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昨日有範姓同學問及脾經本有絡穴公孫,為何又設大絡大包?一時間難倒我了,經查閱文獻,感覺此篇文章講解深意,可以解惑,拿來共享!
大包其意有二:一曰穴位,位於淵腋下三寸;二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脈,走向表裡經,以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繫,足太陰脾經已有足太陰之絡公孫,為何又有脾之大絡大包?現就此淺論如下。
大,廣大也。包,包容,包羅,周遍也。指廣大之人體,為先後之氣所包羅,由於先後天之氣,可以榮敷周身,故能「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內觀經》)。楊上善曰:「脾為中土,四藏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意為脾土居四藏之中,有如受四藏所包裹,故曰大包,大包為脾之大絡,其經氣行經,由周榮斜抵脅肋,交貫肝膽心包各經,又與心腎脾胃四經接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肋」(《靈樞、經脈》),十二經中獨此經與他經接連最廣,故以脾經為總統十二經絡,稱其最終斜行一段經線為脾之大絡,而名其大絡之末,穴為大包,寓於大包容,通達周布之意也,《針灸大成》曰:「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經灌溉五臟」。故其治病之義可知,而大包之意可見矣。
大絡有別於絡,足太陰之絡是四肢部的絡,別走足陽明,溝通足太陰與足陽明表裡兩經之間的聯繫,屬於「經」的分支,脾之大絡則是軀幹部的絡,其「布胸肋一一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通於「髒」,突出脾與四肢百節的聯繫,故稱為脾之大絡。
五臟中大絡唯脾臟所獨有,因脾居中焦,與胃相表裡,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中胃只起受納作用,而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灌溉五臟,灑陳六腑,濡養百骸則必賴脾的健運。正如:「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察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太陰陽明論》),其目的就是強調脾胃的重要性。人們會問《素問·六節髒象論》曰:「髒象何如……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為何膽經不出一大絡,如何理解「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對此各家看法不一,有膽主決斷說;有膽氣助正抗邪說;有肝主左而升說;有膽寄相火說;有少陽為樞說;有膽主春生之氣說。決斷乃為判斷之意,只有中正無偏私,才能判斷正確,故言十一髒取決於膽,即十一髒判斷於膽,或膽封斷十一髒,判斷十一髒與四季氣候的配合正確與否,歸根結底,就是天人相應的關係,非臟腑之間功能的關係。
五臟中有脾之大絡一一大包,六腑之中亦有胃之大絡——虛裡。因虛裡不屬補瀉之類,故不在諸絡之列。如《針灸聚英》所說:「胃之大絡名日虛裡,……脈宗氣也,而不繫於補瀉之列,蓋中焦之氣盛衰,而宗氣為之盈縮,取之三裡以下其氣,而宗氣之盈者消,調之三裡以補其氣,而宗氣之耗者滋,則其氣未嘗不補瀉也,特以非別走他經,故不在諸絡之例」。
人體有任脈絡溝通腹部經氣;後有督脈絡溝通背部經氣;側面則有脾之大絡,出腋布脅,溝通胸脅部經氣,這樣軀幹的前、後,側三部各有一絡,加上四肢部的十二絡,使人體上下左右,內外後前,緊密聯繫,組成一有機整體,所以足太陰脾經既有四肢部一絡,又有軀幹一絡,公孫屬於四肢部十二絡之一,脾之大絡大包屬於軀幹部三絡之一。
正如清代張隱庵註解所云:「夫脾之大絡者,脾主為胃行其津液,灌溉於五臟四旁,從大絡而布於周身,是以病則一身盡痛,百節告縱,而血絡之若羅紋,以絡於周身;足太陰之大絡者,止並經而行,散血氣於本經之部分,是以足太陰脾臟有二絡也……曰足太陰之大絡,曰脾之大絡,分脾臟、經氣而言也。
以上所述,僅為個人看法,其中錯漏難免,望讀者斧正。
本文作者為許建陽、胡黔生,導師 張和媛、路紹祖,本文刊於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1991年第二期45-46頁。尊重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