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藝術論,人類服飾藝術的成熟,服飾的發展和演變

2020-12-11 小姐姐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服飾有自己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服飾的歷史十分悠久。服飾醞釀於上古時期,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隨著人類徵服自然能力的增強,及至現代,服飾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已構成了一道亮麗而奪目的人文景觀。其成果、其內涵、其意義遠遠超出了維護生存的本身。服飾藝術的發展,是依循其特有的發展規律而前進的。

首先它具有漸變發展、循環發展的特點。人們可以看到,在有案可考的人類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服飾的形制款式、用材著色、剪裁縫製及配套裝飾等可謂具體細碎、無以歷數,然而大多可以歸納為幾個大的階段和類別。這就是說,服飾基本的形制款式、材料工藝等是漸變發展的。在歷史上,一個朝代的人大多只穿著本朝代所流行的服裝,易代之後,往往會在服飾上也有所體現,但相對一個朝代、一個時期來說,其內部變化是緩慢的。

服飾

由於服飾的新陳代謝相對較慢,因此,服飾時尚中往往又呈現出一種周期循環的特點,而這種周期循環的時間跨度又基本會框定在幾年、十幾年或幾十年之內。如就服飾的漸變發展而言,明代的服飾與清代服飾相比,不論在形制款式還是在服飾儀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儘管明清各自為政不下數百年,但在有明一代及有清一代的數百年間,其各自的服飾均約定俗成,內部的發展變化十分細小。如就服飾的周期循環而言,美國的牛仔服起於19 世紀末20世紀初,及至今日,遍布世界盛行不衰,其中有幾次流行高潮,它以十年、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為周期循環流行的勢頭十分明晰可見。

服飾時尚

其次它具有自發性發展的特點。在一般情況下,儘管服飾的生產銷售叮能是有組織.有規模進行的,但服飾藝術中最關鍵的環節一消費或說穿著使用,卻往往是個人化的、隨意化的、偶然化的。受此影響,社會中服飾新潮時尚的出現往往也就會是具有偶然性、非組織性、非刻意人為(跟風的除外)的特點,儘管人們對服飾的流行可以預測,而且可以引導,但卻不容易在全民範圍內進行人為控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特定人群的服飾在發展上是有組織的、非自發的,如軍隊的服飾就是如此。當然像中國歷史上那些有衣規服制控制的時代,其服飾藝術在整體上也難免要顯現出有組織、有規定、非自發的發展態勢,但這並不完全具有普遍意義,在當代尤其如此。不能否認,服飾藝術所呈現的上述發展規律,同人類社會所呈現的政治經濟格局.倫理信仰規約及風俗時尚流變等,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服飾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最外在最直接的形象景觀。

服飾新潮時尚

總而言之,服飾藝術是屬於人類特有的東西,是穿戴在人身上的「文化" ,穿戴在人身上的「歷史」。從人生活的必備條件來看,人不能離開服裝的保護,其重要性僅次於人之不能離開食物、空氣和水等。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延續來看,人也絕對不可以沒有服飾,試想,假設在某一天,世界上所有人的日常服飾都不翼而飛、神秘消失,每個人都赤身裸體、身無寸布保暖、體無寸絲蒙羞,則世界必定會陷人空前絕後的混亂,國家社會、經濟等一切方面勢必會陷入癱瘓,上班務工者無法出門工作,執法掌權者無法拋頭露面、發號施令,販夫走卒無法沿街叫賣……

這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人類文明必定會遭遇釜底抽薪式的打擊。可以肯定,如果不做上述假想,沒有多少人會意識到服飾對於人類的意義會有這麼重大。的確,從藝術門類的角度觀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暫時可以沒有繪畫藝術、攝影藝術、電影藝術等等,這只不過會使人們陷於平庸、粗鄙、呆板、沉悶,使生活在一種低水平、低境界、低層次上重複和維持,但絕不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混亂與癱瘓。

服飾文化

然而,人們要是沒有了服飾藝術,尤其是沒有了日常的服飾穿戴,則情形之尷尬是不言而喻的。在現實中,只要經濟條件許可,現實風尚允許,人們想怎麼穿衣就怎麼穿衣,服飾的安排取捨全定歸於人的理性判斷抑或是一個閃念。在此情形下,人對服飾的理解是單純的和簡略的,人對服飾的追求也是實用的或審美的,於是人與服飾的關係處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態,唯有那些為饑寒所迫的人們,才朦朧地感覺到擁有一套蔽體的衣衫對自己的生存意義有多重大。

服飾藝術

儘管服飾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始終發揮著標誌人類文明、維護生命秩序的重大作用,但沒有任何人必須在識記了服飾藝術的豐富文化內涵後,再去享用服飾。服飾的意義在很多方面是不言自明.不言而喻的,但是服飾藝術的文化內涵又是遠遠超出人的一般認識的。對於那些有教養、有品位、有氣質、有地位的人來說,享用服飾永遠是慎重仔細的事情,它容不得太多的將就和應付。

服飾的追求

歸根結底,服飾藉助物理化的手段人文化的象徵,將人的日常存在活生生地展示於社會的動態運作過程之中,任何人概莫能外。也正因此,觀照和理解服飾藝術,除了要考慮到人類服飾藝術的一般共性外,更需要從具體的考察對象出發,去深入領會和認識哪些影響服飾藝術的特殊個性因素。這對於中國服飾藝術來說,尤其必要。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民俗服飾常規
    在中國古典時期,人們普遍信奉「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禮教信條,因此男女的生理性區別及社會性區別,實際上最直接地體現在服飾藝術生活上。所謂男為「鬚眉」女為「巾幗」。 男子同女子的性別角色區分法定地同服飾消費及社會責任連在了一起。也正因此,過去花木蘭替父從軍時只能女扮男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發展,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
    於是,藝術一旦過於脫俗、過於曲高和寡,就免不了會成為象牙塔裡的東西。然而有趣的是,儘管藝術和人的直接生活似乎關係不大,但人卻不可能離開藝術,藝術始終會以一種曲折、巧妙及含蓄的方式,去影響、追隨、引領和幹預人的生活。的確,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不看小說,不聽音樂、不觀戲劇,照樣一如既往地過日子,然而卻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住房子。
  • 中國藝術文化,服飾藝術的起源,服裝的藝術審美
    在人們滿足了基本的實用功利目的的同時或之後,會自然注意到服裝的乾淨整潔、美觀亮麗、體面高雅之類的問題,這就產生了服裝的藝術審美的需要,於是「修飾"成了服裝的製作及穿戴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就推動了服飾藝術的發展。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服飾歸屬人文及文化的範疇,因此人類製造服飾、穿戴服飾,就意味著人類在創造文化和展示文明。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中華民族那種傳統藝術創作離不開自然,以自然作為表達形式,以自然作為靈感來源,將自然和人的心靈融合起來,這樣的藝術創作效果才會有永恆的生命力,才會對藝術美的演變和發展產生革新。同時,當它們表現在民族精神中時,那又是-種屈又不屈的態度,使得之前苦難中的中國沒有淪為西方侵略聯軍的殖民地,並隨著新中國的超越式發展,讓世界另眼相看。的確,中華民族骨子裡的那股強大堅強的力量正是因影響中國幾千年的藝術文化精神所沉澱而來,沒有絕對的頂點,只有不斷地發展與中和,在今後也一定會繼續沿著這條線發展下去,現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經證明出這種藝術文化底蘊的強大優勢。
  • 中國文學藝術論,周朝服飾藝術流變,質料的加工工藝
    庶民這些詩歌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忙於服飾生產資料生產的情形。農業相對於服飾藝術來說,實際上只是服飾生產的第一個環節,而一些相應的手工業才是服飾生產的後面若千個環節。其中,農夫、百I及婦功這三類,是最直接關係到服飾生產的行業。服飾質料的加工工藝,在春秋左近時期,已達到了比較精細的程度。各種麻和葛已經能夠被加工成許多種類的紡織品。由於當時還無棉花可資利用,所以麻和葛成為一種重要的服飾質料。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西方化、現代化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世紀60、70 年代至改革開放,是中國服飾藝術歷經從封閉徘徊向開放發展轉型的特殊時期。「文革」十年,中國服飾藝術可以說非但沒有長足的發展,反而大有斷送服飾傳承、喪失服飾開拓的趨勢。「 文革」服飾的總體基調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原有的服飾以「破四舊」及「批判小資產階級情調」為由,被大量地刪削廢止,形成了形制、色彩、質料、組件的單一。
  • 歷史文化傳承,服飾的藝術美,服飾的實用功能
    如此一來,服飾實際上就有了在各方面豐富發展的需要,服飾藝術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儘可能多地表述和反映各種意義的功能。如果說人類在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時,創造了無以計數的符號的話,那麼似乎可以說,服飾藝術是人類最早創造的、運用最多最廣的、最不能與人分開的符號系統。既然服飾是屬於符號,那麼它就少不了要充當社會中的人們進行意義交流和通訊的中介角色,服飾作為重要的意義載體就少不了要被人們賦予信息的加工和改變。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歷史流變,大禮服及常禮服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服飾藝術已經走上平民化、現代化、自由化及個性化發展的時期,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即一批以上海、香港、天津、廣州及北京等為代表的重要城市,在中國服飾藝術的發展中實際上起著引領、傳播、更新服飾潮流的作用。尤其是上海,完全就是一個世界服飾新潮的中繼站,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創新園。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婦女的服飾
    隨著秦朝的滅亡及漢朝的建立,先前已有的一些服飾風習一方面被繼承了下來,另一方面漢朝也迎來了一個服飾藝術發展的新時期。因為西漢時期張騫對西域的出使,標誌著中原中央政府同服飾異俗地區的交流已經從此展開,這在客觀上為中原服飾的新陳代謝創造了條件。
  •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服飾美學,秦漢時期的服飾藝術形態
    秦朝服飾就服飾藝術發展的客觀實際而言,服飾的非審美功利性的一面總是和其審美功利性的一面共同存在的,我們並不能輕易地斷言這每一面各自在服飾藝術發展中的作用大小。實用是服飾藝術發展的動力,審美同樣也可以說是服飾藝術發展的動力。在服飾藝術發展中,實用的方面或說非審美的方面在產生著極大的作用,但審美的方面也在茁壯地成長。在很多情況下,非審美的因素和審美的因素是在彼此結合中發展的,如服裝的紋樣圖案、色彩調配等作為審美的因素,它們是完全與服飾的質料、款式(其實也有審美考慮在內)等緊密結合的。
  • 漢代服飾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漢代服飾文化是如何演變的?歷史上許多文化都在進化,經過幾千年的進化和繁衍,各種文化之間形成了一個系統,例如,中國的服裝文化在漢代形成了高峰,其演變也形成了一個體系,這是非常令人震驚的。漢代服飾文化從織染到刺繡發展迅速,也促進了當時農民生活的發展,由於服裝文化體系,許多西漢時期的服裝文化流傳至今!在漢代,整體服裝是深衣的形式,無論是單件的還是棉布的,上衣和下裝都是剪好縫在一起的,上衣沒有縫好,寬度也沒有縫好,外套裡有中國的衣服和心,領導主要暴露在外,成了刻板的西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審美的文化事項
    當人類文明發展到較高階段時,藝術和審美,理所當然地會成為判斷人類社會實踐價值的一種必要準則。在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初前期,藝術和審美的因素,往往只是作為求真、求善、求美的一般動機,融滲在人們的各種社會實踐中,因而它不會以十分明確的面目直接展現出來。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意思是說,自堯至舜再至禹,直到股商,所用器物從儉樸的陶器發展為雕琢刻鏤、越來越奢侈的用品,而「國之不服者」卻越來越多。這一議論側面反映了中國早期裝飾藝術的繁榮。「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其中的「明」,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在當代中國的服飾藝術生活中,有一批生活在非主流文化狀態中的人們(如前衛藝術從業者中的一部分人),由於受西方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及頹廢思想、享樂思想的影響,他們刻意拋開中國服飾藝術的民俗傳統於不顧,以服飾生活上的怪行異舉,以那種西方嬉皮士化的裝束打扮,來吸引他人的注意,仿佛非不如此,則無以標識自己的前衛和浪漫。這種服飾現象是值得關注的。
  • 中國歷代女性服飾演變
    唐朝統治中國三百年期間,強盛的國力和與西域廣泛的交流,女子服飾的發展到達頂峰,極盡華麗繁雜,「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 淺談唐朝服飾的特徵與發展
    《簪花仕女圖》 局部唐代服飾發展歷程服飾在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時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服飾的設計更保守傳統,在精神文明生活階段,服飾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紋樣設計的加入,服飾的多樣化讓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中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人類文明的出現,最早體現在山頂洞人用骨針縫製獸皮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文化由此可見,苗族傳統服飾藝術的形式和內容是相當豐富多彩的,其民族個性特徵也是非常鮮明突出的。它的不少個性化特質,被現代的一些服飾設計和製作所接受和發展,如蠟染等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苗族是南方人數最多、服飾藝術最有特點的少數民族之一。苗族服飾的典型性特徵將南北服飾之異充分展示了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各民族在其服飾中體現出了這些形式獨特、意蘊深刻的東西,才使其服飾藝術顯得頗具文化個性及審美價值。
  •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
    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新華網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 馮璐)13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課題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提出了中國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瑰寶來實現發展的課題。
  • 本文為您講解一二,服飾文化歷史演變
    服裝的精神性是流動的,在發展過程中常因環境和社會的變化而出現流行性變化,產生空間性位置移動和傳播,以及時間性的傳承和革新。而人的審美意念和象徵意念不僅受時代意念的制約,而且受民族意念的制約,這是服飾文化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