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裡,不管男女,外出一般都把隨身物品揣懷裡或者塞進袖子裡。也許您有疑惑:不會掉嗎?
前不久,「第四屆曲江壁畫論壇——以壁畫藝術史研究及保護修復技術研究為中心的國際學術會議」在陝西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舉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葛承雍的學術報告《挎包女人:從壁畫到塑像的中古藝術再現》,給出了答案。葛承雍研究發現:近年來唐墓壁畫屢屢出現挎包女人;2014年陝西華陰的一座唐代沙洲敦煌縣令宋素與夫人的合葬墓中,還出土了一件形體完整的挎包女俑。
唐代女性愛挎包這件事,真不是空穴來風。在敦煌第17窟的唐侍女畫中,能看到侍女正在晾衣服,她的挎包就掛在樹上。這個單肩包款式簡約,通體單色,只在搭扣處繡了一行花朵。可惜從畫面上看不出挎包的材質,不過這款式、這花紋,足以媲美當今國際大牌了。
託古裝劇的福,我們總覺得古人到了夏天個個捂得跟粽子似的。其實,古人真沒裹那麼嚴實,抹胸裝、透視裝比比皆是。畢竟,古人也怕熱。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重量僅有49克。考古發現的當年,研究人員曾經將素紗襌衣的衣料疊成十層,壓在報紙上,竟然還能看見蠅頭小字,可知漢代紡織技藝的高明。
這種技藝到了唐代又進一步升級和推廣。正所謂「羅薄透凝脂」,以紗羅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的風尚。唐畫《簪花仕女圖》中,五名貴婦皆穿著輕薄透明的綾羅罩衫,對襟直領,寬鬆大袖,透如蟬翼,輕盈空靈,與紅色錦質裙裝搭配相得益彰,游離於肌膚與色彩之間,堪比透視裝。
畫中的大袖衫在當時貴族婦女中風行一時,袖寬四尺有餘,如今日本和服的振袖仍保留了這一特點。這種內衣外穿的設計,今天看起來仍然很時尚,卻是一千年前貴族婦女家居常用的服裝式樣。
唐人還發明了「發網」——透額羅。用輕軟透明的紗羅覆蓋前額,後面枕高髮髻用頭髮將羅巾遮去。由於紗羅輕薄透明,連額頭肌膚也遮不住,故名「透額羅」。據說透額羅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發明,為了標新立異,突破舊習,他讓宮女在帽子裡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額頭,很快風靡長安,名噪一時。尤其貴族女子騎馬出行,均以透額羅為飾,袒露整個面龐,加上騎馬戎裝,一派颯爽之氣。
說完女士再說男士。您要以為中國古代的男子形象都是正襟危坐、衣冠楚楚那就錯了。有一個典故,可以說明當時的男子也喜歡輕薄的面料,著裝講究。唐代有個阿拉伯商人來到廣州,拜見一位官員。他透過絲綢看到官員胸上有粒黑痣,驚奇地問:「你胸前的痣,怎麼透過兩層衣服還能看得見?」那位官員哈哈大笑,說道:「請客人再靠近點觀察。」原來他身上竟穿了五件絲綢。
不過,論穿著時尚,唐代的男人還算不上第一,魏晉時代的名士才是公認的倜儻瀟灑。魏晉名士裡,出現了很多袒胸露懷乃至半裸的男人,著裝更是大膽。
《北齊校書圖》是北齊楊子華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此畫表現的是北齊天保七年(556)文宣帝高洋命人校勘五經諸史的故事。畫面裡,四位士大夫坐在榻上,一人在展卷沉思,一人在執筆書寫,一人想要離席,被旁邊的另一個士大夫挽留。
要是放在宋代、明代,這個場景應該叫《文人雅集圖》,不過這裡是「魏晉風流」的主場。喜好「散發裸身之飲」的年代,畫中名士個個「肉隱肉現」,上身披巾的透視效果十分明顯。
論起來,古人的生活要比現代人精緻許多。眾所周知,現代的國際時裝周大多數都是以四季劃分,但中國古人是按月份來的,極為細緻。明代《酌中志》有段記載「宮眷內臣」服裝的文字,就提到了「三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羅衣……四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紗衣」。紗和羅都是表面看有明顯而細密孔隙的面料,但還是有差別,因此到了日期就得更換,古人就是這麼講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