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辦婚禮,當代社恐症的擇偶信條

2021-02-22 南都周刊

雖說結婚是人生大喜事,

但婚禮,真是各種迷惑操作集合體。

                                                   

本文授權轉載自:

城市畫報公眾號(ID:cityzine)

編輯:楊逸

新郎滿頭大汗只為找雙婚鞋,或是用臉直懟保鮮膜,壓破才能接親;新娘也不好受,眾目睽睽之下,痛哭流涕地感恩父母;好不容易等到儀式結束,新人們還要掛上職業假笑,向各位「親戚們」敬酒,他們張口就來的那句,「我小時候抱過你的,現在都結婚了咧」,有沒有標準回復可以參考?不得不說,傳統婚禮——社恐的天敵,文明觀猴的場合,「尷尬得腳指頭能摳出三室兩廳」。但你有沒有想過,婚禮也有別的辦法。我們採訪了幾位朋友,看看他們怎麼說。去年10月,在美國留學@稻荷さん 和對象在交往了5年後,決定領證結婚。為避免家裡人興師動眾籌辦婚禮,他們自己趁回國前夕在紐約當地領證結婚了。「從來沒想過辦婚禮。我和我對象都挺社恐的,不想為舉辦婚禮儀式召集一堆人。」▲家離紐約有1個小時的車程,@稻荷さん和對象5點半出發
因為登記當天剛好是工作日,@稻荷さん和對象就連朋友也沒有通知。「我倆都是比較隨遇而安的性格,喜歡做一些基本的準備就開始。雖然紐約結婚有個規定:結婚時必須攜帶至少一名證婚人。我們還是想碰碰運氣,所以沒找任何人。」到達登記處後,無奈還是被要求必須有一位證婚人。於是他們就在登記處隨機找了一對前來登記的以色列新人,想邀請他們擔任證婚人。這對以色列新人帶了一大家子過去,非常熱情地幫他們填表、拍照。之後兩對新人在相互見證下,向牧師說出「Yes, I do.」的誓言。牧師最後還破例幫他們拍了合照。「我倆完全不會為沒有舉辦婚禮而後悔。隨機尋找有緣的證婚人,這段經歷足夠有趣,夠記一輩子了。」更灑脫的是,登記完結婚後,@稻荷さん和對象就在附近的中餐廳吃了一頓牛肉麵當作慶祝。然後,倆人就繼續忙自己的事情了。▲papi醬曾在節目中說,她沒辦喜酒、沒婚禮、沒蜜月
沒有婚禮,沒有禮金,甚至連蜜月旅行也因疫情取消,@稻荷さん沒有遺憾,反而樂在其中。這種灑脫的背後源於@稻荷さん自己對於婚禮的一些看法,「籌辦婚禮並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來得更重要。如果找到合適的人了,婚禮能免則免。我的幸運是遇見我對象,這是我一點也不在意儀式的前提。」過往參加婚禮的經歷也更堅定了她不辦婚禮的決心。@稻荷さん曾經見過幾次親家雙方因為份子錢分配問題在婚禮現場鬧起來的場面。結婚這件大喜事因為錢變了味,這讓她感到不太舒服。而且,作為福建人,她深知傳統婚禮禮節的繁瑣與不適。叩拜禮和改口費都是@稻荷さん不喜歡的環節。今年7月份,24歲的@vivi實現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婚禮。明麗的向日葵、悠揚的音樂、一片靠海的草坪,新人們在55位家人和朋友面前舉行了儀式。整個儀式過程僅25分鐘,沒有老套的接親、敬酒等環節。「我跟我老公說,就算十幾年後,有更新潮的婚禮出現,我都不會用遺憾的語氣和你說,看看人家的婚禮,再看看我們的。」@vivi說,她和先生都是界限感很強的人,「我們不擅長向陌生人展現真實的自我。假如邀請同事來婚禮看我痛哭流涕,這樣的情形會讓我很尷尬。」為了緩和這種尷尬,@vivi和先生決定只邀請最熟悉的親人和朋友,伴娘找了新娘認識10年的閨蜜,伴郎是新郎7年的好友。酒席是自助餐,兩條西餐桌,一條親人坐,一條朋友坐。避免了人挨著人,抬頭又是人,大家面面相覷的場面。「當天氣氛很好,我感覺很久沒和朋友們這麼暢快地聊天了。」▲婚禮現場的兩條長條桌在儀式環節上,@vivi和先生也進行了簡化。他們取消了父母感言、用餐敬酒以及互動遊戲等環節,「我之前參加過一場婚禮,司儀把重點都放在父母養育上,然後全場哭到不行。我認為婚禮的主角是新人,完全沒必要把場面弄得這麼煽情。至於敬酒,先生會覺得這件事還挺尷尬的,和一群人碰杯,大家也不知道說些什麼。」雖然儀式進行了簡化,但溫情程度卻絲毫不減。@vivi說,她自己寫了主持稿,回顧了他們6年半的戀愛經歷,由新郎擔任主持人,方便更好地控場。雖然剛開始也擔心父母們不理解,但是本著「誰花錢就聽誰」的原則,@vivi還是堅持選擇了這種別開生面的婚禮模式。婚禮結束後,@vivi和先生出席了雙方父母籌備兩頓酒席,父母們各自收了自己朋友的份子錢。「我感覺這就解決了很多人想自己辦婚禮,但又是父母出錢得聽父母的問題。」最後,@vivi的父母很滿意這場輕鬆自如的婚禮。「他們覺得這場婚禮很開心也很特別,拍了很多小視頻發在朋友圈,像是炫耀給同輩看似的。畢竟他們周圍的大部分孩子還是舉行傳統婚禮。」很多女孩年輕時都有旅行婚禮的念頭,想要在喜歡的地方舉辦一場兼具私密性和儀式感的婚禮。32歲的@孫炸炸 也是這麼想的。她從年輕時便開始留意著旅行婚禮的理想地點。前年元旦,她和男友在日本北海道旅遊。參觀水之教堂時,室外雪下得很大。他們靜靜地坐在教堂裡,看著室外紛紛揚揚的大雪落在湖面。水之教堂特別的一點在於,正面巨大的玻璃使得教堂與室外的湖泊、白樺林融為一體。這種與自然共生的美感使得@孫炸炸一見鍾情,「當下我就和陳先生說,以後我們在這裡結婚吧。」於是當年下半年,他們決定籌辦婚禮,把婚禮時間定在了19年12月。在水之教堂的官網詢問了婚禮事項後,他們選擇了合適的婚慶旅行社籌辦,只等時間一到,帶上行李出發。舉行婚禮時,@孫炸炸感嘆自己很幸運。原本去年日本氣候很暖和,雪量同往年相比較少。可第二天走出化妝間的時候,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很有北國風味。「我和陳先生攜手走在通往教堂的小路上,很美好的雪中婚禮。」結束婚禮後,愛好滑雪的他們在星野滑雪兩天,後續又輾轉到二世谷滑雪五天。問及為什麼年輕時就決定旅行結婚,@孫炸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婚禮對於我們來說是兩個人的事情,我不喜歡傳統婚禮那麼多需要互動的環節。因為本身尷尬閾值極低,沒辦法和不熟或者陌生人互動太多,平時碰到尷尬場合會當場逃跑的那種。我非常不想自己的婚禮也陷入這種境地。」@小狐汔濟:婚禮那天,我們在大自然徒步了八個小時。邀請大家(十一位朋友)的時候,並沒有說是來結婚的,只說一起來旅行。難道人生不就是一場旅行麼? 這一場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婚禮,像極了我結婚前或者結婚後每一天的生活。婚姻的核心是自由——因為婚姻本質是一種契約,而只有真正自由的人才能代表自己許下承諾。人生太長,就是要和自己喜歡的朋友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是嗎? @吃嘛嘛不香:我姐婚禮彩排的時候,跟司儀說,「你還想要錢的話,就別搞那些有的沒的」。然後就很順利的啥也沒有,家長也沒上臺發言,也沒把大家整哭。@嘟嘟的光子:社恐本人真不配搞婚禮。擇偶條件:不辦婚禮。@今夏: 我們在希臘聖託裡尼辦的婚禮,除了工作人員,現場就我們兩個人。回家之後,我們辦了答謝宴,把婚禮的過程拍成MV放給大家看。大家都覺得好新穎,後來好多人還來諮詢我媽。我媽可有面子了。@aona: 因為嫌麻煩,沒辦婚禮。我倆都是遊戲宅,也沒旅遊。很平淡,但我們感情很好,雙方父母對我們也很好。@孜然烤腦花:我們沒辦婚禮,就邀請雙方親戚一起吃飯,一共四桌,沒收一分錢。我連衣服都是某寶買來的百來塊的小紅裙,但氣氛很歡樂喜慶。對了,我連婚紗照都沒拍。@摘蘋果的陶陶: 我朋友在騰訊會議上辦婚禮,but我去晚了。去的時候,大家都散場了。根據近期DT財經發布的數據顯示,近一半的年輕人選擇旅行結婚或者不舉行婚禮。隨著時代的變化,陳舊的婚俗與日新的思想之間難免有衝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更加新穎的結婚方式。但是結婚對於中國人來說終究是兩個家庭之間的事,與長輩們耐心溝通,換位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希望新人們都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

城市畫報(ID:cityzine),把脈城市青年的新鮮志趣,分享跳起來就夠得著的生活。

END

猜你想看

婚紗照裡這麼美,當初誰拍誰崩潰?

我發現了「隨心飛」的大秘密!

米其林指南的下一站,大灣區?

又到了為它留下「買命錢」的季節……

相關焦點

  • 當代年輕人,真的是「社恐」嗎?
    「上午釣魚,下午摸魚,晚上鹹魚」,當代年輕人,是個被誤解最多的群體。不愛社交,待人冷漠;工作消極,只想摸魚…都是當代年輕人不得不承受的「汙名」。
  • 當代社恐的真實寫照:「對人過敏」上班如上刑
    03社恐對工作的影響隨著人成長接觸到的生活圈子變大,社恐症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許多人在讀書時只是不愛和同學玩,不敢上臺演講,隨著長大無法融入圈子,接受不了多人環境,不敢跟別人溝通,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失去生活能力。
  • 作為當代社恐青年,今天你學習社交常識了嗎?
    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是啊,也許在當代這個社會,只有自己跟自己相處時才是最真實輕鬆且坦誠的,而在跟別人交往時,因為要顧及很多方方面面,自然而然就帶上了一層面具,顯然乏不可言。
  • 社恐、臉盲、強迫症……這些作家更有發言權
    收到來自不太熟的人的邀約:今天一起出去玩吧!你:「唔,我看下哈。」其實內心小劇場瘋狂上演著《搖頭》...... 總聽到有同學說:我有「強迫症」/「臉盲」/「社交恐懼症」......
  • 那些不想辦婚禮的年輕人,最後都怎麼樣了?-虎嗅網
    但現實中的年輕人,真的都不看重辦婚禮了嗎?越來越磨人的婚禮,到底是怎麼來的?1、年輕人真的不想辦婚禮了嗎?「招待那麼多你根本都不認識的親戚,從婚慶公司複製粘貼所有人都一樣的婚禮流程,有什麼意思呢?」90後女生小群眼看著老家的朋友一個個結了婚,卻對婚禮憧憬不起來。
  • 辦婚禮的意義:不辦婚禮,你無法想像你到底錯過了什麼
    是因為費用,還是因為對傳統婚禮作秀形式的逆反心理,抑或是其他原因?帶著疑問,我們去了解了網絡上人們不同的看法。微博上就「你能接受結婚不舉行婚禮」的話題開啟了投票。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婚禮勞民傷財,可以不辦。
  • 社恐青年的自我修養
    本文約1500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視覺中國供圖作者 | 楊傑編輯 | 陳卓如何向人禮貌地表達「我不討厭你但我真的不想跟你說話」,是當代社交生活重要的一課。生長在這個時代的青年,多少都有點社交恐懼症。沒事戴著耳機,走路低頭,儘量不與人進行眼神接觸。懼怕撥出號碼,寧願接到騷擾電話,拒絕起來沒有心理負擔。樓下就是餐館,也堅持叫外賣,因為不想跟老闆打招呼。外出迷路看導航查地圖,堅決不開口問路。社恐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發現一件事可以在線上解決的時候。很多人因此叫自己「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據說在芬蘭公交車站排隊等車的人相距一米,真是一個理想世界。
  • 當代女生擇偶標準 VS 當代男生擇偶標準,最終還是現實說了算!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研究生的你,擇偶標準是什麼?這樣一個關於「擇偶標準」的問題引發了網友的討論,甚至開始對自己的各項指數開始打分。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下留下了自己的要求條件,將當代年輕人的擇偶標準表現得淋漓盡致。
  • 讓一個社恐人崩潰有多容易?成年人的社交,社恐人怕了
    當代年輕人中有一項大範圍的流行「病」人稱「社交恐懼」是世界第三大精神健康問題據調查顯示>強迫一個社恐去認識陌生人就像遞給不想拉屎的人一瓶開塞露你以為他便秘實際上他是有潔癖:當你不了解一個社恐的內心世界時,永遠沒法對他對症下藥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
  • 辦一場普通婚禮大概多少錢,酒店辦婚禮貴嗎?
    婚宴的費用幾乎佔了結婚消費總額的一半,所以準備結婚的人一定想知道一場普通的婚禮需要多少錢。當然在酒店舉行婚禮,婚宴酒店的選擇也是結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婚禮有中式,西式,還有就是一些習俗的傳統婚禮,其中的花費都如何呢?接下來就隨大成唯愛婚禮策劃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 ...你來我往人之常情這些事也沒有辦法,主要家長也會想給孩子辦婚禮
    90後女生小群眼看著老家的朋友一個個結了婚,卻對婚禮憧憬不起來。她覺得「很多婚禮根本就辦得很尬」。小群的想法道出了許多年輕人對當代婚禮儀式感到抗拒的真實原因。年輕人眼中的傳統婚禮,本質上就是一個大型形式主義表演大賽。
  • 當代女性的「病態擇偶觀」有四,你中了幾條?
    個人想問題的角度不同其結論也會不同,但現代的年輕人大多都是不能委屈自已,首先結婚要挑「財貌雙全」,而不是適合自己;尤其一出現不如意或波折就想到離婚,這正是婚前缺乏充分了解所致,婚後自然很難長久。總結起來,不從實際出發、帶有某種目的,而不是遵從自己內心意願的,均可稱為「病態擇偶觀」,當代女性「病態擇偶觀」有四,大致如下:1、 只要男人有錢、有地位,就可以嫁,其它不看過去叫找一張長期的飯票,現在叫傍大款或者求包養,但其實意思大相差無幾,而且越是容貌出色、先天性條件好的女性,
  • 先辦婚禮還是先領證?
    【網友提問】我是女生,我應該先辦婚禮還是先領證呢?【律師解答】日常生活中,先領證後辦婚禮似乎成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也是能被眾多準新娘接受的步驟。那麼到底應該先辦婚禮還是先領證呢?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主張先領證後辦婚禮的一方有這樣的顧慮:婚禮並不是讓婚姻關係合法化的必經途徑,只有兩個人領《結婚證》了,才能成為真正的夫妻,才能受到《婚姻法》的保護。如果先辦婚禮,萬一婚禮結束後男方跑路,這樣的風險誰來承擔?這種擔憂是有一定道理的。
  • 婚禮你還在酒店辦嗎?這裡有更好的選擇!
    隨著疫情的結束,很多想要辦婚禮結婚的人開始蠢蠢欲動了,開始幻想結婚時開心的情景,或許鑽石是21世紀最大的騙局,但是但是婚禮永遠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一次好的婚禮是需要我們重視的,當然它也會給我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從場所的選擇到環境的布置,婚禮的流程,期間的小驚喜等等等等,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攝影記錄
  • 日本的婚禮儀式既莊重又好看,然而不辦婚禮的新人也越來越多
    舉辦日本婚禮的成本如今,雖然更多人選擇儀式較為簡單的西式婚禮,然而費用依舊不便宜。婚禮上精心策劃的會為新娘換五種不同的服裝、6英尺高的婚禮蛋糕、香檳噴泉、乾冰機冒出的煙以及價格高昂的晚宴……除了「地味婚」,還有一些新人只在當地的市政廳登記,沒有任何儀式,這種「入籍但不舉行婚禮」的行為被稱為「梨花婚」(ナシこん)。
  • 當代男女擇偶標準:顏值只排第六,最後一個你能做到嗎?
    導語:當代男女的擇偶標準是什麼?再看這篇文章之前,你先思考一下,你的擇偶標準是什麼?前不久,在論壇上看到一個關於當代男女擇偶標準的話題,懷著好奇心點了進去。某不知名博主通過街頭採訪,就擇偶標準的問題對798位男性和689位女性進行訪問。被採訪的群眾也是認真分享了自己對於另一半的擇偶標準,漂亮帥氣只能排第五。
  • 3成日本人不辦婚禮,省錢新招?
    而據日本提供的數據顯示,日本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選擇不辦婚禮。他們是為了省錢呢,還是看破了紅塵,讓這麼多的人作出這樣的選擇。 在國內,如果說不舉辦婚禮,可能會大吵起來,並且質疑你的經濟實力,但是日本有三成的人只是辦了手續而不舉行儀式。雖然人數的比例不是太大,但是足以說明這個風氣在逐漸形成。3成日本人不辦婚禮,這是省錢新招?
  • 人均社恐的年頭,可以一直叫外賣就好了
    對於一個社恐來說,在公交地鐵上被迫摩肩接踵的公眾距離,可能還算不上什麼,反正在人流中當個小透明而已。      當代青年最尷尬的社交時刻,莫過於斑馬線對面走過來一個似熟非熟的同事。/圖蟲創意  真正讓人惆悵不已的狀況往往發生在兩個熟與不熟的人之間——比如,下班若是碰到一個半生不熟的同事,兩人不巧在電梯獨處,甚至還有可能走上同一個方向、坐上同一趟地鐵,難免內心躊躇,舉步維艱。  01、網際網路拯救社恐  在今天,社交恐懼症已經算不上什麼新鮮事。說到底,社恐群體無非就是更適應獨處的生活方式,喜歡呆在家裡,遠離人群,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付辛博穎兒現身blove定婚戒,粉絲操心什麼時候辦婚禮
    付辛博穎兒現身blove定婚戒,粉絲操心什麼時候辦婚禮時間:2018-04-18 11:28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付辛博穎兒現身blove定婚戒,粉絲操心什麼時候辦婚禮 高甜付穎夫婦婚戒首曝光,付辛博親自為穎兒設計獨一無二的鉑金婚戒。
  • 社恐有多難?陌陌的文案很精闢!
    現代人似乎或多或少都存在社恐的症狀。不喜歡出門,害怕跟人社交;能用微信、簡訊通知的絕不打電話;偶遇熟人,總是在打招呼和裝作視而不見中左右為難......他們不願意與人交往、不擅長交流,在人多的社交場合時一度會尷尬和恐慌、對社恐的人來說,「與自己相處」才是真正快樂的源泉。而這種「恐懼社交」的人,還不在少數。 基於對當下人們社交狀態的深刻洞察,發布一組以「社恐」為主題的廣告片,以一種戲謔的方式,剖析了現代人的社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