該層有與神經伴行的耳後動靜脈、顳淺動靜脈的頂支和枕動靜脈等。帽狀腱膜厚而堅韌,其下面為一層疏鬆結締組織連於骨膜。組織內的導血管為顱內、外靜脈血管吻合的途徑之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溼之氣。
  • 十五絡穴
    十五絡穴,十五絡脈從本經(脈)別出處的穴位。見絡穴條。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於鳩尾,督脈絡發於長強,脾之大絡出於大包,合稱十五絡穴。  手太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於穴名交列缺。
  • 每日一穴:絡卻
    絡即聯絡,卻指返回,足太陽膀胱經脈氣由此入裡聯絡於腦,然後又返回,故名絡卻。絡卻穴主治頭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暈,耳鳴,鼻塞,瘸證,目視不明,頭痛,癲狂癇,青盲內障,口喎,頸腫,癭氣,嘔吐,癲疾,瘈瘲,現代又多用絡卻穴治療面神經麻痺,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近視眼,甲狀腺腫,枕肌和斜方肌痙攣等。別名腦蓋(《針灸甲乙經》),胳卻(《備急千金要方》),絡郄(《醫學入門》)、強陽、及行。
  • 【針灸穴位】絡卻穴
    名詞釋義絡,指聯絡。卻,指還卻,還出。穴在百會穴後旁開一寸半,適當足太陽經脈「從巔入絡腦,還出」之處,故名絡卻。功能作用利竅通關,安神定志,疏風洩熱。詳細操作正坐仰靠,先取百會,在百會穴旁開1.5寸,再向後0.5寸處取穴。平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 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絡穴】是個十字路口12條正經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絡脈,上面各有一個絡穴。絡穴就好比是兩條經絡的交會點,它的作用是把人體相表裡的經絡溝通在一起。所以,一些兼有兩經問題的毛病,找絡穴來治最好,因為它能同時引導藥性進入兩條經,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是絡脈在本經分出部位的腧穴。
  • 每日一穴:三陽絡
    三陽指手三陽經,絡即聯絡,此穴聯絡手之三條陽經,故名三陽絡。三陽絡主要用於口齒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齒痛,耳聾,嗜臥,肘臂疼痛,急性挫閃腰痛,暴喑,齲齒痛,眼病,下牙痛,失語,惡寒發熱無汗,挫閃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上肢痺痛,頭痛,臂痛,暴喑卒聾,齲齒牙痛,內傷,腦血管後遺症等。三陽絡為針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術常用。
  • 張勝兵講解針灸秘中秘,特定穴配穴應用之原絡配穴!
    第一類,原絡配穴。原絡配穴是指原穴和絡穴配合應用,常用的方法有兩種,第一個是表裡原絡相配,另外一個是同經原絡相配。
  • 三陽絡
    三陽絡的作用三陽絡穴意義:手三陽經的陽氣在此交會。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運行規律:由穴外的天部層次匯入穴內。功效作用:收引寒溼、舒筋通絡,開竅鎮痛、有通絡、開竅作用。主治疾病三陽絡穴主要用於口齒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齒痛、耳聾、嗜臥,以及肘臂疼痛、急性挫閃腰痛等。三陽絡穴為針麻常用要穴。
  • 中醫妙術(363):五腧穴—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以及原穴、絡穴、郄穴
  •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十五絡脈
    十五絡脈是由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別絡及脾之大絡所組成的。從絡脈分出的更細小的絡脈稱「孫絡」。分布在皮膚表面的絡脈叫作「浮絡」。絡脈與絡脈之間可以相互吻合,「複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靈樞·經脈》)。絡脈從大到小,分成無數細支遍布全身,將氣血滲灌到人體各部位及組織中去,這樣就使在經絡中運行的氣血,由線狀流行擴展為面狀彌散,對整體起營養作用。
  • 穴位知識 | 十二經脈·足太陽膀胱經之絡卻穴
    🔹 經脈循行足太陽膀胱經部分:起自目內眥睛明穴,循行攢竹穴、曲差、五處穴,上額交顛,入承光穴,循行通天穴,至此有別支交足少陽膽經。其支者從顛至耳上角交於足少陽膽經。其支者從通天穴入絡於大杼穴,從大杼穴循行肩髆內風門穴,再循行肺俞穴,挾脊抵腰中厥陰俞穴,再循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絡腎。從腎俞穴循行氣海俞,從腰中下挾脊大腸俞,再循關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等穴,別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
  • 十五絡脈走向
    3、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4、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蹠關節後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 中醫針灸經典《針灸大成·十二經治症主客原絡配穴圖》
    復刺手陽明大腸絡(絡者,偏歷穴,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大腸主  肺之客陽明大腸夾鼻孔,面痛齒疼腮頰腫,生疾目黃口亦幹,鼻流清涕及血湧,喉痺肩前痛莫當,大指次指為一統,合谷列缺取為奇,二穴針之居病總。可刺足太陰脾經原(原者,太白穴,脾脈所過為原,足大指內踝前核骨下陷中),復刺足陽明胃經絡(絡者,豐隆穴,去踝八寸,別走太陰)。
  • 別絡簡介(十五絡脈)
    別絡,脈學名詞,指十二正經別走鄰經之絡脈,屬絡脈之較大者。十二經脈與任督脈二脈各有一別絡,再加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難經·二十三難》:「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心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別絡,亦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支脈,大多分布於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另外,若加上胃之大絡,也可稱之為十六別絡。
  • 每日一穴---豐隆穴
    5備註絡穴〖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痺。〖人體穴位配伍〗 配風池穴治眩暈;配羶中穴、肺俞穴治痰多咳嗽。〖刺灸法〗 直刺 1~1.5寸。〖附註〗 足陽明經絡穴。豐隆穴 足陽明絡穴。〖穴義〗胃經濁氣在此沉降。
  • 絡卻穴 玉枕穴 天柱穴 大杼穴 風門穴 肺俞穴 厥陰俞穴 心俞穴 督俞穴 膈俞穴
    絡卻穴(luò què xue)別名:強陽穴,腦蓋穴,及行穴【取穴位置】天柱穴位於後頸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釐米左右即是此穴。取穴時正坐雙手舉起,抬肘,掌心朝前,向著後頭部,指尖朝上,將大拇指置於後頭骨正下方凹陷處,即大筋外兩側凹陷處,則拇指指腹所在之處即是。
  • 募穴(十二募穴)
    其中分布於任脈上的6個募穴為單穴,其餘為雙穴。募穴可治療相關臟腑證,尤多用於治療六腑病證,常與背俞穴配合使用。  肝的募穴是期門,膽的募穴是日月,胃的募穴是中脘,脾的募穴是章門,石門是三焦的募穴,羶中是心包的募穴。《難經•六十七難》說:「五臟募穴皆在陰……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陽性病證,其病氣多行於陰分募穴,應採用「從陰引陽」的法則,針刺胸腹部的募穴,以調整經氣而引邪外出。
  • 經穴
    經穴為十四經穴的簡稱。即歸屬於十二經脈及奇經中任脈和督脈的腧穴。  針灸學名詞。針灸穴位分類名。為五腧穴之一。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經穴,位置多在腕﹑踝關節附近。  ①十四經穴之簡稱。  十四經穴指已經歸入十四經脈的穴位。簡稱「經穴」。穴位的分經,肇源於《內經》。至《針灸甲乙經》已有系統記載,計正中(任、督脈)單穴49,兩側(十二經脈)雙穴300,合計總穴名為349穴。
  • 【每日一穴】足太陰脾經之 公孫穴
    「公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溼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溼風氣,故名「公孫」。公孫為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
  • 靈感始發站 | 武俠中必知的十五絡脈及位置
    列缺--手太陰絡脈手太陰肺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列缺,起於腕關節上方橈骨莖突後的分肉之間,與手太陰本經並行,直入手掌中,散布於大魚際部。它的病變,實證為手橈側腕部銳骨和掌中發熱,虛證為呵欠頻作,小便失禁或頻數,可取它的絡穴列缺治療。穴在距腕一寸半處,別行於手陽明大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