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人文學者:《海山經》是中國古代「聖經」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廈大人文學院、國學院教授汪曉雲新書《一本萬殊》分享會20日在廈門舉行。 楊伏山 攝

廈大人文學者探秘重建中國傳統文化之起點:《海山經》是中國古代「聖經」

中新網廈門6月20日電 (記者 楊伏山)「中國古代『聖經』是隱藏在《山海經》背後的《海山經》。」廈大人文學院、國學院教授汪曉雲,在20日於廈門舉辦的其新書《一本萬殊》分享會上如是說。

汪曉雲認為,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誤解,而且這些誤解是根源性。比如幾乎沒有人知道中國有自己的「聖經」,一說到「聖經」就想當然意味是西方「聖經」。

在她看來,中國有自己的「聖經」。只不過人們對重建中國傳統文化要從哪個起點建起?這個起點一直被遮蔽,沒有人發現而已。重建中國傳統文化的起點,一定是道,一定是經。而她的新書《一本萬殊》,力圖總結溯源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起點,即中國古代文獻典籍與文化現象皆揭示並解釋「聖經」。

分享會現場。 楊伏山 攝

多年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經歷,令她感慨尤深: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困難不是研究本身,而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既有的被當作常識性的誤解阻礙並束縛著研究者的觀點與視野,也阻礙並束縛著普通民眾的觀點與視野。

汪曉雲稱,今天人們之所以對傳統文化有很多誤解,也不僅僅是西方文化與學術的影響,更為根本的還是中國文化從開端與起源處就具有隱秘性。

以中國古代文獻典籍對「聖經」的論述為起點,《一本萬殊》發現中國古代「聖經」為隱藏在《山海經》背後的《海山經》;繼而從語言文字、楹聯匾額、石刻碑銘、繪畫雕塑、寺廟宮觀、山水名勝、戲曲音樂、民俗宗教等種種文化現象中,梳理古代「聖經」《海山經》之遺蹤,揭示「聖經」是中國古代文化之源。

汪曉雲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並非經典中的文字,而是常言俗語,常言俗語才是打開中國傳統文化秘密的鑰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源頭的「聖經」滲透於各種文化現象中,舉凡方言俗語、文獻典籍、傳說故事、楹聯匾額、石刻碑銘、繪畫雕塑、寺廟宮觀、山水名勝、民俗宗教、人物器物等,無一不含「聖經」之蹤跡、無一不與「聖經」話語相印證。

與「聖經」話語相比,「聖經」文化更豐富多樣,同時也更隱秘難解。她嘗試將古典文獻解讀與文化現象剖析相結合,對中國古代的「聖經」進行溯源。

汪曉雲此前著有《一字之差:「道」何以「道」》、《一名驚人:「崑崙」之「道」》、《一器之下:「翠玉白菜」何以為「鎮國寶」》、《一本正經:隱秘的漢語「聖經」〈海山經〉》等書。「《一本萬殊》是我已出書中比較重要的一本,前面四本都是基礎性的研究,這本書帶有總結性。」她說。

以此「聖經」為基點,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一脈相承、萬變不離其宗的整體性與連續性,具體體現為口頭文化與書面文化對立統一、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對立統一、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對立統一、北方地域文化與南方地域文化對立統一。

汪曉雲稱,正是在這樣的整體性與連續性中,中國文化才可謂「博大精深」,「博大」是其廣度,「精深」則是其深度。

據了解,為了撰寫這些專著,汪曉雲跑了全國許多地方,做了非常多田野調查,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跡。為了中國文化能重現,她除了照顧家庭,幾乎放棄、犧牲了一切,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研究上。

「我從零開始做研究,有時很孤獨,但必須要堅持。」她說,「把自己獻給中國傳統文化,這也是我持續前行的動力。」(完)

相關焦點

  • 廈大與安徽的校地情緣——徽風皖韻傳情千裡 南強鐘聲響徹江淮
    在廈大時,鄧以蟄一家居鼓浪嶼之上,他每日渡海上課,課時不少。當時,學校常舉辦公開學術演講會,均由著名教授主講。鄧以蟄來校不久即受邀作題為《中國繪畫之派別及其變遷》的演講。1927年12月10日出版的《廈大周刊》第176期刊登了他的演講稿,並報導了這次演講會,稱「鄧教授對於中西藝術頗有精深研究,聽者均甚滿意」。1935年,臺靜農經胡適推薦到廈大國文系任教。
  • 《聖經》的真實作者究竟是誰?有學者認為「那個人」才是唯一作者
    說起世界上出版、發行總量最多的書籍,那一定非《聖經》莫屬了。《聖經》是一本世界性的文學名著,至今已被譯為1829種語言,年銷售量三千萬冊左右。《聖經》還是一部史學巨著,是考察希伯來民族史、古代猶太教和初期基督教發展史的首要依據。
  • 廈大與江蘇的校地情緣——吳韻漢風翰墨香 鳳凰花開江南岸
    一曲《憶江南》道盡了江蘇的悠長韻味,美麗的自然風光、人文古蹟以及江蘇獨有的民風民俗匯集成一幅吳韻漢風的文化長卷。坐落在東海之濱有「中國最美大學」之稱的百年高等學府——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碧波與遠山相映,鳳凰花開紅霞滿天,滋養了一代代學子,被譽為「南方之強」。
  • 聖經在中國的翻譯
    >聖經在中國的翻譯 聖經在中國的翻譯最早可推至唐朝。公元635年,東方基督教聶斯託利派傳教士阿羅本從波斯抵達西安傳教譯經,時稱景教。根據公元1625年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所記,其中有「真經」、「舊法」、「經留二十七部」和「翻經建寺」等語,證實在唐朝時已有翻譯聖經之舉,並有一部份譯本出版與流傳,但並非全譯,譯本亦已失傳。 元朝時,西歐天主教方濟各會派傳教士到中國傳教。
  • 記廈大與長汀縣的校地情緣——抗戰烽火煉就的不朽情緣
    後來,為了適應廈大發展的需要,長汀縣又撥出虎背山南麓舊中山公園土地共57畝,在兩三年間興建了各類教室、閱覽室、實驗室、圖書館、實習工廠、男女生宿舍,以及籃球場、大膳廳、蓄水池、發電廠等設施。之後,長汀又撥出東門外及臥龍山麓的大片土地及房屋,建成了10多座教職員宿舍,並擴建了廈大醫院。經幾年努力,廈大的校舍連成一片,幾乎佔據了半個長汀城。
  • 寮國的海山
    沒錯,海山要出國了。我調侃說:「臥槽,我們這幫人裡也有出國的了,雖然是寮國,也是出國啊!」大家還沒笑完,海山提到,以後可能回到北京,但是這個時間也許是5年,也許是10年,也許······海山是家裡獨子,他牽掛父母,內心希望儘可能離他們近一些。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問題令海山壓力山大——單身。
  • 聖經可以這樣讀(二)——讀經方法簡介之精讀聖經法(附音頻)
    通讀聖經雖然能幫助我們在一段時間內,對聖經的內容有整體印象,但是其沒有辦法使我們對聖經的「精義」有更深入的領悟。所以,若想在聖經真理上有更多裝備,則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閱讀,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分享的精讀(或研讀)聖經法。
  • 中國文學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國文學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繫辭傳》云:「物相雜,故曰文。」各種線條、色彩交織在一起,便稱作「文」,引申指對人的天性進行修飾,所以文的對義詞是質。君子之道,固不僅要有美好的天性,更要經後天詩書禮樂的文飾,才能動行舉止,莫不文雅典重,自然流露出高貴的氣質。文獨具教化功用。《易·賁·彖》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文化二語,並出於此。治國之大人君子,對文的意義有了深切之了解,遂能教化天下,讓天下臻於大成。
  • 耶魯大學著名聖經學者講座:「迦南神話對以色列的神的影響「和」啟示錄中的女性象徵手法」
    約翰·約瑟夫·柯林斯(John Joseph Collins)是國際著名聖經學專家、世界聖經學會會長、耶魯大學最高榮譽之一的Holmes講席教授,是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也是天主教聖經協會和聖經文學協會主席,曾獲約翰內斯·古登堡研究獎。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希伯來經學和中東古代史。
  •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殺戮
    對歷史學家來說,《聖經》的解經史和接受史,其重要性是無法與《聖經》敘事的歷史真實問題相提並論的。《約書亞記》所記載的這一連串殺戮,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嗎?這才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所面臨的迫切問題。特別是《約書亞記》對古代以色列起源這一問題,至關重要。依照《聖經》的敘述,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之後,在約書亞統帥下,在迦南一次又一次屠城,才打下一片江山,得以在迦南立足。
  • 美國聖經學者預言:今天是世界末日
    據英國《衛報》報導,美國電子聖經團契(eBible Fellowship)的聖經學者Chris McCann聲稱,他在研究聖經時逐漸發現了世界末日的種種線索,最終定在了2015年10月7日,世界將被火海吞噬。
  • 《聖經的故事》
    雖然他不是什麼資深學者,亦不是什麼知識領袖,但他的書卻廣為大眾好評,影響力漂洋過海,抵達遙遠的東方國度——中國。他的書之所以走俏,正如美國《星期日快報》在他死後刊登訃告所稱——「他善於將歷史通俗化,又能把深奧晦澀的史書,變成普通讀者的一大樂趣。」他的兒子在給他所寫的自傳中也提及——「美國文學史、史學史都不會留下房龍的名字。他雖然背著通俗作家的名聲,卻能讓老百姓愉快地感受歷史、地理和藝術。」
  • 一個應當予以重視的聖經版本——《聖經簡釋本》
    隨著中文語言的變遷以及聖經古代抄本的發掘,有必要對於和合本進行修訂,在許多聖經學者及教會牧者的努力下,教會已經出版了《和合本修訂版》(以下簡稱《和修版》),由於《和修版》是在2010年出版的,所以,它也被稱作《和合本2010版》。《和修版》雖然是一個很好的版本,但是,推廣起來是有難度的,廣大信徒對其認可度並不高。
  • 除了聖經正典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經卷嗎?
    一、散失書卷在舊約中還記有數卷書的名稱,如所羅門記(王上十一41),雅煞珥書(書十3,撒下一18),拿單書(代上廿九29),迦得書(代上廿九29;代下九29),亞希雅預言書(代下九29),易多默示書(代下九29),何賽的書(代下卅三19)等這六卷書,未有列入,不見經傳者或許非為聖經
  • 怎麼看網絡下架聖經一事?
    要明確的是,基督教中國化並不是這兩年才有的觀念,而是從利瑪竇那個時代起,很多外來傳教士(艾儒略、傅聖澤、理雅各、艾約瑟、李提摩太、蘇慧廉甚至戴德生等等)以及中國牧者、學者(徐光啟、劉廷芳、趙紫宸、王治心、于斌等等)一直在做的事工。他們的目的在於通過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的對話,找出一條適應中國教會發展的路線與神學思想,從而促進福音的傳播。
  • 北京論壇雲端國際論壇系列之「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線...
    由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學系和北京論壇聯合主辦的北京論壇雲端國際論壇系列——「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線上研討會於2020年6月6日舉行。秉承北京論壇「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宗旨,研討會以「數字人文視角下的中國歷史研究」為題,邀請了在中國歷史研究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大家,圍繞數字人文方法如何推動歷史學發展、傳統史學的格局將如何改變、研究者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來從事研究、數字人文方法面臨的挑戰與需要突破的瓶頸等前沿學術問題,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和對話。
  • 廈大與臺灣東海大學交流 期待大合作培養三創學生
    臺海網3月23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廈門大學交流訪問團一行6人由校黨委書記張彥領隊於23到臺灣私立東海大學訪問,兩校高層就「博雅教育」及兩岸高教合作項目進行溝通,廈大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表示,兩岸青年可以朝向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議題進行合作。張彥說,東海大學推行的博雅教育,這是大範圍的教育理念,在全球各地的知名高校獲得相當共識,大陸許多大學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 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在廈門舉行 兩岸近70名學者「共...
    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廈門開幕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2日在廈門舉行,共有海峽兩岸近70餘位出版業界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 共同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兩岸出版交流拓展深耕、出版與人文智庫平臺建設、「一帶一路」與兩岸出版合作新機遇、中文出版「走出去」與兩岸出版共創雙贏
  • 希爾頓攜手廈大國際學院,種下了一個綠色夢想!
    年進入中國,深耕中國市場已有三十餘載。被稱為「中國最美大學」的廈門大學,2021年將迎來百年校慶。廈門開放而溫厚的城市特質賦予了廈門大學獨特的學術與人文氣息;廈大又以全國前列的人才和智慧,提升了這座城市的格局。百年來,廈大人秉持陳嘉庚先生立校志向,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為東南半壁的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創榛闢莽的歷史性貢獻。
  • 中國美·育新生——中華世紀壇美育大會人文美育論壇暨項目啟動...
    12月17日,「中國美·育新生」中華世紀壇美育大會人文美育論壇在京舉辦。此次論壇由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平行線教育集團、上海朵雲軒集團「小朵雲」藝術空間、中書培德教育集團聯合主辦,來自藝術、人文、出版、教育四個方面的二十位前沿專家和特約嘉賓齊聚一堂,充分、深入地互動探討了中國文化、人文、美育、兒童教育的話題,指出了兒童美育產品創作的可行方向,鼓舞原創作者探索中華文化的邊界,提升潛在作品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