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皇帝被英法聯軍打出京城,曾國藩12萬湘軍,為何見死不救

2020-12-13 正史戲說

引言:從來沒有好的戰爭,也沒有壞的和平。

冷兵器與火藥的對決

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市場,從此晚清不斷受到各國列強的侵擾。

1860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

1860年9月,鹹豐皇帝為了消滅英法聯軍的囂張焰火,親派手中的王牌軍隊前去應戰。

僧格林沁率領的上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英勇的廝殺。

不幸的是,僧格林沁揮舞著馬刀的騎兵團,在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下不堪一擊。

飛快的蒙古騎兵,甚至還沒飛舞到英法聯軍身邊,就中彈身亡了。

很多蒙古兵,直接被重炮打成肉沫。

數小時之後,上萬的蒙古騎兵全軍覆沒,而英法聯軍中僅僅戰死5人,英軍2人,法軍3人。

在冷兵器面前,火槍火藥完勝。

舉世聞名的圓明園被焚燒成灰燼,鹹豐皇帝直接從京城逃到了承德。

曾國藩的12萬大軍

就在僧格林沁抵抗英法聯軍之時,鹹豐皇帝還特意下旨,讓曾國藩帶領湘軍前來迎戰。

曾國藩當時坐擁12萬湘軍,但是從頭到尾曾國藩都未曾迎戰。

這和湘軍的起家有密切的關係。

曾國藩的湘軍最開始只是一些民兵,因為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加上外強的侵擾,使得清政府根本無力應對。

所以允許當地可以自行組建武裝力量,抵抗太平天國運動,也就有了民兵。

而曾國藩的湘軍,就是民兵出身。

既然是民兵,就跟清政府當時正規編制的八旗軍和綠營兵,有本質的區別。

最苦、最難、死人最多的仗都是民兵去打。

打完以後,如果失敗了,就繼續組建民兵接著打;如果勝利了,就由編制軍去接管。

電影《投名狀》中李連杰帶領的山字營和魁字營的鬥爭,就是對民兵和編制軍的真實還原。

長此以往,湘軍和編制軍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曾國藩的湘軍也在一場又一場的惡戰中,實力越來越強大,名聲越來越響亮,發展到12萬人之多。

當曾國藩接到援兵命令之時,湘軍正在圍困太平天國的軍隊,正陷入焦灼狀態。

此時的曾國藩陷入了猶豫。

曾國藩為何猶豫

第一、在此之前的5月份,正規軍的八旗軍和綠營軍最精銳的力量,剛剛被李秀成所滅。

如果此時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那他的湘軍將會成為當時的絕對軍事力量。

第二、援軍中除了曾格林沁以外,還有和曾國藩一直都過不去的勝保。

如果曾國藩把自己的兵力調過去,一定會由勝保帶領。

那自己的湘軍百分之百會成為炮灰,自己多年的心血將會化為灰燼。

第三、曾國藩一直認為攘外必先安內,英法聯軍只是為求財,可是太平天國卻是為了推翻王朝。

如果英法聯軍贏了最多就是錢財的損失,而太平天國要是贏了,那王朝也就完了。

所以不能分散兵力,要集中兵力先拿下太平天國。

但是王命不可違,曾國藩陷入了兩難之中。

曾國藩如何選擇

第一、不可能讓自己的精銳部隊被白白的吃掉。

第二、又不敢違抗王命。

曾國藩決定跟鹹豐皇帝打太極。

曾國藩回信道:

「鮑超人生地不熟,貿然遠行,肯定無法在指定時間到達北京。同時,鮑超品級太低,起不到什麼作用。不如在我和胡林翼之間選一個進京,不就穩妥了嗎?」

當曾國藩寫好這份信的時候,湘軍就已經得以保全了。

因為按照古代的通信水平來說,鹹豐皇帝可能還沒有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仗就已經打完了。

正如曾國藩所料想的一樣,僧格林沁慘敗,京師淪陷,圓明園被徹底焚燒,鹹豐皇帝逃到承德。

曾國藩到底該不該營救

一直被後人歌頌的曾國藩,也因此背上了不忠的罵名!

那麼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我們可以想像曾國藩到底該不該營救?

其實曾國藩很清楚,他不是不想去,而是根本不能去。

第一,曾國藩這樣做,既有私心也有大義,因為以當時晚清的實際情況來說,

在洋槍洋炮面前再多的兵,也是炮灰,而且很有可能曾國藩還沒趕到,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第二,如果曾國藩真去了,也趕到了戰場。

一旦太平軍冒險追擊,湘軍很容易腹背受敵,這種打法太過冒險,不符合曾國藩的性格。

再說萬一太平天國要是贏了,那王朝就沒了。

所以綜合考慮,曾國藩只能不去。

不去,利一定大於弊。

歷代帝王將相無不輝煌一時,然而百年之後,不過都是歷史風塵中的一粒塵土。

唯有曾國藩不同,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做學問和做官,都足以流芳百世。

清政府為其上諡號為「文正」。

曾國藩在家書中曾寫道:成大事者,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曾國藩一生的思想精華全都融匯在其自傳《曾國藩全集》中,作為枕邊書時長翻閱,受益無限。

細讀全書以後,更加發現曾國藩這種行為,其實是在為清政府做長遠的打算。

其實我們也應該換個角度想想,一直以來鹹豐皇帝對曾國藩這些漢臣自始至終都防範甚深。

而且鹹豐皇帝根本不可能讓漢臣掌握軍權的,鹹豐在無人可用的時候才會想起曾國藩,這也是滿清的傳統。

如果長期以往受到這樣的對待,如果你是曾國藩,你會怎麼選擇?

相關焦點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城,擁有12萬湘軍的曾國藩臨死不救蒙古馬隊的進攻看似龐大,但在武裝到牙齒的英法聯軍眼中,他們不過是一群中世紀的烏合之眾。在鼓聲和號角的指揮下,他們組成了一個整齊的縱隊。只要等指揮官揮舞他們的劍,這群歐洲士兵就會密集掃射。
  • 坐擁12萬湘軍,眼看英法聯軍侵入京城,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在中國的近現代史當中,自從1840年清政府被英國殖民侵略以後,中國就開始了恥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攻入北京城,進行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行徑,當時擁有著12萬湘軍的曾國藩卻不為所動,一心只想著剿滅太平天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鹹豐逃亡承德,曾國藩為何不救駕?僅用一個字,既保名節又保地位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五月,就在曾國藩對安慶實施圍攻的時候,大清王朝還面臨一個重大的考驗,那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進行到水深火熱的地步,英法聯軍在先進的炮火攻擊下,不斷取得勝利,直逼京城。前面我們也提到,鹹豐皇帝為了早日消滅太平天國,舉全國之力,建立了江南、江北大營,幾乎將大清所有的兵力都派往了這兩個地方,可是,江南、江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後,朝廷一直倚仗的綠營、旗營正規軍已基本上被瓦解,導致朝廷的兵力空虛,即使是守衛京城的禁衛軍,面對英法聯軍的猛烈炮火,也無濟於事。
  •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可是只要稍加探究不難發現,劫掠並不是英法聯軍最初的動機。 圓明園事件發生在鹹豐十年,這一年清朝與外族進行了一場大戰,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鹹豐十年十月六日,經過休整後糧草充足的英法聯軍在時任俄國駐清朝領事伊格納提耶夫的「幫助」下獲得了一張精確而完整的北京城地圖,又得知超過萬人的清軍已然從圓明園撤離。 也就是說這座皇家園林裡只剩下了財寶、少量軍隊駐紮以及沿著圓明園方向向北撤離的鹹豐皇帝等人。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 曾國藩稱英法有德於我 左宗棠疏遠英法兩國
    「萬園之園」。 在對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一事的評價方面,就連著名的法國文豪雨果都在1861年稱英國和法國是兩個無恥的強盜,並希望法國洗心革面,將不義之財歸還給被搶掠的中國。可是,當時作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的曾國藩(1811年11月-1872年3月)卻在1862年稱「英法有德與我!我中國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 曾國藩晚年,全靠這四個字,練就一顆強大內心
    但是這四個字,卻成了曾國藩取得人生成就和輝煌的法寶和秘訣,而且他晚年練就強大內心,遇事寵辱不驚,全靠這個方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曾國藩所說的逆來順受在當時只是一個中心詞,表示要遇事忍耐,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特別是指要控制好情緒,不受外界幹擾理性思考的意思。用曾國藩的話說就是: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曾國藩到底是如何通過「逆來順受」來轉敗為勝呢?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目的是報公使的仇,還是教訓鹹豐皇帝呢?
    在英法聯軍攻破廣州後,又聯合沙俄以及美國率軍艦來到了大沽口,要求與清政府談判。鹹豐被嚇了一跳,本來要抵抗一陣子,結果大沽口失陷,侵略者很快就到了天津,沒辦法,清政府與與英法兩國分別籤訂了《天津條約》。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與左宗棠是什麼反應?誰愛國一目了然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攻入圓明園,面對圓明園裡的奇珍異寶,他們貪婪之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僅搶奪走了園內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還焚燒了圓明園,這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的恥辱。但是面對這樣的恥辱,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與左宗棠卻有著不一樣的反應,他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火燒圓明園,卻沒燒紫禁城,為何?
    1860年,英法聯軍為了擴大在華特權和利益,毅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侵入京城,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放火將其燒毀,致使我國很多的珍貴文物或流失海外,或葬身於火海。當然了,這其中還有一個國家最為可惡,那就是沙俄,他們在戰爭中因出兵「調停」有功勞,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成了真正的贏家。
  • 曾國藩被石達開打敗後自身難保,為何還要幫胡林翼?道行深不可測
    #曾國藩帶領湘軍進入江西,在湖口、九江被石達開打得大敗後,鹹豐皇帝對他並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依舊命令他迅速攻下九江,然後揮師東下,直搗太平天國總部金陵。此時的曾國藩,手下僅僅只有羅澤南一員大將了,收到胡林翼的信後,他居然毫不遲疑,不僅讓羅澤南帶領本部人馬,還從塔齊布軍中抽調了大批精銳給羅澤南,讓其帶入湖北,幫助胡林翼。自身難保的曾國藩,為何要做出這樣的舉動?一時間,不僅手下湘軍不了解,就連他的幕僚們也十分費解。
  • 如何評價清朝鹹豐皇帝?
    鹹豐皇帝畫像公元1850年正月十四日,69歲的道光皇帝駕崩。19歲的皇四子奕詝繼承皇位,年號鹹豐,成為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也是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奕詝即位後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鹹豐帝除弊求治。主要表現以下三點:他任賢去邪,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
  • 英法聯軍為何火燒圓明園,你絕對想不到,他們的理由竟是為了洩憤
    說起中國的近代史,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一個皇家園林,英法聯軍洗劫一空後,又為何要將其燒毀呢?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其實,當年下令燒毀圓明園的英軍將領額爾金,一開始並沒有想燒毀圓明園。因為當時的英法聯軍在火燒圓明園的問題上,爭議很大。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當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並攻入北京的時候,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鹹豐皇帝落荒而逃,選擇以打獵為名,前往承德避暑山莊避難。一時之間,東方大國失去了可以主持局面的人。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以後,公開展開了殺掠。是的,他們將目光瞄準了東方最宏偉、最豪華的宮殿圓明園。當他們進入圓明園的時候,有二十幾名太監試圖拼死抵抗來捍衛皇家的尊嚴,但最終寡不敵眾,全部犧牲。
  • 江南大營清軍主力被殲,湘軍歡呼雀躍,沒想到報應來得這麼快
    雖然三河之敗湘軍要負主要責任,但是清軍見死不救也是導致湘軍被圍殲的重要原因。然而,此時湖北巡撫胡林翼在家守喪,湖廣總督官文收到求救信後,不僅見死不救,還說風涼話:「李九將軍用兵如神,戰無不勝,哪裡有他攻不下的地方?難道還少了我們不成?」官文是滿人,早就對湘軍不滿,自然樂於看到湘軍戰敗。 湘軍不受朝廷重視 三河之敗,湘軍實力受損,前後休整將近一年。
  •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說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肯定都不會忘記那段歷史。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灰暗的時代——晚清。回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始末,我們會有一種非常痛恨和仇恨的感覺。一方面我們仇恨當時的英法聯軍踐踏我中華文明,殺害我中華國民。另一方面,我們又對晚清政府"不作為",軟弱的態度而十分痛恨。圓明園早在康熙年間就開始修建,歷時幾代王朝才將其修建而成。因此,圓明園也被稱為萬園之園!
  • 鹹豐為何與慈安太后沒孩子?先欣賞一下慈禧年輕的容顏,你就懂了
    清朝到了鹹豐皇帝為止,基本就結束了實權統治時代,此後繼位的所有皇帝幾乎都淪為慈禧的權利傀儡。對於慈禧很多人並無好感,在世人眼裡,慈禧就是一個腐敗家和權利控。在歷史上的諸多記載也都是她如何奢華,如何無知愚昧的形象。慈禧既然如此不堪,但是為什麼鹹豐皇帝會如此寵幸她呢?
  • ​​18位妃嬪、14年生育時間,鹹豐為何還差點絕嗣?你看他都幹了什麼
    只是,鹹豐皇帝用以麻醉自己的方式太過荒唐,太過荒淫,以至於他在擁有18位後宮妃嬪,擁有14年生育時間的前提下,只有了一子一女、一子早夭的生育成績。如果不是當時的懿嬪,後來的慈禧太后在鹹豐皇帝「宿孝欽所,數日不視朝」的臨幸頻率下,生育了皇長子載淳,鹹豐皇帝甚至連大清皇位都沒法正常傳承。
  • 解讀《曾國藩傳》5、練就「神兵」,一雪前恥
    湘軍可是傾注了曾國藩的全部心力,他要用這隻軍隊來挽救大清的危亡,所以在沒有真正練成之前,他是絕對不敢輕易出兵的。正所謂,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羽翼不豐,不可以高飛。這在曾國藩看來,當然是沒錯的,但是在鹹豐皇帝的政治視野當中,湘軍的創立,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事兒。
  • 八國聯軍時期,為何唯獨不搶故宮的東西呢?
    圓明園遭遇最大的浩劫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破北京城之後,在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首領額爾金和格蘭特命令3500人衝入圓明園,縱火燒毀了有著「萬園之園」稱號的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息,整個煙雲籠罩北京城多日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