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調查網絡問診: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2020-12-16 上觀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各大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紛紛推出在線免費諮詢、便民門診、遠程會診等服務,醫保支付、藥品配送快速上線,助力線上抗疫。艾媒諮詢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4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為4500萬人,滲透率為6.6%,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7.9%。報告顯示,疫情使得在線醫療普及度與大眾認知大幅提升,推動了在線醫療的發展。

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並不算太如意。

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間幫助父親使用網絡問診的經歷,如今已經成為父親抨擊「網絡不靠譜」的重要依據。

今年3月,小李的父親因「口腔潰瘍」問題受到困擾,「嘴巴裡起了很多白色的皮,而且越來越嚴重」。當時受疫情影響,縣醫院只有發熱門診可以接診,別的科室一律停診。自詡「見多識廣」的年輕人小李,決定通過網絡問診幫父親看病。

他問診的第一名醫生是安徽一家三甲醫院口腔科醫生,在給對方看過父親的口腔照片並書面描述相關症狀後,該醫生診斷為「舌炎引起的口腔潰瘍」,「吃一點消炎藥,注意休息就沒事了」。這名醫生還開具了消炎藥處方,囑其線下購藥。但兩天之後,小李父親的病情又加重了。小李隨後又選擇了其他兩家網際網路問診平臺上的幾名口腔科醫生,提供的還是同樣的照片和病情描述。

「這幾個醫生說得七七八八,都不帶重樣的。」小李說,有人診斷是「重度口腔潰瘍」,有人診斷是「念珠菌感染」,還有人說就是「口腔發炎」。每一名線上醫生,都給小李父親開具了不同的藥,「我實在被弄糊塗了,所以乾脆啥藥也沒買,拖著吧」。

最終,小李的父親在縣中醫院開診後去看病,才確診他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經過幾個禮拜治療後病情有所好轉。

上海一所三甲醫院口腔科資深醫生告訴記者,「念珠菌感染」對口腔科醫生來說實在算不上是什麼疑難雜症,也不需要專門請口腔科細分領域專家問診。之所以造成「一張圖片,不同醫生給出不同診斷」的原因,他認為是網絡問診的「天然局限」造成的。

「在網上,你拿著正規大醫院拍攝的片子、出具的病理報告來複查、複診、諮詢都可以,但首診肯定不行。」這名醫生介紹,口腔科醫生線下問診時除了觀察口腔內部情況、病情問詢,還會輔以觸摸、按壓等動作,僅憑口腔照片和病情問詢,很難實現「準確診斷」,更別說是開具處方了。

線上購買處方藥,消費者「賺到了」?

除了網絡問診,在網際網路平臺上購買處方藥,也成為「網際網路+」便民的一大特色。

小吉是一名在讀研究生,因學習、生活壓力大等問題,他近段時間出現了脫髮症狀。在網上查詢了相關資料以後,他認為自己所患的應當是「雄性激素脫髮」病。網上搜索顯示,服用非那雄胺可能會有效果。但非那雄胺是處方藥,副作用是可能會對男性生育功能造成影響。通常去醫院問診時,醫生也不會隨便開具這款藥物。

記者注意到,有病網上查一查,成為很多青年遇到疾病時的一個自然反應。廣州日報此前一項針對網友的調查顯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會利用網絡搜集信息,53.64%的人視疾病情況而定,僅3.84%的人「從不這麼做」。

小吉就是一個典型的、特別喜歡「自我診斷」的年輕人。為了避免去醫院排隊掛號的麻煩,他在網上隨意找了一家在線問診購藥平臺,跟「線上醫生」簡單介紹有關情況和過敏史後,醫生就為他開具了非那雄胺的處方單。「整個過程不足5分鐘。」小吉告訴記者,醫生全程並未問及其「是否線下就診過」「線下就診診斷」的情況。

「新手媽媽」小羅,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3歲的寶寶曾在2019年年初時因咳嗽、低燒到兒童醫院就診,當時醫生開具了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的處方。今年11月,也就是距離上次處方開具時間近兩年後,她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在某線上購藥平臺購買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由於是處方藥,她被平臺方轉到了「線上問診」板塊。「醫生」看過去年年初的處方單後,甩給她一個6盒(每盒10支)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的付款連結。

記者注意到,儘管網絡購藥大大方便了消費者,但其中的「處方藥黑洞」仍然不容忽視。

「線上平臺的監管責任,很多時候落在平臺自己身上。一來,平臺是否有這個動力去掐斷自己的生意;二來,在『品控』方面各大平臺也確實都在探索中。」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網絡問診平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此前,《現代快報》曾曝光稱,一款名為「醫聯」的具備在線問診功能的App存在醫生帳號出租的現象。出租帳號的醫生將診費與兼職者分成,並且不問對方資質就出租帳號,一個沒有醫療知識的人,也能在平臺上為患者「看病」。

前述負責人稱,這其實是當前眾多平臺共同面臨的監管難題。

線上醫療平臺的監管之問

「核心問題是,誰來對醫生做出的線上診斷負責?」一名已經辭職並跨界到網際網路診療平臺的醫生告訴記者,在線下,各地的衛健委對醫院進行監管,醫院對旗下醫生的診療行為進行規範和管理,「細化到每一個專病的科室,科室主任都會對自己科室醫生有基本的、成文的診療規範的要求。」

這名醫生說,在線下,醫生是一個「單位人」,有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可以規範其行醫行為;在線上,醫生就是一個「獨立人」,網際網路平臺對他幾乎沒有約束。

雲南昆明某公立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尤某告訴記者,自己在網上問診時,可以開具處方藥,且不需要走什麼嚴格的審批程序,「但我們一般不會去開具相關處方,只是提供一些建議。我個人認為網絡問診只能提供一些諮詢建議,如果需要開具處方還是會建議患者線下就診」。

尤某告訴記者,醫生在線上看病幾乎沒有監管,主要靠自覺。

「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品控』,比如醫生回答幾次算是一個完整的問診;如何對那些直接把百度內容粘貼給患者的醫生進行監管、規範;出現誤診、開錯藥的情況,到底算誰的責任,等等。」前述網絡問診平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各大平臺也都在「摸索中」。

記者注意到,隨著我國相關管理規定的陸續出臺,目前至少在線上從業醫生資質審核方面,各大線上問診平臺均有了嚴格管理。以「丁香醫生」為例,其在挑選入駐醫生方面,就設立了兩道門檻——一是準入資格,中級職稱及以上水平醫生提交入駐意願後,平臺的專家評審委員會會對其專業性進行考核;二是日常考察,醫生接受患者打分和投訴,專家評審委員會進行二次審查,對不合格醫生進行相關處理。

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於2018年頒布《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其中規定醫療機構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時,醫師應當掌握患者病歷資料,確定患者在實體醫療機構明確診斷為某種或某幾種常見病、慢性病後,可以針對相同診斷進行複診。

「這裡明確了要先有線下實體機構的診斷、處方,在線機構才能開展複診,且針對的是慢性病、常見病。」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的行政管理負責人告訴記者,醫院在審批醫生線上執業申請時,會特別提醒醫生謹慎在線上為初診病人診斷、開具處方,「初診診斷如果僅在線上看看照片,對病人是不負責任的」。

相關焦點

  • 同一病例問診不同平臺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靠譜之惑: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但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不太如意。比如,安徽一名患者將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得出了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
  • 中青報:同一病例診斷結果五花八門,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中國青年報12月1日消息,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
  • 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同一病例問診不同平臺不同醫生給出不同診斷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並不算太如意。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間幫助父親使用網絡問診的經歷,如今已經成為父親抨擊「網絡不靠譜」的重要依據。
  •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同一病例問診不同平臺  不同醫生給出不同診斷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  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並不算太如意。  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間幫助父親使用網絡問診的經歷,如今已經成為父親抨擊「網絡不靠譜」的重要依據。
  •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 實習生尤思迪 李晨)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這樣的故事,在疫情影響下,正變得越來越多。受疫情影響,此前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
  • 規範網絡問診也需「對症下藥」
    同一病症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卻五花八門;從網上購藥平臺可以隨便買到處方藥;沒有醫療知識的人,也能在平臺上為患者「看病」……在線尋醫問藥時遇到這些問題,恐怕不光是體驗不佳,還會讓人對網絡問診產生不靠譜感。不可否認,今天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諮詢買藥,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選擇。
  • 快評|不靠譜的網絡問診怎麼「治」
    今年以來,疫情使得在線醫療普及度與大眾認知大幅提升,推動在線醫療迅猛發展,不少患者也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然而,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在線醫療的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並不算太如意。
  • 網絡問診應在「規範」中開展
    記者注意到,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並不算太如意。 (12月1日《中國青年報》)<br/><br/>  一個普通的「口腔潰瘍」,因為通過網絡問診,不同的醫生得出不同的結論。<br/><br/>  有人診斷是「重度口腔潰瘍」,有人診斷是「念珠菌感染」,還有人說就是「口腔發炎」。
  • 網絡問診,是福還是禍
    通過向店員了解,這種情況最近總是發生,基本都是大家通過網絡問診,查詢到的一些藥物就來藥店買,很多顧客提到的藥物都是沒聽說過的,甚至於很多人提出的藥品是並不對症的,如果一味的輕信網絡問診的結果,很多病不僅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而且會有可能耽誤治療。
  • 醫生線上看病靠自覺,但不是每位醫生都道德高尚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記者注意到,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並不算太如意。
  • 網絡問診效果堪憂,好經也要防止被念歪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據12月1日《中國青年報》報導,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醫生問診,卻得到了不同的診斷結果。這樣的故事,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件。
  • 越來越多年輕人就脫髮問診皮膚科 醫生來支招
    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正在發生——脫髮患者正成為醫院皮膚科問診群體的一大主力。並且,如果你走進皮膚科門診,你還會發現,他們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甚至有10多歲的小孩。在記者的走訪調查中,多家醫院的皮膚科問診情況顯示,脫髮患者數量呈現上升態勢,脫髮已成為皮膚問診中最主要的病症之一。
  • 越來越多年輕人就脫髮問診皮膚科 成都醫生為您支招
    一個頗有意思的現象正在發生——脫髮患者正成為醫院皮膚科問診群體的一大主力。並且,如果你走進皮膚科門診,你還會發現,他們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甚至有10多歲的小孩。  在記者的走訪調查中,多家醫院的皮膚科問診情況顯示,脫髮患者數量呈現上升態勢,脫髮已成為皮膚問診中最主要的病症之一。
  • 醫療產業變局:醫生白天看病問診,晚上變身「網紅」 - 今報網 東方...
    伴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運用,以往去醫院看病的模式正在慢慢改變。一些頭疼腦熱的小病,都可以通過網上問診解決。不僅如此,數位化醫療還讓醫生們的社會角色發生了改變。平日裡看似嚴肅、低調的醫生,搖身一變,也成為了網紅大咖。
  • 天津開發區新媒體平臺推出24小時免費線上問診平臺和問診熱線
    為落實上述通知精神,天津開發區新媒體平臺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微時訊與「平安好醫生」醫療健康生態平臺合作,在微時訊公眾號推出24小時免費線上問診平臺和9:00-20:00問診熱線,在疫情期間,為公眾免費提供諮詢、疫情防護指導服務。    隨著陸續到來的復工復產,疫情防護壓力與日俱增。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避免交叉感染,成為市民關心的話題。
  • 河南民權警方打掉一「網絡問診」詐騙團夥,受害者多達10萬人
    新華社鄭州11月29日電(記者劉懷丕)河南民權縣警方近日打掉一個借「網絡問診」之名牟取暴利的電信詐騙團夥,抓獲犯罪嫌疑人190名,涉案資金數億元,受害者多達10萬人。接報後,警方對涉案的南京某中醫門診部有限公司進行調查,發現其法定代表人是一名60多歲的農村老人。該中醫門診部裝修考究,但患者很少,每天卻寄出很多藥品快遞。實際控制人何某除了這家公司,還在其他地方有3家公司,均是網上問診的方式銷售。警方偵查還發現,何某公司的大多數銷售員沒受過醫療教育,卻憑事先預定好的營銷話術範本,在網上給患者診斷開方。
  • 數據標註員、智能客服訓練師、網絡問診醫生 我的工作在線上
    李新平本科學習的專業是城鄉規劃,從事數據標註工作已有兩年多時間。「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衍生出很多新職業,數據標註員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作為人工智慧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跟隨產業發展不斷學習。」李新平說。
  • 在線問診成線下醫療的有效「補充劑」 九成皮膚病可網上問診
    在會上,國醫大師禤囯維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教授、廣東省醫學美容學會會長査旭山教授等來自國內的多位皮膚科大咖齊聚一堂,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探討,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對皮膚病在線就醫新模式的看法和觀點,為網際網路診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
  • 在線醫療發展飛速,線上醫療平臺問診開藥頻翻車,哪裡出了問題?
    而後,小李又問診了其他平臺的幾位醫生,提供的明明都是一樣的照片和相同的病情描述,但診斷結果卻是各不相同,有診斷為「重度口腔潰瘍」的,有診斷是「念珠菌感染」的,還有人說是「口腔發炎」。最終,小李的父親到了縣中醫院看病,才確診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
  • ...健康河北官微」開通線上免費問診服務!17000位醫生24小時在線!
    抗擊疫情,「健康河北官微」開通線上免費問診服務!17000位醫生24小時在線!但是現在不方便出門網絡查詢又怕不靠譜這可該怎麼辦呢好消息!年2月2日已緊急動員了17000名呼吸科、感染科、內科等醫生參與在線義診,為用戶提供疫情實時播報、免費在線問診、心理健康諮詢、可疑病例上報、藥械物資募捐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