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和夏天一樣熱的,是偶像選秀。如果從2004年首屆《超級女聲》開播算起,中國的偶像選秀已走過十七年路程。從早些年的簡訊投票到現如今的直播打榜,「粉絲」的熱情從未衰減,在偶像「誕生」過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大眾偶像到「圈層」偶像,偶像的定義不斷演變,對「粉絲」的影響也越發深遠。
這麼多年,偶像選秀為什麼還這麼「火」?走到今天,偶像選秀又面臨哪些機遇和困境?究竟,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選秀偶像?近日,人民網文娛部推出「三問偶像選秀」系列特稿,回顧我們走過的「造星」路,並思考當下的「造星熱」該何去何從。
「淡黃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前不久,你一定在年輕人的「語料庫」中看到過這個句子,這句「魔性洗腦rap」讓持續數月的女團選秀《青春有你2》徹底「出圈」。然而,一邊是不斷刷屏的選手段子、表情包甚至緋聞,一邊是過了熱乎氣兒就「泯然眾人」,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靈魂拷問」:「選」和「秀」,究竟哪個才是偶像選秀的題中之義?
「我國偶像選秀節目很繁榮,但這不代表偶像產業很成熟。」電視研究學者、北京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研究員何天平在接受人民網文娛部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注度和話題度固然是節目在傳播層面的重要指標,但選秀的根本,「在於選拔出有益於整個產業發展、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優質偶像,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良性循環。」
深耕本土化 提升專業度
《偶像練習生》。東星娛樂攝(視覺中國)
坦率地講,縱觀近年來「火爆」的偶像選秀活動,不論是《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還是《創造101》,都或多或少借鑑了日韓等國家的「練習生」出道模式。儘管這些選秀節目以精良的製作、時尚的舞美和對選手人設的包裝吸引了大批「粉絲」,但說到底都是「舶來品」。國內的選秀節目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偶像選秀行業發展到今天不得不認真思考的一道必答題。
在何天平看來,當前一些選秀節目在適應中國受眾市場、培育中國年輕人喜愛的偶像等方面本土化做得相對較好,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
「專業化程度不夠就是一個明顯的短板。」何天平表示,當前,國內偶像選秀或偶像養成類節目背後的產業支撐力量其實是比較薄弱的,「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不管選出來的是男團還是女團,它的續航能力、後期運營,包括整個產業對它的容納,其實還是比較有限的。」
對於當前火爆的偶像選秀節目,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副研究員韓若冰也談了自己的看法:選秀節目大熱,說明國內在此類節目製作、運營以及優勢運用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定體系,呈現較快的發展速度與迭代速度,這無疑是令人欣喜的,但一些節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透明、不公平,這也是此類節目必須要破除的頑疾。
「另外,偶像選秀以及這個行業本身都比較依賴培訓機制和培養周期,這意味著這些活動和節目,需要更多的培育時間和發展空間。」韓若冰表示,選秀的未來發展需堅守行業初心,各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未來發展。良好的偶像培養機制應該是內外共同作用下的一種驅動力的生成。
此外,當下一些選秀節目製作方為了博眼球、賺流量,不惜過度營銷甚至刻意炒作,「魔鬼剪輯」便是慣用且屢試不爽的手法,這自然也成為觀眾的「槽點」。不少網友表示,一些節目整場看下來,講故事太多,有可看性的表演太少,「很尬」。
「這跟整個市場有一定關係,節目傳播要『破圈』,意味著節目必須要爭奪那些非『粉絲』觀眾,可節目熱度越高,往往背離節目形態本質越遠。」何天平認為,更多的話題度往往意味著專業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讓專業的節目做專業的事情,發揮自身獨有的價值,這很重要。」
偶像優質 產業生態才可持續
節目方對話題度的需求,催生了「魔鬼剪輯」;「魔鬼剪輯」帶來的後果是選手的「表情包」長期盤踞熱搜榜。更不用提那些炒作和緋聞,真正關於選手能力、表演水準的話題,能被記住的少之又少。
「關注度和話題度固然是節目在傳播層面很重要的因素,但由此選拔而來的偶像,可能只會在短期內令人感到新奇,未必符合觀眾對偶像真正意義上的期待。選秀的根本,在於選拔出有益於整個產業發展、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優質偶像,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已經過去十多年,05年那屆『超女』仍然為大眾所熟知和津津樂道的原因。」何天平認為,如果偶像選秀節目的目的不是為了打造真正優質的偶像,而是為了獵奇,在這種邏輯下,產業發展是很難長久的。
更重要的在於,偶像養成類節目深受年輕人歡迎和追捧,其節目的價值導向無疑對青少年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正因於此,更要注重節目對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什麼樣的偶像,才是優質的偶像?當下及今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偶像選秀節目,又該如何倡導和培育健康的偶像文化?
在韓若冰看來,「養成」其實是一種成長。「健康的偶像文化,不僅能促進偶像的成長,也能促進觀眾和『粉絲』的成長,進而促進包括行業、產業以及整體經濟社會的成長,這其實也是一種開放的、共同的、生態化的可持續性發展。」韓若冰說。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黃典林表示,選秀節目選出來的偶像也是公眾人物,會對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產生較大的影響。「首先,個人品質不能有任何問題。其次,觀眾能在他們身上看到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比如對自己專業的深耕精神,這樣才能對大眾產生帶動效應。這樣的偶像,才具有發展潛力,才能走得更遠。」黃典林說。
產業前景明朗 避免「曇花一現」
就像再熱的夏天都會過去,我們見證過當下一些選秀節目,在短短幾個月就能推出千萬級「粉絲」的「偶像」;也目睹了不少選手「出道即巔峰」,一旦「粉絲」熱乎勁兒過去便漸漸銷聲匿跡。這背後除了選手自身的「底蘊」和能力,也折射出當前業態對選手後續培養和運營能力不足等問題。
「我國偶像選秀節目很繁榮,但不代表背後的偶像產業很成熟。日韓是先發展偶像產業,偶像養成節目只是產業當中的一環。某種程度而言,我們的選秀節目,實際是在產業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拔苗助長的產物,所以才出現出道團體缺乏運營、後勁不足等一系列情況。」何天平表示。
《創造101》。來源:視覺中國
何天平認為,從長遠來說,國內偶像產業的發展前景和走向其實是很明朗的,也一定能尋求到發展增長點。在這期間,需要整個產業鏈上各個環節不斷發展、成熟和壯大,才有可能迎來一個更有機、更可持續的生態,「如何讓偶像走得更遠是需要去重視和考慮的問題。」
如何推動偶像產業可持續發展,何天平認為,首先是要多元、鼓勵百花齊放。「今天的流行文化有很好的環境去鼓勵各種類型、風格的優質偶像誕生,而不應該只用一種特定的審美期許來加以要求,要鼓勵偶像在不同社會層面發揮積極引領作用。」
「可以拓展大眾審美、培養正確價值觀、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通過偶像的影響力,傳播到大眾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被問及偶像產業健康發展對社會的積極意義,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朱敏如是說。
「偶像文化不可能只受到流行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影響,它一定是會在整個社會文化導向上有更多的反思和拓進的。偶像文化必須是健康、正向、積極的,能給年輕人正向激勵和引導的。偶像要以身作則,啟示『粉絲』努力變成更好的人,唯有如此,才可能取得更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如果只是過度沉浸於流行化、大眾化的表達,偶像以及偶像選秀,終將只是曇花一現。」何天平說。
三問偶像選秀之一:從「超女」到「練習生」,為什麼偶像選秀還在「火」?
三問偶像選秀之二:選秀生「出道即巔峰」,後勁兒不足怎麼破?
(來源:人民網-娛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