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眼中的中國服飾史:清朝的服飾藝術和手工業

2020-12-11 新京報

作者丨[法]約瑟夫·布列東

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其服飾制度體系龐大,規制浩繁,超越了中國古代以往各個歷史朝代。其中,清代宮廷和官員服飾更是兼具了傳統服飾文化中色彩與紋飾等精髓,又融入了滿族的騎射文化元素,形成特點鮮明的服飾制度。

同我們對西方世界的貴族著裝充滿好奇一樣,西方人也同樣對神秘的東方服飾充滿了好奇。

兩百多年前,約瑟夫·布列東完成了《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在書中記錄了大量西方人眼中清代服飾,當然,也包括手工業等當時中國的其他資料。在《中國服飾與藝術》中,他寫到,「官員們有權穿繡金服飾。他們從4月中旬開始穿夏裝,從10月中旬開始穿用皮毛裝飾的冬裝。清朝實行九品官制,以服飾上的頂珠、玉墜牌子和腰帶區別官級大小。清朝官吏佩戴的頂珠分別是:一品官員用紅寶石;二品官員用磨製好的紅珊瑚;三品官員用透明的藍寶石;四品官員用不透明的青金石;五品官員用透明的白水晶;六品官員用不透明的白色貝殼(硨磲);七品和八品官員用其他裝飾;九品官員用鏤花金。皇帝有時也會賜予官員特殊裝飾,比如在他們的帽子上加花翎。」談到了當時的官員朝服分為冬、夏兩種,而服飾上的頂珠可以區別官級大小。

那麼,這本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資料著作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呢?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兩名北京青年孔和楊來到巴黎耶穌會修道院學習。1763年,法國耶穌會解散後,急盼回國的兩人得到法國國務秘書亨利·伯丁(Henri Bertin)的幫助,並答應回國後幫助伯丁搜集中國的資料。伯丁並沒有立即安排兩人回國,而是通過政府基金讓兩人學習了自然哲學、化學、雕塑、繪畫等,還讓兩人遊歷參觀了裡昂等地的手工業作坊。遊學一年後,兩人才被安排躲在一艘中國澳門的船上,借著夜色換裝回到了北京。之後兩人與北京傳教士合作為伯丁提供了大量的資料。18世紀歐洲漢學「三大巨著」之一的《中國雜纂》(又名《中國叢刊》)正是根據這些資料編成。

接著法國便爆發了大革命,伯丁歷盡艱辛保住了手中的資料——其中僅關於中國手工業和製造業的原創版畫就有400幅,而且多數還未來得及在《中國雜纂》上出版。後來,速記員約瑟夫·布列東(Joseph Breton)偶然得到了這批資料。在整理添加說明後,1811年聞名遐邇的《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出版了。值得一提的是,原書共分為六卷,新近出版的《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則將六卷合而為一。以下內容節選自約瑟夫·布列東所著的《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一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法]約瑟夫·布列東著,趙省偉編,張冰紈、柴少康譯,中國畫報出版社2020年1月版。

身著夏裝的清朝官員和地位顯赫的女性

清朝官吏中,地方官員的地位可以隨意變動。他們來自各個階層,但行刑者和差役總是來源於勞動者、手工業者和商人,這項光榮的差事只能由盡忠盡職的人擔任。

在中國,唯有儒教能夠享受世襲的尊貴,這一宗族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位偉大哲學家的直系子孫已經絕後,但他一個侄子的血脈卻延續了下來,其後裔被授予「先賢子蔑」的稱號。

當時的中國共有49.3萬名官吏,職位劃分細緻,各司其職。這些官員分為文官和武官,享受免除賦稅和徭役的待遇,還可以憑藉職位從清朝政府的財產中借出一部分。他們的俸祿不高,但清朝政府會提前6個月支付給他們。依據金尼閣神父所言,清朝官吏俸祿最高的也沒有超過1000貫。低薪的後果就是,官員們在為朝廷執行特殊公務時,想方設法地從政府提供的經費中盤剝剋扣。

官員們有權穿繡金服飾。他們從4月中旬開始穿夏裝,從10月中旬開始穿用皮毛裝飾的冬裝。清朝實行九品官制,以服飾上的頂珠、玉墜牌子和腰帶區別官級大小。清朝官吏佩戴的頂珠分別是:一品官員用紅寶石;二品官員用磨製好的紅珊瑚;三品官員用透明的藍寶石;四品官員用不透明的青金石;五品官員用透明的白水晶;六品官員用不透明的白色貝殼(硨磲);七品和八品官員用其他裝飾;九品官員用鏤花金。皇帝有時也會賜予官員特殊裝飾,比如在他們的帽子上加花翎。

身著夏裝的清朝官員。

官員們官服的前後都有方形的精美刺繡,上面的圖案有鵪鶉、錦雞、孔雀、仙鶴、練雀、熊、雁、老虎等。繡有飛禽類圖案的是文官官服,繡有獸類圖案的是武官官服,用不同的圖案表示官員不同的級別。皇子、王爺和貴族的服飾上也有相同的刺繡,只不過是圓形而非方形。

地方官員要對各自轄區的不法行為負責,雖然被嚴密監視,但也不能避免他們濫用權力。依據德金先生所言,傳教士說官員們連一個火柴商都不敢打,這多少誇大了官員的文雅舉止。

官員的隨從數量非常龐大。他們覺得人數比裝備更能體現威嚴,所以他們身邊常常圍繞著大量衣著簡陋的隨從和護衛。

中國女人的外衣非常長,從脖子到腳後跟,只有臉沒有被遮住。她們的手總是被又寬又長的袖子蓋住。其裙子大多是紅色、藍色或綠色。

中國女性長相嬌美:她們有小巧的鼻子、小而靈活的眼睛、漂亮的嘴巴、玫瑰色的嘴唇和黑黑的頭髮,耳朵上佩戴著長長的垂飾;她們氣色紅潤,表情愉快自在,性格平和。幾乎所有女性都化妝,有人專門售賣白色或玫瑰色的化妝品。她們的手一般都是棕色的,與白皙的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地位顯赫的女性最迷人之處就是擁有一雙極小的腳——需要從孩童時就用布條把腳緊緊裹起來阻止其發育,長大後也不取下。一些省份的鄉村女孩也模仿這一荒謬的習俗。這些小腳除了大腳趾在正常位置外,其他腳趾都被擠壓得黏附在腳底,最終再也無法和腳底分開。雖然中國的男性希望自己的妻子深居簡出,但這個習俗的產生並不是因為中國丈夫的荒謬專橫,而是因為這些女性效仿一位主動裹腳的娘娘。滿族女性則沒有這種自殘身體的習俗。

有些女性會佩戴一種黃銅或鍍金的銀質頭飾。頭飾造型的翅膀伸展到頭飾的前端輕輕晃動,尾羽伸展到頭中部,象徵中國的鳳凰。

室內的婦人們和她的孩子們,從服飾可看出婦人在家地位很高。

中國女性過著類似退休的生活。她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管理家庭事務和討好丈夫。然而她們也並不像常人想像的那樣被嚴格限制。正如小德金先生所說:「女人們可以在北京的大街上隨意行走。我們遇見過很多走路的女人,富有的或有權勢的女性出行時有僕人走在前面,也有一部分女性乘坐敞開的四輪馬車出行。她們盤著腿坐在馬車裡,通常一輛馬車可以坐兩到三個人。」

女性之間經常互相拜訪。在中國,沒有哪個社交圈允許女性加入。結婚非常便捷,或者更恰當地說,僅僅是雙方家長達成的一種討價還價般的交易。女孩沒有權利選擇或者拒絕由誰當自己的丈夫。男方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婚禮時他的妻子會被帶到他的面前,在此之前不允許他去見自己的妻子。他會提前得到送親轎子的鑰匙,如果他打開門,發現這名女性不合自己心意,可以選擇把她送回去,但這樣就會失去之前送給女方父母的所有聘禮,同時必須返還女方所有嫁妝。

皇家供水馬車

用來給皇家供水的容器是一套非常大的方形罐子,相互連接在一起,放在馬車上,像我們的運水車一樣,甚至比我們的運水車還要方便,因為無須把水從一個罐倒進另一個罐。但需要特別小心的是,從溪流中取水時,一定要注意水源是否乾淨。太監和專事官員緊緊跟著運水的馬車,視線一刻也不敢離開。因為這關係著皇帝和皇子們的日常用水,稍有疏忽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皇家供水馬車。

皇宮裡有專門負責供應食物的人,他們的任務各不相同——有人提供牛奶,有人提供麵食,等等。

大臣的轎子

中堂是最高級別的官員,裝束與親王相同,下面這幅插圖展現的是其坐轎子出行的情景。

大臣的轎子,只有達官貴族才有資格乘坐綠色的轎子。

只有達官貴族才有資格乘坐綠色的轎子。他們也有與之類似的私人交通工具,但是前面是封閉的,而且為了減少顛簸,輪子設置得很靠後。馬戛爾尼伯爵受命在北京調查轎廂的懸掛方式。他有一架豪華的私人四輪馬車,還要把一架富麗堂皇的雙輪馬車作為禮物獻給皇帝。

中國人排斥新鮮事物,非常不喜歡雙輪馬車。伯爵曾邀請一位官吏乘坐這種馬車。這位官吏在車子裡不斷地晃動,感覺自己隨時要摔倒。最大的不便就是前面的轎廂比裡面的座位還要高。皇帝不會乘坐這樣的交通工具,也不滿意這種改造。皇帝的雙輪馬車仍然使用木質車廂,不能添加任何低等級的材料。

如前文所述,那位失寵的乾隆皇帝時期的和中堂,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官員的沉浮命運,正如其他所有君主專制國家一樣。李斯也是這一命運的犧牲品。他從最初的無名小卒,一躍成為秦國的丞相,最終卻因為一時失言而遭到懲罰。在君主制早期,君臣之間不像如今這樣等級森嚴,大臣被視為賢達和友人。君王和大臣被看作是同一身體的大腦和手臂。

當英國使團進入中國時,轎子非常多,所有的隨行人員甚至列兵都可以坐轎子。然而,他們不喜歡這種新的出行方式,反而走出轎子,讓中國轎夫坐在裡面,他們在外面。

公主的馬車

公主雖是皇帝的女兒,但除非有大量的隨從陪同,否則很少外出。公主可以看別人,卻不允許別人看公主。當公主乘坐馬車或轎子外出時,會有人手持鞭子和長竹竿命令路人排好隊,背對公主的隊伍,以示尊敬。

公主的馬車。

有人聲稱路人也必須背對皇帝,這在歐洲是非常魯莽無禮的,但使團否定了這一點。

皇帝的長子被稱作皇太子或者大阿哥(後者是滿族的稱呼)。他們通常外出時騎馬,並有大量隨從陪同。其帽子上的頂珠由3條金龍構成,飾以13顆珍珠,頂上那顆珍珠最大。皇帝的其他兒子被稱作皇子。皇子的帽子上也有同樣的頂珠,但頂上不是大珍珠,而是一顆紅寶石。

值得注意的是,親王和皇帝的馬車只由一匹馬來拉。在中國,是不靠馬車的馬匹數量來區分等級的。駕馭很多馬拉動的馬車是非常困難的,如同我們的翻鬥車一樣,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這種馬車沒有沿用至今。

皇帝的女兒不能繼承皇位。她們只和中國人通婚。皇帝將她們許配給自己的重臣,而大臣們將此視為一種榮耀和嘉獎。

皇帝本人不會通過與外國公主通婚來締結聯盟。皇帝登基時,達官貴人會把年輕貌美的女兒獻給他,他可能會從中挑選一位妻子,被選中的家庭會因此獲得無上榮光。皇帝娶妻數量沒有限制,但皇后地位最高。

皇帝的眾多女人住在後宮,與外界沒有聯繫,或者說對外界一無所知。有時她們會隔著帘子參加朝廷慶典,這樣既可以看到外面,又不會被外人看到。斯當東爵士之子(他如今已繼承了這一爵位)是馬戛爾尼伯爵隨從中的重要人物。這些女人似乎注意到了他,並希望可以更近地觀察他,於是安排他坐得更近,以便她們隨意觀察。

有些皇帝為了滿足妻子對都城布局的好奇心,在熱河行宮和圓明園裡修建了一些含有北京特色街道的小型城鎮。

皇帝逝世後,他的遺孀不能再嫁,無論求婚者的等級多高。這些遺孀會被送到皇宮一個特定的地方——慈寧宮。在那裡,她們只能通過少量的娛樂活動和節慶排遣苦悶。

身穿官服去上朝的五品官員

下級官員不能單獨決定重大事情,必須向上級官員稟報。州縣長官向該地區的財政長官布政使和省的最高長官巡撫匯報。這兩個省級官員都擁有重要的審判權。總督級別比巡撫高,通常主管兩到三個省份,同樣擁有審判權。總督這個職位很重要,除非被任命為朝廷大臣,一般不會被免職。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一些區別官民及官員等級的標誌。中國官員通常享有令人羨慕的特權,平民和他們說話時必須跪著。他們出行時由官邸的所有隨從陪同。隊伍的前端是兩個手持杖刑長竹板的護衛。同時隊伍還敲著一種聲音刺耳的中國鼓——銅盆或鑼。另外還有執行刑罰的人,他們帶著鐵鏈、鞭子和彎刀。緊接著的隨從舉著傘、旗幟及其他顯示官員身份地位的儀仗。騎著馬的護衛在前面帶路,官轎緊隨其後,僕人和士兵環侍在轎子周圍。轎子由四個人抬著,或者由兩匹馬或兩匹騾子拉著。

身穿官服去上朝的五品官員。

馬在中國是很奢侈的,非常少見。德金先生估計,中國只有242萬人擁有騎乘用馬。這些馬很小,不好看,走路的姿勢也不優雅。北京的官員更習慣騎騾子,因為和養馬相比,養騾子的花費更少,而且騾子也更耐勞。滿洲地區有野騾子,步態和品種都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的騾子,滿族人還以騾子的肉為食。中國西部則有駱駝和野馬。野馬成群結隊,遇到圈養的馬時,會圍住它們,迫使它們離開。滿洲的馬很耐勞,捕獵時非常勇敢。

本文節選自《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法]約瑟夫布列東

摘編丨何安安

編輯丨安也

校對丨陳荻雁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傳統服飾衰落,而西方服飾成為主流?
    現代的許多流行現象,包括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著裝講究和常識大多來自西方服飾文化。——《西洋服飾史》清華美院李當岐教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前言由於現代工業和交通、通訊手段的發達,使近代以來處於科技和軍事優勢的西歐文明向全世界蔓延和擴展。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西洋服飾文化也隨之在全世界普及。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西方化、現代化的發展
    服飾開禁的第一個標誌是,人群中服飾的花色慢慢地豐富多樣了起來,以前人們想穿卻又不敢穿的一些原來已有的服飾被大膽穿了出來。服飾開禁的第二個標誌是,一些在國外現時流行的服飾慢慢傳人了國內。由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對外交流相對有限,人們服飾時尚的來源大多是一些影視作品,即模仿外國影視作品中主人公的服飾(如「史村頭」及「麥克鏡」的流行一時就是顯例)。
  • 從服飾看唐朝清朝兩代盛世的審美變化及其背景
    比如現如今,我們對各類服飾的接受度和欣賞度不斷地提高,正是因為我們處在開放和包容的社會大環境之中。我們能夠輕易地找到各種風格的衣服或是混搭風,也是因為在現在文化能夠很輕易地相互交流和影響,並在服飾上得到體現。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豐滿的藝術文化效果;宋元的「無我」和「有我」藝術文化已經;明清的批判藝術文化等等。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歷史流變,大禮服及常禮服
    儘管此時官方還在發布一些服飾方面的條例,但這些條例都是一些指導範圍有限的基本規範,它對人們的約束完全不像清朝衣規服制那樣關乎生命。隨著五四運動影響的進一步深入民間,人們思想觀念的啟蒙和解放達到了很高的程度,民眾中已經具備了服飾藝術自由成長的氛圍。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的作用,極其類似於文藝復興對當時義大利的作用。它對於個性自由的覺醒,無疑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 繁榮昌盛的清朝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史無前例的貿易發展
    中國農業在18世紀的這種特別顯著的發展高潮,也受到了同時產生的手工業生產和貿易交流發展的刺激,它促使我們要修正今天的某些判斷。東亞某些平原和三角洲(中國北方的中央大平原、長江下遊、常高的人口密度,往往都作為季風帶亞洲的特徵而被人反覆強調過。
  • 中國文學藝術論,周朝服飾藝術流變,質料的加工工藝
    庶民這些詩歌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忙於服飾生產資料生產的情形。農業相對於服飾藝術來說,實際上只是服飾生產的第一個環節,而一些相應的手工業才是服飾生產的後面若千個環節。其中,農夫、百I及婦功這三類,是最直接關係到服飾生產的行業。服飾質料的加工工藝,在春秋左近時期,已達到了比較精細的程度。各種麻和葛已經能夠被加工成許多種類的紡織品。由於當時還無棉花可資利用,所以麻和葛成為一種重要的服飾質料。
  • 服飾見歷史:從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也不難看出,女性服飾的演變可以從某些程度上代表女性地位的演變。本篇文章將根據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這則是中國古代「以右為尊」在服飾上的體現。漢代的服飾,不僅僅局限於衣裳,還包括了首服、髮飾、鞋履等,已經形成了整體的服飾系統,並在其中融入了紡織、錦繡等古代工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絲綢之路的作用
    中亞、西亞的商人、僧侶、貴族,經由絲綢之路紛沓而至,他們既帶來了屬於物質文明範疇的豐富商品,也帶來了屬於意識形態的宗教、學術、文學、藝術,包括他們的服飾、飲食、遊藝等屬於生活方式的東西。手工業工廠規模的擴大與勞資對立矛盾的出現,恰好說明在中國明代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因此,有學者說:「明代的絲織業正孕育著新時期的曙光。」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標示著社會文明進步的曙光並沒有得到發揚光大,資本主義的萌芽很快被扼殺了。這同清朝政府閉關鎖國、抑制民間工業以及妄自尊大的心態有關。
  • 中國文學藝術論,人類服飾藝術的成熟,服飾的發展和演變
    當然像中國歷史上那些有衣規服制控制的時代,其服飾藝術在整體上也難免要顯現出有組織、有規定、非自發的發展態勢,但這並不完全具有普遍意義,在當代尤其如此。不能否認,服飾藝術所呈現的上述發展規律,同人類社會所呈現的政治經濟格局.倫理信仰規約及風俗時尚流變等,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服飾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最外在最直接的形象景觀。
  • 異彩紛呈,中國近代服飾
    價格又便宜,因此,在西方各國很快流行起適用、簡練、樸素、活潑的人造絲服裝。隨著帝國主義侵入中國,在各地建立了租界,在中國大量銷售西方服裝。西方款式傳入中國後,隨之西方的工藝方法也傳入中國,大大地豐富了服裝品類。辛亥革命前,不少留學生出國留學。隨著留學生一批一批出國又回國,制服、西服逐漸被一些人所接受。
  • 清朝服飾,旗袍文化,款式多變
    清兵入關時,清朝男子身穿長袍馬褂。婦女也是滿族服飾、漢族服飾都在穿,整體服飾風格以長袍為主。到清後期很多滿族人也效仿漢族的穿著,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記載。而在貴族中的漢人也效仿滿族的衣著風格,各種各樣的服飾,如裙子、圍巾、大衣、雲肩、腰帶等。在服裝概論這門課程裡,有對旗袍的描述。
  • 清朝服飾,旗袍文化,款式各異
    清兵入關時,清朝男子身穿長袍馬褂。婦女也是滿族服飾、漢族服飾都在穿,整體服飾風格以長袍為主。旗袍泛指旗人所穿的長袍,包含男女服飾。清朝貴族強調滿語騎射,為保持其舊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文化和習俗來同化漢人,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滿漢服飾風格的相互交融,服飾也隨著改良發展,兩者的差別日益減小,逐漸變成民國時期流行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然,滿族服飾仍然還是歸為傳統中國服飾的,因為其服飾禮儀形式、整體結構規律等都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 衣裳:繪畫裡的20世紀中國服飾
    本次展覽由「中式·革新」、「洋服·旗袍」、「集體·質樸」與「開放·融合」四個板塊構成,展出的40餘件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與各時期具代表性服飾、藝術文化風潮有關。在本展中,繪畫與服裝、瓷器、文獻並置,呈現20世紀中國服裝的樣貌與發展,也反映藝術與社會生活、中西方時尚的相互影響。
  • 西方國家早期服飾
    西方古代女子服飾西方服裝早期受古埃及和古代西亞東方文明的影響,之後又經歷了古代希臘、古代羅馬文化,最後才在西歐各國發展起來。13世紀以前的西方服飾文化,跨越亞、非、歐三大洲區域,融合了不同文化體系,最早起源於古代埃及。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蒙古民族本來最尚武力和實用,其服飾也多以儉樸實用為主,但當忽必烈實行漢法以後,他們的服飾也開始從漢族服飾中逐漸學來許多體現高貴和華美的成分。服飾形制多以長袍為主,體量比遼時要大,盤領大袖呈右衽,長及腳面,多以羅為之,等級地位是以色彩及紋樣區分。蒙族男子多戴用藤蔑製成的瓦楞帽,也有戴棕帽及笠帽的,漢族男子多戴襆頭。蒙族婦女以左衽窄袖袍服為主,配兩條褲管,漢族女子則多穿襦裙。
  •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20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歷史界,出現一個學派:清史研究派,以美國為主。在近代史中,清朝前中期,是世界上領土龐大,人口最多,且富饒的國度。這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起,而且經過近代史,中國還保存如此龐大的領土,這就讓他們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保存如此龐大的領土?
  • 時代浪潮衝擊下的服飾改革:清末民初服飾變化「那些事」
    隨著氏族政治的興起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逐漸產生了貧富差距,開始分成三六九等,這時服飾也就不單單代表人們對美的追求,逐漸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服飾成為了區分人們社會等級和高低貴賤的工具。直到清朝末年,受各種思潮和社會變革的影響,中國傳統服飾才開始變革,並逐漸擺脫了被賦予的統治意味,開始追求自由的風格。
  • 上世紀的中國服飾有多美?
    服裝是綜合一切的藝術,從空間造型的觀點,服裝正如使用面料創作的雕塑。服裝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對於人的影響,訴說著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也是最為個人化的物品,承載著人們的記憶。近日,「衣裳:繪畫裡的20世紀中國服飾」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勾起了人們對特定年代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