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為我們揭示了生活鬥爭的實質,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社會上,而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勾心鬥角的情況就無法避免,我們可以把這種情況理解為人類與生俱來的「攻擊性」,通過實現生存目的而進行的提升自我、掃除障礙的適應法則。
所謂的控制型人格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過不易察覺地方式巧妙地進行鬥爭,並且利用偽造的「攻擊假象」讓受害者困惑不已。這種人有極強的競爭策略,並且極善於偽裝,通過噓寒問暖的方式營造出知心朋友的假象,在你毫不防備的時候暗地裡捅你一刀,讓你猝不及防、心灰意冷。
控制型人格在處理事情上往往表現出冷酷無情,絲毫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與需求,他們隨時準備好迎接挑戰,目的就是兩個字「勝利」。此類人往往具有自戀者的全部特徵,不過自戀者不一定喜歡操縱別人,而控制型人格則偏向於控制,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他們方方面面都想要「贏」的結果,因此有時候往往顧此失彼,就像下圍棋一樣,在短期內可能是勝利的,但是整體的布局謀篇仍然需要極強的策略性,所以有時候寸步不讓反而會導致後來的滿盤皆輸。
比如說有一位父親王濤,他有一個可愛的女兒王語嫣,之前女兒各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沒想到進入青春期後成績有所下滑,王濤非常擔心女兒有學習障礙,儘管極其關心女兒,他還是讓王語嫣轉學了,妻子對這一做法表達出了極度的不解,在妻子看來,女兒只是因為課業壓力過大導致的正常成績波動。
可是在王濤看來,他所有的做法都是為了女兒好,他只希望女兒取得全優成績,為此他不聽任何人的建議,也不顧及女兒的想法。他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這種不惜一切代價得到想要東西的做法其實就是攻擊性的一種隱藏。
一旦遇到控制型人格,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避免成為其下手的對象,因此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正確評價這個人的性格,避免因為其行為的隱蔽性而遭到「迫害」,其次就是認清自我人格中薄弱的地方,不管控制者使用何種策略,其必然會使我們成為劣勢的一方,因此合理地修改遊戲規則,讓規則能夠更偏向於我們才是至關重要的。
這就涉及到預判對策,在與控制型人格者接觸時,要不斷地傾聽與分析,他們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並且給其使用的策略「貼標籤」,在頭腦中強化其行為的目的性,同時要對自己的需求以及他們的行為做出防禦性反應,這個前提條件是自信與獨立。
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行為來推測目的,語言可以騙人但是行為不會,所以在腦中要繃根弦,防人之心不可有,適當地梳理過去就是為了更好地預測未來。在與控制型人格博弈的過程中儘量保證使雙方共贏,否則一旦控制型人格失敗,則他們會想方設法讓你也失敗,這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完全發現操控者的所有策略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李楠就是一位受到虐待的妻子,她丈夫為了不離婚不斷地做她的工作,從結婚15年的時光談起,還原了鄰居朋友的流言蜚語,還扮演受害者,表達了內心多年的傷害。所幸的是李楠一直不為所動,她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設定自己邊界,避免事態持續惡化,另一種就是告訴丈夫,如果他變好,她願意改變自己行為,她會一直陪著他,這樣就達到了雙贏,而選擇權重新回到了丈夫手中,他只需要做出判斷。
在社會發展中,有很多性格障礙者無法承擔其個人應有的責任,這種責任讓他們不堪重負,因此控制型人格者需要從自身出發,加強性格建設,雖然成長環境和外在環境已經確定,但是仍然有很多方式可以幫助他們在生活的挑戰中分清優勢與劣勢,克服「攻擊性」的本質。有時候,這種轉變是痛苦的,卻也是必然的,作為身邊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多給他們一些空間和信任,相信總會有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