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服飾有自己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服飾的歷史十分悠久。服飾醞釀於上古時期,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隨著人類徵服自然能力的增強,及至現代,服飾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已構成了一道亮麗而奪目的人文景觀。其成果、其內涵、其意義遠遠超出了維護生存的本身。服飾藝術的發展,是依循其特有的發展規律而前進的。
首先它具有漸變發展、循環發展的特點。人們可以看到,在有案可考的人類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服飾的形制款式、用材著色、剪裁縫製及配套裝飾等可謂具體細碎、無以歷數,然而大多可以歸納為幾個大的階段和類別。這就是說,服飾基本的形制款式、材料工藝等是漸變發展的。在歷史上,一個朝代的人大多只穿著本朝代所流行的服裝,易代之後,往往會在服飾上也有所體現,但相對一個朝代、一個時期來說,其內部變化是緩慢的。
由於服飾的新陳代謝相對較慢,因此,服飾時尚中往往又呈現出一種周期循環的特點,而這種周期循環的時間跨度又基本會框定在幾年、十幾年或幾十年之內。如就服飾的漸變發展而言,明代的服飾與清代服飾相比,不論在形制款式還是在服飾儀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儘管明清各自為政不下數百年,但在有明一代及有清一代的數百年間,其各自的服飾均約定俗成,內部的發展變化十分細小。如就服飾的周期循環而言,美國的牛仔服起於19 世紀末20世紀初,及至今日,遍布世界盛行不衰,其中有幾次流行高潮,它以十年、十多年甚至數十年為周期循環流行的勢頭十分明晰可見。
其次它具有自發性發展的特點。在一般情況下,儘管服飾的生產銷售叮能是有組織.有規模進行的,但服飾藝術中最關鍵的環節一消費或說穿著使用,卻往往是個人化的、隨意化的、偶然化的。受此影響,社會中服飾新潮時尚的出現往往也就會是具有偶然性、非組織性、非刻意人為(跟風的除外)的特點,儘管人們對服飾的流行可以預測,而且可以引導,但卻不容易在全民範圍內進行人為控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特定人群的服飾在發展上是有組織的、非自發的,如軍隊的服飾就是如此。當然像中國歷史上那些有衣規服制控制的時代,其服飾藝術在整體上也難免要顯現出有組織、有規定、非自發的發展態勢,但這並不完全具有普遍意義,在當代尤其如此。不能否認,服飾藝術所呈現的上述發展規律,同人類社會所呈現的政治經濟格局.倫理信仰規約及風俗時尚流變等,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服飾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最外在最直接的形象景觀。
總而言之,服飾藝術是屬於人類特有的東西,是穿戴在人身上的「文化" ,穿戴在人身上的「歷史」。從人生活的必備條件來看,人不能離開服裝的保護,其重要性僅次於人之不能離開食物、空氣和水等。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延續來看,人也絕對不可以沒有服飾,試想,假設在某一天,世界上所有人的日常服飾都不翼而飛、神秘消失,每個人都赤身裸體、身無寸布保暖、體無寸絲蒙羞,則世界必定會陷人空前絕後的混亂,國家社會、經濟等一切方面勢必會陷入癱瘓,上班務工者無法出門工作,執法掌權者無法拋頭露面、發號施令,販夫走卒無法沿街叫賣……
這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人類文明必定會遭遇釜底抽薪式的打擊。可以肯定,如果不做上述假想,沒有多少人會意識到服飾對於人類的意義會有這麼重大。的確,從藝術門類的角度觀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暫時可以沒有繪畫藝術、攝影藝術、電影藝術等等,這只不過會使人們陷於平庸、粗鄙、呆板、沉悶,使生活在一種低水平、低境界、低層次上重複和維持,但絕不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混亂與癱瘓。
然而,人們要是沒有了服飾藝術,尤其是沒有了日常的服飾穿戴,則情形之尷尬是不言而喻的。在現實中,只要經濟條件許可,現實風尚允許,人們想怎麼穿衣就怎麼穿衣,服飾的安排取捨全定歸於人的理性判斷抑或是一個閃念。在此情形下,人對服飾的理解是單純的和簡略的,人對服飾的追求也是實用的或審美的,於是人與服飾的關係處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態,唯有那些為饑寒所迫的人們,才朦朧地感覺到擁有一套蔽體的衣衫對自己的生存意義有多重大。
儘管服飾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始終發揮著標誌人類文明、維護生命秩序的重大作用,但沒有任何人必須在識記了服飾藝術的豐富文化內涵後,再去享用服飾。服飾的意義在很多方面是不言自明.不言而喻的,但是服飾藝術的文化內涵又是遠遠超出人的一般認識的。對於那些有教養、有品位、有氣質、有地位的人來說,享用服飾永遠是慎重仔細的事情,它容不得太多的將就和應付。
歸根結底,服飾藉助物理化的手段人文化的象徵,將人的日常存在活生生地展示於社會的動態運作過程之中,任何人概莫能外。也正因此,觀照和理解服飾藝術,除了要考慮到人類服飾藝術的一般共性外,更需要從具體的考察對象出發,去深入領會和認識哪些影響服飾藝術的特殊個性因素。這對於中國服飾藝術來說,尤其必要。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