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醫理論,感冒主要分為:實證感冒類 ( 風寒證、風熱證、風燥證、暑溼證) 、體虛感冒類 ( 氣虛證、氣陰兩虛證) 2 類 6 證候。最常見的是風寒和風熱兩種類型,那麼,如何分清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呢?
一、介紹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症狀可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症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風熱感冒多見於春季,外感風熱所致。
風寒感冒、風熱感冒並不是以氣候和季節劃分,除了和季節有關,也與體質差異、個人生活起居等因素息息相關。
二、辨別
1.惡寒輕重。風寒感冒惡風畏寒怕冷,而風熱感冒惡寒較輕。
2.咽喉腫痛。風寒感冒咽癢咽炎,而風熱感冒咽部疼痛、紅腫充血。
3.鼻涕清濁。風寒感冒流清鼻涕,而風熱感冒流濃涕、咳濃痰。
4.是否口渴。風寒感冒早期沒有口渴症狀,而風熱感冒早期有明顯的口渴症狀。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辯證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風寒感冒的基本治則是辛溫解表,常用中成藥有感冒清熱顆粒、感冒軟膠囊、感冒疏風片等;風熱感冒的基本治則是辛涼解表,常用中成藥有複方芩蘭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板藍根顆粒、小兒熱速清糖漿等。
三、風寒與風熱的用藥不同
需要提醒的是:
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隨著疾病的發展,有時會發生轉化,所以,如果用藥三天,病情仍不見好轉,一定要到正規醫院,請醫生根據病情做出判斷,正確用藥,以免延誤病情。
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的中成藥
中成藥
藥物成分
功能主治
荊芥穗、薄荷、防風、柴胡、紫蘇葉、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蘆根疏風散寒,解表清熱。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惡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幹。羌活、麻黃、桂枝、荊芥穗、防風、白芷、川芎、石菖蒲、葛根、薄荷、苦杏仁、當歸、黃芩、桔梗。散風解熱。用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惡寒無汗,骨節酸痛,咽喉腫痛。麻黃、葛根、紫蘇葉、防風、桂枝、白芷、陳皮、苦杏仁、桔梗、甘草、乾薑。解表發汗,疏風散寒。用於風寒感冒,發熱,頭痛,惡寒,無汗,咳嗽,鼻塞,流清涕。麻黃、苦杏仁、桂枝、白芍(酒炙)、紫蘇葉、防風、獨活、桔梗、谷芽(炒)、甘草、大棗、生薑。散寒解表,宣肺和中。用於風寒感冒所致的發熱咳嗽,頭痛怕冷,鼻流清涕,骨節酸痛,四肢疲倦。常用藥:荊芥、防風、羌活、蘇葉、白芷、桔梗、白前、桂枝、蔥白、淡豆豉等。加減:頭痛明顯者加葛根;惡寒無汗者加麻黃;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的中成藥
中成藥
藥物組成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用於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咽乾燥;急性扁桃體炎見上述證候者。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症見發熱、咳嗽、咽痛。複方芩蘭口服液
金銀花、黃芩、連翹、板藍根
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
小兒熱速清糖漿
柴胡、黃芩、葛根、水牛角、金銀花、板藍根、連翹、大黃
清熱解毒,瀉火利咽。用於小兒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症見高熱、頭痛、咽喉腫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乾結
風寒感冒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