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餈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 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豬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民間諺語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
今天是大年初二,是親戚串門,互相走動拜年的日子,您知道臺灣人會用什麼方式來招待親朋好友嗎?
在閩南和臺灣文化中,「辦桌」就是「辦一桌菜宴客」的意思,是閩南和臺灣傳統的宴客方式。「辦桌文化」不僅顯示十足的宴客誠意,也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今天就讓我們看一看「辦桌」上的臺灣美食。 CCTV4《海峽兩岸》欄目春節期間將推出「臺灣美味香飄兩岸」系列節目,介紹臺灣飲食文化。從大年初二至初八連續播出,每集約5分鐘,共7集,對臺灣島內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吃美食,如小籠包、擔仔麵、芒果冰、臺灣香腸、臺灣藥膳、臺灣特色烘焙的製作過程、口味特點都有詳細的介紹。節目將通過記者體驗式的報導,以多樣化的視角為觀眾介紹臺灣特色美味以及臺灣飲食傳統。
大年初二至大年初八,每天一集。
2月8—2月15日,每晚20:30。
鎖定CCTV4《海峽兩岸》,
咱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