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還有什麼是炒不上去的?」
這是之前討論大益茶時粉絲的一個留言,看著莫名有點喜感,但細想又確實如此,畢竟連「板藍根」、「食醋」等這類日常低價品在特殊時期都能炒至「天價」,中國人這方面的「能力」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用「炒茶」這個詞將當下大益茶的情況一言蔽之,著實有失偏頗了。
一、越陳越香的老茶
茶如人生,普洱茶同樣「越成熟越具魅力」,時間給予普洱茶(特別是生普)的轉化帶來了無限的可能。特別是高品質的普洱茶在歷經歲月的洗禮後,茶中的內質被很大程度的激發了出來,帶來極佳的品飲感受,相應的價格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在一周前的香港仕宏秋季拍賣會上,「足吾所好──古董級普洱茶及佳茗專場」中的老茶紛紛被拍出了天價,其中一筒五十年代紅印青餅拍出了686.5萬港幣,一墩四片百年可以興茶磚拍出了422萬港幣,兩片五十年代甲級藍印青餅拍出了113.05萬港幣。
每一款老茶被高價拍賣成功的背後,都是普洱茶越陳越香的佐證,它不是有價無市,也不是空中樓閣般虛幻的事物,而是實實在在存在且被茶人認可的茶葉珍品。
二、奢侈品戰略的新茶
近年來,你會發現關於大益「金融茶」、「炒茶」的呼聲逐年遞增,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大部分原因則要歸結於大益的奢侈品戰略。很明顯的一點,大益新茶的配貨價直接從千元級別上升到了萬元,2001 群峰之上更是創下歷史新高。
儘管新茶越賣越貴,但不可否認茶品的品質也相對提升,並且隨著大益與CBA宏遠隊的跨界合作,以及雙11的百萬人在線搶茶,越來越多的新人開始湧入茶圈,而其中不乏瞄準利益的炒茶群體和短期個人投資客。
這部分人有點殺雞取卵的味道,他們只在乎自己能撈多少利益,管它茶市是否能健康運行下去,「今朝有酒今朝醉」。這類人的存在是難以杜絕的,「炒茶」的論調也估計會一直持續下去。
那麼,作為喝大益茶、藏大益茶的益友如何能在茶市中擦亮雙眼呢?唯明確茶品本身的價值,而不要被表面上的價格所忽悠。一千位茶友,就有一千種價值觀,對於那些認為「茶」就是一片樹葉不值錢的槓精,那也是你們的價值觀,我也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