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絡脈走向

2021-02-07 中醫寶典



  1、手太陰之別絡:從列缺穴處分出,起於腕關節上方,在腕後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併,直入掌中,散布於魚際部。


  2、手陽明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後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布於牙齒,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


  3、足陽明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著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4、足太陰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蹠關節後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5、手少陰之別絡:從通裡穴處分出,在腕後一寸處走向手太陽經;其支脈在腕後一寸半處別而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系舌本,連屬目系。


  6、手太陽之別絡:從支正穴處分出,在腕後五寸處向內注入手少陰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網絡肩髃部。


  7、足太陽之別絡:從飛陽穴處分出,在外踝上七寸處,走向足少陰經。


  8、足少陰之別絡:從大鐘穴處分出,在內踝後繞過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併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9、手厥陰之別絡:從內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淺出於兩筋之間,沿著本經上行,維繫心包,絡心系。


  10、手少陽之別絡:從外關穴處分出,在腕後二寸處,繞行於臂膊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經會合。


  11、足少陽之別絡:從光明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


  12、足厥陰之別絡:從蠡溝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其支脈經過脛骨,上行到睪丸部,結聚在陰莖處。


  13、任脈之別絡:從鳩尾(尾翳)穴處分出,自胸骨劍下行,散布於腹部。


  14、督脈之別絡: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項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從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絡:從大包穴處分出,淺出於淵腋穴下三寸處,散布於胸脅部。



中醫寶典微信號 zhongyidaxue


經絡的定義

經絡的系統組成

現代經絡

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的臨床應用

經絡的循行走向

經絡的循經傳感

經絡的作用


交會穴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主治規律

腧穴的定位方法

經絡-根與結

經絡-標與本

經絡-氣街

經絡-四海


背俞穴

十六郄穴歌

募穴(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歌訣

八會穴

八會穴歌

八脈交會穴

下合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動力

原穴的原理

原穴的應用

十二原穴功能【圖文版】

郄穴(十六郄穴)

十六郗穴分布與功用【圖文版】

郄穴的應用


五輸穴

經穴

奇穴

阿是穴

阿是穴的位置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阿是穴的臨床運用

阿是穴的基本性能


十二經脈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奇經八脈

任脈  督脈  衝脈  帶脈

陽維脈 陰維脈 陽蹺脈 陰蹺脈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簡介

奇經八脈的分布規律

奇經八脈-八穴歌

奇經八脈的作用

奇經八脈的特點

奇經八脈的醫學應用

奇經八脈的養生功能

奇經八脈名稱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簡介

十二經脈歌訣(十四經脈歌訣 任脈-督脈)

十二經脈的名稱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經絡學說

經絡簡介

經脈簡介

絡脈簡介

別絡簡介(十五絡脈)

浮絡簡介

孫絡簡介

十二皮部簡介

十二經別簡介

十二經筋【圖文版】

十二經筋的病變

十二經筋的生理功能

十五絡穴【圖文版】

十五絡穴歌

經外穴(經外奇穴)


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簡介

藏象學說理論形成

五臟六腑、奇恆之腑

藏象五系統

臟腑關係


運氣學說(五運六氣)

精氣學說

氣血津液學說及辨證


陰陽學說

陰陽簡介

陰陽特性

陰陽變化

陰陽屬性

陰陽關係

陰陽臨床應用

陰陽相倚

陰陽淵流


五行學說

中醫五行簡介

五行歸類的方法

五行的相乘、相侮

五行的相生、相剋

五行的制化、勝復

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行指點

五行學說用於臨床治療

中醫五行歸類表


相關文章

中醫學簡介

中醫史

中醫治病的實質

中醫基礎理論(精華版)

中醫的起源

中醫的歷代稱呼

十二時辰對應臟腑圖


中醫辨證「辨症」

病因辨證:外傷證候

病因辨證:飲食、勞逸證候

病因辨證:七情證候

病因辯證:六淫、疫癘證候

脈象分類與主病

淺說對中醫藥的基本認識(原題:從合理使用中藥說起)

相關焦點

  •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十五絡脈
    (一)絡脈的含義絡脈是自經脈別出的分支,又稱「別絡」,主要有十五絡脈。
  • 別絡簡介(十五絡脈)
    別絡,脈學名詞,指十二正經別走鄰經之絡脈,屬絡脈之較大者。十二經脈與任督脈二脈各有一別絡,再加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難經·二十三難》:「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心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別絡,亦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支脈,大多分布於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另外,若加上胃之大絡,也可稱之為十六別絡。
  • 靈感始發站 | 武俠中必知的十五絡脈及位置
    偏歷--手陽明絡脈手陽明大腸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偏歷,在腕關節後三寸偏歷穴處分出,走向手太陰肺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肩髃穴上行至下頜角處,遍布於齒中;其支脈進入耳中,合於該部所聚的主脈。它的病變,實證為齲齒、耳聾,虛證為齒冷、經氣閉阻不通暢,可取它的絡穴偏歷治療。
  • 經別、絡脈、經筋、皮部
    (一)絡脈的含義絡脈是自經脈別出的分支,又稱「別絡」,主要有十五絡脈。十五絡脈是由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別絡及脾之大絡所組成的。從絡脈分出的更細小的絡脈稱「孫絡」。7.足陽明絡脈絡名:豐隆。部位:在足外踝上八寸處。鄰經:別走足太陰經。循行:從豐隆穴處分出,走向太陰,其支脈沿脛骨外側向上,絡於頭頂,與各經脈氣相結,復下絡於喉嚨和咽峽部。8.足太陽絡脈絡名:飛揚。部位:足外踝上七寸處。
  • 十五絡穴
    十五絡穴,十五絡脈從本經(脈)別出處的穴位。見絡穴條。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於鳩尾,督脈絡發於長強,脾之大絡出於大包,合稱十五絡穴。  手太陰經脈的主要絡脈別行,起點處於穴名交列缺。
  • 十二經別與十二絡脈有何異同?
    十二經別與十二絡脈有何異同?(1)分布 經別主「內」,絡脈主「外」。也就是說,十二經別主要加強表裡兩經在頭面驅幹及臟腑之間的聯繫,十二絡脈則主要溝通表裡兩經在四肢部的聯繫。十二經別與十二絡脈有何異同?(2)走向 十二經別多數從肘膝以上分出,進入胸腹腔,出於頭面,陰經合於陽經,陽經合於本經。十二絡脈則是從肘膝以下分出,走向表裡經,即陰經走向陽經,陽經走向陰經。(3)主病 十二經別無所屬穴位,也無所主病症,其循行路線補充了經脈所未及,從而擴大了經穴的主治範圍。如足太陽經下肢一些穴位可以治療脫肛等症,就是由於其經別「別入於肛」的緣故。
  • 脾之大絡大包
    大包其意有二:一曰穴位, 位於淵腋下三寸; 二曰絡脈, 十五絡脈之一。
  • 緣何脾之大絡設為大包
    大包其意有二:一曰穴位,位於淵腋下三寸;二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脈,走向表裡經,以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繫,足太陰脾經已有足太陰之絡公孫,為何又有脾之大絡大包?現就此淺論如下。意為脾土居四藏之中,有如受四藏所包裹,故曰大包,大包為脾之大絡,其經氣行經,由周榮斜抵脅肋,交貫肝膽心包各經,又與心腎脾胃四經接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肋」(《靈樞、經脈》),十二經中獨此經與他經接連最廣,故以脾經為總統十二經絡,稱其最終斜行一段經線為脾之大絡,而名其大絡之末,穴為大包,寓於大包容,通達周布之意也,《針灸大成》曰:「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經灌溉五臟」。
  • 9—2—14《經絡論》——十五別絡名位定
    本節公問帝答,則簡明闡述了經脈與絡脈、孫脈之定義及差異,主要論述了十五別絡之臨界穴名、解剖定位、實虛症狀及其針刺方法。2、與《黃帝內經》絕大多數篇名一樣,本論篇名亦具有典型的複合結構,前有經論,後有絡論,經論、絡論複合,結構完美天成。
  • 井穴、滎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
    【絡穴】是個十字路口12條正經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絡脈,上面各有一個絡穴。絡穴就好比是兩條經絡的交會點,它的作用是把人體相表裡的經絡溝通在一起。所以,一些兼有兩經問題的毛病,找絡穴來治最好,因為它能同時引導藥性進入兩條經,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是絡脈在本經分出部位的腧穴。
  • 經絡學說---奇 經 八 脈
    (二)奇 經 八 脈奇經為任、督、衝、帶、陰維、陽維、陰蹺、陽蹺八脈的總稱。由於它們與臟腑沒有直接相互絡屬的關係,相互之間也沒有表裡配合,與十二正經不同,故稱為「奇經」。督脈循行於腰背正中,上至心面,諸陽經均來交會,故有「陽脈之海」之稱,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經氣的作用。任、督二脈是氣功鍛鍊的主要運氣路線,循任、督二脈周流一圈稱為小周天循環,其效應也與「任為諸陰脈之海」,「督為諸陽脈之海」密切相關。陰陽二脈交會流通更有利於重新平衡、調和,使氣血和暢。
  • 每日一穴:絡卻
    絡即聯絡,卻指返回,足太陽膀胱經脈氣由此入裡聯絡於腦,然後又返回,故名絡卻。絡卻穴主治頭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暈,耳鳴,鼻塞,瘸證,目視不明,頭痛,癲狂癇,青盲內障,口喎,頸腫,癭氣,嘔吐,癲疾,瘈瘲,現代又多用絡卻穴治療面神經麻痺,鼻炎,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近視眼,甲狀腺腫,枕肌和斜方肌痙攣等。別名腦蓋(《針灸甲乙經》),胳卻(《備急千金要方》),絡郄(《醫學入門》)、強陽、及行。
  • 中醫基礎知識·奇經八脈{陰維脈、陽維脈}
    張潔古曰:陰維八維絡諸陰(《難經》曰: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❷體表循行: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後側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側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結合,然後上行至喉部,與任脈相合,止於廉泉穴。❸陰維脈穴位:築賓、府舍、大橫、腹哀、期門、天突、廉泉。❹陰維脈交會穴:內關(通過手厥陰心包經與陰維脈在胸膈部互相交通。)(維者,僅能維持經絡於身,盈溢積蓄,不能環流灌溉於諸經也)《針灸大成》曰:陽維脈者,維於陽。
  •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循行、穴位高清動圖(收藏!)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 每日一穴:三陽絡
    三陽指手三陽經,絡即聯絡,此穴聯絡手之三條陽經,故名三陽絡。三陽絡主要用於口齒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齒痛,耳聾,嗜臥,肘臂疼痛,急性挫閃腰痛,暴喑,齲齒痛,眼病,下牙痛,失語,惡寒發熱無汗,挫閃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上肢痺痛,頭痛,臂痛,暴喑卒聾,齲齒牙痛,內傷,腦血管後遺症等。三陽絡為針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術常用。
  • 靈樞經第47天——脈度
    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合則留為癰。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