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拒絕國外利誘:我是中國人

2020-12-13 桃染默痕

千百年來道教以「得道成仙」作為基本信仰,而「得道成仙」並不是世人簡單地對「長生」的追求,其中體現著一種逍遙的人生態度,蘊含著生命美學的豐厚意蘊。道教的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大多數人或許都認為道教的世外高人都是與世隔絕的。卻有這樣一個人,終生清修,將畢生所學貢獻於世,被弟子信徒稱為「陸地神仙」。

少時因緣拜師修行

張至順道長生於1912年,當時正值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7歲時張至順因家庭貧困,以乞討為生,見遍了黎民水生火熱的生活。

幼年的貧苦使得後來的張至順道長有著一顆普救世人的仁愛之心。舊時在民間常有遊方道士手持道情筒宣唱道情,歌詞內容多是教人向善,張至順了解到道家名士韓湘子便是7歲出家,少慕神仙的他便產生了修道的想法。

12歲時曾偷偷離家前往終南山,但因年紀太小無奈重返。在他17歲時終於圓了出家夢,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華山全真教劉明蒼道長。

拜劉明倉道長為師後張至順加入了全真教,開始了十幾年的清淨苦修。初時因年小體弱,師父並不願讓他苦修,但張至順並不敢與此,常常與師兄們一起打坐修行,天資聰穎的他在短短三年內功法便突飛猛進

在此期間張至順潛心研習道教經典,並自行參悟學習全真教的金剛功和長壽功,經過十幾年的學習修行,張至順盡得其師真傳,成為全真教首席弟子,出山傳道被推選為白雲觀知客,管理觀中大小事務,憑藉其優秀的管理,之後又被多次推舉為住持。

歸隱終南七十載

張至順道長在國家危難時期,多次做法事,為民祈福,在看到山下百姓的悲苦生活,又將自己積攢的積蓄捐獻給百姓,並下山擺攤為窮苦百姓治病施藥。他常說,「大道是學於德,有道無德,是道中之魔,終於失敗。有德無道,是道中之賢,終於成道。大道不離德。」張至順道長憑藉著高尚的品格感召了一幹信徒。

如今的許多人也厭棄了喧囂的城市,「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詩中描寫的隱士生活,為世人心嚮往之。

但大多數人也只是想想而已,少有人能夠習慣這種簞食瓢飲的清修生活。張至順道長卻在終南山進行了長達七十年的修行隱居生活

林濤松風,高山煙霞,晨起看浩蕩雲海,於傍晚賞壯麗日落。幾十年如一日的修行使得張至順道長習得一個強健的體魄。「草上飛」、「水上漂」都曾是張至順道長的代名詞,從未學過武功但卻身輕如燕,行走快過許多武學家。

「陸地神仙」濟世救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世紀滄桑轉眼而過,張至順道長的修行之路也幾多坎坷。早年因母親生病難求醫,張至順道長便立志要學習醫術,為窮人治病。

即使聽聞病人在百裡之外,張至順道長也會趕去為其醫治,助其脫離苦痛。在採訪中張至順道長回憶道,「自己學成後,進行了20餘年的中醫經歷,期間曾醫治過7位癌症患者。」因為張至順道長高超的醫術又能利己利人,慕名求醫求學的人絡繹不絕,信徒們都稱他為「陸地神仙」

這位「陸地神仙」不慕名利,因其高尚的品性和道行,海南天蟾宮曾多次許諾過他住持、名譽會長等職位,但他都拒絕了,因為在他看來這些名利都會成為他修道路上的阻礙。

在早年外出講學時,泰國官員希望張至順道長留在泰國,可保他一生衣食無憂,並且可以出入泰國的任何地方講學傳道,面對如此利誘張至順道長依舊沒有接受。問他原因,用他自我介紹的一句話便可以回答,「首先我是個中國人,是炎黃子孫。

這位老人常常自謙道,「我沒什麼文化」,但他的思想境界卻是許多學富五車的人無法企及的。張至順道長對道教修行有著超出常人的天賦,他修行6個月的道行會遠比修行30年的人高深。

對於道教經典也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廣州中山大學講學時,三天都坐無缺席,甚至過道都沾滿了人,一個簡單的「道」字在張至順道長的口中都可以講解三個小時,足以見得道長的知識淵博。

即使有著較高的名氣,張至順道長在待人接物時仍然是如此地平易近人,面對長時間的採訪提問也從未感到不耐煩,都是極盡詳細地解答疑問。張至順道長曾說,他十分感謝如今網際網路媒體的便捷,可以更廣泛地傳播道教的思想與養生之法,造福眾生。

預言仙逝世人感懷

晚年的張至順道長耳聰目明、頭腦靈活,依舊健步如飛,這與他修行的全真龍門獨學——八路金剛有關,張至順道長在面對眾人詢問的長壽養生之法時,也毫不吝嗇地傳授給世人。他說,「道教的好東西不應只在內部研習,中華優秀的文化應該讓更多人受惠。」這樣廣闊的胸懷實在是令人欽佩!

2015年張至順道長羽化,享年104歲。相傳在張至順道長生前的某一天就預測到自己104歲時會大限將至,便已早早地將觀中的事務一一交代,而及至時他便自行打坐。一代高道功名具備,數萬信徒為他送行,眾人紛說,張至順道長元神出竅,羽化「登仙」了!

張至順道長早年曆盡艱辛,遇機緣修正道,在修行方面取得了高深造詣。他修正的眾多道教經典為世人留下寶貴的財富,不同於其他修道者的遠離塵世,張至順道長以仁慈之心普救世人,多次長途外出募捐,重修觀宇,以己之力,造化世人。

葛洪說:「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張至順道長雖仙逝已去但留下的道教修行經驗與其心繫國家、家國天下的精神會永被世人所感念。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但是,在如今如此複雜的社會,有這麼一位「陸地神仙」做到了,他視金錢為糞土,生活清貧,一心向善,教化眾人,還成功預言了仙逝之日,最終流芳百世。身世浮沉 偶入道教這位仙風道骨的高人名叫張至順。1912年出生於河南,從小家境貧寒,家徒四壁甚至食不果腹。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不幸。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曾預言自己仙逝日期
    在我國,有這樣一位被稱為"陸地神仙"的人,他一生行善多年,用自己的修煉了多年的學識解救了不少的世人,甚至還教化了不少的土地,他就是張至順!一位深受愛戴的神仙,生都在潛心修煉,隱居終南山70多年,甚至還預言過自己的死期!
  • 104歲「陸地神仙」: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仙逝日,一生所學造福百姓
    在百餘歲的高齡羽化而作古,被大家稱為「陸地神仙」。他沒有私心,卻用自己的實踐向世人詮釋了道教文化的精髓——無陰不生,無陽不長,萬事萬物,最終就是一句「道法自然」,遵循本性,做到協調。身世浮沉雨打萍這位「神仙」究竟是何方高人,今天就讓我們來揭開他的面紗。他就是著名的終南山隱者,隱居修行70年,並且預言自己將於104歲時羽化離世的張至順道長。道長的成就登峰造極,讓人望其項背,可要談到他的少年生活,卻很不幸。
  • 「陸地神仙」張至順:靠化緣為一村莊建寺廟,預料自己107歲仙逝
    張至順出生在1912年,這時候還是清朝末期,他的家裡十分的貧窮,那個時候國家戰亂,社會十分不穩定,所以張至順年幼的時候就開始了乞討的生活。在某一次乞討的途中,他見到有人在表演《湘子傳》,主要講述的就是修仙的故事,這個故事讓張至順產生了跟濃厚的興趣,所以他開始有了當道士的想法。
  • 油麻菜:每年夏至,張至順道長都要像候鳥一樣回到終南山……
    2019年是油麻菜老師尋訪記錄中醫的第十年,最近他正提筆回顧終南山隱修人張至順老道長的故事。 油麻菜老師 每年夏至,無論身在何處,張至順道長都要像候鳥一樣回到終南山。在玉蟾宮,我跟老人家約好,等他進山的時候一定要帶上我,我實在太想安安靜靜、真真切切地感受道家的隱修生活。
  • 是隱居還是炒房?當初隱居終南山的姑娘無奈下山,只因租金太貴
    因為,最近終南山上隱居的成本好像高了。根據最新消息,當初那個上山隱居的姑娘已經下山了,並不是留戀紅塵而是敗給了節節攀升的高租金!看來修仙也不能了卻凡俗之物,沒有錢還真修不了真仙。「終南山,自古以來都不是真正修行之地」其實,這屆年輕人都搞錯了,終南山根本就不是真正值得他們隱居的地方,終南山一直被名利多充斥。終南山雖然說是佛教、道教聖地,號稱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但是他早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變質了。
  • 為何是歷代修仙者的嚮往之處、隱居之處?揭開終南山的神秘面紗
    千百年來,這裡傳說著女媧「鍊石補天」的故事,並一再發生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為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致「因笑失天下」。70萬民夫歷時39年為秦始皇營造陵寢,築得「世界第八大奇蹟」,也激起民憤,終致「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秦亡分贓,新豐「鴻門宴」上,不乏美酒佳餚,卻暗藏殺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玄宗「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 終南山「隱士」已高達五千人,隱居之地變「鬧市」究竟為哪般?
    這不,陶淵明也因為在仕途連連受挫,就乾脆隱居了起來,開始在土地上耕作了。雖然種地技術不咋地,還自嘲是「草盛豆苗稀」,但「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還是讓許多人心馳神往。而現代社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車馬喧」,節奏快。年輕人們普遍壓力較大,自然就更加嚮往閒適安然的隱居生活了。這就讓人不得不想到陶淵明的「南山」了。
  • 終南山修士破5000人,食物緊缺,鹹菜地位上升變身神仙菜
    我們國家現在也是有道教傳承的,比如終南山上的道教修士,現在終南山上道教修士,已經多達5000多人。終南山本來面積就不大,而現在容納5000多人,更顯得非常擁擠,人數一多了之後,就暴露出了一個問題,糧食短缺,目前終南山上的修士它的食物成了很大的問題。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鹹菜成為了一道神仙菜。
  • 27歲姑娘終南山隱居3年,不買衣服,不用網絡,讓所有人驚嘆
    一人,一屋,宋雅靜在終南山隱居了三年。
  • 李菁丨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
    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文丨李菁—1—隱居終南    心有蓮花清晨,終南山被掩在一片雲霧中,氤氳山氣如流蘇她與丈夫梵山、小女兒子蘭一起隱居在終南山,他們的家坐落在翠華西岔半山腰上,是一個租來的院子。院子別致獨特,是她與丈夫初來時一起改造的。門是她親自砌的,牌匾是梵山撿回的木板,她找朋友題字塗鴉,寫上「如是醫庵」四個字。她精通中醫,時常有病人從遠方來此地看病。丈夫用廢棄的瓦片在院子裡鋪了一條小路,她在小路兩旁種了山丹丹、含羞草、海棠、紅豆杉、百日紅、石榴、玉簪、梅花。
  • 真正的終南山:道教發源地,享受隱居的賢者、思考者之鄉
    很多人也都是懷有隱居之夢,嚮往大自然的生活,無憂無慮,遠離紅塵紛擾,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隱居生活遠離鬧市,過上自己嚮往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家都嚮往陶淵明能隱居於南山之上。其實此山本名終南山,又叫太乙山,這座山上有是著名的道教的發源地,越來越多的人也聞聲趕來,這個地方也越來越熱鬧。
  • 26歲小夥離家出走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這不,一個26歲的小夥,就因為受不了壓力,背上行囊,來到了終南山。 為了逃避現實,尋找一絲清淨,魏超來到了終南山,他決定成為一名隱士,從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採菊東南下」,可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如今的終南山,早就不是以前的終南山了,最近幾年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和丈夫見面,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天下隱居,終南為冠」,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世俗生活到終南山進行隱居,就有這樣一個在終南山上隱居的女性,她被稱為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仍舊能夠連續打坐108天,她告訴世人,這是在和佛祖進行交流,她就是終南山上最大的隱居者——王芝霞。
  • 終南山志第一刊丨張劍峰:「終南隱士」是中華道統的堅守者
    關於今天會議的議題——終南隱士,我個人知道一些,但談不上專業研究,按理說我不應該上來發言。但主辦方熱情相邀,那我就把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終南山隱士現狀及文化跟大家交流一下,算是給各位專家學者做個匯報,希望各位不吝賜教。我是從2008年開始進終南山尋訪「隱士」的。在此之前,我對終南山的「隱士」確實是不了解。當然之前我去過終南山,不過都是以驢友的身份,遊山玩水。
  • 「詩佛」的名作引爆終南山?聽聽詩詞大會牛人王立群老師作何解釋
    說起「終南山」,不少人肯定會聯想到在這次疫情中有著突出貢獻的鐘南山院士,他是我們的英雄。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終南山,也是一座英雄的山。王老師賞析這首詩時說,中國人看山有一個習慣,山中必須得有仙,才能算得上是好山,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終南山上便正好有一批「仙人」,詩人王維便正是其中之一。
  • 終南山,那些修仙的90後
    2016年剛過,他一個人背著書包來終南山尋仙訪道。 第一次見他是在2017年春天,我在抱龍峪向他收房租,當時他身著對襟布扣衫,腳蹬圓口黑布鞋,除了頭髮短一些,簡直像從古時穿越到現代的文弱書生。房子是移民工程前我家的老屋,一座孤零零的農家小院,位於抱龍峪半山腰上。每年都有許多修行人士,來終南山租房隱居,抱龍峪因為出入方便、環境清幽,成了他們理想的道場。
  • 第一個關注到秦嶺終南山隱士的人
    「隱居在山上的修行人,秦嶺終南山裡面多得很!」而比爾波特,就是第一個關注到中國現代隱士的人,《空谷幽蘭》就是根據他1989年尋訪秦嶺終南山隱士寫成的一本書。- 1 《空谷幽蘭》-《空谷幽蘭》,一本寫終南山隱士的書籍,尋訪和成書的時間大約是1989-1993年。關於秦嶺終南山,他去過的地方,我大多去過;而我去過的地方,他大多沒去過。
  • 日本士兵隱居中國,行醫70年救人無數,結婚30年妻子才知曉他身份
    1937年,是令中國人無比心痛的那一年,山崎宏在那一年,見證了日軍對中國黎民百姓殘忍的行徑,他迫於組織的高壓,不敢言語,可他內心是多麼渴望結束這一切。 山崎宏在孤身一人的異國,找不到任何能夠幫助他生存下去的人,在不斷的兜兜轉轉後,他終於在一戶破舊的小屋裡隱居下來,開起了自己的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