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5年研發費用超50億元 中國已構建德國外最大研發網

2020-12-1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寶馬5年研發費用超50億元 中國已構建德國外最大研發網

  儘管整體市場面臨諸多挑戰,寶馬集團投資創新和未來的決心不變。

  寶馬集團近期公布的 2019 年財務數據顯示,根據新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算,全年研發費用達59.52億歐元同比增加 11.9%。這意味著自 2015 年以來,寶馬集團的年研發投入已連續五年超過50億歐元。

  持續的高額研發投入,除了用來加速新車型尤其是新能源車型的推出,加強全球生產網絡的現代化與靈活生產能力之外,寶馬集團的近年來的投資重點還聚焦於電動出行、自動化、數位化等面向未來的創新領域。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為此,寶馬已創建了全方位的研發網絡,位於慕尼黑的寶馬集團研究與創新中心(德文 Forschung und Innovation Zentrum,縮寫 FIZ)、自動駕駛研究中心以及電芯技術中心,均在未來出行研發工作中佔據重要位置。

  作為全球最先進的研發中心之一,寶馬集團研究與創新中心是是寶馬集團的創新發源地,也是集團技術性與創造性研發活動之間的關鍵橋梁:從產品開發和製造流程,到發動機、新能源驅動形式、創新材料、未來移動出行概念、 電動出行和自動駕駛等,為該集團所有品牌和車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寶馬集團於 2017 年啟動名為「FIZ Future」的擴張計劃,第一階段投入4億歐元,已經於2019年完工;接下來計劃到2050年,再為1.5萬人創造工作空間,為未來研發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中國是寶馬集團推進未來出行的先鋒市場和創新中心。目前,寶馬集團已完成北京、上海、瀋陽三大研發中心的全新升級,在中國構建起德國之外最大研發網絡,覆蓋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智能互聯、數位化服務及設計等前沿領域, 旨在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研發符合本土市場的出行技術和產品。

  電芯技術中心打造量身定製的電池解決方案

  電動化方面,寶馬正在全面推動電動化戰略產品線擴張。目前寶馬在全球市場共提供12款新能源車型。到2021年底,寶馬集團將提供五款純電動車型;到2023年,寶馬集團新能源產品線計劃拓展至25款,其中一半為純電動車型。具體車型層面,除寶馬i3外,MINI COOPER SE(MINI純電動)車型已於2019年底在英國牛津工廠投產;今年,寶馬iX3在中國瀋陽投產;2021年,寶馬iNEXT將在德國丁格芬工廠生產,寶馬i4在慕尼黑工廠生產。後三款車型將搭載第五代寶馬eDrive電力驅動技術。

  為推動新能源發展,2019年11月,投資2億歐元的寶馬集團電芯技術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推動寶馬集團在電芯技術方面的發展,並促進相關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在這裡,寶馬將多年在電芯研發方面的經驗和知識融於一處。以 BMW i3 使用的現款電芯為例,到2030年,寶馬計劃實現電芯的能量密度翻番,從而為客戶以同樣體積的電池提供兩倍的純電續航裡程。

  寶馬集團電芯技術中心的研究工作涵蓋整個電芯技術價值鏈,包括前期研發、 電芯結構和設計,是否適合批量生產,以及電池回收。不同部門的研發人員通過便捷頻繁、全方位的合作,可以實現完整、透明和可持續的電芯開發。

  自動駕駛研發引領數位化保駕護航

  自動駕駛方面,寶馬集團採用「以數據驅動研發」的策略。自動駕駛高度依賴大量數據,自身也會產生大量數據。

  位於德國慕尼黑附近的寶馬集團自動駕駛研發中心,涵蓋從軟體開發到道路測試各個領域,從而為最終實現面向完全自動駕駛(第五級)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自動駕駛研發中心幾公裡之外,寶馬集團在 2019年初建立高性能數據驅動開發平臺,將通過自動駕駛測試車隊採集實際道路駕駛數據,根據有效數據進行模擬測試,保證在自動駕駛研發中充分考慮實際駕駛的多樣性。

  2019年7月,寶馬宣布與騰訊合作建立寶馬集團中國高性能數據驅動開發平臺,助力寶馬根據中國實際求研發出更加符合本土市場的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

  此外,寶馬集團自動駕駛虛擬模擬實驗室已經於2018年8月開始建設,預計今年投入使用,總投資1億歐元。虛擬模擬實驗室可以對同一種駕駛情景進行反覆測試,或測試現實中罕見或者危險係數較高的情景。隨著自動駕駛系統的發展, 其技術需求將變得日益複雜,而自動駕駛虛擬模擬實驗室可以幫助寶馬集團更好應對這一領域的發展。

  數位化方面,寶馬集團擁有兩個電磁兼容性實驗室 (EMC)吸收廳,用於測試車輛中所有系統的電磁兼容性。實驗室不僅提供可再生的實驗條件,還可模擬動態駕駛狀況,從而可以基於現實行駛狀態,模擬不同電子系統和輔助功能之間潛在的交互影響。實驗室每年測試車輛約450臺,確保寶馬集團產品在日益艱巨的電磁兼容性挑戰面前,仍然能夠為客戶提供卓越質量與全面的可靠性。

(責任編輯:DF526)

相關焦點

  • 廈門今年提前撥發企業研發費用補助6.71億元
    廈門網5月21日訊(廈門日報記者吳君寧)為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市科技局大膽改革
  • 董事長5年分紅20億,銷售費超研發投入16倍,濟川藥業何時剎車?
    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9年,濟川藥業銷售費用分別為10.6億元、13.83億元、16.46億元、20.45億元、25.07億元、29.41億元、36.64億元、34.49億元。②銷售費連續8年高企。即使2019年出現首次下降,總額也接近營收的一半。換句話說,公司賣10塊錢的產品,營銷相關費用就花掉了5塊。
  • 「研發CRO榜」《2020中國研發CRO企業20強》隆重發布!
    【研發CRO榜】《2020中國研發CRO企業20強》隆重發布!來源:藥智網|百強榜2015年以來國內醫藥產業政策改革加速,特別是2017年我國加入ICH以後,國內藥企加速由仿製藥為主到仿創結合的轉型升級。國內外包服務的需求端正在加速擴大,國內製藥市場創新升級紅利正在逐步顯現。
  • 三年多營收6.8億元,晶片等研發投入超5億
    隨著近幾個月來中國視覺AI產業迎來一波IPO小高峰,這家2014年從中國深圳特區走出的跨AI和半導體行業公司成為其中一匹「黑馬」。根據招股書可知,本次IPO雲天勵飛將募資30億元。在此前不到半年內,雲天勵飛已完成超20億元融資,並在9月啟動上市輔導。
  • 上聲電子IPO,企業無實控人,研發費用率最高才5.02%
    來源:花朵財經文|花朵財經成立於1992年的蘇州上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提交招股說明書,擬在上交所科創板募集4.47億元用於「擴產揚聲器項目」、「擴產汽車電子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除產品依賴國外市場外,公司實控人分散的問題也可能會影響上聲電子持續穩定經營。「公司不存在持股50%以上的控股股東。」上聲電子表示,雖然元和資產與上聲投資實際支配公司股份表決權均超過30%,但雙方持有權益相近。任何單一股東及其關聯方無法控制公司股東大會或公司董事會,公司股東經營理念一致,治理結構穩定。
  • 2020年海澱區企業研發費用補貼專項申報啟動
    記者從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獲悉,9月15日,2020年海澱區企業研發費用補貼專項開始申報,用以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創新發展。對於研發費用補貼專項用以支持企業可持續創新的,中關村科學城具體列舉了相關標準要求:需2017年1月1日前成立,且2018、2019年企業研發費用連續增長;2019年比2018年研發費用增長600萬元以上;2019年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6.5%的企業,通過後補貼的方式,按照不超過2019年新增研發費用30%的比例進行支持,最高300萬元。
  • 星華反光創業板獲受理:連續三年研發費用平均佔營收的5%
    來源:挖貝網挖貝網7月22日消息,杭州星華反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星華反光」)創業板發行上市獲受理。招股書顯示,本次擬招股不超過1500萬股,擬募資3.23億元,將用於年產反光材料2,400萬平方米、反光服飾300萬件及生產研發中心項目。
  • 新能源車企集體增發股票融資,補充運營及研發費用
    12月1日,比亞迪董事會披露公告稱,已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新增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並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請材料,擬發行數量不超過2019年度股東大會召開日(即2020年6月23日)已發行H股股份總數的20%。外界推測,其募資金額或超過3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53.57億元)。
  • 恆瑞醫藥行賄門背後:九成收入靠仿製藥 銷售費用是研發投入兩倍
    儘管公司已將這口「鍋」甩給員工,但長期存在「帶金」銷售的負面消息,短時間內將難消弭。這家位居全球50強的醫藥巨頭賺錢能力驚人。2019年,實現淨利潤53.28億元,相當於每天淨賺近1500萬元。不過,公司以仿製藥為主的產品結構,已為今後埋下隱憂。
  • 葫蘆娃壓縮其他費用卻不吝提升研發投入|葫蘆娃...
    《電鰻財經》文 / 米萊上市不到半年的葫蘆娃藥業(SH.605199)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報告。受新冠疫情影響,該公司在營收下降的情況下,淨利潤實現了增長。另外值得肯定的是,上半年,該公司在各項費用下降的情況下,其研發費用卻實現了增長。
  • 2017年各廠商研發費用匯總,華為不是第一,聯想坐實「組裝大廠」
    2017年各廠商研發費用匯總,華為不是第一,聯想坐實「組裝大廠」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出現了一大批的科技企業,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當然了,還有其他很多硬體廠商,像大疆、華為、小米、魅族等等,目前中國生產的手機已經暢銷全球。
  • 中國最大的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企業 邁瑞醫療全球第二總部在漢開工
    該項目總投資45億元,包含武漢研究院、生產製造基地兩大子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邁瑞醫療在全球的第二總部基地。邁瑞醫療是全球領先、中國最大的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企業,產品進駐11萬家醫療機構和95%以上三甲醫院。
  • 悅康藥業IPO:科創屬性不足還涉嫌同門行賄 研發費用率偏低
    研發費用率偏低據《電鰻快報》觀察,研發方面,截至2019年12月31日,悅康藥業擁有研發人員368名,佔員工總數的12.68%;截至報告期末,悅康藥業通過技術創新已獲得授權專利121項,其中發明專利78項,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相關發明專利54項。
  • 悅康藥業衝擊科創板: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不足2成 研發費用率毛利率...
    近日,悅康藥業在上交所披露招股說明書,公司計劃在科創板募集資金15.15億元,投向研發中心建設及創新藥研發項目、固體製劑和小容量水針製劑高端生產線建設項目等。公開資料顯示,悅康藥業成立於2001年8月,2019年5月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涵蓋藥品研發、製造、流通銷售全產業鏈條。
  • 這家眼科器械企業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將加速推進產品研發
    【製藥網 企業新聞】據悉,艾康特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艾康特」)於近日完成了近億元A輪融資,並已鎖定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領投,夏爾巴投資、復星創富、松禾資本、元生創投、橫琴金投等共同投資。本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於加速推進艾康特多款眼視光醫療器械產品的研發、臨床與註冊進程。
  • ...外延「雙管齊下」:重金研發、入股易娛網絡,上半年淨利潤達17億元
    2019年初以來,公司股價累積漲幅已逼近4倍,成為A股遊戲公司中表現最好的個股。市場為什麼看好三七互娛?一方面是靚麗的業績。公司2020年上半年歸母淨利潤17.00億元,同比增長64.53%,超出此前業績預告上限。並且經營性淨現金流大幅超越同期利潤,達24.50億元。
  • 200億元研發投入背後的創與新
    作為一家中國本土生物醫藥企業,百濟神州主攻抗癌藥的創新研發,其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已在全球多地遞交新藥上市申請,改寫了中國抗癌藥長期以來「只進不出」的局面。與此同時,公司擁有超30個在研藥品,其中11個在研藥品擁有全球權益。
  • 2019盤點|正向研發平臺吹響生態級競爭號角?
    編者按2020年在寒冬中正緩步走來。在經歷了去年補貼退坡、市場負增長後,今年市場向何處去正在成為最大的猜想。即日起,第一電動網推出2019年終盤點和2020年初展望系列,意在通過一系列關鍵詞的梳理,對2019年和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進行系統性回眸和前瞻。
  • 久祺股份創業板獲受理:去年研發費用率為0.66%
    來源:挖貝網挖貝網8月21日,久祺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久祺股份」)創業板發行上市文件獲受理,本次發行的保薦機構為東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審計機構為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本次擬公開發行4856萬股,擬募資5億元,將用於年產100萬輛成人自行車項目、研發設計中心項目、供應鏈體系升級項目、補充流動資金。挖貝研究院資料顯示,久祺股份從事自行車整車及其零部件和相關衍生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
  • 振德醫療淨利潤預增超9億元 研發投入偏少 高增持續有難度
    來源:電鰻快報《電鰻財經》文 / 楊力7月7日晚間,振德醫療(600568.SH)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2020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的6010.50萬元相比,將增加92500-95500萬元;預計2020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