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女子與玉結緣 學玉雕到現在用壞四千多根磨棒

2021-01-12 大豫網

鄭珂

□文/圖 本報記者 李林潤

玉雕,一項古老而又傳統的手藝。不少人聽到這個詞後,也許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畫面:一位老者坐在窗前,陽光透進窗戶灑在桌面上,老人一手拿玉,一手拿著工具正在全神貫注地對手中的玉進行打磨。但當一名「80後」女子與玉相遇,並通過玉雕這門手藝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你會相信嗎?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

從小與玉結緣

鄭珂是一名「80後」女孩,從外表上看,她和同齡人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當她坐在雕刻玉石的工作檯前時,她的認真、投入就像一位入定的老僧一樣,不為外界所幹擾。

4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市區泰山路南段鄭珂所開的玉石店。此時的鄭珂正坐在工作檯前,對手中的一塊玉進行雕刻。

記者注意到,雕刻工具的磨頭,離她手指最近的時候,僅有幾毫米。稍不留神,就會被磨頭傷到手。磨頭轉速較高,雖然有水滴除塵,但打磨掉的碎屑依然濺了她一手。

在對這塊玉雕刻完成後,鄭珂開始向記者講述她與玉雕的故事。

「我家就是做古玩生意的,我之所以喜歡玉雕,也是受這種氛圍的影響。」鄭珂告訴記者,雖然她從小就與玉結緣,但學習玉雕,是從2008年才開始的。也就是從那時起,她開始喜歡上了玉雕。

受傷是常有的事

「做玉雕這一行,受傷是常見的事。」鄭珂告訴記者,當初她學習玉雕時,左手的手指甲幾乎沒有長出來過。「剛長出來一點,一不小心就被雕刻工具磨掉了。」鄭珂還說,她受傷最嚴重的一次,鉤針直接從指甲縫裡扎了進去。「當時血不是流出來的,是噴出來的。」鄭珂說。

無論傷的有多嚴重,鄭珂依然沒有放棄玉雕這門手藝。「從開始學玉雕到現在,用壞的各種磨棒已經有四千多根了。」鄭珂說,這四千多根磨棒,也是她玉雕技藝進步的「見證者」。

從擺地攤到開門店

如今,鄭珂已經結婚,並且有了孩子。

鄭珂告訴記者,2013年結婚後,為了生活,她和老公一起擺地攤,跑玉石交流會。

「那時確實比較辛苦,我們兩個人不管風吹日曬,都會按時出攤。」鄭珂說,除了擺地攤,他們還要進貨,每次進貨由於時間較緊,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吃飯。「進一次貨,就會脫一層皮。」鄭珂說。

經過幾年的奮鬥,2015年,鄭珂和老公開了門店。

「現在生意還不錯,最重要的是我還能陪孩子,我們的小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鄭珂笑著說。

原標題:「80後」女孩鄭珂 「雕」出幸福生活

相關焦點

  • 當玉雕遇到當代—陸華
    今天我們有幸能看到各朝各代的玉器玉件,無不滲透著每個時期人們用生命、熱情和夢想對於自然、生命和世界的理解、解讀和審美。今天,《玊玉墨影》出版了,它是樊軍民和品德軒總結了三十多年學玉經驗和體會的結晶,這100多件作品在「傳統玉雕技藝為大、材料為王的慣性思維」的現實面前,勇敢的「試圖賦予玉石最原始的精神魂魄與傳承要義」的結果,更提出了當代玉雕「匠人除了基本技巧和能力之外
  • 漯河麵塑作品亮相全國職業技能大賽
    這些麵塑作品出自漯河技師學院師生之手。  當天上午,備受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開賽。在技能展示區的河南省展區,來自河南代表隊的漯河技師學院師生帶來了非遺麵塑製作的項目展示,「貴妃醉酒」「關公提刀」等麵塑作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欣賞。
  • 鞍山書畫岫巖玉雕在滬展出:講述鋼鐵、岫巖玉和民俗文化
    12月7日,「『活力鞍山·玉美岫巖』——中國·鞍山書畫岫巖玉雕精品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展出,展覽選取了鞍山知名書畫和玉雕作品200餘件,試圖把鞍山的鋼鐵文化、岫巖玉文化、民俗文化等傳統特色文化,以及自然景觀、發展進程等以書畫和玉雕形式呈現給上海市民。
  • 質守初心——玉雕師郭乙辛的工匠情懷
    百匠名師--郭乙辛國學大師季羨林說:「如果用一種文化來代表中華文化,這就是玉文化。」古人云:"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中國人對玉的青睞,從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綿延至今,更被孔子視為最高道德典範——君子的象徵。
  • 玉中極品之真正的大師級玉雕
    東北軟玉主要產於遼寧省岫巖縣,與蛇紋石玉共生。該作品利用通雕與圓雕技藝精妙雕琢出漁網的薄及撤起時的動感和張揚力,顯得輕靈飄逸;以及漁籠內活靈活現的魚蝦蟹,充分體現作者的玉雕設計經驗和製作技巧, 使人感受到山清水秀魚米之鄉的景象。該作品獲2006年中國玉石雕精品博覽會金獎。翡翠雕《普天同慶》
  • 因為一塊美玉——讓家有了傳承感 相王玉器長春大型新疆和田玉玉雕...
    美玉傳家 和田玉玉雕產地直供 它生於天地之間,集天地之靈氣,清靈脫俗與生俱來;它美得卓爾不群,無刻意雕飾,獨一無二,意必吉祥,這就是玉,這就是中國人的美玉,可以傳家的美玉。
  • 【原創】從牙醫器材到玉雕機械的應用——我和牙機的故事
    做過牙齒美容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小鑽頭可以把牙齒間的汙垢清除,所以牙醫需要很細心,對機械的精確度和穩定性要求相當高,這跟玉雕打磨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的玉雕師普遍使用的就是這種牙機,至於為何會將牙醫用的電子機廣泛地應用到玉雕機械中,這裡有個故事。如今90後的玉雕師可能大多都不了解玉雕機械的演變過程,在如今的電子機之前,我們玉雕師用的玉雕機是蘇州機、吊機。
  • 臺灣玉雕大師——黃福壽
    作品《絲瓜》曾入選第一屆「國家工藝獎」臺灣玉雕大師黃福壽,臺灣玉石雕刻大師,第五屆「大墩工藝師」成就獎得主,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玉石、寶石雕刻人才培育」教師、「寶玉石媒材創新開發人才發展計劃」教師,曾擔任臺南應用科技大學 102級時尚設計系畢業展評審創作精神:從熱愛、執著到純粹與玉石雕刻結緣至今已近四十載,秉承從熱愛、執著到純粹的創作精神
  • 上流美 | 本心:玉為氣之引
    有些事情之大之複雜,會讓我以為只能「說說而已」,但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收到她的消息,「發現漢澤西秀」舉辦了,新書《玉遇漢澤西》出版了,大洲玉文化創意園開張了:大師入住、「大玉何為」藝術創意展、玉雕創作高峰對話、「漢澤西之翼」藝術玉飾展演……六年,她做了6場大型藝術展,3場漢澤西藝術玉雕秀活動,設計出版了4本藝術畫集和書籍、做了3款藝術家原創作品絲巾、2件藝術雕塑、幾百件原創玉雕作品……還獲了好幾個業內大獎
  • 深山裡的採玉人:走過戈壁灘,爬5000米雪線崑崙山,這玉真值嗎?
    現在,雖說很多好的礦脈有自己修路,但即便是十幾二十年的老司機,到了這種山路也不敢輕易向前。在立壁千仞的地方,車輪踩著懸崖邊線走,輪子下面就是萬丈深淵。「汽車行駛進入戈壁灘後,幾乎看不到任何其他人。我要不停的計算儲備水和油的存量,還有來迴路途的距離。上山的路都是被藥石炸出來的,炸一段走一段,車就開在懸崖邊上。
  • 女子50多年堅持為部隊送菜,挑壞數十根扁擔磨爛百餘雙鞋子
    青絲到白髮,她50年為軍送菜,挑壞數十根扁擔磨爛百餘雙鞋 近日,浙江麗水。
  •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生動別致的造型,巧妙新穎的設計,對玉雕師譚飛來說,每一塊玉石都有自己的靈魂,他像對待孩子一樣尊重、珍惜它們。十六年來,他將幾乎全部心血都花在了精心雕刻上,用幾近完美的工藝和自己獨到的見解,為無數玉石賦予了生命。
  • 精雕玉琢見真章,中國首部玉雕藝術紀錄電影《大工斬玉》昨在滬開機
    昨天,中國首部展現玉雕藝術的紀錄電影《大工斬玉》在上海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園開機。影片將通過一件件藝術品的誕生,勾連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海派玉雕大師崔磊的藝術脈絡和傳承故事。作為影片的藝術總監,崔磊說希望能夠通過電影的形式,把中國古老神秘的玉雕文化傳播得更遠。
  • 王一卜:用藝術心態做玉雕 感受古代藝術召喚
    王一卜:用藝術心態做玉雕 感受古代藝術召喚 2016-11-01 20:39: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線條藝術 ——玉雕的靈魂脈絡
    玉雕藝術並非線條越多,工越滿才叫好。多和滿帶來的是累的視覺,玉雕看得越多,你越會覺得線條簡到極致並體現玉質的設計才叫有味道。簡練的線條並不代表簡單,而是經過思考提煉和取捨。在玉雕創作中,線條所表現出來的是和諧統一又不缺乏細節的多變性。用線,反對一成不變,而是主張動靜結合,行留結合。不同的線條在畫面上展現出不同的形態,粗細的結合、虛實的變化、疏密的表現以及曲直的變化等。
  • 玉雕名家怎麼落款?
    關於玉雕上的款印文化,其實也有了很久的歷史,但是流傳到現在,其在形式上大致分為三大類。  一種是「花押」,這種就像現在的個性籤名,用藝術的手法把文字和圖案結合,十分具有創新性和防偽性,獲得很多年輕人的喜愛。
  • 那位花了三四十萬買了一堆樹籽木串的主,若換成河磨玉會怎樣
    這位玉友聯繫我時與我閒聊,說那人花三四十萬買了些樹籽木頭真不如買幾件好河磨玉,對此我說人各有志,文玩燒錢買的不是物件,買的是心境。不過論保值增值講,確實沒有玉石強。這件是黃白河磨玉獨好雕刻的壽星。天然皮色,玉質油潤細膩。
  • 買高檔玉雕上玩物得志讓人更放心
    在現今文玩電商蓬勃發展的時代中,以玩物得志APP為代表的大型專業的平臺,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保障,文玩收藏愛好者在玩物得志購買高檔玉雕根本不用擔心品質問題。對於玉器的靈性,老人們常說:當有災禍時,玉會自碎為人擋劫,因此會建議結緣一塊適合自己的玉器來佩戴,以起到阻擋煞氣的作用。
  • 「雲賞鎮平 相約玉都」河南鎮平玉雕怪才張書權
    記得是會展的第二天,晚宴是開封的莊家宴請,依然豐盛,美酒佳餚,燈火闌珊,氛圍也不錯,他和幾位玉雕師又一次喝的暈醉。後來我分析玉雕圈內這種飲酒現象,覺得是玉雕這種職業使然。做為一個雕刻匠人,需要把脈市場,篩選玉種,精挑料子,匠心創意,精心雕刻,做久了也坐久了,人的這身皮囊真會乏累。
  • 中國傳統工藝,古人制玉十二步
    在缺乏電動機械工具和先進材料的漫長年代,即使古代玉雕師手上僅有最原始的工具,也不惜傾其一生,以匠心傳承經典。《制玉圖》由清光緒十七年李澄淵所繪,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玉器館裡。《制玉圖》共有十二幅,其如實地記載了古代制玉十二道工序的主要步驟、工藝手法以及所用工具。濟興成依照《制玉圖》十二道工序並以3D列印技術呈現出來,為大家詳細解說最真實的中國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