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來沒有好的戰爭,也沒有壞的和平。
冷兵器與火藥的對決
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市場,從此晚清不斷受到各國列強的侵擾。
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
1860年9月,鹹豐皇帝為了消滅英法聯軍的囂張焰火,親派手中的王牌軍隊前去應戰。
僧格林沁率領的上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英勇的廝殺。
不幸的是,僧格林沁揮舞著馬刀的騎兵團,在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下不堪一擊。
飛快的蒙古騎兵,甚至還沒飛舞到英法聯軍身邊,就中彈身亡了。
很多蒙古兵,直接被重炮打成肉沫。
數小時之後,上萬的蒙古騎兵全軍覆沒,而英法聯軍中僅僅戰死5人,英軍2人,法軍3人。
在冷兵器面前,火槍火藥完勝。
舉世聞名的圓明園被焚燒成灰燼,鹹豐皇帝直接從京城逃到了承德。
曾國藩的12萬大軍
就在僧格林沁抵抗英法聯軍之時,鹹豐皇帝還特意下旨,讓曾國藩帶領湘軍前來迎戰。
曾國藩當時坐擁12萬湘軍,但是從頭到尾曾國藩都未曾迎戰。
這和湘軍的起家有密切的關係。
曾國藩的湘軍最開始只是一些民兵,因為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加上外強的侵擾,使得清政府根本無力應對。
所以允許當地可以自行組建武裝力量,抵抗太平天國運動,也就有了民兵。
而曾國藩的湘軍,就是民兵出身。
既然是民兵,就跟清政府當時正規編制的八旗軍和綠營兵,有本質的區別。
最苦、最難、死人最多的仗都是民兵去打。
打完以後,如果失敗了,就繼續組建民兵接著打;如果勝利了,就由編制軍去接管。
電影《投名狀》中李連杰帶領的山字營和魁字營的鬥爭,就是對民兵和編制軍的真實還原。
長此以往,湘軍和編制軍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曾國藩的湘軍也在一場又一場的惡戰中,實力越來越強大,名聲越來越響亮,發展到12萬人之多。
當曾國藩接到援兵命令之時,湘軍正在圍困太平天國的軍隊,正陷入焦灼狀態。
此時的曾國藩陷入了猶豫。
曾國藩為何猶豫
第一、在此之前的5月份,正規軍的八旗軍和綠營軍最精銳的力量,剛剛被李秀成所滅。
如果此時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那他的湘軍將會成為當時的絕對軍事力量。
第二、援軍中除了曾格林沁以外,還有和曾國藩一直都過不去的勝保。
如果曾國藩把自己的兵力調過去,一定會由勝保帶領。
那自己的湘軍百分之百會成為炮灰,自己多年的心血將會化為灰燼。
第三、曾國藩一直認為攘外必先安內,英法聯軍只是為求財,可是太平天國卻是為了推翻王朝。
如果英法聯軍贏了最多就是錢財的損失,而太平天國要是贏了,那王朝也就完了。
所以不能分散兵力,要集中兵力先拿下太平天國。
但是王命不可違,曾國藩陷入了兩難之中。
曾國藩如何選擇
第一、不可能讓自己的精銳部隊被白白的吃掉。
第二、又不敢違抗王命。
曾國藩決定跟鹹豐皇帝打太極。
曾國藩回信道:
「鮑超人生地不熟,貿然遠行,肯定無法在指定時間到達北京。同時,鮑超品級太低,起不到什麼作用。不如在我和胡林翼之間選一個進京,不就穩妥了嗎?」
當曾國藩寫好這份信的時候,湘軍就已經得以保全了。
因為按照古代的通信水平來說,鹹豐皇帝可能還沒有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仗就已經打完了。
正如曾國藩所料想的一樣,僧格林沁慘敗,京師淪陷,圓明園被徹底焚燒,鹹豐皇帝逃到承德。
曾國藩到底該不該營救
一直被後人歌頌的曾國藩,也因此背上了不忠的罵名!
那麼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我們可以想像曾國藩到底該不該營救?
其實曾國藩很清楚,他不是不想去,而是根本不能去。
第一,曾國藩這樣做,既有私心也有大義,因為以當時晚清的實際情況來說,
在洋槍洋炮面前再多的兵,也是炮灰,而且很有可能曾國藩還沒趕到,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第二,如果曾國藩真去了,也趕到了戰場。
一旦太平軍冒險追擊,湘軍很容易腹背受敵,這種打法太過冒險,不符合曾國藩的性格。
再說萬一太平天國要是贏了,那王朝就沒了。
所以綜合考慮,曾國藩只能不去。
不去,利一定大於弊。
歷代帝王將相無不輝煌一時,然而百年之後,不過都是歷史風塵中的一粒塵土。
唯有曾國藩不同,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做學問和做官,都足以流芳百世。
清政府為其上諡號為「文正」。
曾國藩在家書中曾寫道:成大事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曾國藩一生的思想精華全都融匯在其自傳《曾國藩全集》中,作為枕邊書時長翻閱,受益無限。
細讀全書以後,更加發現曾國藩這種行為,其實是在為清政府做長遠的打算。
其實我們也應該換個角度想想,一直以來鹹豐皇帝對曾國藩這些漢臣自始至終都防範甚深。
而且鹹豐皇帝根本不可能讓漢臣掌握軍權的,鹹豐在無人可用的時候才會想起曾國藩,這也是滿清的傳統。
如果長期以往受到這樣的對待,如果你是曾國藩,你會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