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脾之大絡設為大包

2021-02-07 河南邵氏針灸流派傳承工作室

編者按:昨日有範姓同學問及脾經本有絡穴公孫,為何又設大絡大包?一時間難倒我了,經查閱文獻,感覺此篇文章講解深意,可以解惑,拿來共享!

大包其意有二:一曰穴位,位於淵腋下三寸;二曰絡脈,十五絡脈之一。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脈,走向表裡經,以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繫,足太陰脾經已有足太陰之絡公孫,為何又有脾之大絡大包?現就此淺論如下。

大,廣大也。包,包容,包羅,周遍也。指廣大之人體,為先後之氣所包羅,由於先後天之氣,可以榮敷周身,故能「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內觀經》)。楊上善曰:「脾為中土,四藏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意為脾土居四藏之中,有如受四藏所包裹,故曰大包,大包為脾之大絡,其經氣行經,由周榮斜抵脅肋,交貫肝膽心包各經,又與心腎脾胃四經接近,「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肋」(《靈樞、經脈》),十二經中獨此經與他經接連最廣,故以脾經為總統十二經絡,稱其最終斜行一段經線為脾之大絡,而名其大絡之末,穴為大包,寓於大包容,通達周布之意也,《針灸大成》曰:「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經灌溉五臟」。故其治病之義可知,而大包之意可見矣。

大絡有別於絡,足太陰之絡是四肢部的絡,別走足陽明,溝通足太陰與足陽明表裡兩經之間的聯繫,屬於「經」的分支,脾之大絡則是軀幹部的絡,其「布胸肋一一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通於「髒」,突出脾與四肢百節的聯繫,故稱為脾之大絡。

五臟中大絡唯脾臟所獨有,因脾居中焦,與胃相表裡,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中胃只起受納作用,而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灌溉五臟,灑陳六腑,濡養百骸則必賴脾的健運。正如:「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察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問·太陰陽明論》),其目的就是強調脾胃的重要性。人們會問《素問·六節髒象論》曰:「髒象何如……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為何膽經不出一大絡,如何理解「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對此各家看法不一,有膽主決斷說;有膽氣助正抗邪說;有肝主左而升說;有膽寄相火說;有少陽為樞說;有膽主春生之氣說。決斷乃為判斷之意,只有中正無偏私,才能判斷正確,故言十一髒取決於膽,即十一髒判斷於膽,或膽封斷十一髒,判斷十一髒與四季氣候的配合正確與否,歸根結底,就是天人相應的關係,非臟腑之間功能的關係。

五臟中有脾之大絡一一大包,六腑之中亦有胃之大絡——虛裡。因虛裡不屬補瀉之類,故不在諸絡之列。如《針灸聚英》所說:「胃之大絡名日虛裡,……脈宗氣也,而不繫於補瀉之列,蓋中焦之氣盛衰,而宗氣為之盈縮,取之三裡以下其氣,而宗氣之盈者消,調之三裡以補其氣,而宗氣之耗者滋,則其氣未嘗不補瀉也,特以非別走他經,故不在諸絡之例」。

人體有任脈絡溝通腹部經氣;後有督脈絡溝通背部經氣;側面則有脾之大絡,出腋布脅,溝通胸脅部經氣,這樣軀幹的前、後,側三部各有一絡,加上四肢部的十二絡,使人體上下左右,內外後前,緊密聯繫,組成一有機整體,所以足太陰脾經既有四肢部一絡,又有軀幹一絡,公孫屬於四肢部十二絡之一,脾之大絡大包屬於軀幹部三絡之一。

正如清代張隱庵註解所云:「夫脾之大絡者,脾主為胃行其津液,灌溉於五臟四旁,從大絡而布於周身,是以病則一身盡痛,百節告縱,而血絡之若羅紋,以絡於周身;足太陰之大絡者,止並經而行,散血氣於本經之部分,是以足太陰脾臟有二絡也……曰足太陰之大絡,曰脾之大絡,分脾臟、經氣而言也。

以上所述,僅為個人看法,其中錯漏難免,望讀者斧正。


本文作者為許建陽、胡黔生,導師 張和媛、路紹祖,本文刊於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1991年第二期45-46頁。尊重原創。




相關焦點

  • 脾之大絡大包
    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脈, 走向表裡經, 以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繫, 足太陰脾經已有足太陰之絡公孫,為何又有脾之大絡大包?大, 廣大也。包, 包容, 包羅, 周遍也。指廣大之人體, 為先後之氣所包羅, 由於先後天之氣, 可以榮敷周身, 故能「變化莫測, 混合陰陽」(《內觀經》)楊上善日:「脾為中土, 四藏之主包裹處也, 故日大包也」。
  • 體倦乏力,找大包——大包穴!
    大包穴是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經穴之一,是脾之大絡,它統帥脾陽諸經。如果人們出現脾虛的問題時,就會神疲體乏、四肢無力,這個時候刺激大包穴就可以解決。刺激大包穴,可以調節脾經的氣血,旺盛脾的運化,緩解體倦乏力等問題。
  • 第二節 十五絡脈(2)
    9.內關--手厥陰絡脈   手厥陰心包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內關,在腕關節後二寸處,發出於兩筋之間,走向手少陽三焦經。它沿著手厥陰本經向上聯繫於心包,散絡於心系。心繫的病變,實證為心痛,虛證為心中煩亂,可取它的絡穴內關治療。
  • 針灸大成——十五絡脈
    十五絡脈歌(醫經小學)人身絡脈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裡,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歷當,手少陽絡外關位
  • 簡中醫基礎61:經絡學說—十五別絡
    別絡,也是從經脈分出的支脈,大多分布於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
  • 中醫基礎知識·經絡{十五別絡}
    別絡是指十二正經別走鄰經之絡脈,屬絡脈之較大者。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合之為十五絡。《靈樞》曰: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不能經大節之間,又因絕道而出入複合於皮中,故其會皆見於外。經脈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虛實以氣口知之。其常見者,唯足太陰脾經脈,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耳。
  • 【經絡大全】別絡簡介(十五絡脈)
    別絡,脈學名詞,指十二正經別走鄰經之絡脈,屬絡脈之較大者。十二經脈與任督脈二脈各有一別絡,再加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難經·二十三難》:「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心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別絡,亦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支脈,大多分布於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
  • 何為十五絡脈?
    1.列缺--手太陰絡脈手太陰肺經的別行絡脈,名曰列缺,起於腕關節上方橈骨莖突後的分肉之間,與手太陰本經並行,直入手掌中,散布於大魚際部
  • 【經絡大全】十五絡穴
    十五絡穴,十五絡脈從本經(脈)別出處的穴位。見絡穴條。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於鳩尾,督脈絡發於長強,脾之大絡出於大包,合稱十五絡穴。如果發生病變,心繫的實證為心痛;虛證為項強。治療時可取內關穴。取內關穴時仍當在腕上兩筋之間取之,本絡脈由此處別走聯絡少陽經絡。四、手太陽:支正
  • 別絡簡介(十五絡脈)
    別絡,脈學名詞,指十二正經別走鄰經之絡脈,屬絡脈之較大者。十二經脈與任督脈二脈各有一別絡,再加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難經·二十三難》:「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心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別絡,亦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支脈,大多分布於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另外,若加上胃之大絡,也可稱之為十六別絡。
  • 株洲中醫告訴你,大包穴:調脾胃,緊急止痛,改善類風溼關節炎
    大包穴是脾經最末尾的一個穴位,叫脾之大絡。中醫歌訣當中,就有「大包穴在乳筋內,此是脾經脈絡通,斜按能調五臟氣,心胸之病往下衝」的說法。具體來說,主要有這2大實用功效:。。。緊急止痛 改善類風溼關節炎、岔氣大包穴具有緊急止痛的功效,比如急性腰扭傷,急性脖子扭傷,急性肋間神經痛等,大包穴也都能治。
  • 【艾灸學堂】久病入絡,艾灸補虛,治療一切慢性病必灸絡穴!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稱「十五絡穴」。「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絡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位於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於胸脅部。
  • 靈樞經第38天——十五大絡(下)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痺瘁瘖。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 特定穴位之原穴、絡穴
    可分為10類,即主要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在背腰和胸腹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軀幹部的八會穴,以及全身經脈的交會穴。原穴、絡穴一、分布特點與組成 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
  • 健康術語-十五絡穴
    解讀「絡穴」這一術語,最早見於金元時期竇漢卿的《針經指南·絡說》,設有「絡穴說」、「絡穴辨」兩節。「一十二經,每經絡各有一絡穴,外有三絡穴。陽蹻絡在足太陽經,陰蹻絡在足少陰經,脾之大絡,在足太陰經,此一十五絡穴之辨也。」指出「絡穴正在兩經中間」,提出「若刺絡穴,表裡皆治」。
  • 「十五絡穴」有兩個版本,有何不同?你衷情於哪個!
    提到十五絡穴,大家都會想到主治病症多、效果顯著、取穴方便等特點,怎麼還有不同的版本?《靈樞·經脈》所載十五絡,為十二經之絡加上任脈絡、督脈絡和脾之大絡;而《難經·二十六難》所載稍有不同,它說:「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 十二原穴十五絡穴八會穴,複雜的經絡圖怎麼更好的掌握學習
    十五絡穴絡穴共有十五種,肺缺膀飛心裡通。任鳩督長脾大包,包內焦外脾孫公。大偏小正胃豐隆,肝蠡膽光腎大鐘。註:肺—列缺,膀胱—飛揚,心—通裡,任脈—鳩尾,督脈—長強,脾之大—大包,心包—內關,三焦—外關, 脾—公孫,大腸—偏歷,小腸—支正,胃—豐隆,肝—蠡溝,膽—光明,腎—大鐘十五絡穴,十五絡脈從本經(脈)別出處的穴位。見絡穴條。
  • 原絡療法--原絡治療法
    一、十二原穴歌肺淵包陵心神門,大腸合谷焦陽池,小腸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陰三原太,胃原衝陽膽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二、十五絡穴歌人身絡穴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裡,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歷當,手少陽絡外關位,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
  • 十二原穴十五絡穴
    可分為10類,即主要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在背腰和胸腹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軀幹部的八會穴,以及全身經脈的交會穴。原穴、絡穴一、分布特點與組成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
  • 十五絡脈歌
    十五絡脈(穴)即十二正經各有一絡脈(穴)加牌之大絡、督脈絡脈、任脈絡脈。臨床應用廣泛,應牢記。【歌訣】人身絡脈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數,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裡,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歷當,手少陽絡外關位,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降記,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記,足少陰絡名大鐘,足厥陰絡蠡溝配,陽督之絡號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