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一個年輕而美麗的生命的消失,再次掀起了對於「性侵」憤怒、關於抑鬱症討論的熱潮。26歲的女作家林奕含,4月27日被發現在家中自殺。
林奕含,26歲,1991年出生於臺南,今年2月出版了個人首部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在臺灣熱銷,她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臺灣美女作家,本是前途一片光明,有長相、有才華、有家境,可是卻於2017年4月27日在家中上吊自殺,官方公布原因是抑鬱症導致有輕生的念頭,而抑鬱症和自殺的源頭歸根結底源於在她十幾歲時的遭遇——被誘姦、性侵。
在她自殺後父母發出的聲明中,人們卻看到了這樣一句話「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奕含在年輕時,被一個補習班名師誘姦後,引發痛苦憂鬱的真實記錄和心理描寫。」
誘姦,多麼骯髒而恐怖的字眼,發生在了這個美麗的、才華橫溢的、柔軟的女孩子身上,烙下了無法熨平的可怖傷口,慢慢潰爛發炎腫脹,並且要了她的命。看過林奕含去世前八天的採訪視頻,沒有人不從心底裡升起對這個溫柔善良的女孩真切的心疼,如同春天裡最美好的那片葉子,被狠狠的碰掉,傷口鮮嫩而又凜冽。身為一個母親,苗媽真真切切的心疼她。
2
在閱讀的時候,當你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實的,當你感受到美,那也都是真實的。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林奕含心裡應該是流淚的吧;儘管當時,她應該是炙手可熱的「別人家的孩子」。
林奕含出生於1991年,曾經在學測裡拿到了滿級分,是臺南女中唯一一個拿到滿級學分的才女,而且當過排球隊長和校刊主編,還是全臺灣的數學科展第一名。
她的父親是臺南的著名的皮膚科醫生,叫做林炳煌,林奕含曾經在2009年考上過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但入讀兩周後就因為抑鬱症惡化而休學。2012年,她重考進入國立政治大學就讀中文系,師從當代臺灣文學研究學者陳芳明。但讀到大三的時候,林奕含還是因為抑鬱症的問題再次休學。兩次求學路都因為抑鬱症而中斷,她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沒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不甘心,這個疾病它剝削了我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我曾經沒有空隙的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原本可能一帆風順的戀愛,隨著生病的時間越來越長,朋友一個一個離去,甚至沒有辦法念書,而我多麼地想要一張大學文憑。」抑鬱症影響到了她的學業、生活甚至婚姻,訂婚宴和婚宴的前一晚,她都悶在廁所裡流淚寫自己的小說,在婚禮上,她當眾宣布自己的病情。這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寫了什麼?
故事的主角房思琪出身於教育風格保守的名門,從小喜歡文學。13歲時,被崇拜的語文補習老師以一對一改作文的名義誘騙。思琪無法接受,只好說服自己也愛上老師,讓一切合理化,開始和老師長期「交往」。
但是罪惡和自我懷疑折磨著她:酗咖啡,熬夜,長期嚴重失眠,睡到一半會尖叫哭醒,但只要老師一呼,還是會不由自己地赴約。
她曾跟家人暗示需要幫助,但媽媽說師生戀是女生自己發騷。後來,思琪開始拒絕,卻被老師用繩子綁起來強行,從此思琪發瘋。老師還把她的裸照寄去警告揭發他的其他被害女學生。其他幾個被害女生,結果也沒好到哪裡去。
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
林奕含用自己的筆,講述了一個血淋淋的故事,叩問了傷害她的所有事實和殘忍人性。但誕生於叩問的作家,往往死於無人應答。
3
今天苗媽不想去再老生常談,談一些「抑鬱症」或者「性教育」的問題,身為一個母親,苗媽這次看到的是——摧毀了林奕含的童年陰影,以及,面對孩子的童年陰影,無所作為的父母。
首先,童年陰影是生命中有意無意的慘烈傷口。
我們成年後所認識到的「問題」 「創傷」 「模式」,大部分都和我們的家庭關係和童年經歷有關。不管我們是二十歲、三十歲、還是五十歲,只要我們曾經遭遇過一些事件,不去療愈與轉化,這些問題就會一直留在我們的心中,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
童年時的陰影和創傷,可能隱藏的恰到好處,以致我們無從看出。但它們會在今後的人生中像放電影一樣重播。成為生活中的夢魘,並影響其一生。就像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發現的吞鉤現象:魚兒咬鉤後,通常因為刺痛而瘋狂地掙扎,結果越掙扎魚鉤就陷得越緊,越難以掙脫。
童年陰影會給一個人造成多大的傷害?
就拿我們都熟知的明星舉例子。哥哥張國榮雖出身富貴家庭,但父母感情卻很差,母親因婚姻不順而常年心情不佳,雖給予孩子物質上的充分滿足,卻忽略對子女的陪伴。
父母婚姻的不和諧使得他深感婚姻的不可信任,看見別人結婚反而傷心大哭,成年以後張國榮更時時把「婚姻是一種無形的負累」一類的話掛在嘴邊。回首童年他只說:「沒有什麼值得我去記憶,沒有什麼值得我去留戀」。這種由童年造成的悲觀厭世的態度,也間接影響了他對人生的態度。最後不再留念人世,患抑鬱跳樓身亡。
舒淇童年所受到的都是棍棒教育,她家的鄰居常常會看見她媽媽拿著棒子,追著她滿街打,也因為對父母的強烈不滿,導致舒淇頻繁地離家出走,強烈希望擺脫父母控制。幾年間,離家出走不下10次,16歲那年,她被星探相中拍了很多裸體寫真。
陳坤童年家庭貧困,加上父母離異,遭同學排斥,令他雖渴望集體生活卻習慣一個人獨來獨往。對自我產生懷疑,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大學期間都很少與人交流。
陳冠希至今仍無法原諒父母的「善意」欺騙,9歲前,父親陳澤民在兒子的腦海中印跡模糊,相見甚少。14歲那年,陳冠希才從報導中知道他的家庭的真相:父母早已離異,父親性取向不明。這些事情父母卻一直沒有與他溝通,他一直被善意地蒙在鼓裡。
一時間,他幾乎發現全世界都與他為敵。他成了被欺騙、被蒙蔽的小丑。至親都可以欺騙他,他嚴重懷疑起周遭的一切,他不相信別人,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苗媽遇見過很多看似正常的人,正在或者曾經因為過去的創痛影響著現在的人生:
平時堅強獨立的女性朋友,因為從小父愛的缺失,總是會不自覺的淪陷於「渣男」的套路,遭遇到家暴、勒索都不肯放手;
還有個性格溫柔的男同事,從來不許別人碰到他的右肩膀,一碰到就要像彈簧一樣蹦起來大發雷霆……因為小時候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用教鞭抽過他的肩膀;
有的人內心柔軟,卻總是一副刺蝟的樣子,對世界充滿戒備,無意識地保護著自己;
有的人明明內向,卻逼迫自己去迎合、討好他人;有的人害怕看到貓;
有的人害怕聽到特定的一首歌……
傷口如同暗夜的罌粟在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潛滋暗長,記錄著每一個小小的、無助的靈魂。
我們生活在一個紛繁複雜的世界,隨時都有可能遭遇各種各樣的痛苦、煩惱和不如意。可是,身為父母,我們本來應該去保護好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對童年陰影坐視不理。
4
我們無從得知林奕含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但透過她筆下房思琪的經歷,可以窺見,在事件中父母的失職。
首先,我們知道,父母本就不應該讓年幼的女兒與其他的男人共處一室,況且林奕含本身又貌美如花。而且,在傷害造成以後,父母本應該如此,卻用另一種慘烈的方式促使了她的死亡:
有人同世界演說,卻不曾與女兒交流。
首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一個父母缺席的故事,在長達幾年的屈辱性侵中,一直是這個無助的女孩自己同世界進行對抗和和解。
對於孩子,特別是女孩來說,父母的忽視是最大的失職。我們知道,在性侵發生過後,父母最該調整的一件事,就是改變與孩子的溝通頻率與策略,根據以往案例來看,孩子們在遭遇性侵害之後,父母往往不知道或者很長時間後才得知。原因是孩子們沒有要告訴父母的意識或者是加害者不允許孩子們告訴父母。所以,平時父母和孩子要養成每天互相報告一天經歷的習慣。而且不要反覆多次的對事情進行追問,孩子是不願意多次回想不愉快的回憶的,因此在第一次了解事件過程時就要儘量仔細。
房思琪(林奕含)出身名門,林的父親還是一個熱愛演說的醫生,同女兒的交流阻塞到這個地步,令人扼腕。
父母的忽視,女孩長期的壓抑,將她推往了邁向死亡的第一步。
有人將自己的女兒釘上恥辱柱。
其次,對於被性侵的少女來說,需要有人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爸爸媽媽會依然愛你」,讓孩子可以依靠、信賴自己;在今後的生活中,家長最好像平常一樣對待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不要刻意迴避,也不要對孩子過於寵愛,而是讓孩子在成長中學會自我保護的能力。但房思琪的父母做了什麼?
她曾跟家人暗示需要幫助,但媽媽說師生戀是女生自己發騷。為人父母果然是不需要參加資格考試,最侮辱人的字眼居然是從母親嘴裡說出,出自最信任之人的蓋棺定論,無疑增加了少女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是骯髒的、有罪的、無可救贖的;對於無法救贖的原罪之人,「罪惡」的累積促使她走向死亡的深淵。
有人自以為是,將偏見視作矜持。
有人說,林奕含的自殺,扯下了父母的最後一層遮羞布。「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是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她還告訴女兒「你要做個有自尊心的人」,意思就是「自尊心應該縫起她的嘴」「一個如此精緻的小孩是不會說出去的,因為這太髒了」。
性本來是一件正常事情,在房思琪的母親那裡,卻變成了特殊的、甚至帶有羞恥意味的存在。讓人更加無法理解的是,當孩子被性侵了,父母卻選擇緘默其口,用自尊心縫起孩子的嘴巴,讓孩子獨自一人去舔舐傷口,甚至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繼續忍受被性侵的折磨。
「性」是羞恥的嗎?並不!林奕含的心理上之所以承受了重壓,以至於多年都無法釋懷,很重要的原因是,性侵、失貞這件事情被世人看得無比重要,讓她背上了極為沉重的思想負擔。苗媽一直認為,「男女平等」的口號喊了這麼多年,女人的「處女膜」就應該只是在年幼時期保護和清潔作用的一個普通器官,並沒有什麼「貞潔」等倫理意義上的禁錮。被性侵,應該同其他意義上的肢體損害是一樣的,同任何違背自己意願而遭受的侵害是一樣的,不應該被特殊化。只是「性」具有私密性和繁衍的另一重含義,應該與自己的愛人、伴侶發生,所以可以被視為比「毆打」更嚴重一級的肢體侵害,施暴者也應該嚴懲,但遭遇性侵的少女,不應該被特殊化!
一個人尊嚴,並不是要去同情他憐憫他,而是在給他儘可能地幫助和便利之後,該申張的正義申張之後,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父母更應該告訴少女,你和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林奕含說:「我是經歷了核爆的人。」被性侵就是核爆嗎?把不愉快的性侵經歷,看得比天還大,極為恐怖;那失貞者,是不是除了一死,活著也沒有什麼價值了?
胡說八道!
而最應該告訴她這些的父母,卻親手將她送上了死亡的列車。
5
我見過最沒安全感的人,應該是電影《被遺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這是一個小女孩渴望得到父愛卻屢戰屢敗最後一敗塗地的故事。父母對於童年的戕害和對孩子童年陰影的漠視,會毀掉一個人。
每一個如你我一般,未被傷害過的孩子是幸運的,但這世界上有無數個角落存在著罪惡;林奕含用鮮血喚起為人父母的警醒,而且這樣的警醒,不要用下一個女孩的生命來換。
(圖文來源於網絡)
貝樂虎,陪伴寶寶快樂成長!更多內容就去應用市場搜索「貝樂虎」下載我們的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