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好男鞋難找,在國內更難找。為了了解怎麼找,必須了解不少知識。很多基礎知識比較零碎,從頭學起終究不易。為此我拋磚引玉,寫篇小文匯總一下在suit6學習的知識,主要探討一下入門級的男士正裝鞋。
一、皮料
用料是好鞋的基礎。皮料知識在suit6汗牛充棟,我只總結一些基本原則(特異皮我沒經驗,就不獻醜了):羊皮薄,軟,易磨損,多用來做女鞋和皮衣,整體性能坑爹。豬皮一般較薄,毛孔一般是三個三個聚攏在一起的,粗大難看,一般只做內襯。牛皮結實、美觀、耐用,綜合性能好,是任何皮具的首選用料。牛皮還可以細分為黃牛水牛,水牛的皮質地比黃牛疏鬆,毛孔粗大而分散,做成皮鞋容易變形,倒也不常見(我只見過拿它做腰帶的)。黃牛皮的毛孔細、密,較好的黃牛皮整體煥發柔和的光澤,是大多數高品質皮具的首選。(配圖1、2)
配圖1 2
黃牛皮也有好壞之分,豐儉由人,不同產地不同年齡不同季節不同鞣製方法都有區別,我並不專業,無法盡言,只提醒幾點:
(一)鞣製方法。主要分植鞣和鉻鞣兩種,前者的顏色一般較淺(也可以染色),如果是未染色的白色或茶色植糅革,穿用期間顏色會逐漸變深。對皮膚溫和,吸水性強,塑形性好。見圖中我的一雙用料過關的英國靴子,內部用的植糅革接近白色(配圖3)。
配圖3
我滴了很多水上去後它很快吸收了(配圖4)。
配圖4
相對的,我有雙國產老軍靴,內部也是皮子,但不是這種好植糅革,顏色就很深,吸水性就差。(配圖5)
配圖5
(二)皮面狀況。首先頭層皮是必須的。為說明頭層皮與二層的區別,請看我的一個老軍用提包。(配圖6)
配圖6
這個包的把手是一整片牛皮,四五毫米厚。瑞士人很細緻地把切面做了倒角。(關於什麼是倒角,見配圖7)
配圖7
大家自己可以對比一下,正面一側,倒角部分光滑緻密,甚至能反光,而背面一側,倒角處很毛糙(配圖8)。
配圖8
這明顯地顯示了,上下層的強度不同。這與竹子是一樣的,竹皮堅硬,而往裡一些的就軟而疏鬆了。
把最外側的皮子按需要「片」一定的厚度下來,就是頭層皮,剩下的就是二層。二層皮強度差,不值錢,表面毛毛的,可以充當麂皮/反毛皮賣(所謂的麂皮、鹿皮一般不真來自麂和鹿),但實際上反毛皮最好是頭層皮反過來。二層皮也可以拿去壓上一層膠皮做亮麵皮/漆皮,看起來還不錯,亮閃閃,不少包包、鞋都是這個做的,但這層膠皮一旦磨損,就沒法修補。漆皮鞋其實是某些正式場合必備,但國內沒這文化背景,不必這麼講究。(三)頭層皮也分好壞,很多人推崇小牛皮calf,因為年幼,身上沒什麼傷痕,直接拿來就用。大牛滿地打滾、到處亂鑽、被牛牤叮咬,總會留下大小疤痕,不過挑疤痕少的拿來輕微磨一磨(有些地方喚作「輕修」),看起來也很不錯。如果磨得太厲害,成了看不出啥毛孔的平面了,就說明本身傷痕太多,這種皮子表面光澤「賊」一些,強度也不好,因為強度最高的表皮被磨薄了。也有做成荔枝紋效果或者防水效果的,不一定低檔,不過國內看見的荔枝紋基本是機器壓出來的抵擋皮料,大可無視。不磨的話叫做「全粒面」(full grain)皮,原皮品相很好才可如此,但一般細找也能找到不顯眼的小瑕疵。(四)最後提一句,牛身上不同部位的皮紋理不同,脊柱至屁股間的最好,平滑潤澤,毛孔細膩,強度高,也最厚。(如果自己去店裡定做鞋子,有些店是可以選用皮位置的。不過雖然國內土定製價格便宜,但做工、楦型、內襯用料等等的缺陷,造成舒適性不足,且大多價格並不特別實惠,比起海淘入門好鞋性價比較低。我自己親身體會,北京的連升閣給我做了兩雙,第一雙太大,第二雙太醜。如果你的腳不像我那麼糾結,那他家還算實惠,可以一試。)
好牛皮的特點是,一方面稍加打理即可潤澤好看,同時相對厚實,不容易劃破,輕微的劃傷拿鞋油擦擦還能遮蓋甚至彌合,能保證相對長的有效壽命。皮質差的後果參見配圖9,
配圖9
這是我最舒服的一雙鞋,但它面料並非全粒麵皮,似乎經過重度修磨,很平滑,因此皮面雖然厚度足夠,但強度不夠,結果在我不注意的情況下被碰壞了鞋頭,另外鞋頭摺痕部位也有開裂了。雖然通過擦鞋油補色,這些瑕疵遠看不明顯,但還是非常讓人惋惜的。我其他的皮質好的鞋(即使是國產的)都沒有這種問題。所以不管是買男鞋女鞋、什麼工藝製作的鞋,選購時均應儘量尋找全粒麵皮或小牛皮。
二、工藝
男鞋區分檔次,最重大的分野是膠粘與縫製工藝。後者一般比前者貴不少,所以渾水摸魚的假縫製鞋國內外都有好些,要買雙好鞋還是得懂點製作工藝的,這裡必須具體說說。
(一)膠粘鞋,大多數是以膠水將鞋面、外底、內底粘合在一起。外底顧名思義就是與地板接觸那部分,一般是橡膠、塑料製造,有些會偽裝成皮底。內底呢,是外底以內,鞋墊以下的一層材料,是鞋子結構的中流砥柱。內外底之間一般會有一片鐵片,支撐足弓處的壓力。內底有些是布製作的,但更多的是一層硫酸紙,深綠色或紅色,一般把自己鞋裡原配鞋墊撕掉就能看見。內底上覆蓋一層鞋墊,低端鞋上一般是薄薄的一層皮子墊著一層泡沫緩衝材料。這種構造下,薄鞋墊和內底不能吸收汗水,緩衝材料又可能吸了汗發臭,所以低端膠粘鞋發臭的可能性較大。膠水不過關的話,會帶來開裂問題。由於這種工藝的定位廉價,所以在膠粘男正裝鞋上看到好料子和經典款式的機率相對低。但它容易做得比較軟,也不太需要break in。(這還不簡單,做得寬大一點,用料薄一點,緩衝材料加厚,不就行了!)。順便提一句,由於女鞋(特別是高跟鞋涼鞋等)款式繁多,潮流更新較快,用縫製方式生產的話成本過高,所以除了少數高端靴子之外,基本都是膠粘工藝,女同志不要糾結。
(二)縫製鞋,以機器或手工,用麻線或尼龍線,將鞋面、內底、外底縫合在一起(膠水還是得用一些的)。有好幾種不同縫法。
1、一種比較簡單的方式是blake式,(配圖10示意圖)簡單明了,不多說。另外有「挪威縫」,太高端,我不懂,有興趣的請自行搜索。
配圖10
2、最常見的是「固特異製作」Goodyear(這裡說的是機器固特異,純手工的原理也類似)。截面圖如圖11所示。
配圖11
這裡必須具體介紹一下。首先製作鞋面,配圖12。
配圖12
其次備好內底insole(也就是我此前說的「中底」)配圖13,注意它下表面被縫上一圈兒凸起(在圖中它是翻過來底面朝上的)。
配圖13
下一步將鞋面和內底繃到鞋楦(last)上。圖14中鞋面與鞋底間露出的白色的就是鞋楦的前端,鞋楦長什麼樣子,鞋的造型就會是什麼樣子。
配圖14
下一步用釘子將鞋面固定在鞋底上,釘子直插到鞋楦上(配圖15)。
配圖15
下一步,有個重要零件出場了:沿條。它是一條寬不到一釐米厚約兩三毫米的皮條(一般為了節約,用牛肚皮上的差皮子做),它如圖16所示,被機器縫到內底底部凸起的那一圈上,把鞋面的一圈皮子夾在中間(配圖17)。
配圖16
配圖17
好,到了現在,鞋面和內底被牢固地鎖定在一起了(可以撤釘子了)。為什麼要這麼麻煩走這麼多道工序,而不直接把鞋面和內底縫一起呢?在blake縫法中,就是直接用機器把鞋面、內底、外底縫一起的。問題是,那樣你的外底磨損後,很難手工更換(blake法是用機器縫的)。而在固特異製法中,沿條是一個「中介」,這種製法下你的外底可以隨時拆換,而不會影響鞋面、內底的整體結構。
接下來如圖18所示,在內底上覆一層碎的軟木,以便提供緩衝,而且隨穿用而使鞋底行成你的腳形。
配圖18
圖18也清楚地顯示,現在鞋的周圍水平圍著一圈沿條,所以最後,根據圖19所示,用機器把外底跟這一圈沿條縫在一起(一般首先會塗點膠水把外底粘到沿條上)。於是,沿條把內底、外底、鞋面三者緊密連接在一起了,每一步都是縫的。
配圖19
3、樂福(loafer)縫法。用於休閒鞋,用機器及線將鞋面與外底縫合在一起。截面示意圖如圖20。
配圖20
樂福的精髓是,鞋面料子自下而上包裹腳,上面另外縫一片皮子蓋住腳面。皮子是自下而上包裹,所以上面這塊「蓋子」必須縫上,樂福為此不可能做成plain-toe、cap-toe、wingtip等。圖21中朝向我們的,是這些鞋未製成的鞋底。
配圖21
圖22、23也體現了樂福製作的精髓。另外一般來說樂福的足弓處有鬆緊帶,配圖24。
配圖22
配圖23
配圖24
樂福的外底是用機器縫在鞋面料子底側的,其線跡從裡面看如圖25。最後在內底後部粘上半塊鞋墊遮住用來固定鞋跟的釘子。注意,上面說的blake縫法內底看起來也是這樣的有線跡的效果,不過blake縫法多了一層內底。
配圖25
由於樂福的鞋面經常不帶內襯,而且鞋底也只有一層厚皮子或橡膠(固特異是兩層皮子外加一層軟木),所以它整體比較軟,容易有包裹住腳的效果,但同時給腳的保護也稍少。製作相對簡單,一般比同等的固特異要便宜一些。
以上說的這些鞋,大底可以是橡膠的也可以是皮的,如果是皮的,那就是皮底鞋(配圖26),在西方,正式場合還仍然是穿皮底鞋的,即使是假的皮底鞋也比膠粘鞋要正式一些。橡膠底的縫線鞋保養省事、防滑稍好,但正式程度稍低。
配圖26
縫線鞋內部一般全是皮子,舒適性會隨穿用時間增加而增強。新鞋最好穿著多走走路,這樣皮底及底下的軟木會儘快「印」出成你的腳型,整雙鞋也會越穿越合腳,這就是外國人強調舊鞋舒服的原因。(但另一方面,由於鞋底會與你的腳底定型,買二手鞋是不推薦的)。用料好的縫線鞋保養得當的話很耐用,高檔的John Lobb號稱多雙輪換可以穿三十年。由於定位高端,用料相對有保證,縫線鞋的樣子大多也比較傳統而耐看。還有一點,專業製鞋廠商各自有很多不同的「楦型」(last),適應不同的腳型及審美(配圖27、Allen Edmonds的部分楦型)同一家廠商一種楦型會有很多種鞋。
配圖27
要注意的是,如同上面一些圖片所示,縫製鞋經常會粘上一層皮質的鞋墊,但一般只遮蓋內底的後半部分或者後跟部分,這一般是工藝原因,為了遮擋固定後跟的一圈釘子。如果鋪了整個內部,就需要有點警惕了,可能是假縫製鞋,因為縫製鞋的一大優點就是腳踩在一塊環保健康的好皮子上,加鞋墊屬於畫蛇添足。有些鞋則會做出裝飾性的鞋底縫線來忽悠人。
性能上看,縫線和膠粘各有千秋。縫製鞋的內襯、內底用料一般較好,所以一般較為乾爽且不會發臭;內底隨著穿用慢慢能適應你的腳形;壽命較長(磨損了外底可以換)。但是,好的縫製鞋面料與內襯結合起來很厚實,一方面很耐用,另一方面如果很不合腳,會很疼(有一招可以部分地對付輕度不合腳的鞋,就是加入尺寸較大的木鞋撐並在稍小的部位加墊些紙之類,放一段時間撐開);底整體相對膠粘鞋硬,有些人不適應。後跟是厚皮子疊加,走路聲音質感較好,但必須買最下層是橡膠的,否則在花崗巖地面很滑。
膠粘鞋呢,內襯、內底用料較差的比較多,且大量使用膠水,不僅可能發臭,而且可能不健康;內底沒有適應腳形的效果;面料較好的比例較低,如面料差,面料壽命會相對短;底如果壞了,換底很難看,底的壽命各廠家各材質不同,難以預計。不過,膠粘鞋鞋底總體較軟,長時間走路的緩衝性總體較好;成本相對低。
三、款式我在此列一個粗略且不完全的經典正裝鞋款式分類。不管買膠水鞋還是縫線鞋,菜鳥最好買經典款。創新不是不可以,但很難創新得得體且舒適,AE這種專業鞋廠每年搞的新款尚且大多數要停產拋售,何況普通時尚品牌?最低標準是,鞋面兒上不能有任何材質任何形式的商標,金屬商標、印刷logo都很弱小;鞋帶孔外側最好別有金屬圈兒(圖28)——好鞋並非沒有這個金屬圈兒,只是都在內側藏著。另外正裝鞋帶一般是細的圓形打蠟鞋帶。
配圖28
傳統的正裝鞋首先從腳背處的閉合方式看粗略分為四種:、1、牛津鞋(Oxford,內耳系帶淺幫鞋。)配圖29。
配圖29
2、Derby德比,外耳系帶鞋。配圖30。它與牛津的最大區別在系帶部分的設計,所謂「外耳」與「內耳」的區別,相信看圖很好理解。
配圖30
3、Monk和尚扣,可以有一個金屬扣也可以有兩個,配圖31。那個金屬扣除了裝飾外,確實可以調鬆緊。穿它時一般也是一腳蹬,所以有些人認為它也算樂福鞋。總之不系帶的都會被老學究認為不正式就是了。
配圖31
4、拌帶鞋:沒系帶,一條拌帶橫跨腳面,這一般是樂福鞋上的設計,但用在正裝鞋上也可以搭配商務休閒裝。相對不普遍。配圖32。注意其製作工藝不是Loafer樂福的,足弓那裡並沒有鬆緊,因此一旦不合適,就很不舒服,不像系帶鞋可以放鬆鞋帶。
配圖32
其次從鞋頭的裝飾看主要有幾種:
1、plain-toe普通/無裝飾頭。一般用於正式場合,但也可以用於休閒場合甚至配牛仔褲。配圖33。
配圖33
2、cap-toe「蓋兒頭」,配圖34。
配圖34
3、Split-toe分趾頭,比較粗獷。配圖35。配圖36中這種一般是在樂福上用的鞋頭,國內很流行,但我還真不懂怎麼稱呼,順便也歸在這裡吧。
配圖35
配圖36
4、Wingtip燕尾。相對不正式。配圖37。
配圖37
以上兩方面的元素可自由組合,比如Oxford-captoe(配圖38),這最常見的,國內俗稱「三接頭」,很正式,除了「black tie」以外的正式場合基本都可以穿。Derby-plaintoe(配圖39)也是一個最基礎的、感覺比較休閒的款式,而進階課程可以是monk-captoe(配圖40)之類。
配圖38
配圖39
配圖40
最後,各款均可配烤花,也就是打一系列眼兒組成圖案,可多可少。(配圖41、42)
配圖41
配圖42
顏色方面,黑色不易出錯,適合初買者和年輕人,進階顏色最基礎的是棕色,再進一步的就見仁見智了。
(二)傳統的休閒鞋則以舒適為要義,主要以Loafer樂福鞋為代表。
樂福,或「一腳蹬」,沒有鞋帶,前面已經介紹過了。樂福鞋在我國獨領風騷,大家什麼場合都穿,但在西方國家它主要適合休閒或半正式場合或夏季場合。棉或亞麻西服可以搭配樂福,特別在夏天,但這是因為棉和亞麻做西服本身就很不正式。
樂福鞋的裝飾主要靠流蘇和拌帶,深色流蘇樂福可搭配較不正式的商務環境。去的環境很不正式的話,可以不穿襪子穿樂福,搭配短褲(夏天)或牛仔、休閒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