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方莊街道芳古園一區第二社區的老焦的門外被貼上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老焦,口罩外面現買不到,孩子給我拿來幾個(供我每天樓道消毒使用),先送你兩個用著,下午4點你開門,我送過來。
3月9日,老焦的門外又貼上了一張便條:焦大哥,你上午十點半給我開門,我找你有事兒說,你先不要去買菜。
老焦是誰?貼紙條的又是誰?為何要一次次地在門外貼便條?原來,老焦叫焦平安,家住12號樓9門,是一位70多歲的獨居老人,而帖便條的正是老焦樓上的鄰居王秀英。因為老焦嚴重耳聾,打電話根本聽不見,甚至使勁兒敲門都半天沒有反應,所以帖便條就成了王秀英與獨居老人老焦的獨特約定。如果第二天有事兒,頭一天王秀英便在老焦門前貼一張便條。
那天正好趕上王秀英通知老焦辦理出入證,得知了老焦沒有口罩,於是,王秀英就貼了一張紙條,先給老焦拿來了兩個口罩,後來社區也給他送來了口罩;又想到他出門也不方便,就又貼了一張紙條,給他買來了芹菜、油菜、茄子、菜花、小西紅柿等果蔬,夠他一周食用。
其實,如此照顧鄰居,對於王秀英來說早已成為了一種習慣。在王秀英的對門住著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是她的幫扶對象,平時不管是蒸了包子,做了疙瘩湯,王秀英都要端一碗去,閒時更要陪她坐坐,聊聊天。有時,在路上遇到老焦,也不忘了叮囑一句,「別喝酒,注意身體」。在王秀英眼裡,總覺得自己還年輕些,理應對老人們多一些照顧,根本沒想到自己也75歲了。
不僅如此,王秀英還是社區「十姐妹」環保志願服務隊的隊長。這支隊伍2012年12月成立,2013年3月5日正式建隊,因最開始成員有10位女性,故以「十姐妹」命名。8年來,隊伍日漸壯大,機制日漸成熟,成員也達到20人之多。往常他們每周一8點半固定活動,撿拾垃圾,清潔狗便,清理小廣告,得到了居民們的普遍認可。如今,疫情期間,「十姐妹」中的10名隊員更是擔任起樓道消毒的重任,噴撒消毒藥水,擦拭樓梯扶手、門把手、報箱,開窗通風,一個多月裡,她們用行動傳遞著「十姐妹」的精神,也溫暖著四方的鄰裡。
王秀英說,住在這裡30多年了,雖然腰疼、腿疼,爬樓不方便,但還是捨不得離開這兒,因為對這裡的鄰居們有深厚的感情。她總能想到,當初她們一起在社區撿拾垃圾的時候,遇到的一位老人,他嗓子不太好,平時很少說話,可那天卻朝他們伸出了大拇指,為她們點讚。
或許,這對於王秀英來說,就是最溫暖的回報。所以,儘管辛苦,儘管勞累,但她還是願意為鄰居端一碗飯菜,貼一張無聲的便條,為小區撿拾垃圾,為樓門清潔消毒,數十年如一日,而默默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