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紅軍一字號團長,曾率一個團打敗敵人三個團,68歲還披甲上陣

2020-12-11 騰訊網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楊得志上將,是解放軍非常會打仗的將領之一。

從1928年起,中共領導的戰爭,他幾乎都沒有缺席過,從湘南起義到反「圍剿」作戰,到長徵,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他都是我軍第一線且主要作戰將領。68歲時,他還指揮了南疆自衛還擊戰。

楊得志,17歲參加紅軍,21歲就當團長。

在紅軍時期,他是紅1團團長,為紅軍一字號團長。最為傳奇的是,他曾率領一個團大戰敵三個團,且將敵軍擊敗。

那是在長徵之初,楊得志率領紅1團為全軍開路,充當先鋒。他們才到安遠、新豐,就遇上敵粵軍餘漢謀部。紅1團遠道而來,粵軍仗著好槍好炮,依靠事先築好的工事,以逸待勞。

上級通報楊得志:敵軍為2個團。

怎麼辦?必須打過去,才能開路。不料,戰鬥一打響,楊得志發現敵軍是3個團,且是粵軍的王牌團。紅1團一個團要對敵3個團!打不打?楊得志說:

「打!」

但是,他提出了一個要求:動作要快,要猛!

這場戰鬥還是持續了3個小時,楊得志以一個團擊敗粵軍3個團,全殲敵6000多人,打開了紅軍前進的通道。據說,敵師長獲悉楊得志殲滅了他的3個團時,當場暈倒在地。

在長徵路上,紅1團負責為整個中央紅軍開路,幾十年後楊得志說:「在長徵中,紅1團當開路先鋒,打了不少的硬仗、惡仗,千難萬險,但是,最難的有兩次,一是過烏江,一是強渡大渡河。」可是,他率領英勇的紅1團硬是克服萬難打了過去,創造了一個個神話般的奇蹟。

在抗日戰爭中,楊得志也是一員強將。

在著名的平型關戰役中,他帶領的八路軍685團是115師的主攻團。之後,他率部挺進冀魯豫邊區,在不到一年時間內,隊伍從200人發展1.7萬餘人——簡直是撒豆成兵。

在抗戰期間,楊得志鎮守冀魯豫邊區。這裡自古為兵家所爭之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楚漢之戰、官渡之戰、朱仙鎮破金之戰,都發生在他的轄區。此地區,也是八路軍確保太行山戰區和遏制日軍南下與西進的戰略要地。由於楊得志統兵控制,日軍幾乎不敢冒犯。八路軍前指參謀長左權曾說:

「我們在太行山的安穩,有我的鄉黨楊得志同志的一半作用。」

1943年華北發大災,楊得志的轄區80萬人斷糧,800多村子空無一人。楊得志率部一邊抗敵,一邊開荒生產,半年時間就把轄區穩定下來,還從日軍手中奪回1100多個村子,冀魯豫的抗日武裝發展到22萬餘人。

日軍不敢來,反招來國民黨頑軍。

7月,國民黨第二十八集團軍李仙洲率部聯合日軍夾擊楊得志部。楊得志親自組建「前指」,率領一支精銳直接攻擊李仙洲的總部所在地。八路軍一個團先包圍李仙洲一個保安旅,吃掉一半。再以主力則把李仙洲總部和兩個師包圍在陳樓、陳莊,圍而不攻。一連幾日,烈日炎炎。李仙洲四五千人在包圍圈內缺水斷糧,只得殺馬充飢,不少頑軍忍受不了,棄槍逃散,甚至跑到八路軍陣地繳械投誠。

之後,楊得志引蛇出洞,放出一個小口子,吃掉企圖突圍的敵一千多人。

蔣介石急令侯鏡如率第92軍前去救援,與李仙洲會合一起後,8月,李仙洲第30師還是被楊得志在黃崗集吃掉一大半。李仙洲、侯鏡如急忙率領4000多人兵分三路逃跑。侯鏡如部稍慢一步,被楊得志追上,在劉莊包圍2000餘人。激戰到次日拂曉,八路軍將敵殲滅,侯鏡如趁著暴雨才跑掉。這一次,楊得志共殲敵1.1萬餘人。幾十年後,李仙洲見到楊得志說:

「1943年我從你手中逃掉,1947年還是當了你們的俘虜,前後不過三年多。1947年當俘虜,我成了戰犯,要是1943年當了你的俘虜,說不定參加了八路軍,真是太可惜了。」

在解放戰爭中,楊得志也是戰功赫赫。他先後參加和指揮青滄戰役、邯鄲戰役、保北戰役、清風店戰役、石門戰役、新保安戰役、太原戰役、扶眉戰役、蘭州戰役、寧夏戰役,每一次戰役,楊得志兵團都是主力。

不過,在楊得志軍事生涯中,最值得一說的是,他與美軍名將克拉克的對陣。

韓戰爆發後,楊得志又率部出徵。1952年,他改任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員,具體負責作戰。與之對陣的敵「聯合國軍」總司令為克拉克。兩人先後進行了三個回合的較量。

第一回合:1952年秋季反擊戰。兩個月中,楊得志指揮志願軍殲敵3萬餘人。

第二回合:決戰上甘嶺——在多數人眼中,上甘嶺戰役是志願軍第三兵團和第15軍指揮的,其實他們都是聽命於志願軍總部的最高軍事指揮、總部負責作戰的第二副司令員楊得志。此戰歷時43天,志願軍以傷亡1.1萬的代價斃敵2.5萬餘人。

第三個回合:金城追擊戰。在兩個多月的作戰中,志願軍殲敵9萬餘人,迫使美軍和李承晚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1954年,楊得志被任命為志願軍司令員。

1955年楊得志從朝鮮回國後,一直是大軍區司令員,在幾十年中先後擔任過濟南軍區、武漢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

1979年春,楊得志同許世友兩位上將,聯袂指揮了著名的南疆自衛反擊戰。

——此時,楊得志正好68歲。

楊得志作為解放軍的善戰之將,敢打敢拼,打過不少的險仗、惡仗,但是少有敗仗。儘管戰功赫赫,但他一直在地方帶兵統將,1980年1月才到北京任職。在北京,他先擔任軍委常委、國防部副部長,2月兼任解放軍總參謀長。

楊得志生有一子三女,其中一女一子為少將,女婿黃新為中將。

相關焦點

  • 疲師遇群狼,19歲團長急中生智,喊出三句話,一個團殲敵一個旅!
    王近山任團長,率紅28團從黃中堡一帶出發,在掃風埡突破敵陣地,殲敵一部後,向縱深猛攻,連克周家壩、黑寶山、塔子山等敵陣地和據點,協同兄弟部隊,在龍池山下夾擊敵一個旅,殲敵一個旅,大部繼續南下猛攻。衝鋒陷陣,是王近山一貫的作風。紅色28團一路殺將下來,抵達離達縣五十裡處,差一點全團覆沒,不料王近山卻創造了他戎馬生涯的奇蹟。
  • 長徵時紅4團3任團長,後來一位成副國級一位當村長一位犧牲被誤解
    1933年春,任紅4團團長。率部先後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漳州戰役等重大作戰,他機智果敢,英勇善戰,率領部隊打了許多硬仗、惡仗。1934年11月25日,紅軍衝破敵三道防線兵分兩路渡湘江。但是,國民黨軍在湘江邊築起了第四道封鎖線。紅軍渡江地點選在界首和鳳凰嘴之間。紅一軍團為右翼,紅三軍團為左翼,紅八、紅九軍團殿後,前後左右一起掩護中央縱隊渡江。
  • 八路軍最早14個團,首任團長几人評為上將?現在是哪些部隊?
    八路軍三個師都是丙種師,每個師2個旅4個團,總共是3個師12個團。這些最早的團長,後來發展如何? 團長經歷: 參加秋收起義;血戰湘江,同國民黨湘軍血戰腳山鋪和美女梳頭嶺一線。此後率紅三團搶佔遵義,逼近貴陽,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稍後,更是強渡大渡河,配合紅四團搶奪瀘定橋。
  • 敵團長被追擊,用懷表賄賂紅軍元首,沒想到表沒了,人也被俘
    紅軍隊伍中有一個「福將」,他矮小壯實,經歷過數百次戰鬥,歷險50餘次,但從未受過傷。他曾抓獲了敵軍團長,敵軍團長用一懷表賄賂這位「福將」,沒想到懷表沒了,自己還被俘。這位福將叫曾思玉。曾思玉, 1911年2月出生在江西信豐縣,父親早逝,他跟著外祖父生活,但是好景不長,外祖父也因病去世了。他只好棄學賺錢養家。 17時時,就參加信豐縣農民起義,兩年後加入江西信豐遊擊隊,任小隊長。紅軍第一次反「圍剿」時,曾思玉追擊敵人團長。可敵團長長得白白胖胖,在山上根本跑不動,很快他就被曾思玉追上。
  • 開國少將詹大南逝世,抗美援朝中率部全殲美軍 「北極熊團」
    澎湃新聞記者從詹大南將軍親友處獲悉,開國少將、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詹大南將軍於2020年11月21日上午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105歲。他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長徵和直羅鎮戰役,後任八路軍一二○師團組織幹事,第四縱隊獨立營教導員,冀熱察挺進軍大隊政委、營長、團長,晉察冀軍區分區參謀長、司令員和第二縱隊旅長,冀熱遼軍區師長,冀熱察軍區代司令員。詹大南曾參加了百團大戰、張家口保衛戰和平津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軍長。
  • 一支神奇的「少年紅軍」
    在轉戰中,紅25軍接連惡戰,徐海東多次負傷,身體不支,他咬著牙作動員:「同志們,前面有三個團的援兵到啦!」娃娃兵爭先恐後加快了腳步,衝進了伏牛山區,急問軍長援兵在哪?徐海東風趣地指著三座山峰說,「眼前這每座山就是一個團,進了山就是我們的天下!」娃娃們終於省悟過來,在一陣歡笑中衝上了山巒,最後從河南盧氏轉戰穿入陝西境內。
  • 王近山曾是他的副手,被我軍稱為「葉老虎」,犧牲時只有24歲
    抗日統一戰線建立後,紅軍改編為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我們所熟知的李雲龍,其原型之一的王近山將軍,當時就是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的副團長,能讓王近山當副手的團長,自然也是一位悍將,紅軍時期他就有了一個綽號叫「葉老虎」,那麼,這位772團的團長是誰呢?
  • 他是紅軍的團政委,繳獲一堆「廢銅」墊床腳,首長看到後哭笑不得
    紅軍中有許多人是窮苦出身,沒有見過世面,不知道東西的貴賤,鬧出了不少的笑話。有一人曾是紅軍的一名團政委,繳獲了一堆「廢銅」用來墊自己的床腳,被首長看到之後哭笑不得。此人的名字叫陳錫聯。1931年他在紅四方面軍任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後任營政治委員。1933年陳錫聯任紅30軍第88師263團政治委員,作為一名年輕的紅軍幹部,他並沒有經過多少世面,鬧出了不少笑話。1933年10月,陳錫聯攻進了四川地方軍閥劉存厚盤踞的達縣,繳獲了不少戰利品。
  • 敵軍包圍遵義城我軍陷入危局,此人帶著我軍一個團打垮敵人一個旅
    敵軍包圍遵義城,我軍陷入危局,此人帶著紅軍一個團打垮敵人一個旅文/無計讀史遵義會議召開的時候,遵義城外面已經圍滿了大量的國民黨部隊,紅軍部隊的形勢再一次落入了困境。其中,開國上將王平更是帶著一個團的紅軍部隊,徹底打垮了國民黨的一個旅。那麼,王平是什麼人?2 窮苦王平是一個窮人,徹徹底底的窮人。在王平小的時候,他經歷了最多的事情就是在窮苦的環境裡面摸爬滾打。
  • 死戰不退,一個團打一個師,團長負傷後,上級調一營長來指揮
    據說其渾身上下有60多塊傷疤,與死神擦肩而過就有20多次,他打仗基本上是不講究什麼章法的,就是一個字——猛。就連當時太嶽軍區司令員陳賡野評價這個部下為「太嶽戰將猛,首推楚大明「。楚大明經常習慣性的率部猛烈衝鋒,後來一直幹到了團長,仍改變不了這個習慣,雖然說團長帶頭衝鋒有助於提高部隊時期,但一旦受傷或者犧牲,對於部隊的士氣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 毛主席的神來之筆,滅敵2個師又8個團,蔣介石嘆為「奇恥大辱」
    這時,蔣介石為阻止中央紅軍北進四川同紅四方面軍會合或東出湖南同紅2、紅6軍團會合,調集其嫡系薛嶽兵團和黔軍全部、滇軍主力和四川、湖南、廣西的軍隊各一部,向遵義地區逼進,共17個師又13個旅150個團近40萬人,企圖"圍剿"中央紅軍於烏江西北、川黔交界地區。紅軍面臨的局勢非常嚴峻。
  • 周志堅:19歲當上紅軍師長,38歲成為開國中將,帶出後起之秀31軍
    一年後,他成為一名紅軍戰士,年僅12歲。參加紅軍後,由於再也不用忍受挨餓受辱的生活,周志堅的心情格外舒暢,同志們的關心愛護更讓他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特殊溫暖。他後來在自傳中寫道,他就是從那個時候「樹立了為革命幹一輩子的思想」。儘管個頭還沒槍桿子高,但他能吃苦,不怕累,在行軍中從不掉隊。
  • 紅軍13個師改編為八路軍,13位師長當時擔任什麼職位,後成就如何
    第三個師是紅四師,師長誰呢?東北第一名將李天佑,抗戰時期他曾任686團團長,不久後升任343旅代旅長,率部轉戰於呂梁山區,參加開闢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在解放戰爭時期他擔任東北第一縱隊司令員,率部打出了赫赫威名,1955年他被授予了開國上將。
  • 新四軍組建時八個團,各一個字代號,合起來是一句革命口號
    新四軍組建時編制很奇特,四個縱隊下轄八個團,這八個團由14支遊擊隊合編組建,每個團都有一個字的代號。 三、第2支隊第3團 部隊代號:發團。 部隊來源:閩西紅軍遊擊隊,閩贛邊汀瑞紅軍遊擊隊。
  • 詹大南要來個甕中捉鱉,於是北極熊團團長被擊斃,團旗被繳,為何
    北極熊團團旗首先,志願軍獲得情報有誤,在進攻前,志願軍一直認為,新興裡只有美軍一個營,所以27軍集中了80師的三個團和81師的242團共四個團,四個團幹掉美軍一個營,這是殺雞用牛刀呀,如果還讓敵人跑了,我估計這個副軍長詹大南肯定是沒臉幹了
  • 三灣改編時他還是個排長,長徵時曾跳下懸崖竟奇蹟生還,後授中將
    在著名的「三灣改編」時,他還是個排長,長徵中他率部阻擊敵軍,為保衛大部撤離,在全團覆沒的情況下跳下懸崖,後竟奇蹟生還……1955年,他被授予了中將軍銜。他就是開國將軍韓偉中將。韓偉是湖北黃陂人,1906年生,早年曾在葉挺獨立團當兵,參加了北伐戰爭。之後,韓偉又退伍做工,1927年又投軍,在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當班長。
  • 紅軍師長被俘後,他從腹部傷口裡面抽出腸子,親手絞斷,壯烈犧牲
    父親是個佃農,沒有自己的土地,陳樹湘8歲就成為了地主家的小長工。後來家鄉大旱,田裡顆粒無收,陳樹湘跟隨父親流落到長沙市小吳門外陳家壠,以種菜、宰豬、幫廚為生。在長沙,陳樹湘的住址與毛主席的住地清水塘僅一嶺之隔,在前往清水塘挑水送菜的日子裡,他認識了毛主席、楊開慧、何叔衡、李維漢、周以慄、滕代遠、郭亮、毛澤覃等人,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投身入農民運動中。
  • 紅軍中有名的「娃娃司令」是哪些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我國,自古就有三十而立的說法,意思是人到了30歲,就要思想獨立,有主見,並能承擔一定的重要任務。但是,我國曾有一大群人,在遠遠沒到30歲的時候,就擔任了現代人要到40歲、50歲才能擔任的職務,承擔了非常艱巨的任務。這些人不是別人,就是長徵時紅軍中的師長、團長。
  • 【歷史:紅軍長徵過楚雄】中央紅軍、紅軍二、六軍團長徵過楚雄
    一軍團為左路搶佔元謀縣龍街渡口,三軍團為右路搶佔祿勸縣洪門渡口,軍委縱隊為中路搶佔祿勸皎平渡,並命令軍委幹部團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取祿勸縣皎平渡口,五軍團殿後。 5月1日,一軍團從嵩明縣牧羊、阿子營和富民縣款莊出發,連克祿勸、武定兩座縣城。攻打祿勸縣城時,縣長何澤周、團總周鐵城率隊頑抗,被紅軍擊斃。
  • 新四軍組建時八個團,各以一個字為代號,合起來就是一句革命口號
    導致新四軍在確立編制問題上一波三折的原因,歸根結底在於新四軍所在的南方地區,是蔣介石的大本營和發家地,他是不會容忍我黨新四軍威脅到南方的,故而一直不願給新四軍一個真正軍的編制。同時,蔣介石一直拒絕讓新四軍隸屬八路軍,是擔心我黨這兩支隊伍會合兵一處,從而變得更加不好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