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顆油橄欖是如何幫助鄉民脫貧的?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就是人們口中的「懸崖村」。今年5月,25歲的某色蘇不惹和鄉親們走下2500多級鋼梯,搬出老屋,遷入新居。當時,在異地搬遷政策支持下,「懸崖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344人入住昭覺縣的安置點新社區,住上了寬敞的大房子,不再與世隔絕,開始享受到更便利、更優質的醫療和教育。但是,一個問題也擺在了村民們的面前,如何增收?雖然在國家的支持下,村裡在懸崖頂種植了油橄欖樹,但對於缺少農林專業技術和產業規劃能力的某色蘇不惹來講,太難了。做農活和當導遊賺取的1萬元年收入,根本撐不起這個家。某色蘇不惹在家裡是大哥,除了父母外他還需要照顧弟弟妹妹。而其他村民也面臨同樣的增收乏力問題。
平安保險的精準扶貧項目——三村工程,解決了這個難題。12月5日,中國平安集團董事會秘書兼品牌總監盛瑞生,在以「脫貧攻堅中國經驗的全球分享」為主題的2020中國公共關係發展大會上介紹,2018年起,該工程的產業扶貧項目落地支持涼山油橄欖產業,為當地超過8000畝橄欖園提供了累計4100萬元的免息免擔保產業貸款,並在國務院扶貧辦指導下,與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聯合開展培訓班,培訓產業致富帶頭人。
2019年,某色蘇布惹和其他3位村民在平安保險支持下,前往西昌接受「農業種植技術和MAP項目」培訓。在此期間,講師把平安保險幫扶的其他脫貧致富排頭兵案例、創業失敗的反面案例都介紹給了他們。詳細又實用的培訓課程讓某色蘇布惹有前所未有的信心。對經營油橄欖品牌和銷售,他也有了全新的認知。
目前,某色蘇不惹已經是油橄欖企業懸崖村基地的管理員,負責照顧村裡近200畝的油橄欖樹。通過土地流轉、銷售分紅、勞務務工等方式,他已成為了年收入超過4萬元的致富帶頭人。鄉親們也紛紛借助油橄欖產業實現了脫貧增收。對於油橄欖的脫貧功效,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五棵樹,就致富。
小小一顆油橄欖,怎麼會有那麼大的能量?
經過育種研發,加上良好的種植技術,一棵橄欖樹種下去,可以穩定豐產10年。產量好的每年可達到100斤,按照每斤5元的市場收購價來算,每棵樹僅產果收入每年就可以達到500元,再加上製成成品銷售後的分紅,只要種植5棵油橄欖樹就能有超過3000元的收入。
目前,懸崖村上的橄欖樹,每年能為村民和合作社帶來的穩定收入超過240萬元,再加上每畝地600元的流轉費,鄉親們只需要管理好種植園就可以穩定脫貧。
懸崖村的油橄欖產業,能取得驕人的脫貧成績,背後是中國平安「三村工程」在發揮作用。該工程在產業扶貧方面,積極探索長效機制,發揮中國平安集團的金融+科技優勢,針對貧困地區產業「產前、產中、產後」三個環節,通過扶智培訓、產業造血、產銷賦能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扶貧閉環模式,以努力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比如在產前環節開展的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工作,已為全國18個省份78個貧困縣培育了3400名致富帶頭人,打造出一支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傳統種植產業發展受市場周期影響,銷量難以保持長期穩定。為保證村民的增收之路不因此受阻,中國平安進行了以「消費扶貧雲農場」為代表的多維度探索。
今年5月,在廣東省扶貧辦指導下,「平安雲農場」網絡消費扶貧公益項目上線。中國平安員工、志願者和客戶可以通過雲農場小程序,在農產品生長期以認領「一顆果樹」「一片燕麥田」等形式,提前以優惠價格預購扶貧農產品,待農作物成熟期,即可獲得對應等價值的農產品,包郵送到家。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就認領了一棵懸崖村村民種植的橄欖樹,以此希望帶動油橄欖銷售,助力農戶增收。
產業扶貧是造血,消費扶貧是輸血。平安在懸崖村的做法,正是三管齊下——優化產品品質、暢通產品流通、增強銷售能力,各環節齊頭並進、各方面協同發力,消費扶貧長效機制就構建起來了,就能推出更多受到消費者喜愛的農產品,更讓貧困地區的群眾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更好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