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姑娘終南山隱居3年,不買衣服,不用網絡,讓所有人驚嘆

2021-02-07 讀者人物


一人,一屋,宋雅靜在終南山隱居了三年。

種地、做飯、養貓、養狗、看書、喝茶,她每天的生活悠然自得。

對於宋雅靜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不理解。

但不管怎麼樣,她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就像黑夜裡亮起的一盞小而美的燈,溫暖了形形色色的趕路人。



來源 | 繪本家居


認識到這個女孩,是源自她在知乎上的分享。

給我最大反差感的是,一個89年出生的的城市女孩,卻獨自隱居山林。


她的房子看起來雜草叢生、破破爛爛,更像是棟危房。

雖然外人充滿了不解,但是宋雅靜自己卻甘之如飴,她一個人,從開荒到設計,把這裡慢慢改造成了自己夢想的樣子。

初來乍到,院子還是一片荒草雜生的景象。


於是宋雅靜一個人開始了除草、搭籬笆、耕地種地,全然一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

初來時山上還未通水電,全靠自食其力,用水需要去挑水,用火需要劈柴生火。

就連衛生間都是自建的,清理掉雜草、垃圾,把石頭壘砌成石牆,就成了露天的衛生間。

這已經是宋雅靜在終南山上生活的第三個年頭,很多人以為她只是一時心血來潮,沒想到她一待就待了三年,而且並沒有打算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

問及初衷,她說,我想建起一個書院,在書院裡創造自己和更多人的未來。

時間回到2016年的4月,那時候的她還在西安讀大學,而終南山聳立在遠方,她未曾想過自己會與它結下不解之緣。

畢業後,宋雅靜輾轉各個城市,從北京到西藏,又從西藏回到北京,從北京去成都,又從成都回到北京,她好像一隻候鳥,在各個城市中遷移、落腳,再遷移再落腳。

就在這樣不斷試錯的人生中,疲憊不堪的宋靜雅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做一個書院!

就這樣,宋雅靜停下了奔波的腳步,開始了和終南山的故事。

聊到山裡生活的苦,宋雅靜笑著說,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你們覺得沒水沒電不方便,我卻覺得回歸自然,而且,沒有光汙染的山裡,有漫天繁星點綴黑夜。

山裡有迎春、桃李、秀葽、蒲公英等等,一年四季仿佛永不落幕的舞臺。

還有永遠不重複的天空、雲彩、太陽、月亮等等,大自然的魔法盡顯其中。

其實感受了那麼多山裡的美好,並不會一味覺得生活在山裡苦,很多時候只是視角不同罷了。

她把書院取名為「終南山未來書院」,她解釋到,這個書院不在於培養人,而在於滋養人。

在這裡,你可以吃、住、耕作、登山,也可以讀書進修,書院就像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最後長成什麼樣由自己決定。

宋雅靜的生活方式慢慢地被人們所接受,很多人想加入,在書院裡長住一段時間。

但是舊址的面積有限,所以宋雅靜在山的另一邊選了新址,算是書院的分院。

裝了熱水器,建了獨立衛生間,還做了火牆保暖。


吃著火鍋,喝著小酒,和三五好友聊天說地,與剛上山的第一年比舒服了不少。

吃的方面也更豐富了,前院、後院、山坡上都開了菜地。各種應季的瓜果蔬菜,吃得很健康。

還可以從山裡的野生植物裡取材做成果釀、果醬、花蜜等等。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食材是最豐富的,野生的核桃、慄子、紅棗長滿山裡,還有西紅柿、黃瓜、柿子、梨等等。

從深山裡引來泉水,裝了抽水泵、蓄水箱,這樣就有了自來水。

拉了電線通電,但沒有Wi-Fi,信號時有時無,不過她對這些並不執著。

生活用品全靠網購,放棄了購物慾,宋雅靜覺得輕鬆不少。

現在的她,種地、做飯、養貓、養狗、看書、喝茶,每天的生活悠然自得。

有朋友來時,需要提前三天預定,宋雅靜會提前曬好被子,準備好房間和床單被褥。


想知道你到底要幹什麼,也想知道你為什麼能堅持。不懂,想破頭也不懂,納悶好久。估計你說給我,我也看不懂。但被你隨處都能發現美的熱情感動了,被你的苦修的執著感染了,照片美,文字空靈,真好。這句評論說出了我的心聲,對於宋雅靜的生活方式,我仿佛理解了。不管怎麼樣,她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就像黑夜裡亮起的一盞小而美的燈,溫暖了形形色色的趕路人。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相關焦點

  • 是隱居還是炒房?當初隱居終南山的姑娘無奈下山,只因租金太貴
    大概在數年前,一則有趣的新聞刷頻了當時的網絡,一個女孩放棄了年薪十幾萬的工作跑到了終南山上隱居了起來,從此不問世事,了卻人間凡塵。的確,終南山上煙霧嫋嫋,風景如畫,在現代節奏快速的都市生活中可以算得上是靈魂的休整地,但是這種隱居的生活真的能夠支撐著這些「厭世」的年輕人生活下去嗎?看樣子應該不行。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學完醫之後,張至順就來到了終南山,在那裡他隱居了70年之久。在終南山期間,他潛心研究道學。真正的道人是孤獨的,他隱居山上,和張真人在群山之中,褪去塵世的外衣,尋求初心。
  • 李菁丨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
    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文丨李菁—1—隱居終南    心有蓮花清晨,終南山被掩在一片雲霧中,氤氳山氣如流蘇認識她的人都喚她如是,她是一個已近不惑之年的女人,可是初見她的人都會覺得她還似一個女童,天真喜樂,眼裡有一片清澈的湖泊。她與丈夫梵山、小女兒子蘭一起隱居在終南山,他們的家坐落在翠華西岔半山腰上,是一個租來的院子。院子別致獨特,是她與丈夫初來時一起改造的。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曾預言自己仙逝日期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千百年來,我們所信仰的宗教都在指引著我們的方向,但是在所有的宗教中,唯一能有共通的地方,就是成仙,只不過是每個宗教成仙的方式不一樣。安靜能夠使人思考,也能讓我們對內心深處的疑惑精心一次了解,這就是人們在面對疾苦的時候,從來都是冷靜的原因。在我國,有這樣一位被稱為"陸地神仙"的人,他一生行善多年,用自己的修煉了多年的學識解救了不少的世人,甚至還教化了不少的土地,他就是張至順!一位深受愛戴的神仙,生都在潛心修煉,隱居終南山70多年,甚至還預言過自己的死期!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當官的才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應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因此就只好「獨善其身」了。不當官了做什麼呢?從「士農工商」的順序而言,自然就是回到土地當個農民了。這不,陶淵明也因為在仕途連連受挫,就乾脆隱居了起來,開始在土地上耕作了。雖然種地技術不咋地,還自嘲是「草盛豆苗稀」,但「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還是讓許多人心馳神往。
  • 26歲小夥離家出走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這不,一個26歲的小夥,就因為受不了壓力,背上行囊,來到了終南山。,來這裡「隱居」的人越來越多,連帶著「房價」都漲了,可魏超根本沒啥錢。但因為沒錢,且缺乏一定的生存技能,魏超只能終日住在破舊的小屋裡,衣服被子全是黴味,吃的也是別人不要的過期食物,一段時間下來,魏超變得萎靡不堪,愈發瘦弱,每天如同行屍走肉一般,這根本不是他想像中的「隱士生活」。
  • 他28歲,在終南山隱居4年,生活越來越有滋味了!
    而這幾年,我從翻地,到埋下種子、菜苗,到發芽,成活,到結果子,到結的果子吃不完,到一聲鳥啼,一場雨,一個有蟲鳴的夏夜,帶給我的新鮮,和豐滿,遠遠比我在哪些個城市跑了一圈更震撼。 所以,世界很大,先容我把腳下的路走遍。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和丈夫見面,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天下隱居,終南為冠」,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世俗生活到終南山進行隱居,就有這樣一個在終南山上隱居的女性,她被稱為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仍舊能夠連續打坐108天,她告訴世人,這是在和佛祖進行交流,她就是終南山上最大的隱居者——王芝霞。
  • 104歲「陸地神仙」: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仙逝日,一生所學造福百姓
    在百餘歲的高齡羽化而作古,被大家稱為「陸地神仙」。他沒有私心,卻用自己的實踐向世人詮釋了道教文化的精髓——無陰不生,無陽不長,萬事萬物,最終就是一句「道法自然」,遵循本性,做到協調。他就是著名的終南山隱者,隱居修行70年,並且預言自己將於104歲時羽化離世的張至順道長。道長的成就登峰造極,讓人望其項背,可要談到他的少年生活,卻很不幸。開始祖上還留了許多家產,後來不知道發生什麼變故,突然就窮困潦倒,家徒四壁,只能要飯。
  • 為何是歷代修仙者的嚮往之處、隱居之處?揭開終南山的神秘面紗
    終南山的隱居之人為何如此之多?修行道教的人一般都是喜歡名山大川的,這座山環境優美,人煙也很稀少,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原因。2 環境好因為環境好,所以從隋朝就有人開始注意到這裡,來此隱居以修行自己的內心。這裡的山民很理解這種行為,所以還時不時的資助那些在此隱居的人,當地的林業部門也對這種現象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可以隨意的在山上搭建草棚之類的房屋,現在能夠做到這樣寬容的地方,可能只有終南山了。
  • 真正的終南山:道教發源地,享受隱居的賢者、思考者之鄉
    現代很多人,在熱鬧的市集中生活久了,都開始嚮往靜謐的生活,去探尋鄉野間存在的塵世的幸福。很多人也都是懷有隱居之夢,嚮往大自然的生活,無憂無慮,遠離紅塵紛擾,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隱居生活遠離鬧市,過上自己嚮往的生活。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拒絕國外利誘:我是中國人
    舊時在民間常有遊方道士手持道情筒宣唱道情,歌詞內容多是教人向善,張至順了解到道家名士韓湘子便是7歲出家,少慕神仙的他便產生了修道的想法。12歲時曾偷偷離家前往終南山,但因年紀太小無奈重返。在他17歲時終於圓了出家夢,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華山全真教劉明蒼道長。
  • 丈夫是北大碩士,妻子是北大教師,卻隱居深山27年
    但也不是沒有,王青松曾經是天之驕子,他是北大法律系碩士,妻子是北大英文教師,二人都是人中龍鳳,但是卻因為一件事情,對於塵世了無興趣,來到深山中隱居,這一隱居就是27年,而他的富豪同學了解了他的情況後,也為這樣一對高材生感到不值。那麼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這對人中龍鳳遠離塵世進入深山隱居?
  • 存夠10萬,我進深山隱居養老
    七個月前,楊明威來到河南鶴壁,買了一套房子,隨後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他今年27歲,留著短髮,是個大塊頭。這天,他穿著黑色緊身衣、黑色牛仔褲和黑色的運動鞋。他喜歡穿黑色,黑色能夠修飾身材。隱居之前,楊明威漂流過許多地方:江蘇,安徽,北京,上海,有時是在一個小鎮子,有時是在大城市裡。
  • 他一個人在終南山隱居四年,現在過得怎麼樣?
    那天大概有七八點,北方的冬天,下午六點天就黑了,又是雪天,上山的路上一個人也沒有,只有月光照著的白和踩著雪咯滋咯滋地腳步聲。那天終南山,眾神已眠,我背著食物,一步一步往上爬,走到半路歇息時,抬頭看見終南山磅礴連綿的脊背,白茫茫一片,有童話般的夢幻,穿越的恍惚。 那天走了兩個小時,感覺像走過了一生那麼長。
  • 終南山,那些修仙的90後
    01魏超今年二十六歲,來自蒲松齡的故鄉淄博,是個寡言而偏執的山東小夥。2016年剛過,他一個人背著書包來終南山尋仙訪道。 第一次見他是在2017年春天,我在抱龍峪向他收房租,當時他身著對襟布扣衫,腳蹬圓口黑布鞋,除了頭髮短一些,簡直像從古時穿越到現代的文弱書生。
  • 終南山104歲普光老和尚傳奇
    1927年師父圓寂前告訴他,60歲前不要和人打交道,最好進山好好用功修行,因為「頭髮能蓋住屁股蛋子的(指女人)是老虎的祖宗,咬你一口會讓你修行短500年……」「頭髮盤在頭上的(指男人),知道你比他厲害,會下迷子(蒙汗藥)害你……」於是,22歲後,普光老和尚就帶著小他幾歲的徒弟離開了少林寺,住進了長白山,按照師父的教導繼續苦練武功,勤修佛道。
  • 那個隱居終南山的女人宋雅靜現在怎麼樣了,她的書院還好嗎?
    所以,別人認為的苦,到某些人那裡,或許,就是甘之如飴。比如,在終南山生活的宋雅靜。012012年,宋雅靜與朋友簷下聽雨,朋友說,等退休了,在長安找個院子,騎一匹馬,教教書,走走路,喝喝茶,悠然見南山。長安很大,裝得下很多人的夢想,可它裝不下宋雅靜的好奇,從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她一個人從北京到西藏,從西藏回北京,然後從北京到成都,再從成都回北京。為了實現心裡並不清晰的夢想,她輾轉往復四年,除感到疲憊,和不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否正確外,就是發現,她擁有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 終南山修士破5000人,食物緊缺,鹹菜地位上升變身神仙菜
    我們國家現在也是有道教傳承的,比如終南山上的道教修士,現在終南山上道教修士,已經多達5000多人。終南山本來面積就不大,而現在容納5000多人,更顯得非常擁擠,人數一多了之後,就暴露出了一個問題,糧食短缺,目前終南山上的修士它的食物成了很大的問題。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鹹菜成為了一道神仙菜。
  • 33歲,他在終南山住了七年|百家故事
    山間不似城市,記住周幾沒有什麼意義,節氣才能劃分日子的變化。二冬說,「節氣是一種發生。」3月初某天,山上還冷著,突然地上爬滿小蟲子,土豆和鄭佳身上也起了跳蚤。二冬知道,驚蟄到了。若是枝頭開花,是清明。天氣變熱,是立夏。雨水豐厚,那是小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