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祿山那麼容易就被謀殺了?因為叛軍集團從上到下就沒好人

2020-12-13 減水書生

安祿山根本就控制不住他手底下的這夥人,不要說將領,他控制不住;就是士兵,他也控制不住。這夥人可以跟著安祿山去造反,因為造反能搶錢。但是,這夥人肯定不會幫著安祿山成就萬世基業。

那安祿山呢?洛陽稱帝、當上皇帝,就是過了一把當皇帝的癮。至於過完癮之後,是不是要統一山河、改朝換代。安祿山自己沒想,所以他根本不指望手底下的這夥人給他打什麼天下。那安祿山指望什麼?指望手下這夥人給他搶錢,這就夠了。所以: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

利盡勢去,好一點兒來說是爹死娘嫁人、個人顧個人;壞一點兒來說就是反目成仇、拔刀相向。

01.安史叛軍是一夥什麼人

支撐這夥人造反的,是利益;支撐這夥人囂張的,是利益;支撐這夥人殺戮滿滿的,還是利益。如果利益實現,這夥人馬上就會喪失造反、囂張以及殺戮的意志。

然賊將皆粗猛無遠略,既克長安,自以為得志,日夜縱酒,專以聲色寶賄為事,無復西出之意,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無追迫之患。

叛軍潼關大捷,消滅了哥舒翰的20萬大軍。這時候,大唐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於是玄宗逃四川、太子逃靈武。叛軍輕鬆攻破長安。然後呢?然後這夥人就在長安城裡嗨起來,根本就不管玄宗去哪、也不管太子去哪。否則,範陽兵鐵騎窮追猛打,玄宗李隆基和太子李亨,想跑也跑不了。但是,你以為叛軍在長安城裡開Party、自己嗨就行了嗎?沒那麼簡單,他們還要搞搞內訌。

甲戌,其酋長阿史那從禮帥五千騎,竊廄馬二千匹逃歸朔方,謀邀結諸胡,盜據邊地。

突厥將領阿史那從禮在長安搶了兩千匹戰馬,然後就帶著所部五千人,跑到草原稱王稱霸去了。後來,遭遇了郭子儀和僕固懷恩,直接被打報銷了。有人說阿史那從禮是叛軍核心將領,而且是往朔方、河曲方向移動,所以他是被安祿山派去圍剿靈武朝廷的。這個沒可能,因為安祿山的主要關注在長安而不在靈武。

祿山聞向日百姓乘亂多盜庫物,既得長安,命大索三日,並其私財盡掠之。又令府縣推按,銖兩之物無不窮治,連引搜捕,支蔓無窮,民間騷然,益思唐室。

唐玄宗走的時候,把長安城和長安城裡的大唐國庫直接扔給了安祿山。但是,根本就輪不到安祿山動手,長安百姓就把國庫給搶了。但是,安祿山肯定不幹啊:你們搶的不是大唐的錢、你們搶的是我安祿山的錢。於是,安祿山就在長安城裡「大索三日」,要把大唐國庫裡的錢全給追回來。這時候,長安便橋還在、玄宗車轍未覆,但是安祿山可顧不上大唐皇帝,他更不關心朔方靈武朝廷。長安的錢才是主要問題,搜刮乾淨,然後全部運回老家範陽,這就是安祿山的主要工作。

02.安祿山身邊也沒啥好人

公元757年正月,安祿山次子安慶緒(大兒子安慶宗已經被玄宗殺了)在門口把風,安祿山的宰相嚴莊、安祿山的貼身內侍李豬兒人手一把大刀,直接衝進了安祿山的大帳,然後掄刀便砍。

安祿山因為太胖,所以穿衣服的時候,得有人頂著肚子才能穿上。李豬兒就是幹這活的,平時就拿腦袋頂著安祿山的肚子。所以,李豬兒肯定恨透了安祿山的肚子。衝進來之後,李豬兒手氣刀落,直接把安祿山的大肚子給切開了,腹油、腸子立即就流了出來。然後,一代梟雄安祿山就這樣一命嗚呼了。宰相嚴莊和李豬兒,連屍體都不想往外搬,直接在床底下挖了個坑,就把安祿山給埋了。

這三個人為什麼要殺安祿山?

叛軍將領、叛軍士兵,就是唯利是圖且殘暴非常的一伙人。安祿山更是一個只要長安珠寶不要大唐皇帝的悍匪。就是這種隊伍,你還指望裡面能出文天祥和嶽飛嗎?

一直跟隨安祿山出兵造反的謀士,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嚴莊、一個是高尚。史書記載,參與實際謀殺的是嚴莊,但高尚肯定也參與其中,否則繼位的安慶緒也不會重用高尚。現在就看嚴莊和高尚是什麼貨色吧。

嚴莊,孔目吏起家,掌管檔案文書的小吏,曾經幫助楊國忠清算李林甫餘黨,後來在長安混不下去了,跑到範陽、投了安祿山,成為安祿山的首席謀士。之所以混不下去,就是因為出身太低,大唐是注重門第的。叛軍囂張的時候,拜為偽燕的丞相、郡王;叛軍落敗的時候,直接投降了大唐,獲免死鐵券,後來竟然得了善終。

嚴莊這個人極其聰明,最善於審時度勢。自己出身低微,所以在大唐混不下去,於是就去找安祿山,做了宰相。叛軍落敗、唐朝招降,所以馬上就投了大唐,於是在大唐這邊也混得風生水起。折騰來、折騰去,這個人到底圖啥?簡單說就是圖出人頭地。所以,只要往上爬,造反都不怕,更不用說殺個安祿山了。

高尚這個人,比嚴莊還不堪,而且為了出人頭地、往上爬,更是不管不顧。出身不僅低微而且貧寒,老母無依無靠,只能四處討飯為生。而高尚呢?才不管母親死活,自己四處遊士,就是找機會、出人頭地。至於母親是不是討飯,他才不管。但是,高尚沒有嚴莊運氣後,後來跟著安慶緒一起被史思明弄死了。

至於近侍李豬兒,你根本就不能指望他能夠成為安祿山身邊的「高力士」。李豬兒,契丹人,十多歲的時候開始跟隨安祿山,因為狡猾會來事,所以成了親兵。但就是因為太會來事,所以安祿山就要把他「封」為太監。冊封的方式簡單粗暴,安祿山親自動手給他閹割,血流了好幾升,然後安祿山看煩了,直接抓了一把灰就撒在傷口上。這傢伙命硬,活了,然後成了安祿山的貼身太監。如果當時死了,死了也就死了。所以,他殺安祿山也不需要什麼理由。安祿山從來就沒把他當人,所以李豬兒宰安祿山都不會有什麼心理負擔。

安慶緒,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安祿山不是他一個兒子。這傢伙最不擔心的是安祿山快點兒死,最擔心安祿山活久了出變數:把位置給了其他兒子。所以,當斷則斷,殺了老爹就能當皇帝。

而更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安祿山的身體狀況太差,脾氣又太暴躁,已經神志不清了。在崇奉強者的草原風氣中,這時候也該換人了。所以,安慶緒殺安祿山,也算順應叛軍民意。

03.殺安祿山很容易,安祿山死也沒影響

安祿山的繼承人是安慶緒,這早已經達成了共識。安慶緒也早就糾結了一夥太子勢力。而且這股勢力很強大,甚至已經讓安祿山感覺到不滿了。這跟唐玄宗處處提防太子李亨是一個道理。不讓接班人擴充勢力,自己死了,接班人肯定接不了班。但是,接班人的勢力擴充得太大,自己沒死就可能提前被接班。這是一個兩難問題,唐玄宗解決不了,安祿山更解決不了。

但是,能知道的就是:安慶緒很有實力。而安祿山呢?安祿山晚年患病、神志不清。所以,也到了該換人接班的時候了。至於叛軍集團中有沒有忠如郭子儀、親如高力士的核心骨幹,答案是沒有,而且是肯定沒有。

李豬兒不是高力士,之所以一直跟著安祿山幹,那是因為跟著大哥幹有肉吃。所以,當年的閹割之仇,可以不報。但是,一旦沒肉吃,那就有仇報仇、有怨報怨,而且報仇報怨還有好處。

至於嚴莊、高尚這幾個謀士,跟著安祿山幹,已經位極人臣了。再要往上爬,就得改投明主,而這個明主就是安慶緒。所以,聯合安慶緒殺死安祿山,這夥人根本就不會猶豫。嚴莊,從前就是幫著大壞蛋楊國忠收拾大壞蛋李林甫餘黨的,搞政治鬥爭是看家本事。至於高尚,就更不用說了,老母親四處要飯、求活路,都不能阻擋自己四處求仕、找門路。

至於其他將領和士兵,那都是一群要錢不要命的主。安慶緒只要開出足夠的價碼,他們誰會在乎安祿山的死活。而且,從頭到尾參與謀殺的,也就這麼幾個人。嚴莊、高尚對大家宣布:安祿山死了、安慶緒接班。然後,叛軍還是叛軍,偽燕還是偽燕。

至於叛軍有沒有受到影響?肯定受到了影響。首先是進攻太原的史思明部撤回範陽;其次是河北叛軍開始不聽話了,因為史思明也是梟雄。但要說直接改變了戰場形勢,那倒未必。

安祿山在正月殺了老爹安祿山,二月份就派尹子奇舉兵十三萬進攻睢陽,試圖突破河南防線、直取大唐的江淮財源。所以,叛軍不僅仍舊掌握戰場主動,而且打蛇打七寸,直接奔著大唐的財源之地殺了過來。如果不是張巡等河南將士浴血奮戰,大唐就會失去河南、失去荊襄,局面只能更被動。所以,安祿山雖然被謀殺,但戰場形勢只能說改觀有限。

相關焦點

  • 後安祿山時代的大唐帝國:李光弼圖謀叛軍,史思明降而復叛
    更重要的是,安祿山早就死了,安慶緒上位的合法性似乎存在問題,因為普遍的說法是他弒父上位。就算安慶緒是合法上位,以他的資歷,以安祿山一系的權力格局,安慶緒也難以有效控制那些安祿山的親密助手們。首先存在一個排座次的問題,從理論上,安慶緒應該排在首位,因為他是大燕皇帝。但問題是,從資歷和實力上說,史思明似乎應該排在首位,他是安祿山的親密戰友,而且長期坐鎮老巢範陽,是燕國實力最強的大佬。燕國建立的時間太短,皇權根本沒有來得及鞏固,這使得史思明與安慶緒的關係實在有點尷尬。
  • 既然叫「安史之亂」,為什麼人們只知道安祿山,不知道史思明?
    安史之亂是兩個人搗亂,為什麼史書只重點講了安祿山,史思明呢?提起安史之亂,我們頭一個想到的就是安祿山,而不是史思明。在名氣上,安祿山比史思明名氣大很多,這並非說史思明不如安祿山,而是安祿山的風頭太大。不可否認,安祿山是權力遊戲中的佼佼者,滿朝文武,他連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只怕一個李林甫。別看安祿山是個三百多斤的胖人,肚子都能沒過膝蓋,但安祿山跳起胡舞卻能流轉如飛。除此之外,楊貴妃、唐玄宗還曾給安祿山過生日,楊貴妃還給安祿山舉行過三日洗澡的儀式。所以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戲份最重,也最能吸引眼球。
  • 糖尿病人安祿山:肥胖、失明下的眾叛親離
    嫌疑人一,李豬兒出身契丹部落,十幾歲就跟隨安祿山,特別黠慧。然而安祿山卻將他閹割,導致失血過多,差點死去。雖然安祿山在之後的時日裡最信賴他,但我們不敢保證李豬兒是否是在強忍恨意留在他身邊。嫌疑人二,安祿山軍師嚴莊,兩人在安史之亂期間曾起過劇烈爭執。當安祿山被李光弼大敗於嘉山,潼關嚴守久攻不下時,急躁的安祿山將錯誤怪罪在嚴莊,兩人近乎翻臉,儘管後來再度和好,但顯然隔閡已在。
  • 安祿山攻佔洛陽、長安,如日中天,為何被自己的兒子殺死?
    755年農曆11月,唐朝大將安祿山在範陽率兵造反,揮師南下,在很短的時間內佔領了洛陽。第二年正月,廬山還在洛陽稱帝,唱國號大燕,延號聖舞。此後,叛軍重新佔領了唐朝的都城長安。這時安祿山可以說像中天一樣,唐朝的兩個都城都被他搶走了。
  • 「安史之亂」禍首之一,為親兒千裡送櫻桃,不曾想最後被親兒謀殺
    在唐朝歷史上,「安史之亂」是一個影響了唐朝盛衰的重大歷史事件,而所謂「安史」,指的就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位叛將。對於安祿山大家可能了解得比較多,都知道他是一個兇狠殘暴的胖子,但是對於另一位叛將史思明就可能不是那麼了解了。
  • 平定安史之亂,晚年招降叛軍慷慨就義,顏真卿不僅是個書法家
    那麼這個「元大謙妻羅婉順」又是何人呢?這要從墓志銘上尋找答案。 唐代對書法非常重視,可謂是到了以字論人的地步,顏真卿在人人練書法的環境中,還能嶄露頭角,可見他的天賦極高。寫一篇墓誌對於顏真卿是舉手之勞,而且還能得到皇族李璡的感謝,在仕途上也是有益的,所以顏真卿就接下了這個活。這塊墓誌之所以珍貴,是因為顏真卿並不隨便做墓誌,因為顏家的先祖顏之推,曾告誡後代說不要將太大精力,花費在書法上面,寫得好了還會被人拉去寫字,是十分勞累的事。
  • 【聯海廣播】安祿山的故事
    安祿山是個胡人,沒有多少文化,也沒有多少真本事,但他卻有一套拍馬屁的工夫很多人都趕不上。就靠著拍馬屁,安祿山竟然從一名普通的邊防士兵,漸漸地在軍隊裡混到了較高的職位,在平盧這個地方做了節度使。平盧比較偏遠,在今天的東北遼寧一帶,安祿山不滿足,後來,從唐玄宗採納了宰相李林甫的建議,開始重用胡人,安祿山趕緊發揮自己拍馬屁的功夫,加上重金賄賂,從李林甫那裡又謀得了範陽節度使的職務,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一帶。就這樣,安祿山成了兩個邊防重鎮的頭兒了。
  • 張守珪的一個建議,徹底改變了大唐盛世,他為什麼讓安祿山少吃點
    從此安祿山在張守珪跟前,儘量管住自己的嘴,從而保持了身材,成為了張守珪的義子。從這個時候開始,安祿山平步青雲的小日子就這麼來了。他跟隨義父南徵北戰,立下了不少功勞。因為他驍勇善戰,雖然肥胖,卻不影響他的靈活性,所以安祿山很快就被提拔成為了平盧兵馬使。
  • 安祿山手下的叛軍,是否都是胡人?不是,身為唐軍,構成比較多元
    到了唐玄宗時期,番兵藩將角色一步步吃重但到了唐高宗後期、武則天時期,對外壓力日趨加大,戰事日趨頻繁、對外防禦線過長,兵役日趨繁重,原本還可以輪休的府兵此時已經被強留在軍隊,多年難以回鄉;同時家中該承擔的徭役卻並沒有被豁免,導致府兵家庭越來越難熬,以至於發生了很多人逃亡的情況:
  • 為什麼安慶緒要殺了自己的老爸安祿山,僅僅是因為帝位嗎?
    殺安祿山的是個奇怪的組合:兒子、知識分子和太監。這三個人是安祿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但同時也是對他仇恨最深的人。三個人中,兒子是為了權勢動手,知識分子是因為受辱不忿,太監則是因為被安祿山親手「斬斷是非根」而懷恨在心,他們每個人的理由都很充分。
  • 楊貴妃給安祿山洗澡,唐玄宗知道後為什麼不阻止?
    安祿山安祿山的母親是突厥的一位巫師,每天的工作就是佔卜,在公元703年生下安祿山。安祿山最初的名字叫軋犖山,在突厥語言中是戰鬥的意思,安祿山日後果然沒有辜負這個名字。安祿山幼年喪父,跟著巫師母親生活,後來母親又嫁他人,而安祿山就是在這時候改叫安祿山的。
  • 什麼樣的機緣讓精通六種語言的混血兒安祿山迅速崛起並逐步坐大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安祿山登上了歷史舞臺。安祿山出生於營州,也就是今天遼寧和河北的交界地區。他的母親是一位突厥族的女巫,沒結婚就生了兒子。一些歷史學家考證說,安祿山的父親可能是中亞地區的粟特人。安祿山原本沒有姓,他的母親聲稱自己曾向突厥的戰神扎犖山祈禱,才生下了他,所以就給兒子起名為扎犖山。後來安祿山的母親嫁給一個姓安的人,安祿山就姓了安,改名為「祿山」,這在突厥語中是「光明」的意思。
  • 楊貴妃與安祿山對食,又給安祿山洗三,這兩人如何進行對食洗三?
    過去有「髒唐、元迷糊、清鼻涕」之說,清朝皇室多有趣,這個咱們不去細說,因為在很多資料中都說「清鼻涕」是乾隆皇帝的五弟、和碩和親王弘晝給出的評語。元迷糊也好理解,因為從窩闊臺開始,元朝皇帝都比較喜歡喝酒,這一點在筆者看來,還真不能算太大的缺點:喝了酒就犯困,也就沒時間做壞事了。
  • 安祿山為什麼會跳胡旋舞?——從敦煌飛天到楊貴妃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白居易詩中的政治諷喻先不談,且看其中的「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一句,明確指出貴妃與祿山都是胡旋舞高手。  安祿山本出自西域,史書上說他是突厥人,後來其母嫁給了粟特胡人安延偃,因而姓安。
  • 桀驁安祿山,不馴史思明
    安祿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一個是西域康國人,一個是史國人,兩人大小一起長大,可能因為安祿山母親是突厥巫女又嫁得好的緣故,安祿山發展更快一些;他從互市牙郎做起,後做幽州邊帥張守珪的親兵,因善於察言觀色,會六國語言,很討張的喜愛,加上為人驍勇,又善於籠絡人,所以帶兵打了幾次勝仗後,就做了偏將
  • 李泌擊潰安祿山,皇帝問他要何賞賜,李泌:我就想睡在陛下膝蓋上
    因為他說:「若臣之所願,必與人不同。」肅宗說:「何也?」泌說:「臣絕粒無家可歸,祿位和茅土皆不可求。給陛下帷幄運籌,收京師後,卻枕天子膝睡,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動天文足矣。」嚴光把大腿搭在劉秀的肚子上。不久,有一天文官急急忙忙地上奏:「有客星犯帝座!」但實際上,只是嚴光把大腿放在劉秀的肚子上。李泌自然不像嚴光那樣膽大,敢拿他那雙腳墊肚子。所以退後一步,希望用唐肅宗的膝蓋做枕頭。所以,為什麼李泌和唐肅宗如此「基情深厚」?對於李泌求封賞,究竟有何深意?我們先談談李泌與唐肅宗的關係。
  • 安祿山起兵政治宣傳工作對於迷信的利用
    安史之亂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聊到安史集團是如何在割據一方期間、頻繁迭代的情況下維護自己統治正統性的,那麼,安祿山發難之前,又做過什麼樣的工作來維護自己起兵的合法性呢?而就現有的研究結果來看,應當是在天寶九年八月發生,結束於九月,發生變動的星球應該是金、火、木、土四星,大約分布在二十六度的範圍內,而到結束時,水星也離這些星辰較為接近,五星之間應該大約分布在三十三度的範圍內。因此,這也導致了《新唐書》的《天文志》裡有「五星聚尾」而非「四星」的記載。
  • 安祿山建立了大燕王朝,風光無限,為何很快就被自己的兒子給殺了
    安史之亂可謂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而發動安史之亂最大的奸臣安祿山是當時唐朝的軍政要人,他掌握著範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的軍隊,被稱為三鎮節度使。當時唐朝在北方邊境上有8個邊鎮,此外在南方有兩個邊鎮,總共大約60萬軍隊,而安祿山掌握了將近1/3。
  • 安祿山的最後一天:大喊家賊害我,恍惚中想起送過楊貴妃一個木瓜
    當晚月黑風高,安祿山倒在胡床上直喘,大喊,豬兒,豬兒,你跑哪兒去了,看我不打死你。只聽得門吱呀一聲開了,兩個人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安祿山一生徵戰沙場,敏銳感覺到來者不善,一邊掙扎著起身去摸放在床頭的金刀,一邊問道,豬兒,是你嗎。來人沒有應聲,揮起大刀砍向安祿山的大肚子。安祿山起不來身,沒摸著刀,疼的抓住胡床幄帳大喊,家賊害我,家賊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