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鑫 通訊員李靜嫻)在威縣,只要提起「扶貧雞」,很多人臉上會泛起一種自豪感——這裡的「金雞」產業扶貧模式,不僅幫助很多貧困農民脫貧致富,還被國務院扶貧辦作為試點在全國推廣。
「威縣『金雞』產業扶貧模式誕生在河北省德青源(威縣)金雞產業扶貧生態園。這裡日產鮮雞蛋100多萬枚,一半以上銷往北京市場。年初受疫情影響,傳統批發銷售渠道不暢,可把大家急壞了。」威縣德青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衛華告訴記者,面對困境,他們探索出一條解決賣難問題、幫助貧困戶「變現」的好路子。
「『金雞扶貧』模式其實就是企業融資建廠、扶貧資金入股、企業租賃經營、貧困群眾分紅、集體經濟受益。」劉衛華解釋說,扶貧生態園自2016年投產以來,已帶動2670多名貧困群眾脫貧,解決了200名貧困群眾就業問題,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佔比30%。
「強化扶貧農產品產銷對接,積極開展消費扶貧專項行動,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威縣扶貧辦主任王建智表示,為了讓威縣「扶貧雞」繼續造福於民,防止群眾返貧,威縣扶貧、商務等部門把雞蛋銷售主戰場向網際網路轉移,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等網絡平臺,發布農副產品銷售信息,拓寬銷售渠道。廣泛聯繫動員社會各界,開展訂單銷售,切實幫助貧困戶將農產品「變現」,持續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與此同時,威縣德青源公司積極調整銷售策略,充分利用微信群等線上平臺,收集社區居民的購買信息,集中發貨統一配送。線上拓展出社區團購市場,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南的部分城市。
「現在60%的雞蛋都是通過線上銷售的,前期我們銷往杭州的300萬枚雞蛋,基本上能消化3天的雞蛋產量。」劉衛華說,他們也沒有想到,疫情防控拓展出的網際網路銷售現如今反而成為公司銷售的主要渠道。
王建智介紹說,縣裡通過「農超對接」「農校對接」「電商物流」等平臺,有效解決了扶貧農產品滯銷問題,對增加貧困群眾收入、防止脫貧戶返貧起到積極作用。截至目前,該縣已為貧困戶銷售積壓雞蛋近70噸,協調大型商超採購縣內農戶各類蔬菜、水果約800噸。
【來源:邢臺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