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基督教也隨之分裂為東西兩派教會
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天主教與東正教之爭
基督教的分裂,從羅馬帝國分裂的那一天就開始了。由於東西方在地理、政治、尤其是文化傳統方面的種種差異,基督教會逐漸形成了東西兩派。這兩派長期以來圍繞著教會的最高統治權不斷發生衝突,使雙方的裂痕一次次加深,終於導致公元1054年雙方徹底決裂。
基督教有三大派別
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新教出現較晚,是中世紀末期在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的新派別,以後將會談到。天主教和東正教則出現較早,是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而逐漸形成的。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基督教也隨之分裂為東西兩派教會。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勢力範圍主要在西歐;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勢力範圍主要在東歐和巴爾幹半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兩派的爭議不斷擴大、矛盾不斷加深,最終導致了兩派分道揚鑲,西派形成天主教,東派形成東正教,老死不相往來。
爭議的由來
基督教產生於巴勒斯坦,自東向西傳播,由於受到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影響,難免產生一些地區差異。雖然舉行過多次主教會議討論協商,有《聖經》和大體一致的基本教義,但東西差別始終無法消除。
《聖經》原文是希臘文,東方教會始終採用原版,而使用拉丁文的西方教會要使《聖經》,就得先經過翻譯,這樣,兩家首先在語言文字上就有了不同。在對《聖經》的解釋上,東方教會更多繼承了猶太教和東方其他宗教的神秘主義傳統,西方教會則較多吸收古希臘羅馬哲學,教義的分歧,在兩家各自的傳教過程中逐步加深雙方對教義的最大分歧是耶穌的人性和神性問題。東方教會強調耶穌的人性,認為聖靈只來自於聖父(上帝);西方教會則強調耶穌的神性,認為聖靈也來自聖子,即聖聖子、聖靈「三位一體」。基督教早期有一個在亞歷山大裡亞(埃及的港口城市)地方教會裡擔任職務的神父阿里烏,他是極力反對「三位一體」說的,認為耶穌是人而不是神,聖子是聖父創造出來的,是從屬於聖父的。他的思想在東方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東西方教會的根本分歧所在,始終無法解決。
除了教義上的分歧,東西兩派之間的爭執和仇恨一直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即「誰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西歐地區國家林立,世俗政權力量趨於分散,於是教會勢力是基督教會的首腦?
逐漸凸顯。由於西歐各國普遍接受了基督教,這使得西方教會有了在精神上凌駕於王權之上、在政治上與國王爭權的條件。整個中世紀時期,羅馬教皇固然無法直接管理整個歐洲,卻也是呼風喚雨,各國首腦對其莫可奈何。而與此同時,東方教會卻一直沿襲羅馬帝國的傳統,尊拜佔廷皇帝為基督教最高權威,將教權置於政權之下。
於是,問題就來了。長期以來,羅馬教會自認為聖徒彼得所創,以正統地位自居,宣稱羅馬主教是基督教會的當然領袖。拜佔庭帝國的皇帝自然不能容忍自己像西歐那些國王一樣被置於教皇之下,便大力扶植東方教會勢力,使其與羅馬分庭抗禮。東西方教會在基督教最高領導權、勢力範圍、經濟利益等各個方面的爭端由此愈演愈烈成為導致基督教分裂的直接因素。
長期的鬥爭
耶穌的性質是兩家長期爭吵不休的問題。公元648年,拜佔廷皇帝君土坦斯二世發布《詔示》,禁止討論耶穌基督存在多少意志。第二年,羅馬教皇馬丁一世在羅馬召開宗教大會,宣稱耶穌有兩個意志,即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對東方教會的觀點和《詔示》進行譴責。君士坦斯見馬丁公然藐視自己的權威,不禁大怒,派兵進入羅馬將其過捕,押回君士坦丁堡拷打。最後馬丁沒能活著回到羅馬,被放逐而死這件事一度導致雙方關係破裂,但到7世紀末,阿拉伯勢力大長,拜佔廷壓力驟增,為了爭取西方支持,拜佔廷皇帝對羅馬教會做出讓步,雙方在「三位一體」的基礎上就教義達成和解。但和解是暫時的,不久,兩家又在聖像崇拜的問題上進行了長達100多年的鬥爭。
基督教源於猶太教,本來沒有偶像崇拜(即不會把神的形象付諸圖畫和雕像),但後來廣泛吸收其他宗教的做法,聖像成為宗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會也因此得到大筆收入。拜佔廷皇帝為了突出崇拜自己、限制教會的經濟力量,從公元8世紀開始掀起「破壞聖像運動」,燒毀所有聖像,並殘酷鎮壓反對者。由於羅馬教皇堅決抵制了皇帝的禁令,皇帝剝奪了教皇對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管轄權。此舉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裂痕,教皇轉而尋求法蘭克人的支持。
圍繞著君土坦丁堡牧首問題,東西雙方又展開了一場激烈混戰。公元857年,拜佔廷皇帝米哈伊爾三世(公元842-867年在位)開始親政,為了清除之前皇太后狄奧多拉攝政的影響他罷黯了母親任命的君士坦丁堡牧首伊格納提烏斯,改任自己的心腹佛提烏。教皇尼古拉一世派使節持他的親筆信前往君士坦丁堡,信中再次強調教皇才是基督教的最高權威,不經他的同意,新牧首的任命無效,不過如果拜佔廷把西西里、馬其頓等地交還羅馬教廷,教皇便承認這個任命有效。
米哈伊爾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這個赤裸裸的利益要求,尼古拉惱羞成怒,於公元863年召開羅馬宗教會議,宣布開除佛提烏的教籍,只承認伊格納提烏斯為合法牧首。拜佔庭那邊則是針鋒相對,也宣布開除教皇的教籍。長期的積怨一發而不可收拾,遂成為東西方教會分裂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