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應該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對於書法創作,尤其是對於草書創作而言,完善的準備工作更應該得到每一位書家的重視。
本文所述的準備工作,不包含艱苦漫長的筆墨臨池過程,也不涉及「齋戒五日,沐浴焚香」、「喝上二斤老白乾」等等那些與書法無關的花把式,僅就個人創作草書中的實際應用與大家做一個交流。另外,我所提及的草書主要是說今草及狂草。
1、調墨
之所以把調墨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墨色變幻是草書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如果在草書創作前把墨調到最滿意的狀態,幾乎就成功了一半了。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墨汁通常含有較濃的膠質,如果不加水寫草書,一般根本拉不開。加水的多少要依照打算使用的宣紙生熟程度、滲水性差異來決定,熟宣滲水性差,可加極少量水(比如5%至10%),甚至不加;生宣紙滲水較快,可多加水使用(比如20%以上)。另外宣紙材質不同和質量優劣也要考量,好的生宣紙其涸滲效果、墨韻效果也會比較好,加水比例也要適量掌握為宜,不能一概而論。
當然,如果有條件也可以使用墨錠,墨錠研墨後的書寫感覺及作品藝術效果總體上要好過墨汁,主要體現在墨色更鮮亮,墨色的層次感也更豐富,表現力更強。古人講究紅袖添香,素手研墨,那可不是讓女人瞎忙乎的。
2、選紙
通常來說,草書作品對章法的追求更甚於其他書體,講究虛實相生、錯綜變化以及氣韻貫通,而生宣紙獨特的洇墨快幹、層次分明、自動修復毛刺等等效果,能夠很好地滿足上述要求。我認為一張好的生宣紙應該滿足如下要求:
(1)書寫有「潤物細無聲」的感覺,你可以看得見宣紙吸收墨汁的過程無聲無息的在眼前發生,但基本筆畫只是略微擴散,並且擴散邊際齊整,巧奪天工。
(2)墨色變幻豐富,濃淡、乾濕、重疊,並且呈現出一定的立體感,妙趣橫生。
(3)作品完成後,宣紙基本沒有大的褶皺出現,基本保持平整。
3、背誦書寫內容。
我覺得草書創作必須把書寫內容爛熟於心,而且對書寫內容要有高度認同感。這方面我有深刻體會,我發現如果寫幾個字就去看一下內容,與憑藉記憶一口氣默寫下來完全是兩回事。所謂草書的氣勢也許就在於此,像羊拉屎一樣走走停停實在難以實現「匆匆不暇草書」的基本特點,速度起不來,我不覺得是真正的草書。(臨摹除外)
4、「排雷」
這裡所說的「排雷」是指從打算書寫的內容中看看有沒有不會寫的字、把握不大的字。這一點我估計人人都一樣,年歲大的人可能要好一點,畢竟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再使用繁體字,畢竟我們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幾乎不使用標準草書,因此很有必要逐字排查,確保書法創作的流暢性。另外根據作品內容需要及章法需要,某些字的常規草書寫法不適合臨場創作需要,那麼就需要提前做好替換準備,比如重疊字的處理、相似字的處理。
我舉一個實例,在書寫王維《少年行之二》時,裡面最後一句是「系馬高樓垂柳邊」,這個「系」字的繁體字有三個,擊,係,系,究竟使用哪一個,你看是不是要斟酌一番?我就寫錯過一回,後來被一位網友看出了問題。另外:「馬」字與「高」字恰好連在一起了,而這兩個字的草書寫法基本一致,區別不大,必須使用儘可能區別較大的寫法來替換,需要提前做好替換準備。
5、設計
雖說草書貴在率真,不宜矯揉造作,我也承認充滿設計痕跡的作品不是好作品,好比一個蹩腳的群眾演員,咋看咋覺得讓人出戲。但就創作而言,完全不做設計,提筆就寫,也勝算不大。
我所說的設計,包括大概估算需要寫多少行、每行多少字,可能出現的誤差在哪些地方彌補、以什麼形式彌補,書寫內容的重點詞句是哪些,要不要大片留白、要不要人為造險等等。起碼心中有一個作品雛形,對創作而言絕對不是壞事。
6、試寫
賣油翁的那句名言「無他,唯手熟爾!」,說明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熟練程度問題。由於草書創作具有很大的偶發性、隨機性,因此,創作本來就很難一次成功,如果不熟練就更會一錯再錯,這不但會造成宣紙筆墨的浪費,更會嚴重影響創作者的創作情緒。怎麼辦呢?找一些廢舊用過的宣紙,在背面模擬創作,一遍又一遍,不要急也不要懶,多寫幾遍,狂放一點,張揚一點,手臂肌肉的記憶功能就開啟了,而且,在試寫的過程中,往往還會提前暴露出一些「排雷」也排不出的致命問題。
我比較愚鈍,我的體會是,試寫不少於五遍。
結語:
完成以上六步,您可以坐下來小憩一會兒,聽段音樂,喝一杯清茶,此刻已經胸有成竹,可以提筆創作了。當然還有準備些細小的工作,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比如團好印泥,擦乾淨印章字槽裡的灰塵等等。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這是李白專門為了稱讚懷素草書而寫的詩句,希望李白說的也是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