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兩用】薤白:通陽散結、行氣寬胸,這藥食兩用的好物你吃對了嗎?

2021-02-22 健康沙區

     高樹蔭柴扉,青苔照落暉。

  老叟扶童望,羸牛帶犢歸。

  燈前飯何有,白薤露中肥。

  ——宋•梅堯臣《田家》

開篇為大家推薦的這首詩,描繪了田園風光。暮色將臨,斑駁的樹影灑在簡陋的柴門前,搖曳婆娑;地上的青苔映照出落日的餘暉,柔和絢麗。一會兒的工夫,月亮悄然升起,仿佛在告訴田地裡的人們該回家吃飯了。肩扛鋤頭,手牽耕牛,走在歸家的路上,遠處可見炊煙嫋嫋,青雲飄飄。家裡的老人手牽著孫兒,在盼望著耕種的人兒早點回來。家中的燈燭已然點亮,試問有什麼飯菜可以享用呢?那肥肥的白薤(xiè)透亮無暇,甚是喜人,等著歸來的人們一起品嘗。

「白薤露中肥」寫出了薤白的美味,今天就來一起認識一下它!

薤白,又叫小根蒜,是一種植物,其新鮮鱗莖可作食物乾燥鱗莖(即薤白)可入藥。自古以來,薤白就是藥食兩用之品,時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中。宋代宋祁的「鈴閣宴盤留薤白,書林官筆燥雌黃」(《寄會稽天休學士》),唐代李商隱的「薤白羅朝饌,松黃暖夜杯」(《訪隱》)均寫出了薤白的美味。

除此之外,薤白還可以作為禮物相贈友人。唐代杜甫寫有《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其云:「隱者柴門內,畦蔬繞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衰年關鬲冷,味暖並無憂。」杜甫年齡大了,身患胃腸疾病,脘膈怕冷,友人所贈的薤白恰有溫通腸胃、理氣行滯之效,可以一解疾病之苦。

元代的農學家王楨曾說:「薤,生則氣辛,熟則甘美,食之有益,故學道人資之,老人宜之。」是說生薤白氣味辛辣,跟大蒜的味道差不多,烤熟或者煮熟之後味道就變得甘美了。吃了它很有好處。古代那些修道之人和老人都喜歡吃,有一定的滋補強身的作用。《本草經集注》也說「薤性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藥王孫思邈則強調「薤白,心病宜食之」,這裡所說的「心病」,類似於今天的冠心病、心絞痛之類的心血管病,適當吃一些薤白,有一定調養作用。

中醫學認為,薤白性溫,味辛、苦,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之功。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治療胸痺的三個方劑(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中,均使用到了薤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一則故事:「安陸郭坦,得天行病後,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貧行乞。一日大飢,至一園,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悶極臥地,吐一物如籠,漸漸縮小。有人撮飯於上,即消成水,而病尋廖也。」顯示了薤白散結消癥的功效。故李時珍云:「薤散結、蒜消癥之驗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薤白含有多種甾體皂苷類成分,多種酸性化合物如棕櫚酸、油酸、亞麻酸等。適量食用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

材料:薤白60克,明蝦300克,炙巴戟天6克,油、鹽、黃酒、生薑、紅辣椒油各適量。

做法:將薤白去皮洗淨,生薑洗淨切片,備用;炙巴戟天稍泡,上鍋蒸15分鐘備用;把明蝦的蝦槍去掉,用鹽、黃酒醃好備用。鍋中倒入油燒至七成熱,將明蝦倒入爆至皮脆出鍋;鍋內留底油放入蒸好的巴戟天、薤白爆香,再倒入蝦一起翻炒,鹽、黃酒炒香,最後根據口味放入適量紅辣椒油翻炒出鍋即可。

功用:本藥膳具有補腎壯陽、通陽散結的功效。適合於胸悶心痛、腰膝冷痛、陽痿早洩、年老體衰的人群食用。

材料:薤白120克,雞蛋3枚,鹽、油各適量。

做法:先將薤白洗淨,切細末,備用;雞蛋磕入碗內,放入鹽,用筷子或打蛋器抽打起泡。把平底鍋燒熱,倒入油,油熱後倒入雞蛋液,再撒上薤白細末,在火上煎5分鐘左右,將一面煎成焦黃即成。

功用:本藥膳具有辛香開胃、寬胸除痺的功效。適合於食欲不振、胸悶心痛、手足發涼、冠心病、心絞痛的人群食用。

材料:薤白15克,烏雞240克,大棗9克,生薑6片,食鹽適量。

做法:薤白、大棗洗淨,薤白切片備用;烏雞洗淨,切塊,放入盛有清水的鍋內,大火燒開,撇去浮沫;放入大棗和薑片,小火煮1小時,放入薤白片,稍煮片刻,加入食鹽調味。

功用:本補湯具有行氣散結、補養氣血的功效。適合於氣血不足、胸脅脹悶、易於疲勞的人群食用。

材料:薤白12克,豬肚240克,生薑6片,大棗3顆,食鹽適量。

做法:將豬肚反覆用水衝洗乾淨,薤白洗淨切片,大棗洗淨;將薤白片、薑片、大棗放入豬肚內,並留少許水分;把豬肚的頭尾用線紮緊,放入盛有適量清水的砂鍋內,大火煮開後,小火煲1小時,至豬肚酥軟,加食鹽調味。

功用:本補湯具有通陽散寒、健脾養胃之功效。適合於脾胃虛寒、納食不佳、偶有脹滿的人群食用。

材料:薤白15克,蒲公英150克,豬肉300克,餛飩皮450克。

做法:摘洗乾淨的薤白切成細末,放入剁碎的肉糜中;蒲公英摘洗乾淨,焯水,然後放冷水浸泡;再放適量食鹽、味極鮮、雞精、食用油到肉糜中,攪拌均勻,放一邊醃製入味;取出蒲公英,攥幹水,剁成細末放入肉糜中攪拌均勻成餡;取餛飩皮,包成大餡餛飩;水裡放點食鹽,水開入餛飩煮,水滾三滾餛飩即熟。撈出即可食用。

功用:本藥點具有行氣寬胸、消腫清胃的功效。適合於胸脘時悶、偶有怕冷、胃中有熱、血脂偏高等人群食用。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

相關焦點

  • 【健康養生】薤白:通陽散結、行氣寬胸,這藥食兩用的好物你吃對了嗎?
    「白薤露中肥」寫出了薤白的美味,今天就來一起認識一下它!薤白,又叫小根蒜,是一種植物,其新鮮鱗莖可作食物,乾燥鱗莖(即薤白)可入藥。自古以來,薤白就是藥食兩用之品,時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中。藥王孫思邈則強調「薤白,心病宜食之」,這裡所說的「心病」,類似於今天的冠心病、心絞痛之類的心血管病,適當吃一些薤白,有一定調養作用。中醫學認為,薤白性溫,味辛、苦,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之功。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治療胸痺的三個方劑(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中,均使用到了薤白。
  • 【健康百科】薤白:通陽散結、行氣寬胸,這藥食兩用的好物你吃對了嗎?
    「白薤露中肥」寫出了薤白的美味,今天就來一起認識一下它!薤白,又叫小根蒜,是一種植物,其新鮮鱗莖可作食物,乾燥鱗莖(即薤白)可入藥。自古以來,薤白就是藥食兩用之品,時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中。藥王孫思邈則強調「薤白,心病宜食之」,這裡所說的「心病」,類似於今天的冠心病、心絞痛之類的心血管病,適當吃一些薤白,有一定調養作用。中醫學認為,薤白性溫,味辛、苦,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之功。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治療胸痺的三個方劑(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中,均使用到了薤白。
  • 只有四味藥的方劑,卻是胸膈脹悶,不欲飲食的特效藥
    他就是四磨湯,此方出自宋代嚴用和的《劑生方》,為理氣劑,具有行氣降逆,寬胸散結之功效。主治肝氣鬱結證。症見胸膈脹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脈弦等。當今社會,世人的精神壓力大,容易情緒失調,同時也嗜好甘甜油膩等肥美的食物,常導致肝胃不和,腸胃結滯等,四磨湯就是治療此證的有效良方。此方由人參、檳榔、沉香、烏藥四藥組成,方精藥專。
  • 瑪咖藥食兩用,近年來經常被炒作,真相是什麼?
    大家好,我們是紅太陽健康科普,今天跟大家說一下「瑪咖」,首先告訴大家,瑪咖是一種藥食兩用植物,有其特定的功能。瑪咖中含有兩種獨特的成分瑪咖醯胺和瑪咖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可改善睡眠、調節激素水平、緩解女性更年期症狀等。不過專家表示,對於瑪咖具體成分的藥效和作用機理,目前學界尚未研究清楚。
  • 【藥食兩用】山楂
    藥食兼用的果品山楂是我國的原產植物,已有三幹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古代文獻《爾雅》一書中,即有記載,稱之為「枕」、「槃(音xi細)梅」,作為藥用,也有一千五百多年了。最早載於南朝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唐代《新修本草》稱山楂為「赤瓜」,宋《圖經本草》稱為「棠梂子」。
  • 【食療藥膳】薤白食療匯
    中醫解讀:薤白的效用,據《神農本草經》記載:「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勞。」《名醫別錄》謂其:「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千金·食治》指出「心痛宜食之。」《日華子》又說它「調中補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瀉,肥健人」。可用於胸痺心痛徹背,胸脘痞悶,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洩痢後重,白帶,瘡癤癰腫等。
  •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的野菜,食藥兩用,為何三月變成蒿?
    早春時節,農民都喜歡去田野裡挖各種各樣的野菜,這是因為田野裡的野菜經過漫長冬季的煎熬,積蓄了大地日月之精華,緩慢生長的過程中積累了更加充分的營養物質,它可是大自然饋贈給人們最好的天然食材,吃它不僅能夠補充身體的營養,還能治療疾病,達到藥食兩用之目的。其中,茵陳這種野菜就是不可多得的春季美味之一。那麼,什麼是茵陳,又該什麼時候採摘呢?
  • 平陰重瓣紅玫瑰:國家唯一認可的藥食兩用玫瑰
    但實際上,玫瑰可不僅僅是愛情和浪漫的代名詞,像平陰重瓣紅玫瑰還是一種非常好的藥食兩用的花卉!玫瑰花是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是薔薇屬一系列花大豔麗的栽培品種的統稱。單瓣紅玫瑰:其特點是花單瓣,香氣最濃,能結種子。但由於單瓣產量低,故種植面積小,僅作為種子予以保留。
  • 溪邊這種植物,酷似薰衣草,常被忽視,殊不知是藥食兩用珍貴野菜
    溪邊這種植物,酷似薰衣草,常被忽視,殊不知是藥食兩用珍貴植物,它還是夏季最佳食用野菜薰衣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即使沒有見過,但至少也聽過,可以稱得上是花園景點中的翹楚。又記採食之法,採嫩苖葉煠熟,水浸淘浄,油鹽調食。千屈菜為藥食兼用野生植物。其全草可入藥,嫩莖葉可作野菜食用,在我國民間已有悠久歷史。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發掘了千屈菜的食用價值。一般在每年的初夏到仲夏間到野外採摘,然後從易折斷的部位將千屈菜的嫩莖葉摘下,並清洗乾淨,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既可以涼拌、炒食、也可以做湯。
  • 雲膳谷丨通過藥食同源的食物配伍調理?
    2014年新增15種人參 、山銀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葉、夏枯草、當歸、山奈、西紅花 、草果、薑黃、蓽茇 ,在限定使用範圍和劑量內作為藥食兩用。2018年新增9種黨參、肉蓯蓉、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天麻、山茱萸、杜仲葉,在限定使用範圍和劑量內作為藥食兩用。到目前藥食同源的物品共計110種。什麼是藥食同源?
  • 本能藥解——瓜蔞(栝樓)
    【功能與主治】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用於肺熱咳嗽,痰濁黃稠,胸痺心痛,結胸痞滿,乳癰,肺癰,腸癰腫痛,大便秘結。《本草綱目》卷十八載:瓜蔞「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止消渴、利大便、消癰腫瘡毒」。瓜蔞籽炒用:「補虛勞口乾、潤心肺、治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手面皺」。藥食瓜蔞入藥部分為全果(含瓜蔞)、天花粉(根塊)、蔞皮、蔞籽四部分。
  • 【食藥兩用】 馬齒莧
    《滇南本草》:「益氣,清暑熱,寬中下氣,潤腸,消積滯,殺蟲。療(痔)瘡紅腫疼痛。」8.《綱目》:「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9.《本經逢原》:「治血瘤。」【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絞汁。外用:搗敷;燒灰研末調敷;或煎水洗。【宜忌】脾虛便溏者及孕婦慎服。1.
  • 蜂蜜最養人,藥食兩用有學問 !
    臨床許多止咳藥均用蜜制,滋補藥多用蜜丸或收膏。一般而言,潤腸通便、潤燥解毒宜生用。止咳止痛宜煉用。常用量每次15~30克。蜂蜜因採自不同的花,所以功效上也有一定區別。百花蜜  採於百花叢中,匯百花之精華。對冠心病、心肌炎、缺鐵性貧血有明顯的保健功效。龍眼蜜  是南方特有的蜜種,有龍眼的香氣。
  • 茶療|走過千年歲月的藥食同源
    俗話說調養身體健康最好以食代藥,作為中醫養生之道藥食同源早已深入人心,成為防病療疾的一種養生方式。這一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何為藥食同源?早在唐代的《黃帝內經太素》中就有記載:「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應出古代藥食同源的思想。《淮南子 · 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可就,有毒則避。
  • 這根媲美東洋參,卻被國人遺忘的珍寶樹根:牛蒡,藥食兩用,自然農法...
    這是牛蒡第二年在商城上市了,每年6-12月份的牛蒡都是新鮮,現挖現發,其餘時期放入冷庫,對於這種藥食兩用的食材來說,時令和新鮮當吃是最好不過的了。 牛蒡種植江蘇徐州偏僻的農村,方圓百裡無工業汙染。種植過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打除草劑,一根牛蒡長兩年,取牛蒡的中間段(去頭去尾)發貨。
  • 食藥同源中草藥之-- 紫蘇
    時值深秋,正是天氣轉涼的節點,華佗身為醫者,一片仁心,便上前勸誡道,這螃蟹性涼,適量吃一些品嘗鮮味便可,萬萬不能食多,否則會引起腹瀉及各種身體不適。然而這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正在打賭的興頭上,哪裡會把華佗的話放在心裡,他們一個接一個,吃得滿嘴流油,看著好不痛快。
  • 藥食兩用的肉蓯蓉,滋補腎陽不足、潤腸通便的謙謙君子
    藥食兩用的肉蓯蓉,滋補腎陽不足、潤腸通便的謙謙君子 肉蓯蓉為列當科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蓯蓉的帶鱗葉的肉質莖。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春秋季節採挖,除去花序,採收後投入鹽水中浸漬而成,名鹹蓯蓉。用時漂去鹽質蒸熟,名淡蓯蓉。
  • 「藥食同源」食材(一)山藥
    制定月子餐遵循的原則是:科學配餐、平衡膳食、藥食同源、合理烹飪。月子餐講的藥食同源是什麼,小編將通過幾期文章詳細介紹一些適合孕產期調理的藥食兩用食材,讓大家多方面了解中醫藥膳。
  • 最新食藥兩用中藥名單【值得收藏】
    花椒、紅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黑棗、酸棗)、羅漢果、鬱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葚、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