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系列手繪封

2020-12-15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

    在火紅的七月,我們迎來新的「主角」——中國地質博物館手繪封。我每年都去幾回地質博物館,對那裡很熟悉、也很有感情。 

    地質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公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00多年間,地質博物館幾經風雨,從民國走進新中國,在黨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展館從創立之初的900多件展品擴大到如今的20餘萬件展品,積累了豐厚的自然精華和無形資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就是這樣一座積澱深厚的博物館,卻有很多人來到這裡看到陳列品都是「巖石」,沒什麼興趣就走了,也有很多人一聽說「地質」,第一感覺是生硬。其實,在我看來,「地質」這個詞包羅萬象,是一個宏大的概念,既包括巖石,也包括古生物、自然景觀、地質地貌等。地質博物館裡儘管全是巖石樣品,但它不是「巖石博物館」,它是一個有溫度、會說話的博物館。透過它,我們能看到這個賴以生活的世界經歷了怎樣滄海桑田的變遷;透過它,我們可以做個「勘探者」,探探我們腳下踩的這片大地,了解地質學、巖石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寶石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 

    神奇的火種 

    人類認識世界需要漫長的過程,從最開始的石器時代走入現代文明,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人類使用的第一種工具是石頭,用尖銳的石片去切割動物的毛皮和肉。在那個茹毛飲血的時代,原始人類想要取火只能依靠大自然,取用雷電或地下沼氣引發的火種。有證據表明,北京猿人掌握了自然取火的方法,並且會保留火種。可惜的是,北京猿人沒有活下來,他們作為原始直立人的一個分支滅絕了,現在地球上所有人類的祖先是「晚期智人」進化而來。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取火方式也隨之進步,從自然取火、鑽木取火逐漸過渡到了燧石取火。 

    燧石俗稱「火石」,是一種含矽、質密堅硬的巖石,破碎後形成鋒利的斷口,對敲產生火星,能夠引燃乾草木。相傳,燧石取火法是燧人氏發明的,這種更簡易的取火方式讓人類得以真正控制火種、掙脫黑暗的束縛。在這枚「燧石取火」手繪封上,我加貼了「北京猿人」郵票,雖然他們已經離我們遠去,但火種將我們聯繫在了一起,作為「晚期智人」的後代,我向他們致以問候。 

    不起眼的煤球 

    說到火,自然離不開炭。炭誰沒見過啊!我們吃燒烤擼串那爐子裡點的是木炭,以前家家戶戶冬天取暖用的是煤炭。可以說,在地質博物館裡,您認不出別的,炭您肯定一眼能認出來。正因為黑乎乎的煤球太大眾了,這也成為它入選本系列手繪封的理由。 

    雖然說煤炭人人熟知,但要把它畫到紙上,難度一點都不低,下圖我就畫了一塊煤,您看我畫的像嗎? 

    煤炭對我們的生活太重要了,它的作用實在不容小覷。1977年3月15日,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了一套「普18」《工農業生產建設圖案普通郵票》,共有14枚,第一枚面值1分錢的郵票便是《煤炭》。這套郵票展現了當時我國的生產建設成就,而「煤炭」這枚郵票被列為首位,足以看出煤對當時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這枚珍貴的郵票被我加貼在了「煤炭」手繪封上。 

    煤炭最早誕生於「石炭紀」,當時,陸地上出現了大規模森林,為炭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由於植物資源特別豐富,動物的夥食特好,於是都身型巨大。那是個「巨蟲時代」,巨脈蜻蜓翼展將近1米,巨型馬陸能有3米長。 

    石炭紀生長的茂盛植物層層堆疊,在下沉氣流和高溫高壓條件下,被沙塵掩埋形成植物化石,最終形成一種可燃的黑色「沉積巖」,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煤礦。人類最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礦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那時候,挖煤都是一鎬一鎬地刨,因此,有許多古動物化石都是在挖煤時被發現的。如今,在英國布萊納文工業景觀區,遊客還可以下到幾十米深的礦井裡,親身感受200多年前挖煤的艱苦工作環境。 

    雖然地球上的煤炭已經燒了200多年,而且還能繼續燒很多年,但煤炭的再生周期比較長,需要經過億萬年的沉澱才能生成,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現在提倡用新能源還是對的。 

    為珠峰量「身高」 

    在創作這個系列時,正趕上一次能夠載入國家史冊的大事件,那就是在5月27日這天,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們在完成峰頂測量工作後開始下撤,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的最新紀錄——150分鐘。這次珠峰高程測量體現了時代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首次把重力測量推進到了世界之巔,還首次完成了對珠峰及周邊區域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 

    憑著勇敢無畏、艱苦卓絕的精神,國人成功挑戰自我,創造了歷史。看到珠峰之巔再次出現國人的身影,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並用自己的方式——畫一幅「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手繪封為這一歷史性時刻獻禮。 

    現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在三疊紀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人們在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上都發現了魚龍的化石,這種魚龍被命名為「喜馬拉雅魚龍」。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撞上歐亞大陸,喜馬拉雅山脈得以形成,直到現在,印度板塊還在不斷擠壓歐亞大陸,珠穆朗瑪峰每年還在「長個兒」呢。 

    研究地質學,那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咱們腳下的這塊「地板」,故事實在是太多、太豐富啦!且容我慢慢道來。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看它的硬體設施地質博物館
    大學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體現,承擔著重要的文化職能,校內博物館就是其中一項。僅僅位於北京的各大高校內,就有龐大數量的校園博物館,而提博物館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地質博物館。北地坐落於名校薈萃的海澱區學院路,這所享譽海內外的現代化學府,前身由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發展而來。
  •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戰略合作
    內容提要:記者從國家海洋博物館獲悉,昨天,該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在國家海洋博物館揭牌。天津北方網訊:記者從國家海洋博物館獲悉,昨天,該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在國家海洋博物館揭牌。國家海洋博物館2019年11月面向全國徵集館校共建合作學校以來,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直保持著良好溝通合作,今9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為首批共建合作學校。
  • 中國最大的水晶:重達4噸,現存地質博物館,被稱「水晶大王」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立於1916年7月,是中國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也是亞洲館藏最豐富的地學類博物館。據官網介紹,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 山西地質博物館:穿越浩瀚發現山西大美
    ▲認真看展的觀眾 近年來,山西地質博物館不斷推陳出新,引進、舉辦「地球瑰寶——中國地質博物館百年精品展」「飛向藍天的恐龍」「天外來客——隕石展
  •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
    央廣網天津12月10日消息(記者陳慶濱)2020年12月10日,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暨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揭牌儀式在國家海洋博物館舉行。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領導班子成員、國家海洋博物館籌建辦公室黨總支書記、主任黃克力同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馬俊傑同志等相關領導出席儀式,並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揭牌。自2019年11月,國家海洋博物館面向全國徵集館校共建合作學校以來,該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合作。
  • 寧夏「流動地質博物館」為大山裡的孩子送上「科普大餐」
    馬傑 攝中新網寧夏西吉10月15日電 (楊迪 馬傑)礦物巖石小課堂、地學科普專題講座、VR虛擬實境體驗……10月15日,一所特殊的「流動地質博物館」走進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新營鄉新營中學,為那裡的孩子們送上一場「科普大餐」。寧夏地質博物館為學校捐贈愛心物資。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戰略...
    本報訊(記者 蘇曉梅 攝影 王濤 通訊員 王一任)記者從國家海洋博物館獲悉,昨天,該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在國家海洋博物館揭牌。
  • 大型國寶級原版海百合化石即將亮相貴州省地質博物館
    而「花朵」上清晰的鱗片狀結構,又表明了海百合的動物特徵,這就是即將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序廳展出的大型國寶級原版海百合化石。▷金山地質博物館簡介▷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為金山地質博物館題詞!▷熱烈祝賀劉金山教授榮獲「廣州市科普傑出人物」獎!▷金山地質博物館創立20周年紀念暨科技科普創新學術討論會在廣州召開!
  • 「紅背包行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科普課堂走進湖南省地質博物館
    ……今天下午,由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發起的2020年「紅背包行動」地質災害防治科普課堂「大手牽小手」,走進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紅背包大學生志願者、長沙市中小學生代表通過參觀體驗泥石流、滑坡場景,地質小實驗、避災小遊戲等形式,學習了解地質災害知識,掌握應急逃生技能。
  • 省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 首次被發現有隱藏牙齒結構
    省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 首次被發現有隱藏牙齒結構 2020-05-27 10:12:29   來源:合肥晚報
  • 省地質博物館「家鄉的樣子」展評會給你答案
    近日,活動主辦方負責人之一湖南省地質博物館館長、湖南省國土空間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黃遠峰接受紅網時刻新聞記者採訪時給出了答案。承擔著自然資源科普職能的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近年來通過組織和策劃群眾喜聞樂見的展陳和科普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市民的關注。圖為孩子們在館內參加科普活動。
  • 諸暨稀罕地質珍品,吸引中國地質學會百名專家來考察!
    近日,諸暨市街亭鎮姜村的璜山石角球狀輝閃巖巖體吸引了中國地質學會的100多名專家前來考察。它是稀罕的地質珍品,是8.4億年前浙江地塊上發生的板塊碰撞重要證據,作為目前全球唯一的已知實例,在2014年被入選省重要地質遺蹟點(地)第一批名錄。
  •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個「恐龍寶寶」
    中華貝貝龍,海外漂泊20年後,現收藏於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它的出現驚豔了世人,沸騰了科學界,鎮館之寶,當之無愧。2001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館長潘傑夫博士把這件化石買下,並收藏於自己的博物館供遊客參觀。直到2013年12月19日,經過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和無數專家的努力,將這枚流失海外近20年的稀世之寶帶回了自己的祖國,收藏與自己的家鄉河南省地質博物館。並於2014年9月28日首次展出。
  •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來科普
    大河網訊(記者 何心悅)8月26日,河南省地質博物館舉行巨型石膏晶洞揭幕儀式,又一鎮館之寶、一塊重達36噸的巨型石膏晶簇晶洞標本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地質標本是地球46億年歷史演變的見證,是人類揭示地球奧秘、解釋自然規律的重要物證,也是地質博物館的根和血脈。
  • 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葡萄酒的生產地,存有化石博物館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這個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吧!它的位置是在阿爾卑斯山脈和瓦爾省。在這裡有多種多樣的自然環境,在它的低處是葡萄酒的生產地,並且還生長著特別多的橄欖樹,而它的最高的地方就是在阿爾卑斯山脈上。如果有喜歡葡萄酒的朋友,可以來這裡看看,品嘗新鮮的葡萄酒,以及看看它的製作方法。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0錄取通知書來了!
    信 封打開錄取通知書的信封,上方建築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東門,祝願各位新生從這裡邁入地球科學的廣闊領域,從這裡奔赴祖國的壯麗山河。錄取通知書錄取通知書正面下方是用線條勾勒出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些標誌性的建築物,背景起伏的山巒突顯了北地"紮根在祖國大地的辦教育"的優秀基因。錄取通知書內面左側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訓——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 67年前的手繪「表情包」家書,看哭了!
    67年前的手繪「表情包」家書,看哭了!手繪表情包聲情並茂逗妹妹開心1952年,李徵明在母親支持下,和四弟李智光一起趕赴朝鮮,保家衛國。如今,李徵明寫給家人的6封書信都完整保留下來。
  • 中國十大最美海島:福建·漳州海上火山島,地質奇觀世界罕見!
    這裡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濱海火山地質遺蹟距今約4600萬至70萬年,8次以上火山噴發形成保留了典型的第三紀中心式火山噴發構造遺蹟曾被《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十大最美海島實地考察探尋兩種世界罕見地質遺蹟探尋火山熔巖國家地質公園 漳浦火山島風景區
  • 雲南省中國前寒武系省級地質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到長興考察
    >begin--> 11月18日,雲南省中國前寒武系省級地質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副局長蘇繼芬一行到長興金釘子交流考察,長興縣自然資源和規劃(林業)局自然保護地和溼地管理科、金釘子保護區管理處相關負責人陪同考察。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20年全國各省錄取分數線統計
    中國地質大學始建於1952年,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雙一流」建設高校,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學校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