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金剛石涉嫌重大財務造假,這是2020年12月3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予以定性的一個事件。由於還要持續發酵,此事件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爆出新年度第一驚雷!
時光往前溯至2020年4月9日,《鍵指財經》曾和《河南商報》聯動,以《豫金剛石「爆雷」全調查》為題,對此重大財務造假行為進行詳細揭示,可惜後來微信文章被予以刪除。諱疾忌醫其實是一種要不得的態度,尤其是像豫金剛石這樣人所共知的「妖股」,不下猛藥施以大手術,將會嚴重危害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現在,讓我們先看看中國證監會對豫金剛石的正式調查結果。
2020年12月31日,證監會披露,豫金剛石涉嫌重大財務造假,2016年至2019年財務信息披露嚴重不實。一是連續三年累計虛增利潤數億元,二是未依法披露對外擔保、關聯交易合計40億餘元。調查還發現,在上述期間,實際控制人累計佔用上市公司資金23億餘元。
證監會表示,本案是一起上市公司長期系統性造假的典型案件,涉案金額巨大,違法性質嚴重,市場影響惡劣,證監會將依法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和個人的違法責任。
證監會定性:長期系統性造假,涉案金額巨大
時間回到8個月前,2020年4月,豫金剛石披露2019年報,營收9.55億元,同比減少22.96%,淨利潤虧損51.97億元,同比減少5493.97%。對於淨利潤大幅虧損,豫金剛石稱主要由於公司針對涉訴情況計提預計負債、部分訴訟形成損失,以及針對應收款項、存貨、固定資產計提資產減值金額較大所致。
同時,豫金剛石發布的公告顯示,獨立董事尹效華、張凌及王莉婷均無法保證《2019 年年度報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完整。特別是,於金剛石披露巨虧51.97億元前,還曾有盈利的預期。2020年1月份,豫金剛石披露業績預告,預計2019年盈利6743.80 萬元至9634萬元。2020年4月初,豫金剛石發布業績快報修正公告,盈利變成了虧損。
這引起市場一片譁然,證監會結合審計機構檢查發現的問題,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證監會調查顯示,經查,豫金剛石涉嫌重大財務造假,2016年至2019年財務信息披露嚴重不實。一是連續三年累計虛增利潤數億元,二是未依法披露對外擔保、關聯交易合計40億餘元。調查還發現,在上述期間,實際控制人累計佔用上市公司資金23億餘元。本案是一起上市公司長期系統性造假的典型案件,涉案金額巨大,違法性質嚴重,市場影響惡劣,我會將依法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和個人的違法責任。
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依法從嚴打擊證券期貨違法活動的決策部署,按照國務院金融委關於「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的工作方針,緊盯資本市場造假、欺詐等惡性違法行為,綜合運用行政處罰、刑事追責、民事賠償等全方位、立體式追責體系,加大違法成本,淨化市場環境,不斷促進上市公司質量提升。
監管措施不斷,股價卻節節攀升
在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同時,豫金剛石還收到監管的年報問詢函和多篇關注函,內容涉及財務數據真實性、訴訟案件等等。豫金剛石的回函姍姍來遲,還被監管警示。
2020年10月27日,豫金剛石曾發公告稱,深交所先後於9月1日、14日向公司發出函件要求公司說明相關問題,公司均未回復。如在11月27日前公司仍未回復問詢,深交所將對公司股票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及相關停復牌處理。
目前,豫金剛石的證券簡稱已經變成了ST金剛,不過不是因為沒有回覆問詢,而是因為存在向控股股東或者其關聯人提供資金、違規對外提供擔保的情形。
如此一家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走勢更是令人咋舌,創業板註冊制20%漲跌幅落地後,豫金剛石被資金熱炒,2020年8月20日至10月21日的兩個月期間,豫金剛石從2.31元上漲至8.67元,漲幅高達275%,期間甚至連續出現20%的大幅漲停。截至目前,豫金剛石股價報5.48元,總市值66.06億元。
豫金剛石曾和天山生物、長方集團並稱為A股三大「妖王」。2020年8月31日~9月8日7個交易日內,豫金剛石股價一度暴漲近130%。
證監會嚴厲打擊財務造假
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等違法犯罪行為是資本市場的「毒瘤」,2020年以來,證監會已對超過40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案件立案調查,佔同期新增立案案件的30%;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及上市公司相關主體的犯罪案件20起。
上述案件涵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隱瞞重大關聯交易等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犯罪;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操控上市公司違規向關聯方無償提供巨額資金、擔保,造成公司重大損失,涉嫌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犯罪;以及與財務造假伴生的偽造金融票證、挪用資金等其他經濟犯罪。有的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多次被罰,有的涉嫌多種犯罪,有的多年造假。
除了公安機關的介入外,刑法的修改也大幅提高了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等犯罪的刑罰力度。
對於欺詐發行,刑法修正案將刑期上限由5年有期徒刑提高至15年有期徒刑,並將對個人的罰金由非法募集資金的1%~5%修改為「並處罰金」,取消5%的上限限制,對單位的罰金由非法募集資金的1%~5%提高至20%~1倍。對於信息披露造假,修正案將相關責任人員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高至10年,罰金數額由2萬~20萬元修改為「並處罰金」,取消20萬元的上限限制。
這就不是小問題了。
12月31日,圍繞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滬深交易所正式發布新修訂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等多項配套規則(以下合稱「退市新規」)。退市新規與之前的徵求意見稿相比,主要調整和優化了三方面內容。
一是從嚴設置重大財務造假退市量化指標。將造假年限由3年減少為2年;將造假比例由100%降至50%;造假金額合計數由10億元降為5億元;同時新增營業收入指標。二是調整優化組合類財務指標。進一步明確營業收入扣除項規定為「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並要求公司在扣非淨利潤為負值時,應當在年度報告中披露營業收入扣除情況及扣除後的營業收入金額,會計師應當對營業收入扣除出具專項核查意見,以明確區分會計責任與審計責任。三是完善重大違法類退市的限制減持情形。明確觸及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特定主體,自相關行政處罰決定事先告知書或者司法裁判作出之日起至公司股票終止上市並摘牌前,不得減持公司股份。
接下來,等待ST金剛和其創始人郭留希的究竟會是什麼?
實際上,市場層面對豫金剛石的「用腳投票」早就開始。
12月7日,豫金剛石披露公告稱,此前的12月3日,公司大股東之一北京天證遠洋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夥)所持公司2.2989億股股票已被司法拍賣,並過戶至上海興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興瀚資管-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興瀚資管-興開源8號單一客戶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名下。
這就是說,該資管計劃合計持有豫金剛石26.70%的股份,雖然比實際控制人郭留希及其一致行動人河南華晶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計持有的27.56%股份落後0.86%,但它實際上已成為豫金剛石單一第一大股東。
能否避免豫金剛石退市?
2020年11月底,一份關於華福證券懇請有關方面「支持豫金剛石(ST金剛,300064.SZ)風險化解、避免退市」的請求信,在坊間流傳。這引發市場各方極大的關注。
在這封請求信中,華福證券認為,豫金剛石曾經為行業龍頭企業,具備較大救助價值:
「人造金剛石及其深加工製品是河南省優勢產業,省內有近300家生產企業,佔全球總產量的70%以上。豫金剛石曾經是集行業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行業重點龍頭企業。自2010年上市以來,累計實現利稅12.68億元,也曾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作為產業鏈上遊企業,豫金剛石一旦其出現較大風險甚至停產,將會波及產業鏈下遊的數百家企業,造成嚴重的產能浪費,不利於產業鏈發展,影響地方經濟穩定。」
他們提出的懇請支持事項是:
「第一,郭留希利用其實際控制人地位,違法利用上市公司對外擔保,佔用上市公司資金,損害上市公司利益,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背後的國有股東和中小投資者都是受害者,懇請貴會將郭留希個人的違法犯罪行為與上市公司的行為區分開,對郭留希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懲處。
「第二,懇請貴會給予新進股東解決問題的時間,對上市公司進行適當保護,避免上市公司退市,維護上市公司國有股東和中小投資者利益。」
這樣的願望能實現嗎?
(以上部分內容綜合自新華網、新浪網、網易網、新京報等媒體的相關報導)
附:
豫金剛石「爆雷」全調查
(原文刊於2020年4月9日《河南商報》紙質版)
豫金剛石頭頂上的「雷」,終於爆了。
癌變,對一些上市公司來說,最為「正常」不過。所以,我們看到的情況是,一些企業儘管膩膩歪歪、體弱多病,但就是活得長,活得理直氣壯。
一個字:熬!看誰能熬過誰。
這幾天的豫金剛石(300064),頭頂烏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個醞釀已久的「雷」,爆了:2020年4月7日晚,該企業發布公告稱,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
事由,與4月3日該企業披露的一則2019年度業績預告及業績快報修正公告有關。在這份公告中,他們稱將2019年度預計淨利潤修正為虧損51.5億元。這一下子就讓投資者炸了窩,因為此前的1月18日,豫金剛石發布的一份公告稱,預計2019年度淨利潤為6743.80萬元至9634萬元;到了2月29日,公司披露2019年度業績快報,預計2019年度淨利潤為8040.34萬元。
從淨利8040.34萬到巨虧51.5億元,短短兩個月內,發生相差60多倍的業績大「變臉」,原因何在?這不是赤裸裸的「財務洗澡」,還能是什麼?豫金剛石給出的解釋是:
其一,截至目前,公司共涉及45項訴訟/仲裁案件,案件金額合計約44.33億元。根據相關訴訟事項的證據及估算賠償金額確認預計負債約21.76億元。
其二,受疫情及經濟下行影響,行業環境變化對鑽石可變現淨值產生了較大影響。測算本期對存貨計提跌價準備約10億元。
其三,部分應收款項的對手方存在信用風險。預計計提壞帳準備並確認減值損失約10.3億元。
其四,公司對產品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並相應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對可能存在減值損失的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補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8億元。
對這種解釋,東方財富網的一位網友留言道:「預虧50多億是這樣來的,欠別人的22億確認,別人欠的10億不要了,正蓋的廠房出問題了8億,庫房的鑽石丟了10億,手筆好大啊!」還有投資者質疑其「甩鍋」行為:「疫情影響不是2020年嗎,關2019年什麼事?」
這種反差也讓深交所大驚失色。他們緊急下發關注函,要求公司補充說明多項情況:
其一,2020年1月,創業板公司管理部曾兩次向公司發出關注函,要求公司核實說明預計負債計提的充分性,但公司均未對相關訴訟/仲裁案件計提預計負債。需補充說明,列表披露45項訴訟/仲裁的最新進展情況等;說明相關董監高人員是否勤勉盡責;上市公司是否違規擔保等。
其二,公司預計計提壞帳準備並確認減值損失10.3億元,補充說明具體情況;核實說明前期已確認的收入、應收帳款是否真實、準確等。
其三,關於存貨跌價準備,公司在回復2018年年報問詢函時稱2018年度存貨跌價準備計提充分,在回復2019年半年報問詢函時稱 2019半年度無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其四,公司2018年度和2019半年度均未計提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減值準備,本次對可能存在減值損失的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補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8億元。補充說明是否存在挪用募集資金的情形等。
「是否違規擔保」「是否存在挪用募集資金」「收入、營收帳款等是否真實、準確」,這樣的話,無疑是要扒豫金剛石的「底褲」。4月7日早間,豫金剛石就關注函進行了部分回復。不過市場似乎不認帳,公司股價開盤即一字跌停,並一直保持到收盤。
同日晚間,河南證監局對豫金剛石出具警示函,稱公司的行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決定對公司及董事長郭留希、財務總監劉國炎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並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一場對豫金剛石遍布全身的「癌細胞」的清算,開始了。但不知,接下來是要「大動手術」,還是要「保守治療」?
「華晶系」的連環雷也要爆
豫金剛石於2010年3月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交易。資料顯示,公司主要經營超硬材料產業鏈的研究、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主要產品包括人造金剛石單晶、培育鑽石飾品、微米鑽石線、超硬磨具(砂輪)等產品。
自上市以來,豫金剛石業績呈現波動態勢,從未發生過虧損。年報顯示,2016~2018年,豫金剛石營業收入分別為9.64億元、15.33億元和12.40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1.38億元、2.31億元和9634萬元。
但2018年,公司發展的拐點出現了。
是年1~2月間,公司股價急速下跌,從年內高點15.10元/股下跌至當年2月23日的最低價8.53元/股,將近腰斬。雖然其間公司推出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省裡國資機構火速馳援,但收效甚微,股價一直開啟下跌通道,截至今年4月7日收盤,股價報收2.64元/股,較2018年高點15.10元/股下跌82.5%,市值也由178億元蒸發至31.82億元。
按照今年4月3日發布的業績修正公告,豫金剛石2019年將會首度發生虧損,金額高達-51.5億元。按照統計加總,公司2010~2018年累計實現淨利潤為10.61億元,2019年的虧損額將是上市以來淨利潤的4倍多。而且,這樣的虧損額也將遠超其現有31.82元的市值。
只能說,豫金剛石暴露出「坑」,太大了,大得超乎人們想像,
問題出在哪?淺層次的原因自然與上文深交所的那幾條發問有關。但事情的弔詭之處就在於,有時我們明明看到「皇帝」穿的是「新裝」,卻無法說出真相,而即使說出真相了,但「皇帝」強辯著說他穿的就是實打實的衣服,依然趾高氣揚,這種情況下,你還真拿他沒辦法。
按豫金剛石的公告,截至目前,公司共涉及45項訴訟/仲裁案件,案件金額合計約44.33億元,其中,預計負債約21.76億元。再聯繫今年3月26日,該公司發布的關於控股股東所持股份新增輪候凍結的公告,顯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控股股東河南華晶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華晶」)及其一致行動人郭留希(公司實際控制人),兩者累計被輪候凍結的股份數量佔兩者所持有公司股份數量比例為 99.41% 。
什麼是爆倉水平?這就是。實際上從2018年8月陷入與新野紡織的互保糾紛案開始,河南華晶和郭留希所持豫金剛石的大部分股份,就開始被各地法院輪候凍結。這種情況產生的後果是,若實際控制人凍結股份被司法處置,則可能導致公司實際控制權發生變更。
進一步梳理,近三年,豫金剛石和郭留希控制的其他「華晶系」公司,頻繁發生各種民間借貸、金融貸款、企業借款、合同執行等糾紛,平頂山銀行、中原銀行、浦發銀行、滙豐租賃、正道商業、杭州厚經資產等債權,都已經對豫金剛石起訴,其中有不少都進入執行階段,甚至於,目前河南華晶及其下屬子公司焦作華晶鑽石有限公司等,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公示為失信公司。
眾多糾紛案件顯示,豫金剛石和河南華晶等其他「華晶系」企業,多存在著互保關係。以金融單位的訴訟為例,截至目前,河南華晶被眾多銀行告上法庭,有的已經進入執行階段:招商銀行2872萬元,建設銀行各有1.91億元、2.29億元,洛陽銀行1.4億元,工商銀行7850萬元,平頂山銀行8000萬元,等等,其中不少案件,與豫金剛石重疊。可謂之「打斷骨頭連著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郭留希控制的其他企業也陷入融資困境:洛陽啟明超硬材料有限公司被平頂山銀行追討貸款1億元,河南裕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被招商銀行起訴歸還借款本金5000萬元和利息,河南順源宇祥鋁業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被工商銀行、華夏銀行追討總額為7850萬元、5240萬元的借款本息,等等。
本土知名企業新野紡織、眾生實業等因為其提供擔保,也被牽連進去,予以代償。目前,這些單位已反過頭來起訴河南華晶,對代償款予以追討。
現在,由郭留希擔任法人代表、股東或高管的鄭州高新科技企業加速器開發有限公司、北京勝鼎鑫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河南世紀天緣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遠發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都因「未按時履行法律義務而被法院強制執行」,或被凍結部分股權。
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反應,出現了。現在暴露問題的可不止一個豫金剛石,郭留希和他的「華晶系」企業集團,踩響了一個「連環雷」。
股市「退潮」,讓「裸泳者」曝光
2017年11月,豫金剛石因為中央電視臺的一篇報導,大火了一把:它生產的人造鑽石,和天然鑽石一模一樣,技術世界領先,規模全國最大,而價格卻只有天然鑽石的一半。這篇報導之後,豫金剛石「人造金剛石大王」的稱譽不脛而走。
實際上,作為國內最大的人造鑽石生產企業,豫金剛石年產寶石級鑽石200~300萬克拉,其中除了工業用金剛石,消費類人造鑽石佔到了50%以上。
2018年,隨著A股市場整體低迷,豫金剛石的經營指標急轉直下,人造金剛石的產業板塊也未能發揮其應有優勢。其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當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2.4億,同比下降19.09%;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9634萬,同比下降58.3%;每股收益為0.08元。報告期內,公司資產減值損失同比增加103.5%,毛利率為33.3%,較上年提高7.4個百分點,淨利率為7.4%,較上年降低7.0個百分點。
2019年上半年報更不好看。公司當期實現營業收入5.36億元,同比下降33.8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738.74萬元,同比下降71.69%。
「退潮」,就讓「裸泳者」曝光。和雛鷹農牧、科迪食品、輔仁藥業等上市公司類似,前幾年,由於一直處於快速發展狀態,豫金剛石的企業融資一般採用信用或由大股東擔保,大股東的股票質押率相對較高。2018年股價下跌,豫金剛石年內最大跌幅近70%,一度超半數股本觸及平倉線,形成了質押爆倉的局面。
關鍵時刻,國資馳援。2018年9月4日,河南華晶與河南農開旗下河南農投金控股份有限公司籤署《股份轉讓協議》,同意以4億多元的兌價,向農投金控轉讓其持有的豫金剛石1.01476億股股份,佔豫金剛石總股本的8.42%。此舉被稱為2018年上市公司出現流動性危機後,「河南地區首個國資成功紓困的案例」。
但豫金剛石的警報並沒因此而解除。
金剛石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也是河南的優勢產業。世界上90%的金剛石產在中國,中國的80%出在河南,而河南的90%又集中在豫金剛石、黃河旋風、四方達三家上市公司,每一家都舉足輕重。自2018年以來,除下四方達,黃河旋風和豫金剛石的業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特別是爆發股價大幅下跌或控股股東質押危機後,這兩家企業成為國資紓困的重點扶持對象。
其實,就豫金剛石自身而言,資產質地良好,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在26% 上下,企業擁有較強研發能力,消費類人造鑽石市場廣闊。近兩年出現經營業績下滑等局面,一方面是受市場需求波動及行業競爭的影響所致,「公司相應調整產品結構及銷售策略,大單晶金剛石收入顯著增長,人造金剛石和鑲嵌飾品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則與其報告期內「公司理財收益和收到的政府補助較上年同期減少」有關。
但這都不是導致豫金剛石出現今天這種局面的根本性原因。
一句話:都是在主業之外擴張惹的禍
前面饒了這麼多,那麼,河南「華晶系」和郭留希何以如此「困窘」?一句話,早年擴張,在豫金剛石之外弄了個「盤子」,一遇到「降槓桿」,就扛不住了。
郭留希早年一直在金剛石製造領域苦心經營。但自2010年豫金剛石登陸A股資本市場後,他和河南華晶走上了多元化擴張和股權投資之路:
2012年8月成立鄭州高新科技企業加速器開發有限公司,從事企業加速器開發與服務;出資控股河南順源宇祥鋁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產各種鋁板、鋁帶、鋁箔等產品;直接或間接投資設立河南世紀天緣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西藏百源鑫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養豬、生產飼料,進軍農業;以西藏君陽熙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勝鼎鑫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依託,進行股權投資……
如前所述,近幾年,河南華晶、順源宇祥鋁業、世紀天緣生態科技、鄭州高新科技企業加速器等眾多公司先後陷入債務追償官司,郭留希和豫金剛石因提供擔保而受到牽連。
股權投資是個「坑」,而郭留希恰恰跳進了這個「坑」裡,鮮有成功項目。比如郭曾擔任高管的河南世紀天緣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立志於打造國內蛋白桑種植面積最大的生態科技公司,擁有37項發明專利,在全國設立8個生態種植養殖基地、3萬多畝桑林,形成了生態養殖加工全產業鏈,列入省林業產業化省重點龍頭企業。
但這樣的項目註定投資大、見效慢,趕上這一輪的「豬周期」,企業也只能「養在深閨人未識」,產能釋放不出來,市場打不開,好產品賣不出去。
還有,近些年,郭留希以上海山裡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山裡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裸心廬度假酒店有限公司、河南遠發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依託,大力發展旅遊地產、農業觀光遊等,據稱都不成功,目前紛紛陷入經營困境。
這樣一來,我們的疑問和答案就全有了:「華晶系」為什麼會這般幾乎全軍覆沒?趕上了經濟下行期,運氣不好?戰略問題?管理問題?也許只有郭留希自己才能說得清。但有幾點是確鑿的,其一,他的投資戰線拉得太長,進入了眾多自己和團隊並不熟悉、也無法掌控風險的領域;其二,他為這些投資項目,加的「槓桿」太多了;其三,「華晶系」下屬企業之間、企業與眾生實業、新野紡織、耕升實業等其他企業之間,形成連環擔保,「剪不斷,理還亂」。
這些額外投資所形成的擔保和債務,有的是不是也被列入了「洗澡」範圍?外人不得而知。這就像深交所提出「是否違規擔保」「是否存在挪用募集資金」「收入、營收帳款等是否真實、準確」等問題一樣,最後人們等來的,可能就是模稜兩可的「無果」。
郭留希和他的「華晶系」,走了10年的上市路,現在又站在一個新的路口。一切歸零嗎?一切為負嗎?看來還不是。不過他所做的一切表明: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解藥」在哪裡?
就總體狀況來看,豫金剛石當下出現的主要風險,除了可能由「洗澡」帶來的懲戒風險、誠信風險,以及由大股東股份質押引起的司法處置、公司易主風險之外,豫金剛石本身,似並無大礙。甚至於,該公司的相對優良的資產質地、低資產負債率、為外界看好的產業產品定位等,還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剩下一個:郭留希和他的河南華晶該怎麼辦?按照河南農開此前紓困的原則,「救產業不救個別企業,救企業不救老闆個人」,這家上市公司的問題可能比較麻煩。但也有一種可能,郭減持個人股權給紓困方,從豫金剛石完全或部分出局。
只是,他願意這樣幹嘛?「華晶系」的剩餘巨額債務該怎麼辦?他會甘心嗎?此種情形,和去年以來遇到「麻煩」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科迪乳業,何其相似,大股東兼實控人已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囚徒困境」。而始作俑者,又非他自己莫屬。
就目前情況來看,郭留希沒有「退」的意思,科迪的張清海也沒有「退」的意思,他們都在「熬」,都在等待,都在想辦法。大概,通過「財務洗澡」痛甩歷史包袱,或者讓「疫情」為接下來的困局背鍋,就是其中一些極大膽又極富想像力的手段吧。
公開資料顯示,郭留希年輕時涉足超硬材料行業,吃苦耐勞、好學肯幹,早在2002年,由他創立的遠發金剛石公司所開發生產的新型原輔材料產品,就佔據了全國市場62%的份額。
而後,他又先後創立了河南華晶和鄭州華晶,主持研發了擁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合成金剛石專用設備和工藝的核心技術,申請各項專利300多項,憑藉著孜孜以求的創業精神和不斷自我突破的創新能力,河南華晶「發展神速」,短短幾年間,企業註冊資金從幾百萬元增加到3億元,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型私營企業,躋身全國超硬材料產業前三甲。2010年3月,鄭州華晶以「豫金剛石」的名義上市,首期募資8.1億元,郭又開始了「二次創業」歷程。
但正是在此之後,他和河南華晶「分了心」,加入了社會創富「大合唱」。
「退潮」,來得很猛,企業根本難以自救。2018年年底,農投金控進駐豫金剛石後,企業信用危機得以有效緩解,銀行給予了流動性支持,管理團隊也趨於了穩定。不過,到了2019年8月26日,豫金剛石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兼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張凱已書面提出辭職,仍在公司任職,郭留希本人代行董事會秘書職責。
此舉背後,究竟隱含著什麼?是否與豫金剛石那根久已緊繃的「神經」有關?我們不得而知。
2019年,政府部門對一些大型公司的紓困,呈現出力度加大、進度加快等趨勢。比如黃河旋風,2019年8月該公司發布公告,稱國資背景的中原金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受讓其控股股東黃河集團5.86%的股份,後者輸入2.43億元紓困基金。
此舉,一方面說明股市低迷情況下,無論什麼樣的上市公司,都要無可避免地要暴露並想方設法解決內部問題,另一方面也表明有關方面對河南超硬材料行業的可持續健康運行,給予了足夠重識。
豫金剛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目前來看,疫情所帶來的消費低迷、供應鏈緊張等問題,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解決。不過,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後,當前穩生產、穩經濟、穩就業為重中之重,地方司法機關也在司法實踐中積極響應「九民會議紀要」精神(201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將對穩定公司治理結構,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穩定公司正常生產產生正面的影響。對豫金剛石而言,「九民會議紀要」可以保護其控股股東所持大部分被凍結的股份不被惡意侵佔。
這或許就給了郭留希他們以喘息之機。如上所述,豫金剛石實力尚存,公司「工業+消費」的產業發展戰略已經落地,金剛石功能性能應用領域的研究不斷拓展,鑽石飾品工業化、3D列印鑽石牙齒、納米金剛石刀片等新材料甚至聲光電熱領域的產品和技術儲備,也多有突破。2020年1月15日,經由豫金剛石負責起草的企業標準《培育鑽石的鑑定與分級》(標準號Q/SC 001-2020),正式發布並實施,這就為其在未來深化「工業+消費」戰略,並在市場上爭取話語權打下了可靠基礎。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鑽石市場銷售額達106億美元,培育性鑽石在其中僅佔比1%,發展潛力明顯,增長空間巨大。從這個角度說,郭留希他們是有眼光的,前些年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只是,接下來,留給他們的騰挪空間究竟還有多大?豫金剛石還有沒重組的可能性?他們該如何應對一些投資者的訴訟,又該如何回答社會各界的詰問?
春天來了,但這個春天,「雷聲」陣陣。
來源:鍵指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