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腰圍大概70cm左右,基本沒有多少皮下脂肪,而我平時吃的熱量還是很充足的,其中油脂也是比較多的,所以能量主要以內臟脂肪的形式存儲著。
內臟脂肪等級4.5的話,相當於45平方釐米,也就不是不到7釐米 x 7釐米的感覺,形象的話就是iPhoneXS手機的一半的大小,這麼看來也正常。而且男性40代的平均值是9,這麼看來我的值也都還不算高。
內臟脂肪是什麼
內臟脂肪的測試指標
內臟脂肪等級的測定方法
內臟脂肪等級的判定標準
內臟脂肪等級的平均值
減少內臟脂肪的方法
科研發現,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存在並發的關係,內臟脂肪很容易引發皮下脂肪增多,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肥胖人群通過減肥藥劑等多種形式進行減肥,最後很容易反彈的根本原因,內臟脂肪不減,只減皮下脂肪相當於治標不治本,也是不健康的減肥方式。
雖然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存在並發的關係,但也要注意,整體的體脂率低的人,內臟脂肪高的人也是很多的,也就是那種有著「胖子核」的瘦子。胖子核就是那些身體很瘦,卻有肚子,也就是體脂肪很少,但是內臟脂肪很多的人,這樣的情況要遠比體脂肪多但是內臟脂肪少的體態均勻的胖子危險的多。
另外內臟脂肪和性別、年齡也是有關係的,相比女性,男性更容易堆積內臟脂肪,所以男性的內臟脂肪指標一般都比女性高。
但是要注意的是男性之所以容易堆積內臟脂肪,是因為內臟脂肪作為能量來源,就好像脂肪的錢包一樣。男性的肌肉量大,平時需要的能量多,所以內臟脂肪的存儲能力也比較強。
和容易存儲相對的就是,內臟脂肪是很容易去除的,就好像我們隨時可以把錢包裡的錢花出去一樣。當然,所謂的容易,當然是你的生活飲食習慣良好,有燃脂能力的前提下的才容易,否則就會只存不花,脂肪只會一直堆積,自然不容易去除。
內臟脂肪面積或內臟脂肪指數是身體成分分析儀的測試指標之一,是評價是否屬於隱性肥胖(內臟脂肪是否過多)的重要指標。內臟脂肪面積(visceral fat area VFA),是指腹部肚臍斷面CT影像中內臟脂肪的面積,單位c㎡。
日本肥胖學會肥胖症診斷標準研究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通過內臟脂肪面積與損害健康的併發症數量的研究得知,如果內臟脂肪面積值超過100c㎡,併發症數量就會顯著上升,平均併發症數量會超過1.5個;如果超過 150c㎡,併發症數量會越發呈上升趨勢,平均併發症數量將超過2個。
《圖:內臟脂肪肥胖 vs 皮下脂肪肥胖》
內臟脂肪指數(visceral fat index VFI),也稱作內臟脂肪等級。
將腹部 CT 掃描圖像的內臟周圍脂肪面積的大小分為 30 個等級,使用某種推算方法計算得出的結果稱為內臟脂肪指數或內臟脂肪等級。
其推算方法大致為:內臟脂肪指數 = 內臟脂肪面積(平方釐米)/10平方釐米
❖ 內臟脂肪的測量方法
內臟脂肪精確的測量方法自然是使用醫療設備進行腹部CT掃描,平時我們在家,使用質量比較好的體組成秤(人體成分分析儀)也可以得到比較不錯的測量結果。
因為體脂肪率的測量受體內水分的影響比較大,所以不要在飯後測量,至少要在飯後2個小時以上測量才合適。另外最好在同一時間帶測量,保證標準一致,便於比較。例如我就是每周末的早晨起床上完廁所之後進行測量,測量前不吃東西也不喝水,這樣標準很好統一。
❖ 內臟脂肪等級的判定標準
標準(1 ~ 9)—— 內臟脂肪不多,對健康沒有影響,但是也要注意保持,因為內臟脂肪是很容易堆積的,所以要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
偏高(10 ~ 14)—— 開始有危險了,所以最好及早對策,進行適量的運動和飲食控制,把內臟脂肪減少到正常範圍以內。
高(15 ~ 29)—— 已經很危險了,可能已經有相應的併發症了,需要積極運動和飲食改善,安全科學的將內臟脂肪逐步減下來。
很高(30 ~)—— 嗯,沒查到這是啥感覺的,想像吧。。。❖ 內臟脂肪等級的平均值
內臟脂肪的平均值,男性和女性不一樣,年齡別也不一樣,基本上就是男性比女性高,男女都是年齡越大越容易積累內臟脂肪。因為年齡差異,所以也可以參考自己所在年齡段的平均值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圖:年齡別/性別別 內臟脂肪等級平均值(日本數據)》體組成測量原理
因為對原理感興趣,所以我就簡單了解了下一些相關知識。
❖ 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A=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這個方法是一般體脂秤通常採用的方法,原理簡單地說,就是靠脂肪和肌肉的不同的導電率,來區分它們從而推測體組成。脂肪電阻率很大,基本不導電,肌肉因為為電解質很多,所以電阻率低,很容易導電。《圖:來自TANITA官網》
脂肪少的人(肌肉多的人):電阻小
另外,肌肉組織雖然可以導電,但是橫截面積的大小也會影響電流的通過,也就是電阻會不一樣。橫截面積越大電阻越低,反之橫截面積越小電阻越高,在計算的時候還會考慮預先設定的身高數據來推測肌肉長度,所以身高數據也需要準確才可以。
一般來說,BIA分析法,就是在人的皮膚表面放置幾個接觸電極,輸入一個固定電流,就能獲得一個電阻抗值。再用公式算出人體的體成份。因為BIA分析的最後結果,是利用電阻抗值通過公式計算出來的,所以BIA是個「黑盒子」方法,測量出的直接結果很簡單,就一個電阻抗值,剩下的結論都需要計算。
這些計算體成份的公式,都是經驗公式,而且不止一種。不同的公式之間,差異還挺大。所以,BIA分析法能不能精確測量體成份,不光要依賴測量數據的準確,還要看使用哪種公式。
公式準不準,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統計數據,各個公司的產品,主要差距就在於這個統計數據和相應的經驗公式(算法)上了。選擇比較專業的廠家的產品,為的也就是這個算法。
但只是BIA的話,測量精確度還是比較低的,所以TANITA(百利達)還採用了的下面的技術來提高測量精度。
人體組織內,不同頻率的電流流過的路徑是不一樣的,低頻電流不能穿透細胞膜,所以是從細胞外流過,而高頻電流可以透過細胞膜,在細胞內也流動。所以通過施加不同頻率的電流,就可以獲得人體組織細胞的更多信息。《圖:來自TANITA官網》
❖ 電抗技術(RD-800沒有用這個技術)
因為RD-800沒有用這個技術,所以沒特別了解。
❖ DXA(二重X射線吸收法)相關性
❖ 統計數據和算法
看了這些技術原理的簡單說明,我的體會就是雖然同樣都是BIA技術,但是為什麼精確度不一樣,主要就是在於利用大量精確的數據優化出來的算法。 另外同一個品牌的體組成秤,也分好多檔次,RD-800是家用體組成秤裡面應用這些測量技術最多的,所以能測量26項數據, RD-800應用了雙頻電流測量技術和8電極測量技術,是第一臺可以分身體部位測量肌肉質量的體組成秤,這個功能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 可以說RD-800是一款非常不錯的家用體組成秤,缺點嘛就是貴。 目前,RD-800的後續型號,最新是RD-802,但是為啥買RD-800呢,是因為RD-802在體組成測量功能上和RD-800是一樣的,只有顯示信息上的一些小差別。比如: 但是因為RD-802是新型號就要貴很多,而RD-800作為舊型號已經降價到2萬7000日元(合人民幣不到2000人民幣)了,所以性價比很高。