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太陰之別絡:從列缺穴處分出,起於腕關節上方,在腕後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併,直入掌中,散布於魚際部。
2、手陽明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後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布於牙齒,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
3、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4、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蹠關節後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5、手少陰之別絡:從通裡穴處分出,在腕後一寸處走向手太陽經;其支脈在腕後一寸半處別而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系舌本,連屬目系。
6、手太陽之別絡:從支正穴處分出,在腕後五寸處向內注入手少陰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網絡肩髃部。
7、足太陽之別絡:從飛陽穴處分出,在外踝上七寸處,走向足少陰經。
8、足少陰之別絡:從大鐘穴處分出,在內踝後繞過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併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9、手厥陰之別絡:從內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淺出於兩筋之間,沿著本經上行,維繫心包,絡心系。
10、手少陽之別絡:從外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繞行於臂膊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經會合。
11、足少陽之別絡:從光明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
12、足厥陰之別絡:從蠡溝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上行到睪丸部,結聚在陰莖處。
13、任脈之別絡:從鳩尾(尾翳)穴處分出,自胸骨劍下行,散布於腹部。
14、督脈之別絡: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從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絡:從大包穴處分出,淺出於淵腋穴下三寸處,散布於胸脅部。
中醫寶典微信號 zhongyidaxue
經絡的定義
經絡的系統組成
現代經絡
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的臨床應用
經絡的循行走向
經絡的循經傳感
經絡的作用
交會穴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主治規律
腧穴的定位方法
經絡-根與結
經絡-標與本
經絡-氣街
經絡-四海
背俞穴
十六郄穴歌
募穴(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歌訣
八會穴
八會穴歌
八脈交會穴
下合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動力
原穴的原理
原穴的應用
十二原穴功能【圖文版】
郄穴(十六郄穴)
十六郗穴分布與功用【圖文版】
郄穴的應用
五輸穴
經穴
奇穴
阿是穴
阿是穴的位置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阿是穴的臨床運用
阿是穴的基本性能
十二經脈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奇經八脈
任脈 督脈 衝脈 帶脈
陽維脈 陰維脈 陽蹺脈 陰蹺脈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簡介
奇經八脈的分布規律
奇經八脈-八穴歌
奇經八脈的作用
奇經八脈的特點
奇經八脈的醫學應用
奇經八脈的養生功能
奇經八脈名稱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簡介
十二經脈歌訣(十四經脈歌訣 任脈-督脈)
十二經脈的名稱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經絡學說
經絡簡介
經脈簡介
絡脈簡介
別絡簡介(十五絡脈)
浮絡簡介
孫絡簡介
十二皮部簡介
十二經別簡介
十二經筋【圖文版】
十二經筋的病變
十二經筋的生理功能
十五絡穴【圖文版】
十五絡穴歌
經外穴(經外奇穴)
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簡介
藏象學說理論形成
五臟六腑、奇恆之腑
藏象五系統
臟腑關係
運氣學說(五運六氣)
精氣學說
氣血津液學說及辨證
陰陽學說
陰陽簡介
陰陽特性
陰陽變化
陰陽屬性
陰陽關係
陰陽臨床應用
陰陽相倚
陰陽淵流
五行學說
中醫五行簡介
五行歸類的方法
五行的相乘、相侮
五行的相生、相剋
五行的制化、勝復
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行指點
五行學說用於臨床治療
中醫五行歸類表
相關文章
中醫學簡介
中醫史
中醫治病的實質
中醫基礎理論(精華版)
中醫的起源
中醫的歷代稱呼
十二時辰對應臟腑圖
中醫辨證「辨症」
病因辨證:外傷證候
病因辨證:飲食、勞逸證候
病因辨證:七情證候
病因辯證:六淫、疫癘證候
脈象分類與主病
淺說對中醫藥的基本認識(原題:從合理使用中藥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