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良渚丨神秘豎排的六個符號 讓考古專家們糾結了

2020-12-09 浙江在線

2020-01-28 07:00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李如

編者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勞為曲、信仰為歌,領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之歌,積澱下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

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攜手錢江晚報、浙江大學出版社推出《一小鏟和五千年:考古記者眼中的良渚》連載,帶你從記者的角度,貼身觀察,追溯那些發現背後的人和事。

2013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新民在整理一份考古報告,此前,他在平湖莊橋墳遺址的240多件器物上,發現了大量刻畫符號,更驚喜的事情在後頭——兩件殘斷的石鉞上,發現了由多個符號組成的「句子」。

古人寫下的這批「密碼」,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讓專家很頭痛。但一旦破解了這些「密碼」,它的意義就不一般了。因為,如果它和晚1000多年的甲骨文之間有某種「血緣關係」的話,它就有可能是中國文字的最初起源。

2013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斌對這堆符號的身份作如下認定:「它不一定是漢字系統的,不能簡單地和甲骨文對比,只能算是一種原始文字。」

平湖莊橋墳遺址 資料照片

(一)石器上有一些神秘符號讓考古專家們糾結了

2012年,記者曾經參加了「良渚文化刻畫符號研究」課題專家會議,看到了研究人員整理出的刻畫符號,有花、鳥、龍蝦、鱷魚等,樣子形態各有不同。

會議上,專家提到了平湖的莊橋墳,在2003年6月到2004年10月,以及2006年5月到9月的兩期發掘中,破天荒地發現了240多件器物上刻畫著各式各樣的符號。最罕見的是,其中竟有九個符號是刻在石器上的。

「以前,大部分刻畫符號都是在陶器上被發現的,石器上很少有,這說明它們的書寫載體是多樣化的。」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說,這次批量發現的遺址,堪稱探究中國刻畫符號和原始文字的典型遺址。

其中,最讓專家們感興趣的,是在兩件殘斷的石鉞上,發現了成序排列的符號——這與那些散亂刻下的印記,明顯不同。

在其中一塊石鉞上,記者看到了六個豎排的符號,呈「卜」和「日」的形狀,奇怪的是,六個符號,兩兩重複,成為一個類似「日卜日卜日卜」的句子。

「如果是符號,一般都是單個出現,而且畫得很隨意。但是這六個字,明顯進步得多,筆畫、筆順、構形都有一種規範性。最重要的是,它在一件器物上重複出現,連字成句,這也是原始文字最重要的意義。」徐新民說。

很明顯,這些文字已經具有某種語言的記錄功能,比一個「勾」、一個「叉」的符號更為成熟,因此專家稱它們為原始文字,但究竟這句話說了啥,還真難說。

「它可能已經具有了某種表達語言的功能,有表意的意思在裡面,能記載一件事情,像甲骨文一樣表示佔卜、打獵、收穫的意思。但目前,我們連它究竟是什麼字還隸定不出,那就更沒法解讀其中的意思了。」高蒙河說。

(二)刻下原始文字的人一定是腦力勞動者

高蒙河說,刻畫符號多是工匠們留下的「籤名」,而刻下原始文字的人,則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一定是個腦力勞動者,與刻畫符號的普通工匠當屬不同階層,顯示出勞心者和勞力者的區別,說明這時已經產生了社會分工。」

有了「文字」的加冕,又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很多人就容易把它和甲骨文聯繫起來,認為它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實際上,這在考古界,是一個尚需要探索的問題。用不少專家的話來說,它們兩位,還未必是一家人呢。

「不能簡單地和甲骨文比,甲骨文是和漢字系統脈相承的,有的原始文字雖然看起來像甲骨文,但它只是良渚時期的原始文字。文字,不等同漢字。」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古文字專家曹錦炎對記者說。

也有人認為,刻畫符號一步步發展成原始文字,或許慢慢進化成了甲骨文。但高蒙河認為,它們可能是兩個不同的家庭譜系,各有各的成長源流和脈絡。

比如,在平湖莊橋墳遺址之外,考古界曾在山東龍山文化的丁公遺址,以及江蘇龍虯莊遺址,都發現過原始文字,年代也和良渚文化差不多。但高蒙河認為,這些文字,就明顯和甲骨文缺少直接的源流關係。

「甲骨文是直線條畫出來的塊狀文字,而丁公遺址等地發現的原始文字,不少是呈曲線筆畫的,一團一團的,這種文字再發展,也不太可能成為甲骨文。」

還有一個證據,也說明它們之間沒有「先來後到」的關係。

高蒙河說,晚到戰國時期,工匠仍然會在器物上刻畫符號,而這時明明已經出現了文字,為啥還要畫符號?

因此,刻畫符號、原始文字和甲骨文之間的「三角戀」,錯綜複雜,「這就像猴子的進化樣,部分變成了人,有一部分還是猴子。」

至於在莊橋墳發現的原始符號,是不是中國文字的起源,就更不能盲目下結論了。

「中國文字可能是多地區、多起源的,最後,不同的支流點點統起來,有的消失了,有的變成了死文字,有的成了甲骨文。」

因此,高蒙河認為,中國文字的起源,至少從目前已有的考古發現看,不能用單的起源說,而應該用多源說。

這些刻在石器上的「密碼」,誰能破解?

1580166005000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良渚丨良渚文創設計 如何接「地氣」?
    那麼,如果買一件5000年的良渚文化周邊,你會買哪種呢?比如,這一組基本款:礦泉水,鑰匙包,帆布袋,你會不會買?專家評委們認為,一等獎作品應具備引領社會公眾深入認知良渚文化的屬性,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良渚古城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而入圍作品均尚有提升空間。主辦方討論後決定:日常生活設計一等獎空缺,並在原有四名三等獎的基礎上增設兩個名額,最終頒發六名三等獎。這些腦洞大開的周邊產品在設計過程中,有一些有趣的事,也有一些尷尬的事。
  • 你不知道的良渚丨良渚人的朋友圈 流行看圖說話
    2015年5月28日,考古圈出了一本書,故宮博物院、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還有浙江考古界的一大批專家都趕到了杭州,為這本書的出版捧場,還聚在一起開了個研討會。這本名為《良渚文化刻畫符號》的圖錄,包括目前發掘出土的良渚文化時期刻畫符號656個,符號種類超過340種,填補了良渚刻符的研究空白。那麼,既然良渚刻符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它是不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恐怕還不能這麼說。」中國考古學會會長張忠培說。既然還是個謎,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下:5000多年前,良渚人沒事的時候,就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發發朋友圈。
  • 嘉興考古發現特殊文字符號,比甲骨文還早1400多年,驚動考古界
    自從良渚遺址發現以來,浙江莊橋墳遺址的發現令世人驚嘆。因為在這裡孕育的文化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考古資料。 尤其是在這裡發掘的大量刻畫的符號以及一些原始文字,豐富了文字起源的資料,對相關專家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餘杭鎮發現普通陶罐,罐壁還刻著神秘符號,專家說:這些字誰認識
    初見這些器物時,專家們有些失望,石器不必多說,就是幾塊石板和幾個石蚌,而陶器看起來也很不起眼,其中只有兩個是保存完好的。專家們經過仔細觀察,目測陶罐的直徑大約在20釐米左右,又根據其成色確定為夾砂黑皮陶,是距今約4600年左右的陶器,並且還帶有明顯的良渚文化特徵。於是,專家們將這些陶器徵集回博物館,進行了深入研究。
  • 5000年前的良渚貴族是怎樣生活的
    國際著名考古學家科林·倫福儒曾高度評價過良渚文明:「良渚不僅僅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源頭,也是東亞最早的文明。」由於並沒有文獻記載,我們只能透過殘存在地下的遺蹟、遺物來解讀當時的社會。時至今日,氣勢恢宏的王城、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統、技藝高超的手工業、發達的水稻種植業、神秘的原始宗教等等,無一不讓世人驚嘆。
  • 星光下的良渚(散文)
    知道良渚美,不知道良渚這麼美!知道良渚有文化,不知道良渚這麼有文化!知道良渚底蘊深厚,不知道良渚底蘊這麼深厚!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老杭州人,說起來未免慚愧。從前我一直居住在西湖邊,從六公園到湖濱,從南山路到北山街,我的活動半徑大約不會超過方圓十公裡。
  • 良渚: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源
    良渚地處水鄉澤國,河網密布,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營建於沼澤溼地之中。據考,大莫角山宮殿位於城址中央,地勢最為高敞,視線開闊。往南眺望,遠近的丘陵起伏河道環繞,小莫角山、烏龜山宮殿臺基遺址,猶如兩座小型衛城匍匐護佑。前方不遠的臺地頂面,有一片面積不少於7萬平方米的「沙土廣場」,自上而下沙層逐漸加厚,泥層逐漸變薄。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文明...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能夠崛起?「我們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登上浙江大學藝術和考古博物館,在「十三五」收官之際,回眸他擔任首席專家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 乾隆連良渚玉琮也沒放過
    ▼▼▼但是,看看四爺的收藏,總覺得玉琮哪裡有點不對?啊,玉琮怎麼放反了,變成了上小下大——要知道,良渚人的玉琮一出生就是上大下小的造型,體現了他們的宇宙觀吶。而且,這隻玉琮下面還加了一個紫檀木,變成了插花器?
  • 良渚龍首紋玉鐲上的文字
    圖1就是一件良渚龍首紋玉鐲,它不僅造型精美,紋飾細膩,胞槳醇厚,而且上面還有8個文字,更顯珍貴。良渚文字的研究,不僅僅是討論我國文字起源的問題,它還應該是中國文明起源的課題。文字是文明起源的標誌,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它的發現對於商代文明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使一些西方學者只承認西周共和元年以後的中國歷史為信史的觀點不攻而破。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研學旅行基地——良渚文明探索營地開營
    日前,良渚文明探索營地開營儀式暨首期主題公開課——良渚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舉行。作為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唯一的研學旅行基地,良渚文明探索營地正式宣布對外開放。開營當日,近200名遊客與中小學生來到營地參觀體驗。
  • 良渚陶文: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書寫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80年來餘把這八個字當作一句俚語,從未引起過足夠的重視。前幾日攜友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館,偶然在接待大廳看到了一冊《良渚文化刻畫符號》,打開一看,竟然有不少古文字映入眼帘,有象形文字,更多的是表意文字。作為一個從事古文字研究幾十年的學人,餘立馬從相應的殷商甲骨文中找到了部分同形文字。誠然陶器上的確存在著數量不少且介乎裝飾圖條的「符號」,令人不知所以。
  • 三星堆發掘的7個神秘符號,記載了外星人的秘密,是真是假?
    遺址的發現昭示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屬於中華文明母體,可卻不像尋常的出土的遺蹟一樣,能夠確定的知道時間來歷,又或者是其他類型的信息,反而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神秘色彩。尤其是它出土的很多大型青銅器,誇張的青銅面具縱目,高達三點九米的青銅樹以及身高180的青銅直立人等都是此前歷史上毫無前列潛力的。
  • 跨文明對觀·比較符號系列之七 |王冠:人類文化共通的權力符號
    (詳見:跨文明對觀·比較符號系列之六 | 「爬」遍古今各大文化的蛙形象 跨文明對觀·比較符號系列之三:東西歷史中的「維納斯」們——這還是你們想像中的女神嗎?)然而,伴隨人口增長的不只有生存福利,還有社會治理問題。一旦人數超過「鄧巴數字」,族群的協作就需要專門的規則約束,直接催生了專門的"管理人員"。管理依賴於社會分工,而社會分工又催生了社會層級。
  • 比良渚遺址更悠久!下湯遺址揭露萬年前的先民生活
    小夥伴們,這兩天你是不是被良渚遺址刷屏了?7月6日,在亞塞拜然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經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同意,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請世遺成功。「良渚,實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令人心潮澎湃。
  • 「從心在良渚、琮心為巴東」——「良良中華漫遊記」巴東行
    良渚博物院資深社教員施舟英、青少年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姜舢,為同學們帶來了生動的良渚文化、博物館教育分享課程;向小朋友們揭開了來自五千年前的良良的身份之謎,引發了小朋友們對於良良、以及良渚文化的熱烈討論。飲食結構、交通工具、房屋宮殿、刻畫符號......這些良渚文化知識被一一解答,巴東的小朋友們也對良渚文化有了最初的認識。
  • 馬黎:被浙江考古圈團寵的浙傳美少女
    ——蔣衛東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副主任從對考古的一無所知到成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是怎樣的機緣巧合讓她與考古結緣?又是怎樣的堅持讓她備受考古圈大佬們的青睞?自那天起她便與良渚結緣,走上了報導考古新聞這條難懂、難跑、難寫的道路,然而,秉持著 傳媒人不放棄、不洩氣的精神 ,她 在浙江考古一線奔跑至今,從未間斷。良渚考古,是她做記者以來跟蹤時間最長、最完整記錄、探入最深的內容。 如果說考古工作者是一鏟一鏟進行挖掘的,那麼馬黎就是一筆一筆記錄傳播的。
  • 烏爾城遺址發現黏土板,寫滿神秘符號,專家破解七千年前的謎團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伊拉克烏爾城遺址,西方考古學家也出土了大量類似於甲骨的黏土板,上面的神秘符號,還破解了一個歷史謎團。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您也想知道謎團的答案,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 九層妖塔透著神秘,專家考古僅挖了兩層便停下,是否與傳言有關?
    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於傳說的認識也趨向於清晰,「九層妖塔」越神秘,人們就越願意去一探究竟。在1982年,考古專家團一行人來到了都蘭縣熱水鄉。便聽說了居民嘴裡傳言的「九層妖塔」。考古專家們的直覺告訴他們,鎮壓妖魔的妖塔必然是不存在的,這很可能是一個古代的大墓。
  • 首個「杭州良渚日」怎麼玩?「線上+線下」11項活動精彩不停
    「聚賢莫角 共話未來」學術研討會圍繞如何做好「後申遺時代」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研究、傳承、利用四篇文章,將邀請國內知名專家於7月10日在良渚國際研學中心開展主題研討。8.「申遺周年慶 聖地感悟行」良渚文化薪火傳人主題體驗活動7月11日,組織社會公眾參訪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參加遺址巡查,觀摩遺產監測,體驗研學基地,參與考古實驗,近距離感受遺產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