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選秀偶像和選秀節目?

2020-12-26 中國青年網

編者按:和夏天一樣熱的,是偶像選秀。如果從2004年首屆《超級女聲》開播算起,中國的偶像選秀已走過十七年路程。從早些年的簡訊投票到現如今的直播打榜,「粉絲」的熱情從未衰減,在偶像「誕生」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大眾偶像到「圈層」偶像,偶像的定義不斷演變,對「粉絲」的影響也越發深遠。

這麼多年,偶像選秀為什麼還這麼「火」?走到今天,偶像選秀又面臨哪些機遇和困境?究竟,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選秀偶像?近日,人民網文娛部推出「三問偶像選秀」系列特稿,回顧我們走過的「造星」路,並思考當下的「造星熱」該何去何從。

「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前不久,你一定在年輕人的「語料庫」中看到過這個句子,這句「魔性洗腦rap」讓持續數月的女團選秀《青春有你2》徹底「出圈」。然而,一邊是不斷刷屏的選手段子、表情包甚至緋聞,一邊是過了熱乎氣兒就「泯然眾人」,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靈魂拷問」:「選」和「秀」,究竟哪個才是偶像選秀的題中之義?

「我國偶像選秀節目很繁榮,但這不代表偶像產業很成熟。」電視研究學者、北京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研究員何天平在接受人民網文娛部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注度和話題度固然是節目在傳播層面的重要指標,但選秀的根本,「在於選拔出有益於整個產業發展、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優質偶像,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良性循環。」

深耕本土化 提升專業度

《偶像練習生》。東星娛樂攝(視覺中國)

坦率地講,縱觀近年來「火爆」的偶像選秀活動,不論是《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還是《創造101》,都或多或少借鑑了日韓等國家的「練習生」出道模式。儘管這些選秀節目以精良的製作、時尚的舞美和對選手人設的包裝吸引了大批「粉絲」,但說到底都是「舶來品」。國內的選秀節目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偶像選秀行業發展到今天不得不認真思考的一道必答題。

在何天平看來,當前一些選秀節目在適應中國受眾市場、培育中國年輕人喜愛的偶像等方面本土化做得相對較好,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

「專業化程度不夠就是一個明顯的短板。」何天平表示,當前,國內偶像選秀或偶像養成類節目背後的產業支撐力量其實是比較薄弱的,「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不管選出來的是男團還是女團,它的續航能力、後期運營,包括整個產業對它的容納,其實還是比較有限的。」

對於當前火爆的偶像選秀節目,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副研究員韓若冰也談了自己的看法:選秀節目大熱,說明國內在此類節目製作、運營以及優勢運用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定體系,呈現較快的發展速度與迭代速度,這無疑是令人欣喜的,但一些節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透明、不公平,這也是此類節目必須要破除的頑疾。

「另外,偶像選秀以及這個行業本身都比較依賴培訓機制和培養周期,這意味著這些活動和節目,需要更多的培育時間和發展空間。」韓若冰表示,選秀的未來發展需堅守行業初心,各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未來發展。良好的偶像培養機制應該是內外共同作用下的一種驅動力的生成。

此外,當下一些選秀節目製作方為了博眼球、賺流量,不惜過度營銷甚至刻意炒作,「魔鬼剪輯」便是慣用且屢試不爽的手法,這自然也成為觀眾的「槽點」。不少網友表示,一些節目整場看下來,講故事太多,有可看性的表演太少,「很尬」。

「這跟整個市場有一定關係,節目傳播要『破圈』,意味著節目必須要爭奪那些非『粉絲』觀眾,可節目熱度越高,往往背離節目形態本質越遠。」何天平認為,更多的話題度往往意味著專業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讓專業的節目做專業的事情,發揮自身獨有的價值,這很重要。」

偶像優質 產業生態才可持續

節目方對話題度的需求,催生了「魔鬼剪輯」;「魔鬼剪輯」帶來的後果是選手的「表情包」長期盤踞熱搜榜。更不用提那些炒作和緋聞,真正關於選手能力、表演水準的話題,能被記住的少之又少。

「關注度和話題度固然是節目在傳播層面很重要的因素,但由此選拔而來的偶像,可能只會在短期內令人感到新奇,未必符合觀眾對偶像真正意義上的期待。選秀的根本,在於選拔出有益於整個產業發展、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優質偶像,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已經過去十多年,05年那屆『超女』仍然為大眾所熟知和津津樂道的原因。」何天平認為,如果偶像選秀節目的目的不是為了打造真正優質的偶像,而是為了獵奇,在這種邏輯下,產業發展是很難長久的。

更重要的在於,偶像養成類節目深受年輕人歡迎和追捧,其節目的價值導向無疑對青少年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正因於此,更要注重節目對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什麼樣的偶像,才是優質的偶像?當下及今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偶像選秀節目,又該如何倡導和培育健康的偶像文化?

在韓若冰看來,「養成」其實是一種成長。「健康的偶像文化,不僅能促進偶像的成長,也能促進觀眾和『粉絲』的成長,進而促進包括行業、產業以及整體經濟社會的成長,這其實也是一種開放的、共同的、生態化的可持續性發展。」韓若冰說。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黃典林表示,選秀節目選出來的偶像也是公眾人物,會對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產生較大的影響。「首先,個人品質不能有任何問題。其次,觀眾能在他們身上看到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比如對自己專業的深耕精神,這樣才能對大眾產生帶動效應。這樣的偶像,才具有發展潛力,才能走得更遠。」黃典林說。

產業前景明朗 避免「曇花一現」

就像再熱的夏天都會過去,我們見證過當下一些選秀節目,在短短幾個月就能推出千萬級「粉絲」的「偶像」;也目睹了不少選手「出道即巔峰」,一旦「粉絲」熱乎勁兒過去便漸漸銷聲匿跡。這背後除了選手自身的「底蘊」和能力,也折射出當前業態對選手後續培養和運營能力不足等問題。

「我國偶像選秀節目很繁榮,但不代表背後的偶像產業很成熟。日韓是先發展偶像產業,偶像養成節目只是產業當中的一環。某種程度而言,我們的選秀節目,實際是在產業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拔苗助長的產物,所以才出現出道團體缺乏運營、後勁不足等一系列情況。」何天平表示。

《創造101》。來源:視覺中國

何天平認為,從長遠來說,國內偶像產業的發展前景和走向其實是很明朗的,也一定能尋求到發展增長點。在這期間,需要整個產業鏈上各個環節不斷發展、成熟和壯大,才有可能迎來一個更有機、更可持續的生態,「如何讓偶像走得更遠是需要去重視和考慮的問題。」

如何推動偶像產業可持續發展,何天平認為,首先是要多元、鼓勵百花齊放。「今天的流行文化有很好的環境去鼓勵各種類型、風格的優質偶像誕生,而不應該只用一種特定的審美期許來加以要求,要鼓勵偶像在不同社會層面發揮積極引領作用。」

「可以拓展大眾審美、培養正確價值觀、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通過偶像的影響力,傳播到大眾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被問及偶像產業健康發展對社會的積極意義,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朱敏如是說。

「偶像文化不可能只受到流行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影響,它一定是會在整個社會文化導向上有更多的反思和拓進的。偶像文化必須是健康、正向、積極的,能給年輕人正向激勵和引導的。偶像要以身作則,啟示『粉絲』努力變成更好的人,唯有如此,才可能取得更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如果只是過度沉浸於流行化、大眾化的表達,偶像以及偶像選秀,終將只是曇花一現。」何天平說。

三問偶像選秀之一:從「超女」到「練習生」,為什麼偶像選秀還在「火」?

三問偶像選秀之二:選秀生「出道即巔峰」,後勁兒不足怎麼破?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

相關焦點

  • 選秀節目迎來「大混戰」,偶像、導師、粉絲還夠用嗎?
    最近,各大視頻平臺發布了2021年的新綜藝計劃,其中,多部選秀節目的定檔消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粗略統計下來已有六七檔節目正在籌備中,在今年兩檔女團選拔節目收官後,明年將迎來不少以男團為主的選秀節目,有網友評論:偶像、導師、粉絲還夠用嗎?
  • 選秀節目中的「大混戰」是否足以讓偶像、導師、粉絲們迎刃而解?
    11月3日電(任)2021年,將是選秀節目「兇多吉少」的一年。最近各大視頻平臺發布2021年新綜藝計劃,朋友評論:偶像、導師、粉絲夠不夠?玩家會感慨在國內500家券商,52家日本公司,10家泰國公司的朋友,「愛豆要比粉絲多」,「為什麼不先來個《選秀節目101》?」。 很多人把2018年稱為中國「偶像元年」。《偶像練習生》 《創造101》爆炸後,短短幾年,偶像選擇節目迭代升級,《青春有你2》 《創造營2019》 《創造營2020》等節目相繼出現,選擇了坤、孟美琪、劉欣等偶像明星。
  • 南風對線|張紅軍老師與你一起談談爆火的「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
    自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到近期的《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乘風破浪的姐姐》,這一模式為綜藝節目帶來了便捷優質的分享互動和海量的品牌與流量效益,也為選秀節目製作模式的成功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 選秀節目多如牛毛,真正火的能有幾個,盤點歷屆選秀出道的男明星
    隨著2018年《偶像練習生》的橫空出世,一時間各式各樣的選秀節目在經歷了寒冬後,又迎來了生機,百花齊放,呈井噴式增長,一些長時間消失在眾人眼前的曾經的選秀明星有重新出現在了眾人的面前,充當了導師的角色。
  • 選秀節目都有劇本?綜合桃系鵝系選秀,劇本都是這些固定套路!
    近兩年選秀節目大火之後,連帶著偶像團體也成為了非常火熱的市場。從偶像元年至今,男團女團的發展已經有兩年左右。不過因為偶像市場的發展時間太短,國內的偶像團隊運營都還有非常多的不足之處。除了偶像發展市場存在一定的問題之外,選秀節目也是一直被網友們詬病。雖然不少選秀節目熱度都非常高,但是節目中的劇本沒少被觀眾們吐槽。
  • 出道7年多男偶像參加選秀節目,評審發問:所屬男團已經解散?
    在韓國每年有許多大大小小團體出道,如果不是大社出身的偶像,要像BTS一樣熬出頭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因此許多偶像就算已經出道了,還是會選擇出演選秀節目來博取更多的關注度,其中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少。而最近韓國又推出新的選秀節目,是由AOMG推出的《Signhere》,因為選出的人可以直接被AOMG籤下來,所以造成不少話題。而節目其中一個亮點,是已經出道7年多的偶像居然也出現在裡面,他就是前陣子才與TS解約的B.A.P成員鍾業。
  • 虛擬偶像也搞選秀?各大平臺快收了神通吧
    而這部新出的綜藝內容,就是被號稱為「國內首檔虛擬偶像才藝競演綜藝」的《跨次元新星》。這部綜藝的具體內容,簡單來說就是將選秀節目出身的小鬼、虞書欣,搭配Angelababy作為導師,而場上的一眾選手則是來自樂華娛樂、SNH48、黑金娛樂等公司旗下的虛擬偶像。
  • 近10檔節目待播 內容 選手 導師均有「新氣象」2021年偶像選秀浪潮...
    生活報記者 王雪瑩近幾年,偶像選秀綜藝成為市場最炙手可熱的「寵兒」。2021年「綜藝之戰」還未打響,但關於《上線吧!華彩少年》《青春有你3》《創造營2021》等節目的消息卻時常登頂微博熱搜。如果說以前的偶像選秀一直是粉絲圈層的「自嗨」,那麼隨著主流平臺的入局,並對其重新內容定義與賽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將偶像選秀「破局」,改造為大眾都能接受的綜藝節目。記者獲悉,《上線吧!華彩少年》更注重當代少年個人品質與專業能力,近期錄製現場增添了文化筆試環節,重新將「偶像」拉回它本該在的位置,成為大眾期待的正能量社會青年。
  • 從《偶練》到《青你2》,選秀節目到底還要消費觀眾到什麼時候?
    縱觀中國這幾年娛樂圈選秀的狀態,從剛開始大火的《偶像練習生》到現在的《青你2》,可謂是一波接一波,從未停過。流水線一樣的生產,上一個選秀節目裡的人還沒認全,下一個選秀節目又開始了,稍微晚一點就發現自己是不是與時代脫軌了,這個人是誰?
  • 萬物皆可選秀的韓國,不僅推出卡通人物選秀,還有電競選秀節目
    點擊右上角「關注」,了解韓娛等更多娛樂消息韓國的選秀節目有很多,我們熟悉的101系列的選秀原創就是韓國,《我是歌手》、《蒙面歌王》等模式的節目也是來自於韓國。全國範圍內那些被遺忘已久的卡通人物將會全體出動,接受為他們量身定做的指導和訓練。順利畢業的學生能夠推出屬於他們自己的KAKAO TALK表情包並獲得金錢獎勵!這個消息一出,不少網友表示:「韓國真的是什麼都可以做成選秀啊!」、「什麼都生存節目?卡通人物也可以?」、「是不是可以期待一下CODY101了呢?」
  • 選秀節目層出不窮,《青春有你》第三季官宣,你還會去看麼?
    如今各種各樣的選秀節目層出不窮,什麼《偶像練習生》、《創造營》等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其實《快樂男聲》應該算是最早的選秀節目了,是現在所有選秀節目的前身,當年小編也是瘋狂追《快樂男生》的狂熱少年,但現在對這些愛豆已經無感,也沒了追的欲望。
  • 「亞洲」男團選秀2021
    但在依然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的外部環境,以及偶像選秀賽道愈發激烈的現實壓力下,「國際化」只是成為偶像綜藝明年的噱頭,還是真正走向實際落地,還需要時間驗證。在後續偶像團體的運營上,各平臺基本沒有突破。此外,隨著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增多,可挑選的訓練生總量能否滿足選秀市場已經成為行業共同的問題。一年六檔的節目體量需要訓練生的數量達數百位。這帶來的結果便是,節目中曾經參賽過的選手再次參賽,一定程度上導致觀眾審美疲勞;另一方面,訓練時長較短的訓練生過早被推向市場,導致訓練生質量參差不齊。
  • 為何50+家品牌都為女團選秀節目贊助?
    2020上半年賺足了大眾們眼球的娛樂綜藝節目,應該非偶像女團選秀節目莫屬了,從《青春有你2》到《創造營3》再到《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像是養成系女團連續偶像劇,追的人不少,從百度搜索指數和微博話題熱度都能看出這類型節目實火。
  • 女團選秀第三年:除了錦鯉、撕扯、吃瓜,我們還能看什麼?
    開播半個月,喧囂、爭議、狂歡始終伴隨著這場網絡時代的選秀節目,那麼狂歡背後,我們到底可以從女團選秀中看到什麼?好男兒》讓電視選秀節目達到鼎盛,之後迅速衰落,沉寂多年。直到2015年開始,省級衛視和視頻網站開始繼續做偶像選秀節目,受韓流影響,節目開始打造偶像團體,但都反響寥寥,沒有成功捧紅任何一個藝人。已經在節目中成團出道的藝人,之後不斷地出現在《創造101》、《偶像練習生》、《青你》、《青你2》《創造營2019》裡回爐重造。
  • 選秀到底在選什麼?
    雖然我們很酷 但是還是想要你們的關注又是一年春來到,選秀節目來報導。
  • 表面光鮮的女團選秀節目,其實還是有不可言說的心酸
    在5月30日,偶像綜藝節目《青春有你2》迎來了決賽。 最終,在109名女孩中,劉雨昕成為THE9組的C位,另外還有一個中性風格的女孩陸柯燃。而這一次選秀其實也還是中性審美的一次勝利。但劉雨昕甚至不是這個節目中最熱門的話題人。
  • 史上最糊男團選秀
    在別的選秀節目裡,練習生們為了這個位置也就battle個五六七八輪吧,但是到了《少年之名》裡,成為C位,你可能只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運氣夠好。 因為節目組的賽制是猜拳定C位!
  • 龍丹妮從「選秀教母」到「塌房教母」,背後的偶像產業經歷了什麼?
    而吉傑和陳楚生也都曾提到,素人出生的他們需要圈子裡有經驗的人,但那個時候,選秀出來的歌手跟圈子不太能走得近。但他們中的某些佼佼者,也憑藉其後來的專業成就逐步為選秀事業正名。正如吉傑所說:"鋪路石的命運,也是歷史的必然。新鮮事物出來之後,主流人會覺得受到威脅了,品牌會覺得他們是草根,各個方面都戴著有色眼鏡。"
  • 同情李汶翰:一個選秀男團偶像想當演員,有錯嗎?
    圍繞這個話題首先要說出我的兩個觀點: 1.節目組讓他第一個出場,明顯是刻意安排 《我就是演員》前期的準備工作做了很多,請來李誠儒和於正就很有話題度,但是在節目開播前遭遇了曾國祥的退出,這一度讓觀眾對節目產生了質疑。
  • 選秀節目有劇本?火少和UNINE能大火,都是因為這些固定套路!
    近些年選秀節目火災以後,連同著超級偶像團隊也變成了十分火爆的銷售市場。從超級偶像年間迄今,男團女團的發展趨勢早已有2年上下。但是由於超級偶像銷售市場的發展趨勢時間過短,中國的超級偶像精英團隊經營都也有十分多的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