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懷念八十年代

2021-02-18 鄧木輝語文視界

與枯燥沉悶壓抑的氛圍相比,從十年浩劫中甦醒,從混沌迷茫中回歸人性,迎來百花齊放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堪比諸子百家的先秦與大師輩出的珉國,雖然短暫如曇花一現,但留給人們美好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

因為短暫,所以今天的人們每每念及,無不唏噓慨嘆。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油百花爭豔的年代。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明天會更好  (六十位歌手大合唱)華語群星 - 明天會更好

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

那是一個許下諾言就會銘記一生的年代,那是我們永遠都回不去的歲月深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以文化精英作為主要驅動力的年代,在那個時代文化精英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眼界比較開闊的一批人,一方面將很多國外的哲學思想、文化思潮、文學寫作方式引領進來,另一方面也是從中國漫長歷史中尋找可以與外國抗衡的寫作資源、尋找自己文化歷史的再敘述。所以毫無疑問八十年代是文化界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文化精英則是文化界中的領頭羊。

八十年代,對於文學創作而言是不可複製的美好時代,在開放包容的大潮中,湧現了一大批作家、詩人和學者。

那是一個有真正文學的時代。

八十年代的文學顯示了眼花繚亂的風格。儘管如此,許多批評家還是共同認為,啟蒙主題是八十年代文學的切入點。無論是朦朧詩、「傷痕文學」還是再現改革開放帶來的種種戲劇性情節,包含了打破傳統的神話與解放思想的衝擊。「文明與愚昧的衝突」成為八十年代文學的一個眾所周知的概括。有趣的是,八十年代文學想像的主體包含了多種性質迥異的理論資源。儘管這些理論資源譜系各異,甚至彼此衝突,但是八十年代文學一律照單全收,無疑是長期封閉形成的文化饑渴強烈所致。

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湧現了王蒙、張賢亮、路遙、劉心武、賈平凹、張承志、諶容、叢維熙、餘華、蘇童、方方、陸文夫、韓少功、馮驥才、儲福金、王安憶、張抗抗、史鐵生,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既有反思過去,思索當下,還有展望未來,可謂朗朗星空,星鬥燦爛,熠熠生輝,令人驚嘆。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有充滿感性情懷和理性批判的詩歌年代。

在萬物復甦大地回春之際,面對充滿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詩人開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

詩人的夢都在八十年代,關於理想,關於愛情,還有讀詩的時候,身邊嫵媚的眼神。在九十年代物質化沒有到來之前,一壺燒酒可以結識一輩子的朋友。

北島的冷峻《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看吧,在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舒婷的豐富細膩和清純明淨《致橡樹》: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

顧城的矛盾和希望《一代人》: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但我卻採用他尋找光明。

芒克的純粹真實《天空》:太陽升起來,天空血淋淋的,猶如一塊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樣被放逐,沒有人來問我,沒有人寬恕我。

海子的浪漫和靈性《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隨著物質化時代的到來,詩人們的理想國被世俗橫流淹沒。

北島在《波蘭來客》感嘆: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海子的理想幻滅,臥軌自殺;顧城的天空塌陷,與愛人自盡;芒克幹起了畫畫的營生....

詩人已經遠走,詩歌已經死亡。

後來,是一個浮躁與喧囂的時代,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八十時代,人們掙脫枷鎖百廢待興,對外張開懷抱,擁抱一切新鮮的空氣和陽光。

那個時代既有佳麗柔情萬種的愛情故事,也有俠客仗劍天涯幹氣雲霄的江湖傳說。

有瓊瑤亦舒的愛情演義,三毛的流浪情節,有金庸梁羽生古龍三劍客縱橫江湖的俠肝義膽快意恩仇。

瓊瑤的白紗裙隨風搖曳,筆下花前月下你儂我儂、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愛情,曾讓人如痴如醉,人們在現實世界尋找著純情故事裡的浪漫情節。

瓊瑤很多小說都被拍成了觀眾熱捧的電視劇,劇中演員多是帥哥美女,如秦漢林青霞。

而且劇中很多主題曲傳唱很廣,成為經典。

亦舒的開司米毛衣,總是那麼獨立小資,筆下男女在故事裡海誓山盟盪氣迴腸,卻又無可奈何。

三毛穿著大朵碎花的長裙站在沙漠的風沙裡,黑髮飛揚,帶著吉普賽女人般的流浪氣息在四海為家裡尋找愛情的歸依。與大鬍子荷西的那段漫長生死戀,曾令多少在愛中百轉千回的人唏噓不已,也曾喚醒多少人夢中的花開花落和詩與遠方。

《橄欖樹》也許正是她的文字和傳奇一生的寫照。

相比柔情似水的愛情故事,一代大俠金庸先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為我們留下有了另一個江湖。

有人說,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金庸的作品,寫透了人生,那些故事人物,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我們最樸素的正義觀、愛情觀。許多中國人最樸素的俠義觀,來自於金庸。

他的作品能給整個華人世界的讀者帶來了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金庸的武俠不止是英雄俠客夢,也是人間種種況味。

鐵血丹心羅文 - EMI 星聲傳集之羅文有人曾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金庸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金庸自己說:大俠我不敢當,但我喜歡那些英雄。英雄代表了人間的正氣和擔當。

八十年代,影視劇同樣泛著理想與人性的光芒。

電視劇《上海灘》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復仇故事打動觀眾,造就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應。香港無線電視舉辦「八十年代十大電視劇集」評選,《上海灘》名列第一位,當之無愧成為那個時代的經典。

由周潤發和趙雅芝扮演的主要人物許文強和馮程程更是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黑帽、風衣、白手套的經典「許文強」造型以及梳著兩個麻花辮的「馮程程」髮型更是成為觀眾對於那個純真年代的集體回憶。趙雅芝塑造的馮程程,少女嬌羞中帶著俏皮, 敢愛敢恨,清純如水,堅強善良,演出了大家閨秀的魅力。周潤發傳神的表演使得許文強的悲劇氣質和悲劇結局激發了觀眾的同情。演員們的敬業,一顰一蹙,一回眸,一低首,百轉千回皆是戲;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能演繹出餘音繞梁之味。

葉麗儀演唱的那首迴腸盪氣的主題歌,更使得《上海灘》成為以劇情和表演取勝的典範之作。

電視劇1987版《紅樓夢》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

導演心無旁騖、潛心創作;演員形神兼備,過目難忘;歌曲渾然天成,哀怨動人;色調明快亮麗,賞心悅目;造型博採眾長,深入人心;經典無須爭辯,歷久彌新。

1987版《紅樓夢》電視劇,在王扶林導演團隊的精心合作下,完美地再現了這部鴻篇巨著,讓普通人一睹其芳華。他們對藝術的兢兢業業和精益求精,讓這部華麗名著錦上添花。陳曉旭、歐陽奮強、鄧婕等演員精湛投入的表演,至今無人超越。

1987版《紅樓夢》的音樂更被認為無法超越,由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大家王立平先生作曲,歌手陳力傳神演唱的很多歌曲,成為經典。

透過歌曲,靜坐傾聽,人們眼前呈現的仿佛是那個時代大觀園的亭臺樓榭、飛簷鬥角的瑰麗堂皇,以及金陵十二釵的幻生幻滅,盪氣迴腸。

枉凝眉陳力 - 紅樓夢 電視連續劇歌曲集原聲帶把林黛玉演繹得入木三分的才女陳曉旭,後曾剃度出家,早早香隕人間;半道出家的歌手陳力,夢幻般的天籟之音,將紅樓夢樂曲演唱得盪氣迴腸,後遠走美國。他們的人生故事, 是不是冥冥之中無意暗合了這部巨著的情結?

1986版《西遊記》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該劇屢次重播,百看不厭,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西遊記》是國產電視劇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劇」。這部電視劇給一代又一代人帶去童年歡樂,最終沉澱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西遊記》代表著那個生機勃勃、踏平坎坷的1980年代。

《魯冰花》是臺灣高仕影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兒童題材電影,影片改編自鍾肇政於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講述一位有著繪畫天賦的鄉村少年,不被周圍環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悽美故事。

電影《魯冰花》感人至深,影片中殘缺的家庭、破碎的夢想,已然伴隨著無數的淚水和唏噓感嘆,打動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同名主題曲《魯冰花》也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風靡一時,成為流行歌曲中歌頌母愛的經典名曲。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臺灣獨立製片富祥公司出品的臺灣倫理悲劇片,影片改編自臺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以倒敘方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的故事。

《媽媽再愛我一次》在大陸一經播放引起巨大轟動,獲得普遍共鳴。在上世紀80年代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成功,更反映出當時的文化現象。或許是因為母愛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題材,或許是因為那個時代還不像現在這樣喧囂,或許是因為它給了善良的人們一個宣洩感情的埠。

世上只有媽媽好徐暢/朱樺 - 難忘的影視金曲 港臺篇

拍攝於70年代的日本經典電視劇《血凝》,1984年引進中國大陸,這部電視曾經影響了好幾代人,而《血凝》也成了50後、60後、70後、甚至80初一代人的集體回憶,這部電視劇曾經紅透了整個亞洲,在中國更是萬人空巷,不遜色於港劇《大俠霍元甲》《上海灘》《射鵰英雄傳》這三部香江影像文化史上最著名的電視劇。

故事講述東都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大島茂的女兒大島幸子,是個17歲的善良美麗的姑娘。有一次,在醫學院偶然發生的科研事故中,她受到了放射性鈷60的輻射感染,得了白血病,經常需要輸血治療。醫學院學生相良光夫通過多次給幸子輸血,彼此逐漸產生了愛情。

多次發病,經過幾次手術,幸子意識到自己快將死亡,為了不讓親人們悲傷難過,她振作起精神與親人們一一地愉快地告別,讓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最後,她與光夫一起乘著遊艇出海,在光夫的懷抱中安詳地離開人世。

透過這部電視劇,人們可以知道日本的人民富有教養,很有文化水平,也崇尚儒家的孝道和禮記。

一曲由山口演唱的《謝謝你》,哀婉動人,讓一代人記住了這永遠的旋律。一襲學生裝,淺淺的笑容,可愛的小虎牙,純情善良的大島幸子,讓山口百惠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女神。

她在紅透東南亞時選擇引退,遠離演藝界,從此相夫教子,這種淡然令人感嘆惋惜和懷念。

八十年代,人們開始認識自我,走向個性解放。

以崔健為代表的天才音樂人喊出了個性解放的第一嗓,發出自己的聲音,追求個性價值。他開創了中國搖滾樂,啟發了音樂人群體意識覺醒。

作為中國搖滾樂教父的崔健,貢獻出多張殿堂級的經典專輯,其中有很多被後人視為經典而廣為傳唱的歌曲。

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舞臺上《一無所有》的那聲嘶吼,標誌著中國搖滾樂一個時代的開啟。一曲完畢,歡呼雷動。從此,搖滾樂在中國不再「一無所有」,這首歌也成為中國搖滾史上不可磨滅的經典。崔健也成為了中國搖滾樂歷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人物。

在崔健的所有歌曲中,《花房姑娘》稱得上是最為抒情的一首。正是這一點點柔情,激起了八十年代的人們對於表達愛情的渴望。與當時流行的情歌不同,這首歌用詞簡單,但卻描述出愛情中人們內心的糾結與衝動,既婉轉又直接。

多年過去,歌曲依然廣為傳唱。崔健用搖滾樂這種有溫度的表現方式,將人們對於愛情的理解表達得更為直接、強烈,也更永久。

聽崔健的歌,常常被歌曲間隙靜默中的寂寞驚悚,不羈的他符號般地留在了過去,早已沒有人「問個不休」。而今,愛情理想浪漫,基本上是物質的矯情,任何東西都抓住不放,卻什麼也抓不住。「我要給你我的追求,還有我的自由...」,奢侈得像恆遠的記憶。

中國搖滾經歷了30年的歷程,正如崔建曾說的:「搖滾精神就是一顆永不停歇滾動的蛋,現實這塊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

中國搖滾樂的另一面旗幟是黑豹樂隊,它成為一個時代的人們心中「搖滾」的代名詞 。自成立以來,用他們的音樂徵服還不適應搖滾的中國人的耳朵,使得更多人接受並深入了解中國搖滾。其搖滾精神和音樂質量使得黑豹樂隊成為中國搖滾樂的一面旗幟 。

黑豹樂隊將自己美好的願望、富有個性的旋律、歌聲和節奏,音樂質樸有力,猶如閃電強烈地洞穿黑夜之中麻木的心靈,狂飆而又充滿激情。在竇唯加入並擔任主唱後,黑豹樂隊步入輝煌頂峰 。

Don't Break My Heart黑豹樂隊 - 2015中國華語音樂第一冊

「西北風」,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歌壇的一個輝煌記錄。

改革開放讓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文藝創作勢頭蓬勃,全國上下充滿對精神產品的渴求。被貧困生活束縛已久的人們,也急需要喊一嗓子發洩一下積悶,而「西北風」無疑成了一個最好的載體,個人情感的集體復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揮發。

「西北風」是大陸原創歌曲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湧現了一批真正有代表性作品和實力歌手。作品風格多以西北地區傳統文化為根基,歌唱黃土情結。一定程度上承襲了民族民間音樂的音調,直抒胸臆,情感真摯,易於上口,「西北風」將搖滾、民族、流行三種風格集於一身。

「西北風」成為那個時代最為鮮明、最為強烈、最能代表廣大勞動人民情感和心聲的文化符號。

「西北風」的發端是由《信天遊》開始的。

八十年代,大陸流行樂壇百花爭豔,湧現了毛阿敏、成方圓、杭天琪、韋唯、陳明、劉歡、那英,等等一大批重量級歌手,留下了許多經典歌曲。

童年成方圓 - 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成方圓愛的奉獻韋唯 - 世紀歌典1978-2000(5)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港臺的流行歌曲乘著東風吹遍內地的大街小巷,強烈地契合了年輕人追求個性的內心情緒,大江南北,手提式錄音機播放的流行音樂,讓人們如沐春風,如醉如痴。

那個時代,年輕人最時髦的標準形象,是一身牛仔或者喇叭褲,帶花的白襯衫,爆炸頭,一副太陽鏡,嘴裡哼著當時最流行的音樂。

影響最大的首推臺灣的鄧麗君,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個文化符號。

鄧麗君是華語流行歌壇第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歌手,是中國流行音樂界的裡程碑。

聽鄧麗君的人換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依舊不減人們對她的想念,依舊不乏人們對那個年代的懷念。

鄧麗君的聲音如同一個個詩情畫意的音符,清麗婉轉又空靈柔美;她讓歌聲散發無窮的魅力,或柔或憂的低吟淺唱令人如痴如醉。

她的音樂結合了東西方音樂元素,融合了民族性與流行性,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演唱風格,影響了很多後世的著名歌手。

鄧麗君的詮釋總帶著憧憬式的想像力,所以她的歌曲總是帶著乾淨、真摯,甚至有些淡定的純愛情懷。

她的歌聲和微笑讓一個時代的音樂煥發著別樣的光亮,她的聲音遍布世界的角落。

如今再聽她的歌,仿佛在歌聲裡又重回了那個年代,在斑駁的時光裡,追憶過往。

臺灣的音樂教父羅大佑,舉足輕重。

羅大佑的歌曲,精神遠勝於歌曲演繹本身,對華人世界的影響不止於音樂。羅大佑將流行音樂做成了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的符號。他的作品的批判和社會啟蒙意識、大時代感以及搖滾與東方美學的結合,堪稱華語樂壇的豐碑。

在羅大佑的歌裡,你能聽到思維的高度,心靈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和創作者的態度。

光陰的故事羅大佑 - 命中注定最犀利 影視主題曲大合輯

流入內地的港臺流行音樂還有許多,一大批有名的歌手被內地人們記住,李宗盛、龍飄飄、鳳飛飛、林憶蓮、姜育恆、齊秦、庾澄慶、張雨生、齊豫、蘇芮、蔡琴、陳淑樺、孟庭葦、伍思凱、王傑、費翔、童安格、黃家駒、譚詠麟、張學友、劉德華,等等。他們為內地流行樂壇增添了豐富的繽紛多彩,也讓人們見識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凡人歌  (Live)李宗盛 - 2015江蘇衛視新年演唱會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雖不富裕,雖不完美,但很豐滿,內心富足。

雖然清平,但氣質不凡。

文學、音樂、影視、思想,等各個領域生機勃勃,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從之前壓抑混亂的年代走過來,人們充滿希望,富有理想,飽含熱情,擁抱一切,造就了難得的欣欣向榮。

八十年代,一個覺醒的年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五彩斑斕的年代。

八十年代,一個珍貴的年代,簡單,理想,純粹,向上,令人懷念。

來源:經典裡人生

相關焦點

  • 懷念八十年代
    懷念八十的年代文/  古風懷念八十的年代,這是我的心裡話。
  • 八十年代,讓我們深深懷念
    導讀:與枯燥沉悶壓抑的氛圍相比,從十年浩劫中甦醒,從混沌迷茫中回歸人性,迎來百花齊放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堪比諸子百家的先秦與大師輩出的珉國,雖然短暫如曇花一現,但留給人們美好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 懷念八十年代的漫畫
    作者 ▏平叔回顧六十年歲月,一路走來,經歷了經歷了清湯寡水,也經歷了大酒大肉;經歷了紅旗漫捲,也經歷了獨坐思考,但若從心底裡實實在在喜歡的年代,還應該是八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記得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國漫畫的一個活躍期,那時的漫畫界非常活躍,最著名的就是方成,丁聰和華君武,可以說是當時漫畫界的三劍客。三位都是我仰慕的前輩,看他們的漫畫,如過用一個字來表達,就是「爽」,兩個字就是「通氣」,三個字就是「酣暢淋漓」,在多些字,就非得寫篇無邊無際的長文了,短了就很難表達敬意。
  • 八十年代,你會懷念,你會淚流滿面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所以毫無疑問八十年代是文化界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文化精英則是文化界中的領頭羊。 八十年代,對於文學創作而言是不可複製的美好時代,在開放包容的大潮中,湧現了一大批作家、詩人和學者。 那是一個有真正文學的時代。 八十年代的文學顯示了眼花繚亂的風格。儘管如此,許多批評家還是共同認為,啟蒙主題是八十年代文學的切入點。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懷念八十年代的生活?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我們國家還是比較貧弱,樣樣商品都要計劃供應,比如,一個家庭每個月用多少布料、多少雞蛋、吃多少豬肉、多少大米等,都是有限制的
  • 突然發現人們開始懷念八十年代了
    ,雖然短暫如曇花,但留給人們美好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這一時期,不僅內地誕生了一些精心製作的電影電視劇,同時從日本、歐美、港臺等外部引進很多經典的影視片,成為八十年代人們業餘生活中的巨大精神享受和美好記憶。
  • 八十年代中國老照片:圖1買不起了,最後一張讓人懷念!
    八十年代中國老照片:圖為八十年代的一處居民樓,如今這裡都已經變成了高樓大廈,一平方房價也漲到了好幾萬,一套房子至少要好幾百萬,現在很多普通上班族一輩子都買不起了。
  • 14種令人懷念的八十年代科技產品
    說到八十年代的科技產品,就不能不提起索尼Walkman隨身聽。在這一系列產品中,TPS-L2型號甚至擁有兩個可用於「社群聆聽」(social listening)的耳機插孔。不可否認,這種會說話的可愛小熊玩具真令人有點懷念。
  • 猛然發現人們開始懷念八十年代了,為啥?
    來源:精品周刊與枯燥沉悶壓抑的氛圍相比,從十年浩劫中甦醒,從混沌迷茫中回歸人性,迎來百花齊放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雖無法比肩先秦諸子與大師輩出的泯國,雖然短暫如曇花,但留給人們美好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
  • 突然發現,為啥人們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與枯燥沉悶壓抑的氛圍相比,從十年浩劫中甦醒,從混沌迷茫中回歸人性,迎來百花齊放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雖無法比肩先秦諸子與大師輩出的民國,雖然短暫如曇花,但留給人們美好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這一時期,不僅內地誕生了一些精心製作的電影電視劇,同時從日本、歐美、港臺等外部引進很多經典的影視片,成為八十年代人們業餘生活中的巨大精神享受和美好記憶。
  • 八十年代,一個五彩斑斕的年代.
    ,雖然短暫如曇花一現,但留給人們美好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詞可能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很多人都懷念那個時代
    現在的很多人非常懷念上個世紀80年代。那麼,上個世紀80年代有什麼值得懷念的呢?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現象呢?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現在正是社會上最重要的骨幹力量,而他們的青春時期,剛好也就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懷念那個時代,所以很多人也都懷念那個時代了。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的生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民謠魚乾鋪,ID:minyaoyuganp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八十年代中學生01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
  • 為什麼我們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詩人的夢都在八十年代,關於理想,關於愛情,讀詩的時候,身邊還有嫵媚羨慕的眼神。在物質化年代沒有來襲之前,一壺燒酒就可以暢談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海闊天空,幾杯下肚,無所不談,有若高山流水的默契和簡單。
  • 突然發現人們開始懷念八十年代了,這是為啥呢?
    ,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由奔放百花爭豔的年代。這一時期,不僅內地誕生了一些精心製作的電影電視劇,同時從日本、歐美、港臺等外部引進很多經典的影視片,成為八十年代人們業餘生活中的巨大精神享受和美好記憶。
  • 猛然發現,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懷念八十年代的生活?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託邦。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 電視劇該怎麼歌唱八十年代?
    ◎韓浩月關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回憶與討論,這幾年漸漸少了下來。有關八十年代的圖書出版熱與懷念熱過去了,社交平臺中心位置轉交給了大批年輕人。在八十年代正值青春期的那幫人,開始離開眾人矚目的地方,他們的沉默寡言,讓八十年代的背影漸行漸遠。
  • 那白衣飄飄,裙袂飛揚的八十年代
    很多人說八十年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
  • 80年代的廟會,猶如清明上河圖一樣安詳,遊客稱:懷念過去!
    今夕相比似乎八十年代時候的廟會更加精彩,那時候騎個自行車就是拽在廟會上買個三五件東西更是了不起,遊客們稱看到以前的照片非常懷念過去,過去的廟會就跟清明上河圖一樣安詳,但是歲月不饒人已經回不去了!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的年代面對面交流似乎更加親切,市場也是非常熱鬧人們的買賣方式只有現買現賣,似乎與現在的網絡交易相比更有人情味但是非常不方便,眼前的場景似乎今天只有在清明上河圖中才能夠真切看到!圖為來自八十年代的一些家具,在八十年代初期,木匠是特別吃香的。結婚要打各式家具,平日裡所使用的桌椅板凳更是離不開木匠。
  • 回聲八十年代金曲回放
    它不禁讓人有點酸楚,有些感觸,懷念那時青澀的時光,流逝的歲月以及懵懂的童年時期。旋律上乘,結構簡潔,但卻十分耐聽。這首歌是一封遲到的情書,採用慢板搖滾和柔情旋律相結合的方式,情真意切,讓人從心底產生強烈的共鳴。 鏗鏘有力的曲調,朗朗上口的傳唱。你若聽到這首熟悉的旋律,是否會想起猴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