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三問」是啥?120後有130?——上海浦東機場「防輸入」一線直擊
新華社上海3月28日電(記者何欣榮 吳宇 陳杰)境外疫情不斷蔓延,防輸入成為戰疫關鍵。27日,新華社記者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實地了解「國門」一線的防控流程。無論是流行病學調查的「靈魂三問」,還是分流處置的「130模式」,都在為防輸入工作增加安全係數。
「靈魂三問」排摸高風險暴露者
27日上午9點許,一架從莫斯科飛抵上海的國際航班緩緩落地。在海關人員對旅客和機組人員開展登臨檢疫後,機上人員開始分批下機。
隨著疫情蔓延,海關的防控措施不斷升級。之前的紅黃綠標籤分類已經取消,來自非重點國家的入境人員,也要實施100%的體溫監測、100%的流行病學調查和100%的健康申明卡審核。
在機場入境大廳,30多名海關人員分坐兩排桌椅後面,接待旅客填寫健康申明卡並予以審核,同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在健康申明卡上,旅客要填上過去14日內旅行或居住過的國家和地區,是否有發熱、乾咳、頭痛等症狀。
流行病學調查則更為細緻。浦東機場海關旅檢處副處長張澍說,流調最基礎的是「靈魂三問」: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到過什麼地方?「現在的轉機行為非常普遍,流調要了解乘客的旅居史和接觸史,評估他們的風險暴露情況。」
流調當然不止「靈魂三問」這麼簡單,非常詳細的流調可能需要20分鐘到半個小時。過了這道程序,旅客才能來到下一關,接受測溫並正式遞交健康申明卡。
120後有130,對風險人群及時採樣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當前的一大難點在於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處於防輸入一線的浦東機場,除了常規的「120模式」外,還創新性地啟動了「130模式」。
浦東機場海關表示,對登臨檢疫、體溫監測等環節發現的有發熱等症狀的入境人員,同步開展醫學排查,對有明確症狀的旅客立即啟動「120模式」,由120車輛轉運至指定醫療機構診療;對症狀不明顯但有旅居史、風險較大的旅客啟動「130模式」,直接轉運至指定隔離點,集中採樣,根據檢測結果再做後續處置。
「有一位來自非洲的留學生,入境時並無症狀,也不是從重點國家入境。但我們認為他經過長時間飛行,又在香港逗留並轉機,判斷需要立即進行核酸檢測,最終檢測結果為陽性。」張澍說。
統計顯示,截至3月25日,按照「130模式」,浦東國際機場已轉運253批次,共計3490人。「要確保對入境旅客實現100%識別分流、有效管控。」浦東機場安檢護衛保障部安檢運管科副科長陳力說。
減航班、加人手、增配合
浦東機場是全國最大的國際空港之一,2019年出入境人員超過3900萬人次,合每天逾10萬人次。疫情之下,雖然每天的入境人員降至1萬人左右,但機場仍然承受了巨大的防輸入壓力。
防住境外輸入,上海相關的防護措施升級再升級。根據最新規定,對所有入境來滬人員一律實施14天隔離。
與此同時,中國民航局宣布,進一步調減國際客運航班運行數量。根據新的措施,我國每周的國際航班量將下降到130班左右。
上海海關方面,從全關範圍緊急調配關員支援空港一線。在浦東機場入境大廳,海關關員的防護服上寫著「稅管」「徐匯」「外港」等不同部門的字樣。目前,浦東機場海關由原編制在崗的500人增加到了1339人,實行24小時不間斷運轉。
面對嚴峻的防控形勢,入境旅客也表現出了很高的配合度。一位從美國紐約轉機莫斯科回上海的留學生說:「紐約州現在的病例增長太快,按照目前的形勢,暑期找實習也不容易,最好的選擇是回國內。雖然過關的程序非常嚴格,但看到這麼多人守護旅客安全,我覺得非常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