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關注我們,伴你成長哦!
《精神分析診斷:理解人格結構》
——南希·麥克威廉斯
理解人格結構九
自我挫敗受虐型人格及治療
施受虐Sadomasochism(SM)這個命名是心理學家艾賓創造的,來自於施虐傾向(Sadism)和受虐傾向(Masochism)二者的合成詞,Sadism與Masochism是兩位男性作家,他們分別創作了一些跟施虐與受虐的文學作品,當然他們本人也是具有相應特徵的。其中Sadism薩德侯爵是法國路易王朝的一位貴族,但他一生中斷斷續續有二十七年都在監獄中度過,他最著名的虐戀作品就是在監獄完成的。
美國電影《鵝毛筆》就是講述這位薩德侯爵詭異的人生故事的。
這種類型的人有從痛苦中尋求快樂的現象,因此有人認為這樣的人還蠻享受痛苦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只是表面上在尋求痛苦,潛意識裡還隱藏著一些其他原因。
比如說性受虐的人似乎在尋求掌控,主導或者羞辱,他們也會尋求施虐的伴侶來一起完成互動,但當你去了解他們的個人經歷時,會發現他們是把痛苦和性高潮聯繫在一起,這是他性受虐的根源,他本質上是在尋求性高潮。
所以人們並不是尋求各種各樣的負性體驗,而是在尋求性的愉悅,這是潛意識兩者的關聯。受虐和人格並不總是並存的,有的人在性方面有受虐模式,但在生活其他方面沒有受虐自我挫敗的現象。
從人格層面講,受虐有時確實也能成為一個人人格的組成部分,他會去尋求許多負性的體驗,以及被別人負性的非常不好的對待,以此去減輕他潛意識層面的內疚,他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維持某種關係,以此來支撐他的自尊,也許他在尋求懲罰,他確信在未來或者即將到來某種懲罰。
受虐自我挫敗人格發展演變的過程,這樣的人在治療中還是蠻難去對待的,儘管在人格維度上他們是靠近相對健康的那一端的,治療師的體驗是你用一些對其他病人有效的方式來對待這一類病人的時候,事情往往會變得更加的糟糕。
在你幫助他之後他們不是表現的症狀有所減輕,而是病情會變得比你所認為的更加嚴重,因此常見狀況是你做了一些治療但並沒有幫助到他,他變得更差更糟糕,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治療現象,你就可以思考一下這個病人是否呈現了自我挫敗的人格模式,可能對這類來訪者而言,如果症狀減輕,變得好起來生活更開心反而是件危險的事。
跟這樣的病人工作時治療師會感覺到是一種折磨,當你想方設法的去治療他為他解決問題,可是他都要證明這些幫助對他來說是無效的。精神科醫生對這樣的類型比較熟悉,會給他們開藥,因為一開始這些病人看上去是有抑鬱的,抑鬱症狀也往往是自我挫敗人群前來治療的原因之一,所以醫生會給他開藥,可病人第二天會跑過來說這個藥對他無效。醫生給他開第二種藥,還是沒有用,等到第三次第四次病人來複診的時候,醫生會發現他是來尋求治療,可是他都是面帶微笑的對醫生說「你給我開的藥沒用」。醫生會覺得他從挫敗專業人士或擊敗權威人士中獲得一些滿足感。
怎樣在治療這種病人的過程中受挫的感覺少一些,治療的效果好一些,那就要去理解他們行為模式背後的那些潛意識目標開始。
首先我們先了解三類自我挫敗型病人,在治療中的移情反移情以及具體治療方法。需要強調的是受虐也像其他類型的人格障礙等精神病理學一樣,只不過是人類正常健康過程中的增強版,人們表現出一個類似於倒錯這樣一個極端相反的狀況,這些人也可以表現出更好的服務社會,或通過對別人友好讓自己更開心一點,比如身為父母就是正常的一種受虐方式,你會把孩子的需求和利益置於首位,超過你自己。當孩子很小的時候,母親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養育照顧他。這類人好像表現的是要尋求痛苦,但對他來說是有價值的,只不過在別人看來沒什麼價值而已。
在講抑鬱的時候我們提到有兩種人格類型,受虐也與這兩種類型有關,一種是通過關係界定自我,一種是通過自己界定自我,我們一般稱之為關係型受虐模式,這類人情願跟施虐的伴侶在一起,會停留在這樣一段比較差的糟糕的關係當中,這樣一種艱難糟糕的處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會選擇離開,但是受虐類型人不會離開,有的人會非常黏附於施虐的人,還有比如有的人會停留在一個虐待他的工作環境,本來他是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的,當人們不能夠理解跟受虐有關的心理學內容時,看到這些狀況通常是會感到困惑的。
對於這種受虐類型的人們而,他們會有比較大的分離焦慮,對他們來說分離焦慮遠多過承受受虐的痛苦,所以他情願停留在一個很糟糕的關係中,一段再糟糕的關係也好過沒有關係,他們害怕分離要遠多過被虐待的痛苦。
我以前治療過一位女性,她和男友住在一個高樓,大概有十二層,這個男朋友虐待她,會拽著她的頭髮把她懸在陽臺外面,就是為了威脅她。如果她男友鬆開手,這位女性就會墜樓身亡的。有時她也會去見她的朋友講訴這樣的經歷,讓朋友們吃驚的是她並不選擇離開這樣的男朋友,她本人蠻有魅力,是可以找到另外的伴侶的,但是她並沒有這麼做,她不知道跟如此虐待她的人待在一起意味著什麼,她也不知道她是誰。這樣的人會在社區從事一些服務性工作,總是服務於他人,但是內心感覺到非常挫敗,這種體驗就好像治療師在治療中的體驗。這位女性的朋友建議她說你不要再回到他身邊了,但她根本不會採納這樣的建議,對她來說離開這個讓她感覺熟悉的男人,跟這個男人在一起的熟悉體驗沒有了是非常絕望的體驗。
另外一種是以自己來界定自我類型的受虐,他們潛意識尋求痛苦的目標不是維持某種關係或依戀,而是要維持組織自己的自尊,因為在他的養育過程中獲得的信念就是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好人,就要作出犧牲。
如果你犧牲越多痛苦越多,那你在道德層面上就越是一個好人。比如有的基督徒認為如果自己能像耶穌那樣承受那麼多的痛苦和磨難然後死掉,我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基督徒。這種信念會在他們的行為上有所體現,常常會激怒別人,因為他們會傳遞出這樣的信號,我比別人在道德上有更多優越感,我比別人能承受更多痛苦,這也就意味著我不自私,你沒有像我這麼做你就是自私的。雖然沒有口頭說出來,但是從他們的行為中就是會傳遞出這樣的信息。
我也曾經治療過一位男性,他表現的非常耗竭精疲力盡,他從事一項助人的工作而且非常努力以致於身體上都能感覺到一些痛苦,當他講述自己生活故事的時候我問他你有沒有可能減少一點工作量呢,不要一周工作80個小時,然後他就坐直身子說「我對我從事的工作對別人的關心還不足夠,有些人的標準的確會比較低但是我不會降低標準」,這些人是有道德上的優越感的,這也是受虐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第三種受虐模式不那麼常見,但是讓大家了解還是有價值的。這是一種偏執型的自我毀損或者自我破壞模式。他為了捍衛自己非常害怕受到攻擊,他在潛意識裡認為不可避免的會被別人攻擊而有種預期焦慮,所以他首先傷害自己,就好像在對想像中的攻擊者說我已經很痛苦了,這是他潛意識裡的一些想法。
在我接受成為精神分析師的培訓過程中,我也會表現出一些受虐的特點。因為我父親對我蠻挑剔的,而我的男性督導師也是我仰慕的長者,我非常的擔心如果他看到我的治療工作會批評我,報案例的時候我總是想說對這個病人這裡沒有做好那裡出了一些錯,我會先這麼跟他說。督導師i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指出來我這麼做是一種防禦,因為我在潛意識裡已經作了一個決定,我先攻擊我自己,因為反正你也是要攻擊我的,督導師對我說你要這麼講也可以不過你說這些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儘管你說在治療中犯了一些錯,但是在督導過程中,我還是會給予你支持的。
這種防禦是個體在潛意識當中用自我批評的方式去避免或者預防來自他人的批評或攻擊。在和我的督導師工作中,如果我不去花那麼多時間去講我犯了怎樣的錯誤而是直接告訴他跟病人所做的工作,我也會發現其實我的治療工作還是挺不錯的。
這個例子是個很常見的微小版本受虐的模式,但我並不具有受虐人格,我的學生們也常會採用這種防禦方式,但有的人把受虐變成了持續的生活模式,例如我有個男病人,這個人就是沒有辦法去承受成功,他非常聰明也很有天賦,每當他要成功的時候總會出一些狀況,會出車禍,我跟他討論這背後一個潛意識原因是他的父母是非常嫉妒他的,他來自於移民家庭,父母在移民過程中遭受了很多痛苦,他的祖國當時經歷著戰亂,在養育兒子過程中看到兒子有這麼多發展機會,潛意識層面對他是有嫉妒的,至少這是我的一個假設。
例如父母從來沒有參加過他的任何階段畢業典禮,這些重大活動他們都不出席,甚至還批評他的工作,他在一所有名大學裡從事著體面的工作,但父母會說「你賺的錢也不多啊,你做點別的本來可以更好啊」,所以病人要不斷的去防禦潛意識裡父母用嫉妒去攻擊他,當我聽完他講述這樣的經歷後,那一節治療結束時就跟他說你要小心開車啊避免出交通事故,因為在那一節他向我展示了他的那些成功經歷,而這種時候他往往會出一些狀況,好像以此他在潛意識裡告訴別人「你就不要再攻擊我了」。
我治療過另外一位女性,她呈現出偏執受虐的模式。她的母親是個很紊亂的人,這位母親不給她發出任何警告就攻擊她,例如她本來是坐在那裡看電視,但這位母親就會過來打她,告訴她你上周表現很不好,所以她不知道什麼時候母親就會來攻擊她,她是一位精神分析師培訓候選人,是位非常有天賦的心理諮詢師,但是在研究所裡她經常會激怒挑釁她的培訓老師,她會提問,但提問方式顯得非常有敵意,似乎潛在的要去羞辱老師,因此研究所的老師都不喜歡她,她也遇到了很多麻煩,因為她老是要去挑釁激怒他們,似乎要招致別人去攻擊她,因為她無法等待攻擊隨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她不能忍受這樣的焦慮,就如同在童年所體驗到的媽媽不知道什麼時候來打她。那在治療中治療師需要時間來看到她的這種模式,並找到這種模式的根源再開始幹預。病人如果不去挑釁,或者像那個男病人取得成功的時候不出狀況,這就會讓他感覺到焦慮,這意味著他要承受這種焦慮等待這個迫害者出現攻擊他,而這個是他所不能承受的。
面對這類病人的移情反移情模式
當你與自我挫敗型病人進行初始訪談時,治療師一開始會表現出同情心,病人處境艱難,是各種事件的受害者,時常伴有抑鬱,所以你很容易理解到他們所遭受到的痛苦,但這類病人與抑鬱型病人所不同的是,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師的反移情就會有變化,治療師會發現對病人開始有敵意,因為這個症狀老也不好,感覺到自己被激怒,同時症狀加重,治療師會碰到一個困擾是開始自我批評,這是常見的反移情,同時也給治療師提供線索,這意味著病人不僅僅是抑鬱,同時也存在著受虐的元素或人格特點。
我們上次提到抑鬱人格病人心中的信念是當媽媽不在身邊時是我不好或者我有問題,他們往往就停在了這裡,當你去治療時就要去處理這種自我憎恨或者攻擊轉向自身,但對於受虐型病人來說,一開始的模式是一樣的,只不過後來發展走向就變了,偏執型受虐病人一開始認為母親不在是因為我有問題,但如果我證明我有多痛苦那就能讓母親再回來。
就我的治療經驗而言,這些受虐病人常常在比較好的時候父母就不會關注到他,只有他生病了或者受傷害了就會得到父母的關注,因此他們獲取痛苦的根源是以此他們能得到家人友好的對待。
在心理治療中如果出現這種狀況,往往會讓治療師感到非常受挫,因為你會發現他越來越表現出受害者的樣子,症狀也越來越嚴重,就好像如果他與你有了比較多的依戀,就會擔心事情變得糟糕,於是他要通過症狀越來越重與你保持治療關係,這樣的狀況當然會讓治療師感覺到非常的受挫。
面對這類病人的四種重要治療原則
第一種對於治療師來說比較困難的是你不要對他們表現的過於同情,只要跟他們保持職業上的同情就好,你向他傳遞出想要幫助他的願望就可以了。
這是因為面對非受虐的病人表達同情的時候,病人是會得到安慰的,但如果對受虐型病人你這麼的同情他,可能遇到的危險是強化他用痛苦來博同情的模式,痛苦越多我對你的關注越多,如果你跟他講你的遭遇太可怕了,你真是過的太難了,反而會讓他認為說我要得到治療師的同情就只有變得更加痛苦,經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你沒有辦法那麼同情他了。所以我們只要呈現出普通的平常的關愛就行了,不需要強化對他的同情心。
例如對於從關係層面尋求受虐型的病人,我有個女性病人總要抱怨丈夫批評挑剔她,會在情感層面攻擊她,也會在軀體層面攻擊她,當她在這麼講的時候我不會表現的很冷漠,我也不會這麼講「這種遭遇太可怕了你真是一個受害者」,我反而會說「這個情況你已經講過好幾遍了,你有沒有試著做些什麼來改變這種狀況呢,你丈夫一直都對你很不好,你有沒有做點什麼來改變」,所以我會表現出友好,但是不會一直讓她重複講述這樣的經歷,會讓她去想一想,為什麼一再讓自己處於這種境地。
再比如前面所提到的那位精神分析候選人的女性患者,她會在治療中講那些老師是多麼的批評她,我不會跟她說「你的遭遇太可怕了,老師是不應該這麼對待學生的」,而是會說「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讓他們要這樣來對待你呢,是不是他們感覺到了被激怒或者被挑釁」,所以我的話語是有不同的基調的。
第二條原則是他們在治療中會讓你焦慮,他們的行為讓你感到焦慮,這種焦慮其實本來是應該他們感受到,但他們沒有。
可以說這種類型病人就好像是讓他人感到焦慮的天才一樣,對於病人來說如果是你感到焦慮了,那麼好了,我就不必對此有什麼擔心了,例如我有位女性病人她在選擇性伴侶方面總會選擇那些錯誤的男性,她會去酒吧碰到一些陌生男人發生關係,也不讓他們採取安全措施,她在治療中會說「反正就是隨便找一個「,我會感到焦慮,會擔心她的安全問題,當我去問她」難道你就不擔心懷孕嗎「,她會說」沒問題呀這樣可以的「,我就意識到我在承接本來應該是她的焦慮,但是她好像把這些焦慮卸載都放在我身上,她自己就好像沒事了一樣。她沒有說」是啊,我應該要求對方採取安全措施的「,在實踐當中我就慢慢學到不要對病人的講述這麼的焦慮,反而我的做法會改變成為說」你的講述聽上去還蠻讓人感興趣的,你有沒有覺得你應該對你的行為焦慮,但你卻一點也不,這還挺讓我吃驚的「,或者我也會說」看上去是我比較焦慮,但是你自己卻一點也不擔心,但這本來是人們自然會有的一些擔憂「,在我們通常對病人的一些不同的行為給出建議時,這類受虐型病人典型的回應就是「我不在意,我不管「或者是」你沒有理解到我「。
在治療中,如果你越想要幫助他修正某種行為的話,治療師就會變得越發的焦慮,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放輕鬆,退後一點,只是不斷的問這個病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啊,或者是你為什麼沒有那樣去做,你為什麼對此一點都不感覺到焦慮呢「。
當我們講到前面兩個原則,治療師不那麼去同情病人並且不去承接病人的焦慮,病人會不會對治療師憤怒呢?事實上是會的。
他們是會對治療師感到憤怒或者被治療師激怒,但這並不是一個壞事情,他們之所以會發展出自我挫敗模式,就是他們並沒有直接去感受和面對他內在的那些敵意、激惹或者說憤怒,實際上在治療中治療師所感受到的或者在人際關係中他人所感受到的那些憤怒、被挑釁、激惹,本來就是存在於病人自身的。
治療師可以這樣和病人說」我感覺到你對我是有憤怒的,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你本來期待我說出一些什麼樣的話語但是我沒有,這個對你而言也是蠻受挫的,你因此生氣我是可以理解的「,通過這種方式你是向他強調他可以對你生氣,而不必要表現出那些自我受挫模式。
其實在治療中當病人對治療師生氣的時候,這是一個治療的進展,因為這意味著可以讓病人知道生氣或者憤怒這種情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這本來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分,憤怒這個情感並不是一個很醜陋的,需要被隱藏起來,而是你需要去感覺它,去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去看待它以此讓他生活的更好。
第三個原則是這種類型病人常常會在潛意識中存在一個幻想,當你看到他的生活是多麼糟糕時,你就能像個有魔力的很偉大的母親一樣幫他去修復糟糕的這部分。
記得在治療中有位女性對我感到生氣,因為我告訴她你已經推遲付費了請你現在就付費,這個病人對我說」我已經告訴過你了我就是沒錢付費,我這個人挺混亂的,很多開銷都沒辦法付,可是你一直到現在應該付費才關注到我,你終於知道我的日子有多難了吧「,我的回應是」你是想讓我看到你的處境有多艱難,可能你覺得我如果能理解到這一點,我就能幫你去修復它,那不如我們來做個思維試驗吧,你想像一下,我說怎樣一句話,就會讓你覺得,嗯南希,你真正是理解到我了,你抓住我生活中的重點了,然後生活就不一樣了「,對此,一開始她是有些困惑的,但思考過後她說」我猜啊,還是得靠我自己來解決問題「,她原來想像中如果說服我讓我相信她的處境有多艱難,我就能幫助她解決問題,但是她還是要思考一下為什麼她呈現出自我挫敗的模式,問題還是要她自己來解決。
最後一個原則是跟受虐型病人工作時我們要小心自己不要變得受虐,不要虐待自己,因為對於受虐病人來說,他們其實需要有這樣的榜樣,能夠合理的保護自己,在反移情中治療師會有施虐、敵意性的情感,在這種情感出現之前往往會先有受虐型情感出現,例如他跟你講述他是多麼痛苦,是多麼的難以付費因為剛失去一份工作,治療師一個自然的反應是降低費用,而且是大大的降低費用,這個時候治療師想的都是病人,但這個行為對於自虐病人是不利於他們好轉的,當你為他難過並且這麼的犧牲自己反而會讓病人症狀加重,而且你發現當你這麼做了病人竟然開一輛昂貴的汽車時,治療師會非常憤怒甚至是暴怒。
所以治療師在這方面要謹慎小心,有時不光是金錢,還會在時間上想要多給他一些時間,有些病人想要你在周末的時候給他加一次治療,當你面對邊緣自虐類型病人時就要保持界限,你要跟他說」我沒辦法多加一次時間,那就需要我多安排時間,這麼做我有可能會恨我自己,我希望面對你時還是一個助人的態度」,自虐病人就是需要這樣的榜樣,可以保護自己而不是像他那樣受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