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脈的穴位雖然很多,但如果我們掌握了主要的一些穴位使用方法後,就能從根本上保護好我們的身體了。督脈強壯,我們才能頂天立地。因為督脈是人體總陽經之總脈。
具體是:
1、防治脫肛、痔瘡、大補腰腎: 搓長強穴。 長強是督脈的第一個穴位,它在臀部的尾骨尖上。方法是;把手搓熱了,然後用熱手再搓這個長強,順著腰椎尾骨這塊往下搓,每天搓100回
2、治腰痛: 在腰俞穴拔罐。
3、補腎強腰、治腰痛和男性前列線方面疾患及婦科病: 在腰陽關拔罐。
4、改變「先天之本」的第一步: 在命門穴上艾灸或拔罐。 命門穴是人體補腎的大穴。命門旁邊是腎俞,我們從腎俞那邊往命門擠壓就可以達到補腎的功效,當你每天用手在命門穴搓兩三分鐘後,你會覺得腰越來越有勁,而腰一旦有勁兒,人的整個精神狀態就不一樣了
5、調節三焦、: 按揉懸樞穴;補益脾胃: 揉脊中穴。 從門往上的穴位叫懸樞、脊中。
6、治膽糸統毛病: 務必多揉中樞穴。
7、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小兒抽動症、癲癇: 點揉筋縮穴。
8、緩解心臟供血不足、心絞痛等心臟不適: 多揉神道穴。
9、讓人快樂高興: 按揉陶道穴。
10、祛除熱毒、抵禦風邪: 在大椎穴刮痧或拔罐。
11、治療聾啞: 剌激啞門穴。這個穴位得小心點兒,揉沒事兒,手揉 不到這麼深 ,但扎針的時候得小心,弄不好就變成啞巴了。
12、抵禦風邪、胃下垂、脫肛: 針剌或按揉百會穴。
13、治暈車、胃痛、噁心、過敏性鼻炎: 多揉印堂穴。 印堂是經外奇穴,它不屬於督脈,但是它壓在督脈上。
14、主治鼻炎: 揉素髎穴。 這個穴位主治鼻炎
15、治中暑: 掐水溝穴。 水溝就是人中,當人中暑,突然昏迷了就趕緊點人中,使勁掐。因為這個穴位是從古至今的有名急救大穴
16、藏在嘴裡的穴位: 齦交穴。 這個穴位不好按摩,咱們了解一下就行了
17、打通督脈的絕活: 在床上踏步搖頭。 踏步的時候,頭只要微微抬起來就行,不用抬得太高,腳後跟要貼著床走,不要把腳翹起來
揉督脈時,要用掌根從風府穴開始往下揉,動作要柔緩,別上來就使勁。(有骨結核、骨質疏鬆的朋友先別揉), 要順時鐘劃著圈揉,一直揉到長強穴。揉的時候,還可以把兩個手掌擱在脊椎上,像擀麵條一樣從上到下擀一擀 。
我們都知道,人的背部有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兩條經絡分布,但在我們背部還隱藏著一條「線路」,因其位於督脈和膀胱經之間,與它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臨床同樣不可小覷。
針灸名家鈕韻鐸先生承恩師王樂亭經驗,臨床亦重視這條「線路」的應用,並有獨到見解。
那麼,這條「線路」到底是什麼呢?又如何應用呢?且看正文~~
華佗夾脊穴(《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06,稱夾脊,以下均按此稱謂)雖屬經外奇穴,但在功效上仍與經絡系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手足三陽經皆與督脈相互溝通,尤其是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均在其兩則,其臟腑的經脈與督脈相互溝通,故背俞穴與督脈在功效方面有相通之處,兩者有密切的聯繫。而夾脊又位於二者中間,且各個穴位均與背俞穴、督脈上的穴位相平行,因而決定了它兼有二者的主治功能,既可以起到背俞穴的作用,調整臟腑,補益氣血,疏通經氣;又能資助督脈,調整全身的陽氣,補充背俞穴之不足。
夾脊的取穴方法多從第1胸椎下始,在其兩側各旁開3~5分,直至第5腰椎,共17對34穴。
夾 脊
由於穴數較多,取之不便,因而著名老中醫金針王樂亭將其簡化,隔一椎1穴,左右共16穴,穴雖少但效不減。
夾脊與脊柱之間的距離為3~5分,針刺時可以進針1寸。為避免危險,要求所取之穴與脊柱的距離不能超過5分,並且要做到取穴準,所扎之針要上、下、左、右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不僅進針規範,針具整齊,還可保證療效。
1.夾脊與鄰近穴的對照
夾脊
(棘突下緣)
督脈
足太陽膀胱經
共同具有的主治
第一側線
第二側線
胸1
陶道
大杼
( )
頭痛、咳嗽、發熱、項強
胸2
( )
風門
附分
感冒、咳嗽、項強、胸背痛
胸3
身柱
肺俞
魄戶
咳嗽、肺癆、肩背痛
胸4
( )
厥陰俞
膏肓
心痛、咳嗽、氣喘
胸5
神道
心俞
神堂
咳喘、胸悶、心悸、脊背強痛
胸6
靈臺
督俞
譩譆
咳嗽、胸脘痛、肩背強痛
胸7
至陽
膈俞
膈關
胸悶、嘔吐、咳喘、吐血、黃疸、背痛
胸8
( )
( )
( )
( )
胸9
筋縮
肝俞
魂門
胸脅背痛、胃痛嘔吐、癲癇
胸10
中樞
膽俞
陽綱
黃疸、脅痛、腹脹痛
胸11
脊中
脾俞
意舍
嘔吐、黃疸、瀉痢、脫肛
胸12
( )
胃俞
胃倉
胃脘痛、腹脹、嘔吐
腰1
懸樞
三焦俞
肓門
腰背強痛、腹脹痛、便秘洩瀉
腰2
命門
腎俞
志室
腰骶痛、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
腰3
( )
氣海俞
( )
腰痛、腸鳴、腹脹、痛經
腰4
腰陽關
大腸俞
( )
腰痛、腹瀉、便秘、腰痛
腰5
( )
關元俞
( )
腰痛、洩瀉
註:( )無穴。
2.夾脊主治病症
由夾脊的功效與特點,決定了其主治疾病的廣泛,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咳嗽、喘息、胸脅痛、脊背酸痛、下肢麻痺及某些臟腑、軀幹、四肢的病症。
據著名老中醫王樂亭之觀點,胸腰段主治病證有如下特點。
(1)胸2~8主治胸背上肢疾患,主髒主血。
(2)胸9~腰4主治腹部及下肢疾患,主腑主氣。
鈕韻鐸先生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脊髓損害所致的癱瘓,頸、胸、腰椎疼痛,類風溼關節炎、肺病咳喘,以及臟腑虛損、氣血兩虧等慢性疾患。
【例1:產後痺證】
戴某,女,35歲,1982年10月12日初診。
主訴:產後全身關節疼痛4個月。
現病史:產後受風,致全身關節疼痛,以肩、背、腰為甚,痛甚,如冰水刺骨,難以忍受。動則汗出,惡風畏寒,納食不香,大便不暢,眠尚可。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氣血兩虧,風寒乘虛襲人,經脈氣血凝滯不通而發痺證。
立法:補益氣血,溫陽通脈,疏風散寒。
取穴:華佗夾脊穴(胸1、3、5、7、9、11,腰1、3、5段)。
手法:補法,留針30分鐘。
針治8次後,疼痛明顯減輕,無冰水刺骨之感,汗出減少,稍有惡風畏寒。針治14次後,僅腰部還有冷痛感,其他關節疼痛基本消失,唯在勞累後稍痛,微有汗出。針治17次後,疼痛全部消失,全身感覺有力,納食香甜,二便正常,結束治療。
【例2:痿證】
張某,男,35歲, 1982年5月12日初診。
主訴:雙手指麻木、右腿行走困難7個月。
現病史:7個月前出現右手拇指、示指指端麻木、感覺障礙,曾行多項檢查,未發現異常,考慮可能為脊髓病變並進行治療,病情未得到控制。現右手全麻,左手中、環、小指麻木,觸物時有手套感,動作遲緩,右足麻木,右膝關節顫抖,走路跛行,針刺時似片狀感,右肩部3個月前出現疼痛,逐漸加重,活動受限,全身疲乏無力,納食不香,二便尚調。質淡紅,苔苔白,脈沉細。
檢查:雙側肌腱反射大致對稱,右上肢肌張力偏高、肌力Ⅳ級,右下肢肌張力偏高、肌力V級,左側肌張力、肌力正常。第3胸椎右側以下及下肢感覺欠敏銳。
辨證:氣血兩虧,營衛失調,筋脈失養。
立法:補氣養血,調和陰陽。
取穴:華佗夾脊穴(胸2、4、6、8、10、12及腰2、4段)。
手法:補法,留針30分鐘。
針治7次後,右手麻木減輕,活動較前靈活,右下肢明有力,右足尖麻木明顯,飲食、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針治19次後,右腿感覺顯著好轉,腳趾和足心感覺敏銳,第3胸椎右側以下到腹部感覺恢復正常。右腿走路平穩,右手感覺較前敏銳,右上肢活動較前靈活。針治32次後,右腿感覺恢復正常,行走輕鬆自如,但行走過久則右膝關節無力,右手拇指及示指皮膚由涼轉溫。針治40次後,雙手麻木基本消失,力量增加,右腿感覺、活動功能恢復,右肩部疼痛減輕,活動靈活,已堅持全天工作,繼續鞏固治療。
【例3:水腫】
金某,女,69歲, 1984年8月1日初診。
主訴:全身浮腫多年。
現病史:近年來全身浮腫,按之沒指,周身乏力,精神不振,痰多色白而黏,可以咳出,納少不香,經常腹瀉。因服藥無效,故求針治。質紅,體胖大,有齒痕,苔黃厚,脈滑數。
既往史:40多年前因居住潮溼和用冷水,致關節疼痛,腋部、膕窩部淋巴結腫大,曾經中藥及針灸治療。近5年來中西藥治療,效不顯。有吸菸史,並有少量飲酒及嗜濃茶的習慣。
辨證:脾虛運化失職,痰溼內阻經絡。
立法:益氣利溼,化痰通絡。
取穴:華佗夾脊穴(胸2、4、6、8、10、12及腰2、4段)。
手法:補法,留針30分鐘。
針治10次後浮腫逐漸消失,全身稍感輕鬆,但仍痰多,色白而黏易咳出,腋部、膕窩部淋巴結仍腫痛。針治20次後,活動自如,四肢有力,納香,二便調,舌質淡,苔微黃,脈滑。針治35次後,全身浮腫皆消,肢體活動良好,精神佳,體力有所恢復。腋窩、膕部淋巴結明顯減小,已不疼痛,納可,二便調,結束治療後返家休養。
【按】
三種截然不同的病因、病證、病程卻通過夾脊的治療,都取得良好療效。可見,夾脊在臨床上對於因諸虛勞損而產生的病症,具有一定的療效。而痺證表現雖然為實,但其本質卻是因虛所致,故同樣取得良好的療效。
〖臟腑調理12節〗〖五行16節〗〖舌診,手診,面診,60節〗〖五運六氣26節〗〖辟穀17節〗〖小兒推拿20節〗〖三焦調理10節〗〖十二經絡12節〗〖耳針21節〗〖三伏灸12節〗〖導引+五禽戲24節〗〖婦科病調理20節〗〖傷寒論13節〗〖祝由術20節〗〖修海底輪20節〗〖靈龜八法20節〗〖針灸入門手法視頻5節〗〖產後康復20節】〖艾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