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古典主義草書最後一曲絕唱——順著《摸魚兒》立軸尋找...

2020-12-23 讀創

芥堂(蘇海強)

▲祝枝山草書《摸魚兒》詞立軸及謝稚柳題籤

他可能是書法史上最醜的人。因長相奇特,他經常自嘲醜陋;又因右手生有六個指頭,他自號枝山;或因為醜,他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經常被風流瀟灑的唐伯虎戲弄於股掌之上。

然而,他醜的外表下,卻有一個美的靈魂。他是明代著名書法家、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他的書法被人稱為:「枝山草書天下無」」國朝第一「「天下書法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

他叫祝允明,號枝山,因做過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人稱祝京兆。

那麼,「國朝第一」「天下無雙」的他的草書,在歷史上究竟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不妨順著這幀《摸魚兒》詞立軸,去找找他在書法史上的坐標。

第一節

這幀《摸魚兒》詞立軸,草書,紙本,縱72.2釐米,橫26.3釐米,署名「枝山」,鈐有」枝指道人「朱文方印、「祝允明印」白文方印。右下角蓋有吳湖帆鑑藏章「湖帆審定」朱文方印。有謝稚柳題籤:「祝枝山書摸魚兒詞。稚柳題。」

▲《摸魚兒》詞立軸署款、鈐印及吳湖帆鑑藏印

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詞作:

並輕舟,與君商話,且收掌中鉤釣。天空水闊風光美,摸得魚兒多少。卻堪笑,痴呆老,得魚又向波中倒。釣還有道,在不淺非深,莫遲休急,更要收綸早。還聞說,此處越兵來到,亡吳蹤跡堪吊。只今淡水清如玉,還是越池吳沼。君且道:人間世,功名爭似安閒好。且開懷抱,便鮮煮肥鱸,滿傾香酒,萬事醉都了。

蘇臺即姑蘇臺,故址在今蘇州南郊姑蘇山上,位於石湖風景區,西依上方山,東瀕石湖,山水相間,環境絕佳。公元前505年,姑蘇臺始建於吳王闔閭,後經夫差續建,歷時五年乃成。建築極華麗,規模極宏大,耗資龐大,以供吳王夫差奢靡、娛樂。就在吳王夫差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時候,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佔領吳國城池。吳王夫差逃至姑蘇山上,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求和未成,無奈自刎而死。姑蘇臺被越兵付之一炬,成為一片廢墟。

兩千餘年後,明世宗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三月,祝枝山用八個詞牌,為蘇臺八景填詞八闕,即「蘇臺八詠小詞」:《蝶戀花·虎阜晴嵐》《點絳唇·蘇臺夕照》《八聲甘州·上方春色》《憶秦娥·包山秋月》《摸魚兒·越溪漁話》《憶王孫·甫裡帆歸》《西江月·橫塘曉霽》《尾犯·寒山晚鐘》,這首《摸魚兒》詞就是其中之一《摸魚兒·越溪漁話》。

在《摸魚兒》詞中,作者描繪了一幅和漁翁對話的場景:越溪上,風光優美,天高水闊。作者將自己的遊船和漁船併攏,對漁翁說,請收了手中釣竿,我們說說話吧。見作者問釣魚收穫,這漁翁真是笨拙老邁得可笑,他竟然把釣上來的一簍魚又全部倒進了河裡。末了,他還津津樂道說起了釣魚的道道來。他說,下釣要選擇河水不深不淺的地方,起竿不能太遲疑也不能太急躁,時機要把握得恰到好處。作者插話道,聽說越王勾踐的軍隊曾打到這裡,這裡還有吳國滅亡的遺蹟可供憑弔。但現在這裡早已物是人非,哪還有當年帝王功業的絲毫遺蹟?只剩下越溪的這一汪清水依然如碧玉一般澄澈。漁翁卻說,人生在世,那些功名富貴怎比得了平安逍遙。我只管放開懷抱,吃著剛煮的鮮美鱸魚,喝著滿杯的醇香美酒,不醉不休,至於那萬千鳥事,都讓它們見鬼去吧。

這闕《摸魚兒》以兩人對答成詞,有描寫,有敘述,有議論。既有人物形象刻畫,又似有人物心理描寫,還有故事情節鋪排。雖是詞,但像散文,也像小說。通過人物各具身份的對話形成對比——一個糾結於功名的作者和一個放浪於山水的漁翁的對比,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詞意暗含其中。詞的開頭是作者笑漁翁「痴呆老」,詞的結尾卻是漁翁笑作者「看不穿」。通過對話的深入,作者隱隱有了一種臨淵羨「漁」的況味,從而流露出一絲歸隱的情愫。

據日人藤原有仁《祝允明年譜》載,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秋,四十五歲的祝枝山書《詠蘇臺八景小詞》;明世宗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三月,六十四歲的祝枝山作《蘇臺八詠小詞》。《詠蘇臺八景小詞》和《蘇臺八詠小詞》文字雖略有不同,其實說的是同樣的八首詞作。據此不難推斷,這八首小詞應為祝枝山得意之作,因為「得意」,他一生曾多次書寫;這八首小詞應作於1504年秋或稍早時候。

祝枝山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年)33歲那年中舉。此後,他七次會試不第,便乾脆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年)55歲那年,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年)63歲,轉任為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一年後64歲時稱病還鄉。

以上可知,45歲時正是祝枝山執著於科場試圖考取功名而反覆不得的時候,《摸魚兒》詞表達的正是其時對科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矛盾心理。

第二節

祝枝山草書變化多端,即使時隔三、四年書寫相同內容,面目也會有變化。清人王澍就曾說:「有明書家林立,莫不千紙一同。惟祝京兆書變化百出,不可端倪。」為此,我們不妨比對一下祝枝山書於43歲的草書《前後赤壁賦》、書於48歲的草書《宋玉釣賦》、書於61歲的草書《自書詩卷》、書於63歲的草書《荔枝賦》的區別,以推測這幀《摸魚兒》詞立軸大致的書寫時間。

▲祝枝山草書《前後赤壁賦》及局部

通觀祝枝山43歲的草書《前後赤壁賦》,起筆多方筆,大量將筆畫縮短成點,通篇以點、短線、直線為主。畫面震撼,讓人看到的是密雨驚風、飛砂走石;節奏強勁,讓人聽到的是擂鼓敲鐘、黃鐘大呂;情感激越,讓人感受到的是激情澎湃、神採飛揚。欣賞這幀《前後赤壁賦》手卷,就像欣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隱現的是祝枝山在科場屢試不第、屢敗屢戰時期放曠不羈、不屈不撓的人生。

▲祝枝山草書《宋玉釣賦》 (局部)

從43歲到48歲時,又是五年過去,科場屢戰屢敗的祝枝山,顯然已沒了五年前的銳氣。這在草書《宋玉釣賦》中表現為,圓筆增多,曲線增多,點和短線減少,線條力度明顯趨弱。而且,筆畫與筆畫間、字與字之間略顯拖泥帶水的牽絲增多,顯示出其時祝枝山對科場的厭棄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人生疲態。

▲祝枝山草書《自書詩冊》整體及局部

61歲的祝枝山,已在七品縣令任上摸爬滾打6年,兢兢業業的工作卻因不善也不願阿諛逢迎而不得上司賞識,官場的蠅營狗苟應已漸次看透,人生漸至達觀。這一年的草書《自書詩冊》中,四十多歲時以點、短線、直線為主的特徵已被以長線、曲線為主所取代,先前的那種節奏感勁爆的特徵也已被韻律感十足的特徵所取代,先前緊緻的筆道也變得鬆弛。

▲祝枝山草書《荔枝賦》局部

64歲,這一年,祝枝山告老還鄉。沒了官場的紛紛擾擾,沒了俗事的牽牽絆絆,祝枝山在書法上好像迎來了第二春。表現在這一年書寫的草書《荔枝賦》上,仍延續了61歲《自書詩冊》長線、曲線為主的特徵,但用墨更加清朗,行筆再趨勁健,氣息更加溫淳。

▲祝枝山草書《摸魚兒》詞立軸

由此,筆者推斷,這首《摸魚兒》詞雖作於祝枝山45歲前後,但這幀《摸魚兒》詞立軸,應該書寫於他64歲稱病還鄉之後。其時,祝枝山心裡已經徹底悟出了老漁翁「功名爭似安閒好」「萬事醉都了」的深意,萬千鳥事已經拋開,功名富貴已然放下。故其筆下,既不拘泥於運筆的中鋒側鋒,也不膠著於用墨的輕重濃枯。而是隨意所適,縱橫自如,修短隨化。非常自然地以筆畫粗細和墨色濃枯形成節奏,以幾乎清一色、或長或短的曲線形成韻律。故此作雖是草書,卻無半點汪洋恣肆的張揚,反有幾絲雲淡風輕的閒雅。如果說,詞中漁翁的那種「萬事醉都了」的灑脫,還只是作詞之初祝枝山的一個夢。那麼,書寫此作時,祝枝山成了漁翁,漁翁就是祝枝山,這種灑脫也已成了他的一種自然本能。而當年的那種臨淵羨「漁」心理,已幻化成此時的滿紙魚悅。看著那一根根或粗或細的線條,我們又安知那不是一尾尾歡快遊動著的魚?

第三節

明代書法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以「館閣體」為關鍵詞。剛得天下的朱明王朝為加強統治,極力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由於思想受到鉗制,以筆畫停勻、結構周正、墨色烏光、一字萬同為特徵的館閣體風行一時。沈度、沈粲時為顯貴,館閣體祖師沈度更被皇帝贊為「我朝王羲之」,不會館閣體的士子甚至「官途」無望。士子們為求仕進,紛起效仿,致使這一時期的書法整體表現為僵化呆板、平庸俗氣,幾無藝術審美可言。

中期,以「個性」為關鍵詞。明代中葉,社會日趨穩定,文人士大夫衝破「理學」的禁錮,開始追求個性解放,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宗旨的王陽明「心學」應運而生。與此相應,書法家們主體精神覺醒。他們在繼承魏晉、唐宋諸家的同時,開始追求個性意趣,書法由此向藝術回歸。陳獻章、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王守仁、王寵等人成為其中代表人物,文徵明的「吾以此自娛,非為人限」,唐伯虎的「神時獨遊天地外」之主張,無不強調自我,張揚個人主體精神。

晚期,以「浪漫主義」為關鍵詞。明萬曆年後,資本主義在社會萌芽,思想解放成為潮流,「心學」與市民意識融合,加上西方傳教士的到來,衝破傳統權威、反對教條主義成為晚明社會新風尚。受此影響,晚明書法呈現出浪漫主義特徵,書風「尚態」。隨著高堂大構的明式建築的發展和紙、絹等材料製造的進步,書法創作也有了三大變化:書寫由「坐著寫」變為「站著書」、形式由「小尺幅」變為「巨軸書」、欣賞由「掌中讀」變為「壁上觀」。董其昌、王鐸、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徐渭、傅山等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書家。

書法史上,有著帖學和碑學的區分。按照通常的說法,碑學一指研究、考證碑刻的時代、體制、源流、文字和拓本真偽的學問,始於宋代,如歐陽修撰有《集古錄》、趙明誠撰有《金石錄》、郭宗昌撰有《金石史》。二指崇尚碑刻的書法派別,起源於清嘉慶、道光間,經鄭燮、金農發其機,阮元導其源,鄧石如揚其波,包世臣助其瀾,始成巨流。如馬宗霍在《書林藻鑑》卷第十二綜述中就說:「嘉道以還,帖學始盛極而衰,碑學乃得以乘之。」

筆者以為,碑學書法真正「發其機」者當屬明末王鐸、傅山諸公,而讓他們「發碑學書法之機」者是明末文人篆刻的興起。白謙慎在其《傅山的世界》裡就說出了文人篆刻對書法的影響,他認為傅山筆下的漲墨現象就來自文人篆刻追求金石氣的影響。

白謙慎所說的金石氣,正是碑學書法區別於帖學書法書卷氣的典型特徵。竊以為,從這個意義上說,碑學書法的概念應該由「崇尚碑刻的書法派別」改為「崇尚金石碑刻的書法派別」。因為,如果把碑學局限於碑刻,則勢必將殷商甲骨、三代吉金等金石氣十足的文字,排除在碑學書法之外。顯然,這種提法是不全面的。由此也可知,康有為、馬宗霍、張宗祥、沙孟海等人關於碑學書法或為北碑、或為北碑和秦篆漢隸碑刻、或為北碑唐碑的說法,顯然太過膠著於一個「碑」字了。

在以上描畫出的書法史坐標圖中,我們不難發現,祝枝山的坐標點處於帖學行將衰微、碑學即將萌芽的模糊地帶。只是,所處地帶雖然模糊,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卻是清晰的。愚以為,祝枝山是繼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張旭、懷素、黃庭堅等人以來的又一位草書大家。他之後,雖然還有王鐸、傅山憑草書成就可以進入「草書十大家」行列,但是,王鐸、傅山及其後的草書大家的草書,無不融入了金石氣,已不是純帖學意義上的草書。

如果把純帖學意義上的草書稱為古典主義草書,那我們完全可以說,祝枝山草書,是古典主義草書的最後一曲絕唱。而這幀歷劫數百年得以流傳至今的《摸魚兒》詞立軸,無疑是這曲絕唱中的一個重要音符。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欣賞永書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宋詞2)
    宋詞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藝術巔峰,因此宋詞應該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只局限於宋代。宋詞與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代表形式,並稱為「雙絕」,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兩顆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話不多說,這一期專欄,我按照計劃再送上三幅以宋詞為創作內容的草書書法作品,請大家斧正,歡迎大家交流任何文學及書法問題。順便說一句,詞作字數通常較多,需要大尺寸製作,書法創作不易。
  • 永書書法欣賞,古典詩詞賞析,草書書法作品欣賞合集(宋詞1)
    宋詞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藝術巔峰,因此宋詞應該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只是局限於宋代。宋詞與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代表形式,並稱為「雙絕」,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兩顆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通常,我們把宋詞從廣義上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大類別。婉約派詞作主要是一些你儂我儂的兒女風情。
  • 康熙皇帝書法真跡展,43幅立軸行書拓本欣賞,筆力遒勁結字秀逸
    我們經過對古代的書法進行研究是發現,不論行書還是草書,其篇幅都可以見到隨心所欲的寫法,沒有刻意的去講究筆法。王羲之的《蘭亭序》、嶽飛的《滿金江》中這樣的隨心所欲的筆法隨處可見。包括今天我們推送的康熙皇帝的書法,都是這樣,並沒有的去尋找筆法,就是把字寫好就可以了。
  • 草書的品格——董佩君書法追夢之旅
    自一九六四年入小學前,即受乃父習字啟蒙,近五十年來痴迷書法,沉潛墨池,從一筆一划練起,扎紮實實打基礎,不慕時尚,不追流行,汲傳統養分,聚藝術內力,而後融會貫通,獨出機抒。尤其信步於草書園地,其筆墨人生也為之豐富而灑脫。
  • 傅山《草書五律詩軸》筆勢迭宕雄奇,獨創「四寧四毋」書法理論
    傅山的草書整體豪放而又不失章法,非常值得我們書法愛好者臨摹和鑑賞。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草書立軸》、《草書孟浩然詩》、《右軍大醉詩軸》、《草書五律詩軸》等等,今天小編主要介紹傅山先生著名的《草書五律詩軸》的經典創作。
  • 十數次在書法大展獲獎入展,他的草書很張揚
    李由書法之精,尤其草書之精,於書法界乃有目共睹。餘經常在展廳中見到李由之草書作品,反覆觀之,為其書法之精所嘆服。這種精體現在用筆結字、用墨、章法諸方面,表現為用筆之精到,結字之精巧,用墨之精微,布局之精妙。這種精顯然來源於數十年臨摹與創作深厚之功力,源於其對書法藝術本質與意蘊之玩味、體驗與感悟。
  • 請跟我來,從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宋詞第三集)
    宋詞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藝術巔峰,因此宋詞應該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只局限於宋代。宋詞與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代表形式,並稱為「雙絕」,是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兩顆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今天,我按照計劃再送上三幅以宋詞為創作內容的草書書法作品,請大家斧正,歡迎大家交流任何文學及書法問題。順便說一句,詞作字數通常較多,需要大尺寸製作,書法創作過程很不容易,希望大家理解。
  • 草書書法作品欣賞,中國古典詩詞賞析(五言古詩1)
    根據各位書友建議,我把自己創作的一些草書書法作品高清圖片,結合我對詩詞原作的理解、賞析,以合集專欄形式呈現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認可,並提出寶貴意見,更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對各位書法愛好者起到一點交流、幫助作用。
  • 淺談:王鐸書法藝術特徵及審美思想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梁庾元威論書》說:「敬通又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流利,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名。」這是強調一行字乃一筆書就之意。以上兩者所論的「一筆書」與王鐸的書法藝術實踐有著較大的差別。「醉素」的《自敘帖》,縱不過28.3 釐米,筆畫連屬最多的一行不過八個字。
  • 康熙書法:帝王之氣,雍容典雅!
    愛新覺羅·玄燁 清代康熙帝酷愛書法,並大量接觸漢文化,身體力行,尊崇漢儒文明,學習漢人的典籍、藝術,書法造詣自然也都頗為深厚。 《行書七言絕句扇面》紙本,草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帝從小喜好書法,但真正開始練習時已是20多歲。
  • 當代草聖,名震日本,書法大家林散之拍賣價格最高的30幅書法作品
    林散之的書法有二王的影子,筆法精妙,清新淡雅,飄逸俊秀,後又學米芾、褚遂良的書風,融合了多家的優點,逐漸開始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林散之草書,是非常俊美的,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散之的書法少了一點雄勁,這和他的性格有關,散之一生多難,性格又比較溫和,加之是江南人,性格自然比較柔,所以,表現在書法上,自然就少了些剛的成分。
  • 千秋縱橫,翰墨流芳——中國近代書法之美
    在這其中,中國書法以其獨特的特點,成為世界最美的藝術之一。梁啓超認為:中國寫字有特別的工具,就成為特別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現個性的美。他說:「美術一種要素是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真確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的美術,那麼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 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以及表現個性的美。
  • 民國108位書家精品書法作品合集
    草書立軸 5.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字散之,生於江蘇南京,祖籍安徽和縣,詩人、書畫家,尤擅草書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時一舉成名,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 于右任1944年出版的字帖,《標準草書》節選鑑賞,草書書法的精髓
    于右任 于右任的書法奧秘在於以意御筆,神遊太虛。用筆唯簡,筆隨意書。于右任的書法也貴在用線,用線十分有力,雄渾灑脫,開一代書風。從書法發展史來看就可以體會到于右任書法的美感了。明清以降,書法更講究文人的個人意趣,樸拙澀開始佔主流。但現在卻矯枉過正一條道走到黑,出現了為藝術而藝術的醜書,這就背離了書法的本質。他的字易識、易寫、準確、美麗,道盡書法真諦。可惜今人多不識大道至簡的道理,把一些畫蛇添足、不守規矩的怪書、醜書當成最高境界,可笑至極矣!
  • 欣賞永書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七絕3)
    在我國燦爛的古典文學歷史上,曾經湧現出許許多多偉大詩人,其中王昌齡、李白、高適、岑參等等堪稱當時詩壇上的一批七絕高手,其中王昌齡更是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子」的美譽。話不多說,接續上一期專欄,我這裡再送上三幅以七絕為創作內容的草書書法作品,請大家斧正,歡迎大家交流任何文學及書法問題。
  • 除了愛情絕唱、詩詞、他的書法亦是千古
    這首《釵頭鳳》裡,那悽婉的愛情故事,穿越時空,不知感動了後世多少有情人,也留下了一段千古愛情絕唱。對於陸遊,很多人知道,他生於憂患之世,有一顆熱血愛國之心,是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他一生仕途不順,但文學方面成就巨大,留有《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餘首,在古代眾多詩人中著作最多。
  • 書法隨筆之二十:筆畫筆勢和行書草書
    #書法隨筆書法隨筆之十八:筆順問題和行書草書中提到了戈鉤變形為中軸豎鉤,組合其他筆畫,便是從中間向下引勢。看張旭的草書:縱橫捭闔,氣勢磅礴,或連或斷,引帶自如。緩前急後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中說:「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稜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
  • 書法欣賞|河南省首屆草書作品展—參展作品選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和弘揚書法藝術,展示當代河南書法的草書創作成果,培養和發現河南書法草書優秀人才,推動河南草書藝術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特舉辦本次河南省首屆草書作品展。鐵畫銀鉤書萬古,春秋雅事一毫藏。
  • 草書實用與審美的衝突——《非草書》與《草書勢》
    殷商、秦漢早期時的文字,主要還以應用為主,到漢末,隨著草書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其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競相追逐,書法的實用價值退居其次,藝術審美意識逐漸增強,尤其是杜度(操)、崔瑗、張芝等大書法家的出現,把書法推向了自覺發展的道路,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存在。由此,出現了草書作為點畫省檢、提高效率的實用性與作為一門藝術的審美性之間的衝突。
  • 草書創作不能草草了事!淺談草書書法創作前的準備工作
    對於書法創作,尤其是對於草書創作而言,完善的準備工作更應該得到每一位書家的重視。本文所述的準備工作,不包含艱苦漫長的筆墨臨池過程,也不涉及「齋戒五日,沐浴焚香」、「喝上二斤老白乾」等等那些與書法無關的花把式,僅就個人創作草書中的實際應用與大家做一個交流。另外,我所提及的草書主要是說今草及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